閱讀屋>科普知識> 資訊理論的理論分析

資訊理論的理論分析

關於資訊理論的理論分析

  導語:資訊組織在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不斷從相關學科的理論和方法中汲取營養,使自身逐漸得到充實和完善。儘管隨著資訊科技的廣泛應用,越來越多的理論方法被引人資訊組織領域,而資訊組織的理論基礎主要包括語言學、邏輯學、知識分類學,還有系統論、耗散結構理論、協同論和自組織理論等。

  (1)語言學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流符號系統,是資訊的載體。語言是不依賴於其他任何交流工具獨立存在的交流工具,它的服務領域非常廣闊。非語言的表述通訊一定要有相應的轉換過程,人們才能得以交流。語言不但是交流工具,而且是思維工具。語言研究不僅是對資訊及其相互溝通的研究,同時也是對思維及其物件的探索。每種語言都是一個符合系統,語言符號系統中的基本符號單位是詞(包括固定片語),它是由固定的語音形式與固定的語義內容結合而成的,是語言按語法規則進行組合、造句表意的基本單位。要把龐雜分散的資訊組織成有序最佳化的整體,就必須建立符號系統。有了這種符號系統,資訊系統的有序特徵才能體現,資訊單元的個體特徵才能被揭示出來,各種資訊單元才能對號人座,納人到這種符號系統的框架之中,形成一個便於檢索的序化資訊集合。儘管各種資訊組織符號系統的形式不同,但都和自然語言一樣,有著共同特徵:有語詞、有詞彙、有語法。這就是資訊組織的語言學基礎。

  (2)邏輯學

  邏輯學是關於思維規律的科學。思維有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兩種形式。人們的認識發展過程是由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過程。感覺、知覺和表象是形象思維形式,屬於感性認識的階段;概念、判斷與推理是抽象思維形式,屬於理性認識階段。資訊組織屬於抽象思維的範圍,是在各種概念的基礎上進行的,因而,它必須遵循科學的思維方法。也就是說,進行資訊組織工作必然用到形式邏輯的一些方法,如演繹推理和歸納推理、比較、分析與綜合等。資訊組織的行為只有符合邏輯思維規律,才能保證資訊組織的最佳化、序化。

  (3)知識分類學

  任何有深度的資訊資源組織系統都要求按主題內容之間的關係進行組織和揭示。這就要求以已有的知識分類的成果為基礎。邏輯知識是進行資訊組織應當依據的方法,但只依靠邏輯知識是不夠的,還必須依據人類對知識關係的發現。知識分類體系是一門建立在人類對外部世界的探索和發現的基礎之上的研究知識體系結構的學問,是根據對知識之間的關係的瞭解建立的系統,它是進行主題之間關係處理的重要依據。資訊組織以知識分類為基礎,可以較好地揭示各個領域知識之間的關係和規律性,及時反映知識領域的進展。

  (4)系統論

  系統論認為,系統內部各要素不是一種簡單的結合,而是相互關聯地有機結合在一起。正式由於系統要素之間這種有機的相互關聯關係,系統的整體功能才產生了質的飛躍,遠遠超出各單個要素的功能之和。在資訊組織中,人們要將大量的、分散的、雜亂的資訊組織成一個系統,建立起內在的關聯性,使得資訊系統的整體功能大於各個資訊單元的功能之總和。這將能充分發揮資訊資源的價值與作用。

  (5)耗散結構理論

  資訊系統是一個開放系統,系統不斷與外界進行物質和能量的交換,熵趨於最小值,能量遠離平衡,混亂度最小,從原來無序結構轉為一種時間、空間和功能上的有序結構。這就是適於一切開放系統的耗散結構理論。耗散結構理論認為系統內部非平衡是有序之源,開放系統透過與外界交換物質、能量而增加、維持有序性。由於資訊系統具有輸人、輸出、多次迴圈及反饋等開放性的、非平衡的基本特徵,所以我們認為資訊系統就是一種耗散結構系統,它與外界進行著資訊的交換,既採集資訊也輸出資訊,可以利用耗散結構理論來指導資訊系統的開發、組織和利用。

  (6) 協同論

  協同論以系統演化方程為中心內容,這一內容有:自然界事物是多因素體系,即複雜系統;系統的總狀態取決於作用,至少非線性的驅動力和漲落力(即系統所產生的擾動)是不可缺少的;注重系統內要素的相互作用的同時,環境的影響也不能忽視,前者主要表現為漲落,後者主要表現為外控制參量;時空也是影響系統狀態的要素。由於系統內各要素的`協同作用,從定量的深度決定著開放系統的自組織程度。資訊系統是由多個子系統構成的開放系統,如何建立各子系統之間的協同作用機制,使資訊系統由無序向有序轉化,是資訊組織研究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因而協同論也是資訊組織的理論基礎之一。

  (7)自組織理論

  自組織是指系統無需外界指令而能夠自行組織、自行創生、自行演化,即自主地從無序走向有序。凡是能夠不再借助於外部控制而實現從無序到有序的轉變,並維持穩定有序狀態的系統,就稱為自組織系統。任何自組織系統都是透過諧振、反饋和放大來完成資訊增強,並保持其有序效應。資訊自組織是指作為資訊系統組成要素的資訊,由於人與人之間、人與系統其他要素之間存在的相關性、協同性或默契性而形成特定結構與功能的過程,也就是資訊系統無需外界指令而能自行組織資訊,自我走向有序化和最佳化的過程。從這個定義我們可以看出,資訊自組織理論實際上也是基於系統論、耗散結構理論、協同論的,此外,突變理論、混沌理論等也在其中起了作用。突變理論是指系統的熵可以增加也可以減少,這種熵增、熵減可以在宏觀無限小的時間內突然產生。突變嫡減少產生的有序性,可以抵消、戰勝自然界某些自發熵增趨勢,有可能造成有序性的發展,突變是產生有序性的重要源泉。突變理論為資訊組織理論與資訊自組織理論的發展與完善提供了理論基礎。

  資訊自組織與資訊組織相比,雖然目的與結構一致,但是人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資訊組織在國外常被譯為"organization of information"或“organizing information”,意思是如何按照一定的規則去描述資訊資源或擁有資訊的物件使它們能夠被需要使用它們的人有效地利用。即資訊組織一定需要人的能動性和目的性去幹預和指揮。資訊自組織過程中,個人或許帶有私人目的,但作為總體的人們是在沒有外部指令或者說處於受動狀態(受動狀態指人作為直接的、一般的存在物)下,而資訊的演化、資訊之間的相干與有序化是自主地進行的。1990年以來,在資訊總量持續增長的同時,資訊科技也在飛速發展,這使得資訊系統顯著地具備了自組織的條件,特別是網路資訊已經具有自組織系統的開放性、遠離平衡和非線性相干等特徵,因此研究資訊自組織理論對於網路資訊組織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資訊理論的理論分析】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