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心理學> 舒爾茨現代心理學史讀後感

舒爾茨現代心理學史讀後感

舒爾茨現代心理學史讀後感(精選3篇)

  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舒爾茨現代心理學史讀後感(精選3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舒爾茨現代心理學史讀後感1

  為什麼要學習心理學史呢?

  其實任何學科都有歷史,都要經歷萌芽、誕生、發展、成熟等過程,從而最終形成一個完整嚴謹的學科體系,研究歷史可以使人們洞悉曾經發生的事,從中總結出經驗指導未來的研究、吸取教訓規避可能出現的錯誤,所以學習歷史是必不可少的,心理學作為一門學科也是同樣,但為什麼心理學特別重視歷史研究以至於要專門寫書來記錄,何以不見生物學史、哲學史或者繪畫史?那是因為心理學的過去與現在有著其他學科不可比擬的直接聯絡,“一個心理學家如果對他的研究領域缺乏一定程度的歷史掌故,他就會歪曲看待當前的情況……錯把舊事實和舊觀點看成新……仍然不能評價新運動和新方法的意義”,波林的這一段話或許能提醒我們,對歷史缺乏瞭解的匹夫之勇只能帶來愚昧的重複。幾千、幾百年前提出的問題現在仍然沒有得到解決,如心與身關係、人性的本質、遺傳和環境對人的影響等等,可以說現代心理學同過去心理學的區別不在於所研究的問題,而是在於研究的方法。

  在這樣一個學科背景下,我閱讀了舒爾茨的《現代心理學史》,這是一本從歷史編纂學的角度來敘述西方心理學發展歷程的一本著作,側重在於對歷史線索的分析和闡述。書中記錄了從心理學誕生起初到近期的發展脈絡,以及對心理學發展有過影響的人物,這些心理學家們的思想和學說晦澀難懂,但他們思想的深度卻是我們普通人無法企及的。讀了《現代心理學史》我最大的感受是,舒爾茨給我們展現了心理學發展過程中各種思想碰撞、爭奇鬥妍的一幅畫卷,並且客觀地給予了他們評價,雖然其中不乏舒爾茨個人的觀念和感情色彩,但能儘量做到不求全責備已經非常難能可貴。史,是對以往的繼承和批判,不能只有繼承而沒有批判,不能一味地加以批判,也不能以今天的科學發展來強求心理學的過去,任何一種進步都脫離不了當時的社會背景和時代精神。

  現代心理學史上的各個學派都對這門學科有深淺不一的影響,有些學派的理論內容可能已被推翻而只剩下一些名詞還被延用於心理學之中,有些學派的理念隨著時代的前進再度受到重視,心理學史也是不斷的嘗試錯誤與修正所累積下來的歷史。過去並不代表錯誤,每一學派的觀點雖然都有其歷史侷限性的一面,但也有其閃耀光芒的一面——它們深刻提示了人類心理過程的規律性,並不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褪色。

  讀完這本書,個人覺得其中晦澀的理論和學術觀點並不會對非心理學專業的學習者有多大啟發,但我至少學到一點,那就是要透過學“史”培養自己的鑑別力,客觀看待歷史人物的功過得失,掌握其合理的本質。研究歷史,實質上是發展戰略學的探索,從而使我們“站得更高,看得更遠”。

  舒爾茨現代心理學史讀後感2

  心理學是什麼?我讀了《現代心理學》後才明白心理包含許多方面的知識,如心理與腦,情緒,壓力與健康等等,而我認為一個人的心理能影響一個人行為,性格,處事方法等等,所有我覺得作為一個現代人,不僅需要身體的`健康,跟需要心理的健全。

  大部分的現代人身體都屬於一種亞健康的狀態,但是其實我們的心理是否也是一種亞健康的狀態呢?隨著現代的科技不斷進步,社會的經濟加速發展,然而在這種形勢下,作為新一代的年輕人也要隨這飛速的步伐與時俱進。但是年輕人為了適應這社會的形勢過程中往往產生不少的心理上的問題,如在當今的社會的情況下,競爭大,挑戰大,難免出現一些心理的問題,現在有不少的學生為了不落後於別人而不科學地埋頭苦幹,甚至利用休息的時間去讀書,卻由於心理的壓力往往導致考試的成績底下,繼而,引發情緒消極,產生嚴重心理不平衡,甚至走向極端,當然這不僅僅指學生,社會中各個層次的人都面臨這樣一個問題。現在有不少的高校的學生有自殺傾向,而且這種傾向越來越多的被人們關注。為什麼有這樣的現象出現呢?學生時代是充滿幻想,激情和美好的,而自殺中80%卻是於青少年!這很難讓人理解!而我作為一個學生來講,卻能更好的去闡述這個問題,在中國實行計劃生肓的政策下,很多家庭裡只有一個孩子,每一個家長對自己的孩子都有很高的期望,然而過分嚴厲的管教,又過分的要求孩子,如家長為了孩子比別人聰明,佔用孩子的假期時間而參加補習班,沒有自己的空間。孩子也為了使自的家長滿意而不斷給自己施加壓力,而一旦做的不好,則產生不少心理壓力、心裡不平衡等等不良心理因素。

  所以我認為我們的心理健康在生活中也是舉足輕重的。但是現實中往往很多人對此卻是抱不屑的態度,他們對存在心理問題的人,總認為是有不良行為或者是有見不得光的事,覺得去看心理醫生是件恥辱的事情;覺得心理不健康就不是正常人!殊不知,現代社會中大多數人都存在這種心理問題。

  青少年是限制行為能力人,不能很好的去梳理這種心理,導致久堵缺梳,容易讓人走上極端。魯迅曾經說過:“不在沉默中滅亡,就在沉默中爆發”,如果這些人把內心的壓抑用一個合適,合理的方式去解決,那麼或許再次開啟報紙的時候就不會讓我們為某件事而感到惋惜了。

  我現在的觀點,是看了《現代心理學》之後的切身感受,我前面有提到心理能影響一個人的思想,行為,性格等等,其實還有一些生理也是可以被心理所牽動的,比如我們常有的失眠也可能是心理上引起的,所以我們不僅要注意自己身體情況,也要注意自身的心理狀況。

  上面講到壓力與健康方面的心理只不過是心理學一小部分,其實還包括認識心理學,情緒心理學,人格心理學等,總之我認為心理是一個人樞紐,能正確的梳理它,你將會擁有年輕心態,順利的工作,美滿的愛情生活。

  舒爾茨現代心理學史讀後感3

  我不是心理學專業學生,但大學以來已經學習了兩門心理學專業課,第一門是大二上學期時所修的《現代心理學史》;另一門是這學期的《社會心理學》。作為一名哲學專業的學生,我始終關注哲學與心理學這兩門學科的同和異,關注心理學的學科特色。

  大二上學期時,學習《現代心理學史》,師領老師引導我們精讀了舒爾茨所著的《A History of Modern Psychology》,從哲學對早期心理學的影響,到Wundt於1879年建立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而後結構主義、功能主義、行為主義、格式塔心理學,再到精神分析學說。一路走來,我最大的感受是:心理學從Wundt 開始始終不渝地強調心理學是一門科學。這裡的“科學”一詞當然指的是追求客觀與精確的自然科學。這正是心理學有別於哲學之處。師領老師曾提到一種觀點,即有人認為心理學的方法是科學方法,而哲學的方法是形而上學的方法。當時的我並不完全贊同這種觀點,因為在我看來心理學始終難以作為一門嚴格的自然科學存在。

  這學期學習《社會心理學》後,對自己當初的看法加深了認識。從心理學史來看,Wundt,Tichner等人將內省(introspection)作為心理學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這決定了他們所追求的客觀與精確難逃質疑。即便是那些經過專門訓練的人在實驗之後進行內省也不可能做到對之前已發生的思維過程做出客觀的描述,或多或少的主客觀因素都會影響到事後描述的客觀性。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在這一問題上更為嚴重,舒爾茨曾在《A History of Modern Psychology》一書中專門開闢一節討論這個問題,他指出弗洛伊德的理論本身就排斥科學方法的驗證。在我看來弗洛伊德的理論只是一種人文的詮釋,本身不需要透過科學方法檢驗來確立自己的有效性。我想這正是有人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看作一種解釋學理論的原因。

  社學心理學發展至今,有基礎性影響的理論不外乎動機理論、社會學習理論、認知理論、決策理論、社會文化理論、進化論社會心理學等幾種,每一種理論都不能成為社會心理研究的一般性理論,也就是說每一種理論的適用範圍有限。在SE·Taylor·L。A·Peplau和D·D·Sears所合著的《社會心理學》一書中,作者也提出了相類似的看法:“現代社會心理學家發現任何單一的一般性理論,如社會學習理論,都不能充分解釋他們所研究的課題,因而從不同的理論傳統中整合各種觀點,就很有實用意義”。相對於結構主義、功能主義、行為主義,社會心理學作為一門自然科學的困難更大,這也正是社會心理學的特色所在。

  作為一門研究人們如何認識他人、影響他人、及與他人關係的一門科學,社會心理學始終以人為中心。然而人畢竟不是一個冷冰冰的客觀物件,人始終是有著主觀能動性的個體。在對作為研究物件的個體的研究中,個體的主觀能動性始終會干擾研究的客觀性。更何況研究者和研究物件都是人,研究者在做心理學研究時的客觀性也是相對的。正因為個體主觀能動性的存在,或者說每一個研究物件的主觀性,使得社會心理學家在對實驗中的研究物件所表現出的特徵進行描述,進而分析原因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理論總會有其適用的侷限性。

  舒爾茨認為心理學至今仍未發展到正規化階段(The stage of paradigmatic science)。我卻相信心理學永遠不會,也不該發展到正規化階段。研究物件和研究者本身的主觀性決定了心理學,尤其是社會心理學,所建構出的理論,不可能像牛頓開創的經典力學那樣統治學界幾百年。社會心理學的發展就應該像前文引文那樣“從不同的理論中整合各種觀點”,這也許才是社會心理學發展的正途。

  近代以來,自然科學的威力幾乎衝擊到了人類學術大廈的每一個角落。甚至連歷史學這樣的人文學科都像模仿自然科學,將自身建立成科學的史學,這樣的努力已經證明是失敗的。研究人的學科固然要從自然科學中吸取養分,但人文學科終究無法成為純粹的自然科學,強調人文學科本身也具有真理性是19世紀末以來西方哲學家所努力的重點。社會心理學的位置正處在人文學科與自然學科之間,不偏不倚才是最好的態度,這也是社會心理學的特色。

【舒爾茨現代心理學史讀後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