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報告範文> 四年級語文《有趣動物兩棲現象》聽課報告

四年級語文《有趣動物兩棲現象》聽課報告

四年級語文《有趣動物兩棲現象》聽課報告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藉助聽課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應該馬上記錄下來,寫一篇聽課報告,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四年級語文《有趣動物兩棲現象》聽課報告,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一堂好的語文課,總會給我們留下許多思考。今天,陳老師的課堂也是如此。初識陳老師,只覺著這名字有意思——容易讓人一下子聯想到李煜的詩“故國不堪回首”。堪,是可以的意思。借陳老師名字一用,這堂課是可以值得我們好好回味與揣摩的。正所謂“好課堂,堪回味”!

  一、目標明確,思路清晰。

  要上好一堂課,首先要備好一堂課;要備好一堂課,首先要讀好這篇課文。這裡就提到了文字解讀的重要性。教研員黃永敏老師在一次講座中提到“我們教師在備課前要老老實實做好文字解讀的工夫。”從陳老師今天的課堂呈現來看,我們看到他的設計完全是站在對文字深入解讀的基礎上進行的。他的目標定位為:

  1.知道什麼是動物共棲現象,瞭解課文講述的三組動物共棲現象,弄清動物共棲的原因。

  2.感受文藝性說明文的語言特點,發現擬人法、作比較等說明方法,瞭解是怎樣寫生動的。

  3.能運用擬人法、作比較的說明方法,寫一個片段。

  在《溫州市小學語文學科教學常規(試行)》中提到:“我們的課堂要根據教學目標精心選擇教學內容,中年級要培養學生獨立識字能力,初步學會默讀、略讀,樂於與他人交流閱讀感受……”在陳老師的課堂上,就是遵照這樣的原則進行板塊教學的:揭題匯入,理解“共棲”;關注表達,研讀“有趣;遷移運用,習得方法。

  就拿第一個板塊來說。陳老師在匯入環節非常乾脆利索,進而出示初讀要求,讓孩子們自由朗讀課文。在初讀之後,陳老師出示詞語檢查,透過換近義詞、圖片理解和查字典講解等方法先後理解了“著地”、“皺褶”、“取卵”和“虻”等生詞。然後,讓學生透過選擇字典中意思的方式,去理解“棲”;再從文中找出兩個詞語來概括說明“共棲現象”;接著,再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講一講什麼叫“共棲現象”;最後,讓學生透過填表格的方式,去集中突出地尋找文字的關鍵資訊,對文字中的“共棲現象”有更深入地瞭解。陳老師課堂的教學方法雖多樣,卻是在遵循語文學習的基本特點,具有啟發性、靈活性和操作性。

  二、落實常規,突出方法。

  陳老師的課堂紮紮實實,看不到有許多花哨的地方,卻看到了許多浸透著濃濃語文味的地方。陳老師在課堂中能正確處理好教與學的關係,落實常規,突出學生學的活動。

  如在執教第二板塊時。陳老師先是讓學生默讀課文第二自然段,思考:哪些詞句生動地寫出了動物共棲時的有趣情景?讓學生圈一圈,劃一劃。學生在充分默讀思考之後進行反饋交流,侃侃而談。接著,陳老師還引領孩子們進行畫面想象去體會“有趣”,去理解“犀牛和犀牛鳥”之間的一種親密的共棲關係。然後,透過去掉前半句話,讓學生自己嘗試透過發現這是透過“作比較”的說明方法來突出了其共棲特點。在理解“報警”一詞時,陳老師更是創設了情境,透過讓十來個孩子們暢所欲言地表達自己就是犀牛鳥時的'情景,都讓學生在思考與表達中將方法收穫腦海中。

  這樣的做法,正符合了“加強對學生閱讀的指導、引領和點撥,在學生的自主閱讀體驗上作精要點撥,鼓勵學生獨立思考,發表自己的閱讀感受。”的要求。陳老師的課堂淡定從容,並不著急。即使學生說錯了,說不完整,他還是依然等待,等待他們的表達能夠更加充分,給予足夠的時間來對話語文。

  三、讀寫結合,遷移運用。

  在《溫州市小學語文學科教學常規(試行)》中提到“保證每節語文課至少安排10分鐘左右在教師指導下隨堂練習寫字”。如此,“讀寫結合”就成為了語文老師課堂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陳老師的課就很好地進行了“讀寫結合”的訓練。

  首先透過讓孩子們在學習第二小節方法(作比較和擬人法)的基礎上,進行自學第三第四小節,進而引出課外的一個共棲現象(鯊魚和嚮導魚)——讓孩子們根據提示完成課堂練筆。陳老師在學生練筆的時候,細心地進行巡視而且能夠及時反饋孩子們的練筆,這些都是非常好的做法。

  有一些值得我們討論的地方:

  討論一“揭題後,是否可以進行讀題質疑?我們要“鼓勵孩子們大膽提出不懂的問題”,讓學生自己問問題,然後帶著問題去讀書,從學生中來,再到學生中去,這樣是否更能與“以生為本”聯絡更緊密?

  討論二:在“讀寫結合“環節,陳老師對學生練筆的反饋是採用直接拿紙讀進行評價。我想,如果時間允許的話,是否在投影上展示學生的片段習作會更好?這樣,就可以更能讓學生自己評,還有教師給予充分地肯定和激勵,才會讓學生對“讀寫結合”更有好感?

【四年級語文《有趣動物兩棲現象》聽課報告】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