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報告範文> 課題研究報告

課題研究報告

課題研究報告範文

課題研究報告範文1

  一、課題的研究背景

  資訊科技與小學英語教學的整合,正在成為當前我國資訊科技教育乃至整個教育資訊化程序中的一個熱點問題。在世界其他教育資訊化程度較高的國家如美國、加拿大、新加坡等,在資訊科技教育發展的過程中,也都是逐漸將資訊科技教育與小學英語教學的整合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大力推進資訊科技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資訊科技與教學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資訊科技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

  在這種大環境下,我們英語教師必須進一步從自己學科的角度來研究如何使用多媒體網路技術等來輔助自己的教學,把資訊科技有機“地融入到小學英語學科教學中,以計算機及網路技術為核心的資訊科技對基礎教育所產生的促進和變革作用,對學校和教師實施新課程提出了新的要求,創新地運用資訊科技成為教師實施新課程的重要素養之一。為了適應這個發展趨勢,小學教師必須進一步從自己學科的角度來研究如何使用資訊科技來幫助自己的教學,把資訊科技有機地與小學英語教學進行整合——就像使用黑板、粉筆、紙和筆一樣自然、流暢,才能更好地適應時代的要求。

  新的課程觀讓我們重新審視延續多年的教學觀、質量觀、發展觀、人才觀,深刻影響著教師長期習慣的教學行為。同時隨著以計算機為核心的資訊科技的不斷髮展及其在教育中的應用,對學校教育教學也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無論是宏觀的教育目的、教育內容,還是微觀的教學組織形式、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最終都在因之而發生根本性的變革。綜上所述,資訊科技與小學英語教學的整合,體現了在保證學生主體性的前提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現代教育思想,必將成為教育改革的著力點和發展方向。

  二、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

  透過“資訊科技與小學英語教學的整合”課題的研究,我們力求從理論和實踐層面共同推進,提高師生的資訊素養,增強師生的資訊科技操作能力,真正掌握最先進的教育技術,促進教與學的革命。資訊科技與小學英語教學的有效整合研究目的是當前教育教學改革的大方向,怎樣合理利用網路資源,有效將資訊科技與小學英語教學的有效整合是當前教育教學改革是否取得成效的關鍵。其應用價值是利用網路資訊資源豐富、時效性強的特點,將資訊科技與小學英語教學內容有機整合,充分利用各種資訊資源,與小學英語教學內容相結合,使學生的學習內容更加豐富多彩,更具有時代氣息、更貼近生活;同時也讓教師能拓展知識視野,改變傳統的學科教學內容,使教材“活”起來,讓英語學習更貼近生活。

  教師要改變以課件製作、電腦輔助教學即為資訊科技與小學英語整合的片面的教學觀念,努力貫穿開放的教學理念,充分發揮資訊科技的作用,尋求資訊科技與小學英語教學相結合的最佳切入點,從而實現人與機、人與人、課程與資訊的高度互動,並透過這種教學模式的實現,把學習的時間和空間真正還給學生,創設情境,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讓學生自主式地學習,讓學生在豐富的學習資源中自由發展。

  三、課題研究組織分工

  負責人:

  成員:小學一級教師(英語)

  小學高階教師(語文)

  小學高階教師(語文)

  學一級教師(數學)

  小學一級教師(語文)

  小學一級教師(數學)

  小學一級教師(數學)

  小學一級教師(語文)

  分工安排:

  課題總負責:

  制定課題方案:課題組全體成員,

  資料蒐集整理:課題組全體成員

  階段總結:

  最終成果總結:課題組全體成員

  四、課題研究方法步驟

  “資訊科技與小學英語教學的整合”課題的研究方法主要採用綜合運用、文獻研究、行動研究法、個案研究、經驗總結等方法。課題組成員帶領教師立足課堂教學實踐,加強學習現代教育教學理論,學會反思、學會批判,在實踐中邊學習邊總結,一方面提高自身專業素養,另一方面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把全新的課堂帶給學生,讓課堂煥發出生命力。

  本課題研究分三個階段進行:

  1、準備階段。學習相關理論,確定研究課題,組建課題組,制訂相應的研究方案和實施計劃,明確分工。瞭解國內外對資訊科技與小學英語學科整合教學研究的現狀,進而認識本課題研究的價值。

  2、實施階段。在保定市現代教育技術“xx”課題研究的成果上,集中精力同時開展課題的研究工作。分別在2個年級實施課程計劃及學期方案。分析總結階段性教學成果寫出資訊科技與小學英語學科有效整合研究的相關論文。透過課堂教學、問卷調查等活動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能力。再次分析、總結教學成果,調整原教學計劃,寫出資訊科技與小學英語教學的有效整合研究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相關論文。

  3、總結階段。(1)系統整理過程資料,總結研究經驗、成果,形成論文。(2)教師課堂教學展示活動;(3)撰寫課題研究報告;並申請結項。

  五、課題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經過一年的認真學習,努力實踐,我們的課題研究取得一定的成果。

  1、師生資訊科技素養得到有效的發展提高,會應用計算機等工具進行資訊收集、處理,絕大多數教師能運用資訊科技進行課堂教學,將計算機作為自己教和學生學的工具,學生的資訊素養也有了明顯的提高。

  2、教師透過合理應用資訊科技和網路資源進行教學,使得學生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都有了新的變化,學生的主體特徵凸現,動手慾望加大,創新意識增強,達到較之以往更高的學習水平。

  3、從理論和實踐層面上,初步構建了符合我校學情的資訊科技與小學英語教學整合的教學模式。

  4、透過課題研究,鍛鍊了我們的教師和學生。學校湧現出了一批資訊科技運用比較熟練的師生群體,如在我鎮總校擔任現代教育技術組長的張海遷老師等,有在安新縣文體教育局舉辦的文字錄入比賽中獲獎的楊子軒季明偉等學生。

  5、透過課題實驗,教師的教育科研意識和能力都得到加強,新的課程觀、質量觀、教學觀逐步形成。廣大教師認真總結自己在實驗中的心得體會,撰寫的論文分別在各級各類雜誌上發表或評比中獲獎。

  6、課題研究的開展,促進了教師改變長期習慣的教學行為,也使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變化,讓課堂煥發出新的生命力,有效保證了學校教育質量的穩步提高。

  六、課題研究的特色及價值

  從宏觀上講,資訊科技的飛速發展,必然會帶動教育從目的、內容、形式、方法到組織的全面改革。從微觀上看,資訊科技與小學英語教學的整合可為我們教與學構建新的平臺。因為網路的互動性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計算機的超文字性可實現課堂的高效能管理,多媒體的外部刺激多樣性容易啟用學生的積極思維。教師在教學中利用資訊科技,可以將知識的表達多媒體化,利用資訊科技,既可以構建個別化學習環境,也可以營造協作化學習氛圍。資訊科技教育與小學英語課程的整合,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學習能力人才的有效方法。資訊科技與小學英語教學的整合,是提高英語教學效率的重要途徑。

  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我們力求凸現資訊科技和網路的顯著特點,在互動化、網路化、情境化方面下功夫。從目前情況看,要真正把計算機網路技術融合到小學英語的教學中去,不是一件簡單的事,而是一項長期而艱鉅的教學改革任務。我們首先狠抓教師教育理論的學習,立足於教師教育觀念的轉變;其次是培養骨幹,建設隊伍;再則就是選擇帶頭教師,力爭以點帶面。在實驗中,我們力求突出資訊科技的特點,圍繞教學內容的難點,尋找整合實驗的關鍵點。

  七、我們的反思

  1、要有課程改革的大視野

  資訊科技與小學英語教學的整合必須要有課程改革的大視野,必須要以實現課程改革目標為目的。也就是說,整合是在課改的大前提和大背景下進行的。

  2、要有全體師生的高素養

  要實現資訊科技與小學英語教學的整合,很大程度取決於師生的資訊素養,因此,要從教師培訓機制、學校課程設定、人員經費投入等方面進行改革,切實扭轉不利局面,為資訊科技與小學英語教學的整合提供保障。

  3、要有智慧便捷的新平臺

  對每一個教師而言,在保持和發揚朗讀、演講、板書、繪畫等傳統的教學基本功的基礎上,應當隨著課程改革發展的需要,學習新的技能和方法。如蒐集、篩選和處理資訊的能力、課程開發和整合的能力、資訊科技與小學英語教學有機結合的能力、有效整合課程要素、指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和合作學習的能力等等。

  八、未來的打算

  我校資訊科技與小學英語教學的整合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我們還決心在下階段進一步深化研究。學校的校園整體改造已正式啟動,在不久的將來,當新的“三機一幕”進入教室後,教師和學生的學習將會向更高層次開展。

  1、加快校園網路環境的建設。

  在校園整體改造中,學校將建成一流的網路設施,學校將繼續投入較大的人力和物力來建設學校的網路環境。除了硬體建設外,學校將完善已經建立的小學英語教學資源庫,開發學校網路教學平臺。

  2、加強對教師網路資訊科技的培訓

  首先是積極、認真參加上級培訓,加強管理,加強考核;其次是繼續進行校級培訓,要求四十週歲以下的老師都要較為熟練的掌握資訊科技,堅持每年進行電教使用的活動,並不斷豐富內容。

  3、繼續將學生的自主學習與利用網路學習有機的結合起來,將研究課所探索的教學模式不斷擴大,應用於平時的常規課教學,使學生的探究性學習在網路環境下得到進一步的開展。

  我們堅信在各級領導的關心下,在各位專家的引領下,在兄弟學校的幫助下,我們的思路一定會越來越清晰,我們南地小學的科研之路也一定會越走越寬廣。以上就是我們要報告的情況。

課題研究報告範文2

  一、課題的研究背景

  二、課題界定

  三、課題研究的預設目標

  四、課題研究的理論支撐

  五、課題研究的方法設計

  六、課題研究的基本過程

  七、課題的研究內容

  八、課題研究成果

  九、遺憾和思考

  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課題背景

  “語文教學正面臨危機。現行中學語文教材體系的重大弊端造成了‘少、慢、差、費’,厭教厭學的惡果,不徹底改變它,中學語文教學就走不出死衚衕!”(<審視中學語文教育>)在此嚴峻形勢下,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新的高中語文教材(試驗修訂本)在江西、山西和天津兩省一市試驗三年後,根據教育部20xx年頒佈的“課程計劃”和“教學大綱”,於20xx年秋季開始在全國使用,從而取代了這以前使用了近20年的高中課本,真可謂“千呼萬喚始出來”。應該說這幾年課程、教材的變革取得了長足的發展,需要我們對實施教改主渠道的教學進行有意義的理論研究和有價值的課堂實踐。新教材是出來了,可如何適應新教材在體系和結構方面對舊教材所作的三個方面的改革(閱讀和寫作、口語交際分編;破除以記敘、說明和議論的文體為中心的模式;為擴大學生的閱讀量,編寫與教科書配套的<語文讀本>,作為高中課本必要的組成部分),實現“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提高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重視積累、感悟、薰陶和培養語感

  ,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語文的習慣。課題研究報告範文。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和民族共同語的規範意識,提高道德修養、審美情趣、思維品質和文化品位,發展健康個性,形成健全人格”的指導思想,還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新教材的教法還是“猶抱琵琶半遮面”。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課題界定

  關於“高中語文新教材使用的研究”中的“新教材”是指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語文室編著的20xx年秋在全國大範圍內使用的全日制普通高階中學教科書及配套讀本。其“新”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1、強調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2、注重了學生自學能力和自我發展意識的培養;

  3、強化了選文的審美情趣和文化內涵;

  4、突出了教師主動性和創造性的發揮。新教材使用研究的範圍包括:圍繞新教材的閱讀、寫作和口語交際三個系統,從教材、教者、學生和教學手段等教學元素出發,以理論研究為主導,側重於教學實踐,在構建有關新教材多層面、多功能立體交叉的課堂結構和有一定操作性、示範性的課件模式上下功夫。

  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預設目標

  本課題的研究是以高中語文新教材閱讀、寫作和口語交際三個系統的相關內容為基本研究物件,在進行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的今天,以改革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率,提升教學品位,發展教師和學生的個性,塑造完善健康的人格為目標,在具體的教學研究中,不僅有實踐的操作、理性的思考,更要構建理論和實際有機結合的多側面、多功能立體交叉的課堂結構和有一定操作性、示範性的課件模式。特別在我們這所國家級示範性高中的學校裡,擁有國內比較先進的多媒體等現代化教學裝置,積累了一定的校本課程的教學經驗,教學的物件也是不同層次的,這些個性和特色更加激發我們轉變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法,能夠結合實際,針對性地、有效地開展教學實踐和教學研究,凸顯我們研究使用新教材的個性,走出研討教學相結合,以教法促學法的路子來。課題研究報告範文。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理論支撐

  多元智慧理論: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提出的多元智慧理論在智力觀、教學觀、學生觀、評價觀等方面對我國的高中新課程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加德納認為,智力是在實際生活中解決所面臨的實際問題的能力;提出並解決新問題的能力;對自己所屬文化提供有價值的創造和服務的能力。他在1993年出版的<多元智慧>和其他著作中對八種智慧作了明確闡釋。他認為,語言智慧是指用言語思維、用語言表達和欣賞語言深層內涵的能力。其他還有邏輯—數學智慧、空間智慧、身體—運動智慧、音樂智慧、人際關係智慧、自我認識智慧、自然觀察者智慧。加德納認為,相對於先前的一元智力理論和智力評價理論,多元智慧理論能夠更為準確地描繪和評價人類能力的面貌。這些智慧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有機地組合在一起,構成每個人的各具特點的個性心理結構。他還認為,每個人的智慧強項是不同的,也並非一成不變,教育的責任就是發現和發展學生的智慧強項,使學生一開始就處於心理優勢的地位,能在發展過程中及早地體會到成功的快樂。教育還要及時引導學生從強項領域走向困難領域。因為,所有的智慧都不是獨立存在的,都需要其他智慧的支援。

課題研究報告範文3

  一、課題的提出

  體育是使人的身體健康成長和增強體質的教育,幼兒園開展的體育活動也都是遵循幼兒身體生長髮育規律,增強體質、提高健康水平為目的所進行的系列教育活動。幼兒園開展的體育活動其形式是多樣化的,其中戶外體育活動就是幼兒園的常見活動,大多都在戶外進行,透過教師有目的、有的制定教學方案,開展符合本班年齡特點的教學活動,從而來發展幼兒的走、跑、跳躍、投擲等動作,“幼兒園第一要注意的是兒童的健康,”由此可見,陳鶴琴先生是多麼重視兒童的健康教育,而戶外體育活動正是能提高人體健康的活動,《綱要》指出:幼兒園體育的重要目標是培養幼兒對體育活動的興趣,要根據幼兒的特點組織生動有趣、形式多樣的體育活動,吸引幼兒參與。幼兒透過體育鍛煉,不僅鍛鍊了身體,並對促進幼兒獨立生活與活動能力的發展,促進智力發展有重要意義。

  目前我園教師對體育教學活動把握不準,出現內容與幼兒身心發展目標不匹配、內容選擇隨意而不繫統,教學活動策略單一的現象,致使體育鍛煉效益差,目標達成度低。且現今的幼兒園體育教學活動存在著一些問題,如過於強調社會對幼兒體育的要求,而忽視幼兒主題的體育需要;重“寬鬆”、“自由”的情景創設,輕“跳一跳,摘下果子”的發展要求;存在密度強度不達標;體育教學活動沒有系統性,未從各年齡段幼兒的體能發展出發來設計相應的教學活動。由於以上的問題,影響了幼兒身心和諧發展。

  基於以上需要,立足我們幼兒園,對“利用本土資源,最佳化幼兒園體育教學活動”進行研究,透過選擇科學、系統的教學內容,運用適宜的、有效的教學策略,促進幼兒的身心發展,形成具有我園一定特色的適合各年齡段幼兒的體育教學模式,整體提高我園體育教學活動水平。

  二、研究條件

  根據本課題的需要,我們成立了體育中心組,組織大家學習新《綱要》中的主導思想、教育方針,另外,透過對幼兒園體育活動內容、策略等相關資料的蒐集、彙總、分析,正確把握有關幼兒園體育教學的相關理論。

  參與本課題研究的有年輕教師,她們朝氣蓬勃,富有創新;有骨幹教師,她們事業心強、經驗豐富,都已達到學前本科學歷,參與過多個區級、市級課題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有多篇論文在國家級、省市級論文評比中獲獎和發表,有兩位老師還參加了區級的課題中心組,相信在老和新的完美結合下,我們一定能研究出適合本園幼兒身心特點的體育活動,形成體現本園特色的體育教學模式。

  三、理論依據

  1、《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引導幼兒實際感受祖國文化的豐富與優秀,感受家鄉的變化和發展,激發幼兒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2、《幼兒園工作規程》中提出:幼兒園應“充分利用自然環境和社群的教育資源,擴大幼兒學習和生活的空間”,應“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自制玩具和教具。”

  3、陳鶴琴先生指出:“大自然、大社會是主要的知識來源,因而教育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應該得到充分的體現”。

  4、兒童發展理論:我國心理學家李惠桐在兒童心理學研究中發現:動作和動作技能的掌握對嬰幼兒心理發展有重要意義,對嬰幼兒智力發展和個性形成也有很大關係。一定數量的動作技能的掌握可以幫助兒童及早擺脫對成人過多的依賴,學會獨立自主地活動,開拓眼界,增長知識。動作技能又是兒童與兒童之間交往的工具,動作技能發展較好的兒童容易受到同伴的歡迎和好評。由此可見,在學前期重視兒童動作和技能的發展是十分必要的。

  四、概念界定

  1、本土資源:

  當地擁有的物力、財力、人力等各種物質要素的總稱。分為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兩大類。

  2、最佳化:

  指科學地建構,使之更優秀。教學中的最佳化是指教師有目的地選擇組織教學過程的最佳方案,保證在規定的時間內使教學與教育任務的解決達到可能範圍的最大效率。本課題中是指選擇科學、系統的體育教學內容,採取有效、有針對性的教學策略,使體育教學活動更好地促進幼兒的身心發展。

  3、幼兒園體育教學活動:

  幼兒園體育教學活動是教師有計劃、有目的、有組織地傳授幼兒一些身體練習的基本形式,是增進幼兒體質以及促進幼兒情緒成熟的最基本的途徑。在本課題研究中是指我園的體育集體教學活動。

  五、基本原則

  1、經常化原則

  經常化原則是指幼兒園體育活動應融貫在幼兒的每日活動之中,應避免“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現象。

  2、 適量的運動負荷原則

  在組織幼兒進行身體鍛鍊時,教師應合理安排及注意調節幼兒身體練習時身體和心理所承受的負荷量,保證幼兒在運動後能取得超量恢復的最佳效果,提高身體運動的機能能力,達到增強體質的目的。

  3、 多樣化原則

  幼兒園體育活動應靈活運用多種途徑、多種組織形式和方法來進行,並相互補充、相互配合。

  4、 全面發展的原則

  其中包含兩層含義:一是指幼兒園體育活動應促進幼兒身心全面發展,二是指在幼兒的身體鍛鍊活動中,應儘量使幼兒身體的各個部位、各器官系統的機能、各種身體素質和基本活動技能等都能得到全面協調的發展,儘量避免身體鍛鍊的片面性和不平衡性。

  六、研究目標

  (1)透過研究,探索出符合幼兒身心發展的、系統的、科學的體育鍛煉內容以及有效的、適宜的組織策略。

  (2)透過科學、系統的體育教學內容,有效、適宜的體育教學策略,促進幼兒身心(身體、認知、個性、社會適應能力等)全面發展。

  (3)豐富體育教育活動的理論知識,更新教育觀念,進而使教師能以研究的態度、發展的眼光,逐步完善本園的體育教學模式,提升教師的教育科研能力。

  七、研究內容

  1、民間傳統遊戲在幼兒園體育活動中的有效運用的研究

  2、如何利用民謠,最佳化幼兒佇列隊形練習的組織與指導

  3、利用本土資源,在體育活動中開展一物多玩的研究

  以三個子課題為重點,整個小班年級組共同承擔子課題的研究任務

  八、研究思路

  由幼兒園成立主課題研究組,加強課題組成員的理論學習,從文獻研究、調查研究入手,整體思考研究內容,制訂課題研究方案,分工落實研究任務,逐步達成研究目標,邊研究邊,邊邊修正,確保研究方向正確,措施有效,最終將研究成果逐步成為園所文化的奠基石。

  九、研究方法

  本課題採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是文獻資料法、行動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個案研究法、經驗總結法。

  1.文獻資料法:透過對幼兒園體育活動內容、策略等相關資料的收集、彙總、分析,動態瞭解相關研究現狀,正確把握有關幼兒園體育教學的相關理論,為課題研究提供理論基礎。

  2.行動研究法:主要用於子課題的研究,在實踐中探索最佳化幼兒園體育教學的內容與策略。

  3.案例研究法:針對本園體育教學活動進行現場記錄,運用測量、評價等方法及時獲取反饋資訊,適時調整研究程序、方法、手段,以便達成研究目標。

  4.個案研究法:用於本園體育教學活動中對幼兒體育活動的表現、運動技能發展等的觀察,並比較個體前後發展的變化,從而得出對幼兒個體或群體的認識,為課題研究提供科學的依據。

  5.經驗總結法:透過對實踐活動中的具體情況,進行歸納與分析,使之系統化、理論化,上升為經驗的一種方法。

  十、研究措施

  1.透過文獻學習、參觀、專題講座等途徑,幫助教師豐富相關的體育知識,加強對課題研究的認識,提高教師研究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透過問卷調查、訪談、現場測試等基礎性研究,瞭解本園體育教學活動現狀,並加以分析,尋找原因,為課題研究提供依據。

  3.充分考慮幼兒發展的特點,建立具有層次性的目標框架(課程目標、領域目標、水平目標、單元目標、課時目標),透過情感態度、知識經驗、意志品質、體能發展和社會交往五個維度來挖掘、篩選、整理優秀的體育教學活動內容,形成適合本園幼兒各年齡特點的,系統科學的體育教學活動內容。

  4.遵循幼兒園體育活動原則,根據本園幼兒的情況,活動的不同內容,幼兒不同的活動方式及環境等條件的具體情況,靈活選擇適宜的材料、多樣的組織形式,運用科學有效的教學策略,以達到最佳鍛鍊效果,從而提高幼兒運動機能,促進幼兒身心發展。總結出適合本園幼兒身心特點的體育活動的教學策略,形成體現本園特色的體育教學模式。

  十一、研究步驟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20xx.9~20xx.2)

  (1)採用文獻法,查閱資料、分析體育教學活動現狀、組織教師學習有關理論知識、瞭解幼兒園體育教學的意義及課題的研究方向。

  (2) 收集資料,分析調查。查閱資料,制定課題研究方案。

  (3)確定課題相關成員,劃分子課題,確立子課題研究小組,確定課題明確分工職責。

  第二階段:實施階段(20xx.3——20xx.8)

  (1)設計調查問卷與體育活動測試專案表,透過訪談、測量等方法對幼兒園體育教學活動現狀加以分析、研究,做好幼兒園體育活動價值、本園體育教學活動現狀研究幼兒身心發展的研究、本園幼兒體能發展的現狀調查等基礎性研究。

  (2)組織課題組成員進行相關理論學習、培訓。

  (3)全面實施本課題研究,進行幼兒行為觀察記錄,收集資料,並進行幼兒的身心發展情況的測查、統計資料等系列研究活動,及時積累研究資料,不斷總結、完善,及時調整課題實施的程序。

  (4)進行課題研究的中期評估,發現研究問題,提出下一階段的研究重點。

  (5)各子課題研究組總結、交流、提升階段研究經驗,整理階段研究成果,並撰寫相關研究論文。

  (6)完成體育教學活動設計方案的收集。

  第三階段:總結階段(20xx.9——20xx.2)

  (1)分析整理有關課題研究資料,形成課題研究文字、音像成果資料。

  (2)提升、總結各階段研究成果,形成課題研究報告的各類文字成果。

  (3)完成本課題研究報告以及有關的專題論文等,結題,交流和推廣研究成果。

  十二、預期成果

  1、階段成果:課題研究中期報告、課題研究典型案例、課題研究遊戲活動設計、自制體育器械展示,

  2、 最終成果:課題研究結題報告、課題研究論文集

  十三、課題組織

  專家指導

  朱文學:蘇州市教科院副院長

  曹麗萍:蘇州市相城區教科室主任

  課題領導組

  組長:葛麗華,小學高階教師,相城區教壇新秀,區評課選優二等獎獲得者。

  副組長:沈美芳,小學高階教師,相城區教壇新秀,區早期閱讀工作室成員。

  課題組成員(排名不分先後)

  張建芬:小學高階教師,黃橋中心幼兒園小班年級組組長

  陳怡璐:小學一級教師

  唐 葉:小學高階教師

  朱 磊:3年以內新教師

  李慶錠:3年以內新教師

  胡燕萍:3年以內新教師

  十四、主要參考文獻

  1、《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

  2、顧榮芳、薛菁華《幼兒園健康教育》

  3、汪超《幼兒園體育活動設計與指導》

  4、王堅紅《學前兒童發展與教育科學研究方法》

  5、郎明琪、陳培燕《幼兒園陽光體育》

課題研究報告範文4

  本課題以認知結構學習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人本主義學習理論等教育心理學理論和素質教育理論為理論依據,探討了探究式學習的本質和在化學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的必要性和重要意義。在課堂教學實踐中,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探究式學習,使學生能夠在主動參與、積極探究中構建新知,發展能力。透過本課題的研究,探索出有效地引導學生探究式學習的實施策略。透過課題組成員們三年多的實踐和探索研究,對課題的實施效果進行綜合評價的結果表明,在化學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探究式學習,能夠改變學生單純接受式學習方式,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大膽質疑的探究精神。

  關鍵詞: 課堂教學 ;引導 ; 探究式學習 ; 學習方式

  引言:

  “讓科研成為一種習慣,讓文化成為一種品牌,讓讀書成為一種享受。”是我們課題組成員在課題研究中一直期待的理想境界。三年來,我們在常州市教育科學研究所指導下,在溧陽市科研部領導的具體關注下,在我校教科室的幫助下,我們課題組五位教師共同努力,不僅形成了教育科研的濃厚氛圍,促動了課題組成員的專業化發展,更使教育科研與學校課堂教學緊密結合,開發出了具有獨特風格氣質的科研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引領學校走上文化成長之路。課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課題的提出及意義:

  1. 時代發展的要求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教育—財富蘊藏其中》的研究報告中指出教育應當為人的一生幸福做好準備,使學生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生活,學會生存。因此,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人才已成為21世紀教育面臨的重要任務。

  2. 課程改革的需要

  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世紀之交啟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目標是: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為重點,建立新的教學方式,促進學習方式的改革,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方法。

  3. 目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3.1 高中化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20xx年秋江蘇省正式進入了高中新改革,在高中化學教材中多處涉及到探究式學習的教學內容,提倡教師進行探究式教學,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如今正是課程的初步實施階段,但新課程的教學理念在現實課堂教學中仍不能得到很好體現。

  3.2 探究式教學實施中的問題

  新課程提倡探究式教學。在課堂教學中也可喜地看到多數老師積極響應新課改的要求,探究式教學便成了一個教學的亮點展現在課堂上,尤其是在一些重要的公開課上體現的更為突出。筆者也聽過多節這種型別的課,在充分肯定其優點的同時發現探究式教學中還存在如下的誤區:

  (1)探究題目成了空架子,缺乏探究意義

  (2)自主探究成了“放任自流”,缺乏教師的指導

  (3)課堂成了“樂園”,忽視了知識的掌握

  4. 課題名稱的確定及其意義

  華東師範大學肖剛教授認為教學策略之研究對達成教學目標、提高教學效益、促進教師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在實際教學中無論教學成效如何,教師總會採取一定的教學策略。這些策略有的對達到教學目標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有的卻不然。時至今日,探究式教學在具體實施中之所以出現以上諸多問題,筆者認為一方面課堂教學中對教師的角色沒有準確定位,缺乏教師的真正“引導”,缺乏適宜的課堂教學策略。

  二、課題研究的目標與內容

  1. 課題研究目標

  透過本課題的研究,擬在改變學生被動單純接受式學習方式,使學生從被動的“讓我學”轉變為“我要學”,不僅如此,還力爭達到以下目標:

  1.1 構建適合我校學生認知實際的引導探究學習策略;

  1.2 提供基於引導探究學習策略的教學設計;

  1.3 提出高中化學中引導探究式學習的方法和經驗;

  2. 課題研究內容

  2.1 研究問題的界定

  引導探究式學習應該等同於探究式學習中的有指導的探究,屬於探究式學習的範疇。為什麼在本課題中要提出“引導”這一關鍵詞,是基於以下思考:

  首先,引導探究式學習強調的不僅僅是一種學生的學習方式,也針對的是一種教師在教學活動過程中的教學方式,強調學生的學習是在教師引導下的一種有目標、高效地學習。學生在學習過程探究程度、探究有效性的體現是教師引導成功與否的重要標誌。

  其次,之所以提出“引導—探究式”學習是想強調任何學習方式必然和教的方式相聯絡,教師總是教學過程中的主要成員。當學生採用探究式方式學習時,教師必然應該發揮引導的作用。之所以將教師的“引導”放在學生的“探究”之前,是為了強調教師在學生探究前應該“精心策劃”,在學生探究時則“幕後操縱”。當然這都只是“引導”而已,絕對不是“喧賓奪主”。

  2.2 研究內容的確定

  ① 透過前期學生問卷對化學課堂教學現狀展開調查,瞭解學生對現有課堂教學各個環節的反映情況,分析實驗前期課堂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② 透過查閱文獻資料和相關理論學習,建構引導探究式學習策略;

  三、課題研究的物件與方法

  1. 研究的物件

  以戴埠高階中學(江蘇省三星級高中)高一、高二學生為主要研究物件。其中在高一年級(20xx級學生)設定實驗班(高一7班)和對照班(高一8班),實驗班在課堂教學中指導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對照班則採用傳統的教學法,與實驗班進行對比分析。透過問卷調查、對期中和期末考試成績進行統計分析檢驗實驗效果,其它班級教師根據實驗方案嘗試教學實踐以獲得重要參考意見。

  2. 研究方法:

  2.1 觀察法:透過觀察在課堂上學生學習的表現(如主動參與教學的情況、上課時注意力是否集中、有無睡覺現象等)獲得有關實驗的資料。

  2.2 調查法:透過問卷調查、訪談學生,掌握實驗前後學生的學習興趣、探究式學習的情況,瞭解實驗的`效果。

  2.3 對比實驗法:透過對實驗班與對照班在實驗前後學生的學習成績及學生對本學科的興趣等進行對比,獲得實驗效果。

  四、課題研究的依據

  1. 理論依據:

  1.1 教育心理學理論:

  ① 認知結構學習理論:認知學習理論的代表人物,美國著名的教育家布魯納(T.S.Bruner)提出了發現學習,認為學生的認識過程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髮現的過程,教師創設情境,學生進行主動、積極的思考和探究,發現新問題,並自己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得出新的結論。學生成為一個“發現者”,資訊的加工者,而不是被動的知識“接受者”。

  ②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以皮亞傑(J.Piaget)為代表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教學要以學生為中心。學習不是被動地接受,學習者對知識的學習與掌握不是透過教師的傳授和機械的記憶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下,藉助教師和同學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源,以先前的知識經驗為基礎,不斷地學習新知識,透過意義建構將其內化為新的認知結構的過程。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必須要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的全過程。強調教師是學生意義構建的幫助者、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傳授者與灌輸者。

  ③ 人本主義學習理論:以羅傑斯為代表的人本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者是學習的主體,在教學方法上應以學生為中心,放手讓學生自我選擇,自我發現,發展學習者的個性與創造性,並要求創造和諧融洽的師生關係和學習氣氛。

  1.2 素質教育理論:

  素質教育作為一種教育思想,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提出來的,已經有十多年的時間。素質教育強調以學生的發展為本,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取向。其核心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我國基礎教育新一輪的課程改革,著重強調了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和課堂教學形式的改革,要求教學朝著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的方向發展,其中一個重要而具體的目標,就是要改變至今仍普遍存在的學生被動接受的學習方式,倡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探究式學習。

  五、研究方案:

  20xx年11月,在上級科研部領導的期待下,我們有幸承擔了《化學教學中引導探究式教學的實踐與研究》這一課題,20xx年11月並透過常州市教育科學規劃中期評估後確定為重點課題,為課題的研究注入了動力和希望,如今回顧起來課題研究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醞釀準備階段(20xx年11月~20xx年的1月)是實驗研究的準備階段。這一階段的主要內容是成立課題組,確定研究人員,擬定實驗方案,成立了課題領導小組,舉行了課題開題會,為進一步開展研究活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第二階段是啟動實施階段(20xx年2月~20xx年11月),這是實驗研究的主要階段。所做工作主要表現為:

  1. 課題組透過問卷和訪談形式瞭解了學生對課堂現狀的反饋情況;

  2. 學習科研理論,初步構建了引導探式教學的課堂教學策略,並在策略的指導下進行教學設計和課堂教學實踐。

  3. 在20xx年11月課題進行了常州市中期評估,被正式確定為常州市重點課題。20xx年12月課題進行了網路管理。

  4. 在20xx年6月末進行了階段性成果總結,徵集並上報論文。張學瑞老師、王雲飛老師、潘平波老師撰寫的相關論文分別獲得了省優秀論文評比一、二、三等獎。九月,我們參加了溧陽市教科室舉辦的課題研討會。

  5. 實驗教學

  在20xx.9-20xx.11 月進行了實驗對照研究,以主持人張學瑞老師所教的兩個班級高一(8)班為對照班,另一班高一(7)班為實驗班,在這期間都採用傳統接受式教學方法進行課堂教學,並對月考(10 月)、期中(11 月)考試成績的對照。在20xx.11-20xx. 7 月對照班採用傳統接受式教學方法和實驗班採用引

課題研究報告範文5

  結題報告的寫作沒有固定的格式,可根據實際需要靈活運用。但約定俗成的大體結構是:

  1.標題。

  要求簡明扼要反映研究主題。有三種表示式:⑴點題式,即用研究課題的名稱作為標題,研究內容、範圍、物件和方法一目瞭然;⑵概括式,即用一句話作標題,言簡意賅,反映課題研究的核心問題;⑶結合式,即用主標題和副標題結合組成標題,用副標題把主標題補充完整。

  2.署名。

  要求在標題下面署上課題研究報告撰寫者的工作單位、姓名。如署名課題組或組成人員時,應在扉頁下端註明課題組成員及其他人員、課題研究報告的執筆者,以示對課題研究報告所承擔的權利和責任。

  ⒊內容摘要。

  要求把課題研究報告的主要內容、取得的主要成果作個明晰的交代,是對報告內容不加註釋和評論的簡短陳述,一般以200-300字為宜。摘要有獨立性和自含性,是一篇完整的短文。它包含與報告同等量的主要資訊,供讀者確定有無必要閱讀全文。(往往在最後寫成)

  ⒋關鍵詞。

  是從文中選取的能夠反映其全文主題內容資訊款目的3-8個規範詞,其作用是便於計算機儲存和檢索,也可提醒讀者著意理解所列的詞。

  ⒌引論。

  包括研究問題概述、研究假設與研究目標、研究的目的與意義、文獻綜述等。要求根據原有方案和情報資料,實事求是介紹課題研究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可用“問題的提出”等提法。要求交待清楚為什麼要研究這一問題,即課題研究提出的原因和研究的意義;要研究什麼,即課題研究的假設、研究目標及關鍵概念的界定;課題研究的時代背景,即目前國內外該課題的研究情況,包括前人研究成果與觀點的綜述、研究現狀的詮釋性概要(存在問題以及發展趨勢)等。總之,選用恰當的措詞,開門見山把課題研究的有關問題交待清楚,充分顯示研究基礎,使課題研究報告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可以參考課題立項申請中的有關內容。

  ⒍主論。

  要求充分反映課題研究的整個過程。

  ⑴交待研究方法。主要指研究物件、研究工具與材料、測量方法與程式等。要求交待清楚研究的操作定義;研究採用的特殊工具、裝置和方法手段;研究物件的確定(總體、樣本、抽樣方法等);調查的方法與專案;實驗因素的操作、無關因素的控制;資料的收集和處理等。研究方法交待要具體,條理要清楚。有些材料可用附件形式附在報告後面。

  ⑵分析研究成果。主要指概述研究發現與結果,對假設、問題、目標的結果描述,統計檢驗的結果等。要求將收集到的原始資料與資料進行數量統計,做出定量分析;對非數量化的資料,要進行整理、分析、比較、歸納,開展邏輯推理,用文字進行定性分析。資料可用直方圖、曲線圖、折線圖等圖表形象地表示出來,讓人一目表示表述。

  ⑶討論相關問題。主要指對結果的詮釋,研究的侷限性,對理論和實踐的意義,對未來的啟示等。要討論課題研究結果的可靠性,對研究結果作理論上的分析,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見,包括提出質問;與他人研究結果進行比較、論證和分析。還要討論課題研究方法的科學性、可行性,以便為同行進行同類研究提供參考。

  ⒎結論。

  包括對結果的概括和推論,針對問題提出建議與措施等。要求簡明歸納研究成果的基本要點,即研究了什麼問題,有什麼結果,說明了什麼問題。同時,還可根據研究情況提出建設性意見和下一步應深入研究的問題。要求客觀真實,簡潔明確,鮮明集中,讓人們能從中獲得有用的資訊。

  ⒏引文註釋與參考文獻。

  對課題研究報告中所引用的或者是提到的資料註明其出處來源。這既是表示對他人研究成果的尊重,也為讀者查詢文獻提供方便。如參考的文獻在數十種以上,則選擇最主要的寫。

  課題形式的多樣性決定了其課題研究報告撰寫的靈活性,可根據需要或個人喜好產生一些變式。

課題研究報告範文6

  一、問題的提出

  快速變化的世界使人們更加關注社會的未來,關注未來社會的主體——今天的孩子們。我們強烈地意識到社會賦予了幼兒教育更高的期望和更神聖的使命,創優質高效的幼兒教育是每一個幼教工作者的責任。一所幼兒園的發展離不開教育教學,教育教學的關鍵在於科學的教學管理,只有透過建立和實施科學的教學常規管理,才能使教學工作有序開展,保證教學效益的提高。

  近幾年,我園逐步探索了一些管理辦法,但是還存在一些問題:(1)管理觀念滯後。幼兒園的管理多屬於事務型、制度型和經驗型。對管理者而言,抓管理就是抓具體目標、計劃的檢查,抓具體活動的效果。(2)對各項教學工作缺乏相應的評價方法和標準,即使有,可操作性也不強,無法檢測工作效果。對於幼兒園而言,我園迫切需要加強這方面的研究。原因由以下幾點:一是我園是黃陂前川地區唯一一所公辦園,在全區起著視窗和輻射作用,目前在幼兒園的教學常規管理方面還沒有可供我們借鑑的經驗,希望透過研究,建立科學的教學常規管理,在全區起輻射和推廣作用。二是由於在幼兒園的常規管理上沒有經驗,因此不能出效益。迫切需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根據時代發展的要求和幼兒園教學常規管理中存在的問題,我園決定開展“幼兒園教學常規管理研究”。

  二、省內外同類課題研究現狀

  目前中小學關於教學管理創新研究、教學管理精細化研究、最佳化教學常規管理研究、有效性教學管理研究等較多,也有一些可供借鑑的經驗,如:建立科學合理的教學管理制度,規範教學常規管理,抓好校本教研活動,重視教師素質提升,實行均衡教育教學,推行教學質量評估。還有推行“一箇中心、兩個基本點”的教學管理模式。“一箇中心”即以常規管理為中心,抓住課堂主陣地,全力實施“有效教學”,讓教師具有紮實的授課技能,讓學生具備良好的學習習慣,透過各種舉措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兩個基本點”即班主任為單位的班級管理團隊和教研組為單位的學科教師團隊。推行教育教學管理重心下移,充分發揮名師、骨幹教師和學科帶頭人的中堅力量,發揮教研組集體研究的潛在能量,透過專家引領、專著學習、學術組與備課組活動相結合,提高教師的整體水平。但是這些經驗和成果適宜於中小學,而幼兒園以其不同的教學方式和課程理念,有其特殊性,因此,必須研究出適合幼兒園教學常規管理辦法。

  三、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一)課題界定

  1. 教學常規:就是指關於教學的日常規定,它是教師職業生活的常態準則和常態要求。

  2.管理:管理是指在一定組織中的管理者,運用一定的職能和手段來協調他人的勞動,使別人同自己一起高效率地實現組織既定目標的活動過程。

  3. 教學常規管理,就是根據教學工作規律和學校自身實際,制定和實施教學日常規章制度,使教學能順利進行,並日趨有序化、規範化、穩定化,從而有效地實現學校教學工作目標的活動。教學管理是正常教學秩序的保證。

  四、研究目標

  根據幼兒園的教學常規管理現狀,探索出適合幼兒園教學常規管理的執行機制和辦法,提高幼兒園管理質量和教學效益,促進幼兒園的健康發展。

  五、研究內容

  1、幼兒園教學常規管理現狀調查。

  2、幼兒園教學常規管理策略的研究。

  3、幼兒園教學常規管理模式的研究。

  六、研究的物件和方法

  1、研究物件:以教師的教學常規工作和管理者的管理行為為研究物件。

  2、研究方法:

  (1)調查法:課題開題前,瞭解幼兒園教學常規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2)行動研究法:透過管理者的管理行為,不斷調整管理方法。注意邊研究邊總結。

  (3)經驗總結法:對在實踐中搜集的材料進行全面完整的歸納、提煉,進行分析,確定具有普遍意義和推廣價值的方法。

  七、研究步驟

  1、準備階段(XX年12月—XX年年6月)

  (1)研究幼兒園教學常規管理的現狀,徵求意見,確定課題。

  (2)廣泛查閱與本課題相關的文獻資訊,確定課題內容。

  (3)確定研究物件,培訓研究隊伍。

  (4)制定研究方案,明確人員分工。

  2、研究階段(XX年年7月—20xx年7月)

  (1) 對照《綱要》,深入學習,查詢問題,開展研究。(XX年.7~XX年.12)

  學習內容:《幼兒園一日生活活動細則》、《武漢市幼兒園教學常規管理暫行辦法》、《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解讀》等。

  (2)透過座談、問卷調查等形式、常規檢查記錄等形式,完成調查研究報告。(XX年.12—20xx.3)

  (3) 建立健全保教人員各項管理制度(20xx.3—20xx.6)

  結合平時的保教常規管理,反思保教人員的行為方式,規範各保教人員的行為,建立各項制度、完善評體系等,創新保教常規的管理行為與方式,有效提高幼兒園保教工作量。

  (4) 研究階段小結(20xx.6~20xx.10)

  總結反思前期研究工作,召開課題中期報告會,制定下一階段的研究計劃。

  (5) 深入開展研究工作(20xx.10~20xx.7)

  以“行動研究”的方式,不斷調整實驗方法,檢驗保教人員管理制度,研究常規管理的策略、內容、途徑和辦法、措施,形成階段性研究報告。

  3、總結階段(20xx年7月—20xx年12月)

  (1)收集整理階段資料,撰寫研究報告和研究總結。

  (2)申請結題,請專家評定鑑定。

  八、研究的結果與分析

  (一)立足本園實際,構建了制度化和人性化相結合的管理體系

  第一,立足本園實際,建立健全了一系列規章制度。

  透過反思、審視以前的教學管理制度,我們發現有的制度不符合本園的實際,有的制度可操作性不強,有的制度還需作進一步的完善。針對這些問題,幼兒園先後制定了《幼兒園工作質量評價考核制度》、《幼兒園聽課、評課制度》、《幼兒園教學常規檢查制度》、《幼兒園獎懲制度》等,對教師的教學常規工作提出具體的要求,為教師的日常教學提供了依據,也為幼兒園評價教師的教學工作提供了標準。

  第二,在管理過程中,實施制度化、人性化相結合的管理。

  一是園長參與教學過程,實行多項互動管理。保教工作一向是幼兒園的中心工作,現代管理理念強調管理要實行動態管理以帶動教師行為方式的改變,園長深入實際的教育過程與教師平等互動,把握保教工作的大目標、大方向,實現有效管理。鼓勵教師大膽嘗試,支援她們的大膽創新。

  二是讓教師參與管理。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支援教師進行自我管理,讓教師來參與制度的制定,計劃由下至上形成。促使教師對工作負責,實行自我決策、自我監督、自我評價。在各項競賽中,各項評比標準由老師制定,個個老師都是評委,都可以發表個人的意見和看法,都可以對自己和他人的工作給予公正的評價。

  (二)構建了多元化、科學化的評價體系。

  第一,實行多元化評價

  變以前的管理者評價為教師自我評價、家長評價、幼兒評價相結合。透過評價促進管理。

  在評價教師的時候,讓每個教師先給自己找長處、優點,然後綜合出有利於幼兒園發展及個人成長的獎項:備課優秀獎、環境創設創意獎、組織能力獎等。這種評價和獎勵讓大家覺得是一件快樂的事情,每個人既知道自己的長處,也可以吸收他人的長處。

  第二,各項活動評價標準科學、合理。

  以前的各個環節的教學評價缺乏,要麼沒有評價標準,僅憑個人的直覺打分、評價。要麼就是評價標準不合理,要麼就是可操作性不強。針對這個問題,我們就環境創設、集體教學活動、區域活動、教師備課、戶外活動、教師學期評價標準進行了完善,增加了個人自評、年級組內互評、幼兒園集體評議結合。同時,都有較好的方面和存在的不足一欄,有利於教師不斷反思行為,不斷改進,新的評價標準更具人性化,更具操作性。

  (三)探索出了幼兒園教學常規管理的模式和管理策略。

  透過研究,我們探索出幼兒園教學常規管理的模式:

  提出要求,規範行為——檢查監控,及時反饋——評價促進,全面提高。

  1、提出要求,規範行為。就是在管理過程中,首先提出保教人員的工作常規要求,規範教師的教學行為。

  2、檢查監控,及時反饋。由行政領導、保教主任、年級組長組成三個層面的常規督導檢查隊伍,形成多層次、立體化的管理網路,健全幼兒園檢查機制。在檢查過程中遵守“重點問題早發現、疑難問題多研究、解決問題找策略”的原則,及時、準確獲悉全園師生的精神面貌、工作態度和工作進展等資訊,最大限度地減少管理中的盲目性、隨意性。經常化、定期化的保教常規檢查,加強了保教常規工作的質量監控。對發現的問題採取措施解決。

  3、評價促進,全面提高。

  根據工作完成的情況,對照標準,對做得好的給予獎勵,總結好的方法。對不足的提出進一步的改進措施,最終實現整體推進。

  九、研究的效果

  1、教學方面

  (1)建立了有序化、規範化的教學秩序。《幼兒園一日保教常規》的制定,規範了教師的教學行為,提出了教學常規的具體要求,逐步形成了有序、規範的教學秩序。

  (2)各階段的教學常規有條不紊。開學、學期中、學期末要做哪些教學常規,都能夠運籌帷幄,有條不紊。每學期的教學常規檢查都得到上級部門的高度評價。

  2、教師的發展

  (1)教學觀念發生了重大變化

  經過三年的實驗,以向“管理要效益,向一日生活要質量”的指導思想深入人心。這一思想的確立,標誌著教師價值觀發生了重大的革新。實驗顯示,廣大教師基本實現了由重教學結果管理向重教學過程管理方面的轉變等。在教學中,教師們以素質教育為導向,自覺運用教學常規來規範和指導教學。

  (2)教學實踐能力得到發展

  幾年來的實驗,在規範的教學常規指導下,使幼兒園教師教育教學實踐能力得到充分的開發與培養,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能自覺遵守常規,在運用中創新。

  (3)教學效果得到顯著提高

  三年來的實驗研究,幼兒園教師在教學中成效得到顯著提高,其只要表現在:一是規範了要求,實現整體推進與規範管理的實驗過程中,基本上達到了各項教學活動標準。部分教師形成了自己的風格特色及教學常規,促進了幼兒園的教學常規的發展,其內容在“家長開放日”中的半日活動展示中得到充分的體現,獲得家長的一致好評。

  (4)教師的積極性得到提高

  透過科學、公正的評價,教師能做到“見賢思齊”,對做得好的給予激勵和獎勵,調動了廣大教師的積極性。

  3、幼兒方面

  促進幼兒的整體性發展,促進幼兒素質全面提高。以前未建立一套較為科學規範的教學常規指導教學,存在“重教輕保”,“重集體教學活動忽視生活活動”等誤區。隨著實驗的深入,理論上的進一步學習內化,教師進行一步解放了思想,更新了觀念,幼兒不僅在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五大領域方面得到了發展,而且在生活習慣、學習習慣、衛生習慣等方面也得到了良好的發展。

  十、課題研究存在的問題及今後研究的設想

  1、存在的問題

  (1)研究缺乏可供借鑑的方法和相關的文獻。

  中小學在教學常規管理方面研究了一系列成果,但幼兒園的保教工作同中小學有很大的差異,而且全區僅一所教育部門舉辦的一級幼兒園,因此,在研究中缺乏及時的、必要的專業引領,因此,在研究中的難度較大。

  (2)課題研究中教師積極性不夠

  由於是管理方面的研究,很多教師覺得這是管理者的事情,有一種“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思想,因此,教師研究的積極性不夠,只是按照管理的佈置的任務完成工作。

  2、今後的設想

  (1)不斷完善研究成果

  在研究中切實感到教學常規管理工作上層次、上水平的重大意義,教學常規管理的科學與高效,是我們準求的目標。在實際教學工作中,我們將努力推行研究出的成果並積極再探索,將成果不斷推廣並完善。

  (2)經驗推廣

  在研究中,針對教學常規管理工作,現有一定的成果,其中的經驗和做法,將會促進其他姊妹園教學常規管理工作的開展,我們將與他們共享研究中取得的經驗。

課題研究報告範文7

  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課題背景

  “語文教學正面臨危機。現行中學語文教材體系的重大弊端造成了?少、慢、差、費?,厭教厭學的惡果,不徹底改變它,中學語文教學就走不出死衚衕!”(《審視中學語文教育》)在此嚴峻形勢下,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新的高中語文教材(試驗修訂本)在江西、山西和天津兩省一市試驗三年後,根據教育部20xx年頒佈的“課程計劃”和“教學大綱”,於20xx年秋季開始在全國使用,從而取代了這以前使用了近20年的高中課本,真可謂“千呼萬喚始出來”。應該說這幾年課程、教材的變革取得了長足的發展,需要我們對實施教改主渠道的教學進行有意義的理論研究和有價值的課堂實踐。新教材是出來了,可如何適應新教材在體系和結構方面對舊教材所作的三個方面的改革(閱讀和寫作、口語交際分編;破除以記敘、說明和議論的文體為中心的模式;為擴大學生的閱讀量,編寫與教科書配套的《語文讀本》,作為高中課本必要的組成部分),實現“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提高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重視積累、感悟、薰陶和培養語感,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語文的習慣。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和民族共同語的規範意識,提高道德修養、審美情趣、思維品質和文化品位,發展健康個性,形成健全人格”的指導思想,還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新教材的教法還是“猶抱琵琶半遮面”。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課題界定

  關於“高中語文新教材使用的研究”中的“新教材”是指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語文室編著的20xx年秋在全國大範圍內使用的全日制普通高階中學教科書及配套讀本。其“新”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1.強調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2.注重了學生自學能力和自我發展意識的培養;

  3.強化了選文的審美情趣和文化內涵;

  4.突出了教師主動性和創造性的發揮。

  新教材使用研究的範圍包括:圍繞新教材的閱讀、寫作和口語交際三個系統,從教材、教者、學生和教學手段等教學元素出發,以理論研究為主導,側重於教學實踐,在構建有關新教材多層面、多功能立體交叉的課堂結構和有一定操作性、示範性的課件模式上下功夫。

  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預設目標

  本課題的研究是以高中語文新教材閱讀、寫作和口語交際三個系統的相關內容為基本研究物件,在進行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的今天,以改革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率,提升教學品位,發展教師和學生的個性,塑造完善健康的人格為目標,在具體的教學研究中,不僅有實踐的操作、理性的思考,更要構建理論和實際有機結合的多側面、多功能立體交叉的課堂結構和有一定操作性、示範性的課件模式。特別在我們這所國家級示範性高中的學校裡,擁有國內比較先進的多媒體等現代化教學裝置,積累了一定的校本課程的教學經驗,教學的物件也是不同層次的,這些個性和特色更加激發我們轉變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法,能夠結合實際,針對性地、有效地開展教學實踐和教學研究,凸顯我們研究使用新教材的個性,走出研討教學相結合,以教法促學法的路子來。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理論支撐

  多元智慧理論: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提出的多元智慧理論在智力觀、教學觀、學生觀、評價觀等方面對我國的高中新課程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加德納認為,智力是在實際生活中解決所面臨的實際問題的能力;提出並解決新問題的能力;對自己所屬文化提供有價值的創造和服務的能力。他在1993年出版的《多元智慧》和其他著作中對八種智慧作了明確闡釋。他認為,語言智慧是指用言語思維、用語言表達和欣賞語言深層內涵的能力。其他還有邏輯—數學智慧、空間智慧、身體—運動智慧、音樂智慧、人際關係智慧、自我認識智慧、自然觀察者智慧。加德納認為,相對於先前的一元智力理論和智力評價理論,多元智慧理論能夠更為準確地描繪和評價人類能力的面貌。這些智慧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有機地組合在一起,構成每個人的各具特點的個性心理結構。他還認為,每個人的智慧強項是不同的,也並非一成不變,教育的責任就是發現和發展學生的智慧強項,使學生一開始就處於心理優勢的地位,能在發展過程中及早地體會到成功的快樂。教育還要及時引導學生從強項領域走向困難領域。因為,所有的智慧都不是獨立存在的,都需要其他智慧的支援。

  ·科研結題報告 ·德育結題報告 ·課題結題報告 ·怎樣寫結題報告。

  多元智力理論給高中新課程實施帶來的啟示是:學生的智慧是多元化的;社會與學校提供學生的學習機會應該是多元化的;學校與教師提供給學生的學習課程應該是多元化的;教師對學生的學習評價也應該是多元化的。只有這樣,學生的各種潛能才能得到充分的發展機會。 多元智慧理論給新教材的使用帶來的啟示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責任就是發現和發展學生在聽說讀寫等方面的強項,使學生一開始就處於心理優勢的地位,能在發展過程中及早地

  體會到成功的快樂。教師還要及時引導學生從強項領域走向困難領域。我們倡導教師“為多元智慧而教”、“透過多元智慧來教”。“為多元智慧而教”在於尊重個體差異、尊重學生個體的發展。充分認識到不同學生的不同智慧特點,對學生的多種智慧一視同仁,強調使每一個學生的智慧強項得到充分發展,並從每一個學生的智慧強項出發,促進學生其他各種智慧的發展。“透過多元智慧來教”在於努力使不同智力的學生都得到發展的同時,透過調動不同智力活動在教育教學工作中的不同作用,使用多樣化的教育教學手段,提高教育教學的實際效果。我們認為基於多元智慧理論的高中新課程教育教學觀的構建主要包括:

  (一)課程設定多元化,開發多種智慧

  課程是促進學生髮展和創新的基礎。多元智慧理論強調智慧的多元性,且必須與社會的事業與真實的世界結合;強調智慧的可變性,可以透過課程的設計,加以培養和發展。新教材課程的開發與實施,首先要求的是教師必須改變傳統的課程觀,樹立多元課程觀,既要重視必修課程又要處理好選修課程,既要重視講讀課程又要上好閱覽課和研究性課程,既要重視課內又要指導好課外。

  (二)教學設計個性化,滿足個體差異

  學生個性包括學生個體的豐富性、學生個體的差異性、學生個體的主動性和學生個體的社會性。正如多元智慧理論表述的那樣,學生存在八種不同的智慧,而且每個學生具有不同的特點。同時,“人各有智”,“智各有異”。基於此,教師必須樹立多元學生觀,面對不同的學生個體,能與學生深度交談,以全面發展、和諧發展、自由發展、充分發展和持續發展的態度關注不同的學生個體,關注學生學習方式,樹立多元學習觀。

  (三)學生評價多元化,促進全面發展

  長期以來形成的評價觀是把考試作為衡量課堂教學質量的唯一標準。這種用分數來評價教學的方式給師生帶來很大的壓力,同時也不能完全真實地反映師生教與學的實際水平,不利於師生的發展。多元智慧理論對傳統的標準化智力測驗和學生成績考查提出了嚴厲的批評。根據多元智慧理論,智力和教育測驗應當透過多重渠道,採取多種形式,在不同的實際生活和學習情境下進行;從評價方式上也不能只看書面考試成績,只注重終結性評價。通常,評價的主體也可以包括被評價者本人,自我評價有利於發展其自我認識智慧,確定自己今後的發展方向。學生的評價可以利用觀察法,在教學情景中直接評價,由教師或學生互評;也可以用檔案袋評價法。積累學生的個人作品,瞭解學生各項智慧的發展情況,結合形成性評價,全面地評價學生的各種素質和能力,注重評價的發展性和教育功能,使教與學的質量不斷提高。

  現代學習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建構有利於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新教學模式。

  提供了理論依據。以皮亞傑為代表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知識是個體與環境互動作用的過程中逐漸建構的結果。兒童在不斷與環境的接觸中建構知識和行為策略。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學習活動是一個能動的建構過程。在這個建構過程中,一方面學生受個人興趣、需要以及外部環境的推動,表現為主動性和選擇性;另一方面受本人原有知識經驗、思維方式、情感品質等制約,在對資訊的內部加工上表現為獨立性和創造性。我們這樣認為,對學生來說,只有那些關聯的、成體系的、符合個人情感價值的知識才容易被內化,才容易被調動,從而激發起學生創新的靈感,進而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促進學生創新素質的形成。而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促進學生創新素質的形成恰是新教材的使用的出發點和指歸,新教材的使用也正要遵循“內化”的規律。

  法不孤生自古同,痴人乃欲鏤虛空--------方法設計

  本課題屬於應用研究的範疇,總體上力求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整體和區域性相結合,課內和課外相結合。以應用研究為主,輔之以經驗總結法、個案法等,要點是:

  1.應用研究是由教育情境的參與者為提高對所從事的教育實踐的理性認識,為加深對實踐活動及依賴的背景的理解所進行的反思研究。

  應用研究是一種有別於實證研究的研究正規化,整個研究過程體現為一種螺旋式深入發展的過程。

  2.強調以問題解決為中心的研究,提倡質的研究理念,對現象與結果之間的內在聯絡作描述性、解釋性的建構說明。質的研究對研究結果的價值判斷(研究效度的確認)一般具有描述性、解釋性和建構性等特點。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研究過程

  本課題的研究總體上分為四個階段:

  (1)20xx.9——20xx.7 側重於文章學, 識記、理解,課內課外的教學實踐。主要負責人:王兆平 王興國

  這一階段是相對比較困難的階段,首先是熟悉教材的編寫體例,從整體上把握教材編寫特點。然後在具體的教研過程中,閱讀部分結合單元教學要點——整體感知、揣摩語言;把握文意、理清思路;概括要點、提取精要;整體把握、篩選資訊;研究探討、深入領會;分析評價、借鑑吸收等,進行理論和實踐兩方面的探討。注意繼承以前語文教學的先進經驗,在繼承中進行創新。寫作部分結合各寫作單元的專題進行,注意“規矩文”和“放膽文”結合。加強寫作指導,在指導過程中將片斷的、感性的認識上升為完整的、理性的認識。至於全新的口語交際教學部分,則本著邊摸索邊探討的宗旨不斷進行學習、實踐、總結。

  (2)20xx.9——20xx.7 側重於文學教育,分析、綜合,課內課外的理論研討和教學實踐。主要負責人:王兆平 崔國平

  這一階段閱讀教學的研究主要是圍繞文學鑑賞來進行,重點在研討如何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如何將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養成思維的規範性品質結合起來;如何做到“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尤其是如何使用好《語文讀本》。寫作教學方面,除了承繼第一階段行之有效的做法,及時總結經驗之外,還注意探討如何將條理性和開放性結合起來。

  (3)20xx.8:中期評估。主要負責人:王兆平

  這一階段課題組對前兩個階段研究的得與失進行小結和評估,並整理一部分研究成果,除了明確第三個階段的研究重點之外,還根據學校的具體教學實際,將一些還要繼續研究的問題提交下一輪次的高一高二備課組,讓全語文組的教師都參與進來。

  (4)20xx.9——20xx.7 側重於文化學,品味、評價,課內課外的理論研討和教學實踐。主要負責人:王兆平 崔國平

  這一階段課題組面臨著人員和教材兩方面的變動,但課題組還是首先確定了本階段研究的方向、內容、側重點,並針對人員的變動,吸收了一些新的成員,召開了新的課題組成員會議,調整了內部分工。又針對教材變動情況,將先期研究成果進行整合。

  (5)20xx.9——20xx.7

  總結文章、文學和文化三方面的理論和實踐成果,再實踐,再檢測,再研討,梳理形成結題報告。主要負責人:王兆平 徐建新

  由於面臨著學校的百年校慶,原先預定的結題時間不得不推遲,再加之20xx年秋學期,隨著新課標的實施,高一年級又使用了蘇教版教材,這給課題組的研究帶來了一定的困難,但課題組還是在農曆新年前後多次集中,放棄假期休息,進行整理、進一步的研討,從而梳理形成了我們的結題報告。

  巖邊樹色含風冷, 石上泉聲帶雨秋--------研究內容

  課題涉及語文閱讀、寫作和口語交際三個系統,教材、教者、學生和教學手段四個教學元素,教學理論、教學實踐等諸多方面。由於我們的理論水平、認識能力、實踐經驗的侷限,只能囿於以下五個方面做一些膚淺的探究:

課題研究報告範文8

  一、研究背景

  《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提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的建議非常具有時代特徵和深遠的社會意義。多年來,國內外對閱讀教學的研究著述甚多,主要圍繞教師“教”的行為,而涉及到小學生個性化閱讀行為的卻極少,也就是說忽視了學生的“閱讀實踐”的行為。我們之所以提出“小學生個性化閱讀的實踐與探索”這一課題,主要基於以下考慮:

  一是時代發展的需要。現代化的實現有著很多因素,其中人的現代化是不可缺少的。當今時代已逐漸進入以人為本的時代,人的個性化、人性化再次成為當今時代的主題。時代的發展呼喚學生的個性化閱讀原因有三:首先是學生的閱讀參與意識較之於過去更濃厚了;其次是今天學生的知識比之於過去要豐富得多、現代得多;再次是未來社會對學生提供了更為廣闊的閱讀空間,學生除了掌握一般的閱讀技能技巧外,還必須要掌握閱讀的策略。

  二是學大於教的需要。“教”與“學”之間有著複雜的關係,在現有的課堂閱讀教學中,常常出現的是“教大於學”或者“教等於學”的現象,造成學生閱讀水平的低劣。根據“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新理念和“語文課程應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的要求,理想的課堂教學應當建立在“學大於教”的邏輯起點上,只有具備了學生個性化的閱讀行為,學生所學的知識才會超過教師所教的內容。

  三是傳統教學的反思。中國的傳統教學思想,對學生的個性化閱讀不夠重視。在教學過程中,僅僅把學生看作是教學的物件或客體,重教師而不重學生,重傳授而不重自學,重統一而不重多樣。閱讀現象千人一面,一樣的閱讀方法,一樣的閱讀感受,一樣的閱讀結果,甚至連考試的答案也一樣的標準,對個性差異的學生從沒考慮要去創造條件,或者去營造培植的土壤。這樣做會極大地抹殺學生能動的一面,又與當今課程改革的要求不相一致。

  四是課程標準的需要。新頒佈的《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在實施建議部分已經明確提出了個性化閱讀的概念。不管是原教學大綱,還是現在的《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都把閱讀教學作為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環節,透過閱讀教學,培養學生終身閱讀的習慣、閱讀的方式、閱讀的品質,從而形成學生的個性化閱讀行為,為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課題界定

  1.內涵揭示:個性,《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為“在一定的社會條件和教育影響下形成的一個人比較固定的特性”。在心理學上指的是“一個人區別於他人的語言和行為方式,是一種個人特質”。在個性之後加上“化”,則構成了動詞,表示轉變某種性質或狀態。因此小學生個性化閱讀就是充分顧及每個學生的閱讀心理,以學生自己的閱讀、研讀為主,體現以學生為本的閱讀思想,所達到的不僅僅是感受和理解,還是有創造和有批判意識的閱讀實踐,形成可持續發展閱讀習慣的目的,並且使其得到長足發展的個性閱讀行為,所關注的是學生生存性的問題。

  2.外延揭示:指在課內和課外閱讀過程中,讓學生自己閱讀文字、理解文字、把握文字、超越文字,使閱讀成為學生個性化的行為。

  3.特點揭示:對於閱讀實踐活動而言,小學生個性化閱讀應該包含三個方面的特點,一是學生個體從書面材料獲取資訊,並與非認知因素互為影響的活動;二是學生和作者平等的對話活動;三是一種探究性、創造性行為,是在教師引導下,學生感受、理解、欣賞、評價和鑑定文字的過程。可以說個性化閱讀具有自主性、創造性、體驗性、批判性四個基本特點,真正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教育思想。

  三、研究內容及方法

  1.研究內容

  本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為5個子課題:①小學生個性化閱讀實施策略的研究;②小學生個性化閱讀教學模式的研究;③小學生個性化閱讀與表達運用關係的研究;④小學生個性化閱讀教師地位與素養的研究;⑤小學生個性化閱讀評價策略的研究。

  2.研究方法

  ①文獻資料法;②調查研究法;③實驗研究法;④總結法。

  四、研究過程

  第一階段:從20xx年8月到20xx年1月為準備階段。這一階段的主要工作是對課題進行整體設計,構建實驗研究的基本框架,為課題實驗做好充分的準備。

  ①組建課題組,建立課題研究班子,健全研究制度,培訓實驗研究人員。

  ②查閱文獻資料,從理論上搞清課題的界定,並尋找課題實驗的理論依據。

  ③制定實驗研究方案,明確研究目標、內容、方法和步驟。

  ④論證實驗研究方案,聘請有關專家、顧問進行課題論證,修訂完善實驗研究方案。

  ⑤進一步完善研究條件,深入調查研究物件,收集整理有關資訊資料。

  第二階段:從20xx年2月到20xx年6月為實施階段。這一階段主要是抓實驗工作的全面開展,並逐步推進。

  ①召開開題論證會,進行全面的宣傳、發動。20xx年2月25日舉行了開題論證會,由開題論證組專家對課題進行認真評議、指導。

  ②20xx年3月份,各子課題組根據開題論證會的要求進一步修訂、完善子課題實施方案。

  ③20xx年6月7日-8日,課題組專門邀請著名特級教師袁浩、顧美雲及蘇教版教材副主編李亮一行3人,到課題實驗學校——大豐市第三小學調研、指導課題實驗。

  ④20xx年9月-11月,各子課題組就第一階段實驗情況進行小結,並寫出書面小結報告,排查實驗以來存在的問題,以便及時矯正實驗的方向。

  ⑤20xx年12月5日-6日,課題組在濱海縣實驗小學召開課題實驗研討會。課題組全體成員、各縣(市、區)小學語文教研員及濱海駐城小學的部分教師代表200多人參加了研討活動。各子課題組交流了前一階段實驗情況,並就下一階段實驗工作提出了具體的思路。

  ⑥課題實驗研討會結束後,東臺市實驗組又進一步擴大了實驗範圍,實驗學校由原來的安豐、許河兩所小學增加到唐洋、三倉、頭灶等5所小學。

  ⑦20xx年8月-10月,各子課題組進行課題實驗中期總結,就課題實驗中出現的一些問題提出應對措施,進而更好地做好下一階段的實驗工作。

  ⑧20xx年11月——20xx年6月,課題組負責人分別到各實驗學校瞭解實驗進展情況,指導下一階段的實驗工作。

  第三階段:從20xx年7月到20xx年12月為總結階段。這一階段的主要工作是撰寫總結報告,申請結題鑑定。

  ①課題組及各子課題組進行認真的總結,撰寫課題研究的工作報告和課題研究報告。

  ②廣泛收集實驗過程的研究資料,整理、彙編研究成果材料。

  ③自我評估,申請結題驗收,邀請有關專家召開結題鑑定會。

  五、初步研究成果

  經過3年的實踐和理論探究,本課題取得了如下初步研究成果:

  1.促進了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升。3年來,我們課題組始終本著“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服務”這一核心理念開展紮實有效的實驗研究。我們對實驗學校、實驗年級的學生和非實驗學校、非實驗年級的學生進行了大量的比對研究。從課堂反映觀察,實驗班學生學習熱情高,興趣濃,表達的慾望強,語言運用能力較強;從問卷調查情況看,實驗班學生喜愛上語文課,喜歡說話、寫話練習的高達93%以上。從測試情況看,實驗班學生組詞、補充句子、閱讀借鑑、看圖寫話、作文及講故事、回答問題的能力明顯優於對照班,且同一話題的作文也各有各的看法、各有各的語言特色,表現出較強的創新思維優勢。透過對比可以看出,個性化閱讀教學使學生初步形成了自覺學習的意識,掌握了一定的學習方法,提高了語文學習的能力,培養了創新意識,實現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自我調控、個性評價、個性發展,學生在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都得到了發展和提高。

  2.初步探索出個性化閱讀教學課堂教學模式。3年來,課題組立足課堂教學,採用示範課、研究課、常態課等多種形式,深入研究小學生個性化閱讀課堂教學模式。我們依據學生的閱讀水平、課堂呈現狀態、教師專業發展狀況、教學環境以及“個性化閱讀教學”的理念,透過實踐、探索,初步構建了個性化閱讀教學課堂教學的基本程式:即情景匯入——感知體驗——對話探究——建構生成。

  ——情景匯入。這是個性化閱讀課堂的基點與起始,是營造閱讀氛圍、吸引孩子進入閱讀情境,激發好奇、生疑、探求的衝動階段。這樣的情景引入,才能在課堂起始的第一時空裡把孩子的視聽、注意力拉過來進入個性化閱讀課堂境界。

  ——感知體驗。這是情景匯入的自然走向:走進文字、感知文字、體驗文字;走進生活、體驗生活。在感知體驗中得以個性化閱讀,此時此境的感知體驗是真正個體意義上的閱讀。

  ——對話探索。對話是生本、師生、生生互動的過程,也是個性化閱讀中體現個性的最佳區域。孩子從感知體驗中得到的收穫、樂趣、思想,需要在對話探究中溝通交流;對感知體驗中產生的疑難、設想,需要在對話中互相質疑、碰撞、爭論、辯白,甚至還有必不可免的爭吵,這是孩子發表的豐富多彩的不同意見的撞擊,在撞擊中閃現智慧的火花,產生奇思異想。因此,對話探究的過程是最豐厚的個性化閱讀的過程,這是個性化閱讀課堂最期盼誕生的美妙境界。

  ——建構生成。建構生成是情景匯入、感知體驗、對話探究的個性化閱讀課堂全程的順理入情的結果。建構生成什麼,這是設計課堂模式時早先預設的個性化閱讀目標。建構生成的過程是拓展、是檢驗,又是新的建構生成。課堂上要創設新的情境,讓孩子已生成的知識、技能、智慧實現新的“個性化”。

  3.初步探索出學生可持續閱讀的指導模式。《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明確指出,“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對於語文學習來說,課外閱讀應是一個美妙的捷徑。課外閱讀使語文學習變得更豐盈。鹽城市第一小學子課題組在研究過程中,以課外閱讀為突破口,從學生的閱讀環境、閱讀時間、閱讀方式、閱讀指導模式等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並形成了一套值得推鑑的做法。

  ①著染一種閱讀文化。文化的薰陶具有滴水穿石的力量。我們在教室四周的牆上進行設計和創意,把一些古今中外的名人賢士戀書、醉書、迷書、痴書的事蹟和感想擇要張貼其中,用以標示和激勵所有學生想讀、樂讀和常讀,也可把身邊耳聞目睹的“讀書精英”的事蹟和感言上牆感召其他同學。

  ②創造新的閱讀機制。一是師生共同閱讀;二是小組合作、比賽閱讀;三是開好“三會”,即好書推介會、讀書經驗交流會、讀書成果彙報會。

  ③改變單一的閱讀方法。一是以實踐者的角色遷移方法;二是以研究者的角色投身閱讀;三是以表演者的角色朗讀美文。

  ④精選一批閱讀內容。課外讀什麼書,不僅是許多家長感到很頭疼的事,同時也使一些語文教師感到不知所措。課題組在這方面加大了研究的力度。我們依據語文課程標準及學生不同年段的年齡特點,形成了一個比較科學、實用的小學階段不同年段的推薦閱讀書目(見研究成果),同時我們還根據這個研究成果,編著出版了《小學生課外閱讀手冊》。

  ⑤構建三種閱讀模式。模式之一:探究美文內在價值的深度閱讀。

  模式之二:推進整本書閱讀的主題性研讀。模式之三:順應社會而生的專題性品讀。

  4.初步探索出個性化閱讀教學評價模式。《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髮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事實上,到目前為止,評價改革仍然是課程改革的一個瓶頸,沒有現成的做法和經驗可借鑑。特別是對學生的課內外閱讀評價,更沒有一個科學、規範的評價標準。濱海縣實驗小學子課題組在這方面做了大膽的探索,並形成了操作性強、適合學生語文素養提升的閱讀教學評價操作模式,即“四步評價法”:形成性評價→診斷性評價→總結性評價→綜合性評價。

  ①形成性評價。形成性評價是一種動態行為評價。透過收集小學生閱讀過程中的種種準確的資料,按照認知規律對小學生閱讀技能的形成進行客觀、全面的評價,並以評價資訊來指導學生新的閱讀過程。為了把學生平時閱讀的發展過程清晰地展示出來,子課題組設計了一張小學生語文學習行為觀察評價表貼在教室裡,評價內容包括聽力、朗讀、作業、背誦、檢測等等,凡是在各項閱讀活動中優異的學生都可以得到一朵小紅花(印在表上)。這樣及時地給學生的閱讀過程給予監控和評價,並給學生予以肯定,能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和競爭的意識,使學生的個性得到積極發展。

  ②診斷性評價。診斷性評價是一種狀況評價,是對學生一個階段所學的知識、內容進行測試、瞭解,看學生完成具體目標的程度,主要是對因受卷面考試限制而不能測評的知能點進行分散測試。如聽力、說話、朗讀等。

  ③總結性評價。總結性評價是一種目標達成評價,是在學期末或學年末根據既定的教學目標,為確認學生達成目標的程度進行的總結性測試。我們把期末測試分為“聽力部分”、“朗讀部分”、“閱讀部分”、“作文部分”四大類。聽力測試可以參照英語聽力測試的辦法,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各年級段的實際選擇不同的測試題型,對於容易聽清的內容採用聽記、填空的形式,對於容易混淆的內容採用判斷、選擇、問答的形式。朗讀測試主要透過對學生朗讀的技巧來進行評價。如朗讀的重音、朗讀的速度、朗讀的停頓、朗讀的感情。閱讀主要檢測學生的課外閱讀情況。作文主要考查學生的運用、表達能力。

  ④綜合性評價。綜合性評價是在前3種評價的基礎上,把一定階段學生素質發展的成果採用素質發展報告單的形式展示出來。我們把綜合性評價分為:行為評價、成績評價、特長評價(興趣發展)、健康評價、評語評價5個方面,主要以表格的形式來展示。行為評價從品德行為到學習行為分為若干項,以打“☆”的方法來評價。成績評價是把形成性評價、診斷性評價、總結性評價按3:3:4等級制填寫。特長評價主要指學生的興趣愛好發展,表現在語文上的有:寫作、朗讀、寫字、書法,要求每人必須有一項興趣特長。評語評價包括學生自評、同桌互評、老師點評、家長饋評等。

  這樣一個過程性、全方位的評價,保證了學生個性化閱讀能力的逐步提升。

  5.促進了教師的專業化成長。

  我們的課題是在“問題即課題、實踐即探索、過程即收穫”的思路指引下,經歷了一個“實踐——反思——總結——再實踐”的循序漸進過程,在這樣的一個實踐過程中,所有參與課題實驗和研究的老師都得到了專業提升。一是加強了學習。在實驗過程中,老師們加強相關教育理論的學習,一些實驗學校還建立了學習共同體。大豐市第三小學子課題組在實驗過程中,為小學語文教師開出了閱讀推薦書目(見研究成果)。二是教科研能力明顯增強。參與實驗的基層老師不僅知道了課題實驗的基本流程,而且學會了科學、嚴謹的工作態度和工作方法,特別是總結、提煉的能力得到極大的提高。3年來,參與課題實驗的老師有30多篇相關論文在報刊上發表或獲獎(見研究成果)。三是一批實驗教師快速成長。幾年來,先後有50多位參與實驗的教師在國家、省、市、縣級各類課堂教學競賽中獲獎。其中由課題組直接指導、由參與實驗老師執教的充分反映個性化閱讀教學的3節課在全國大賽中獲大獎(20xx年4月市一小周海燕老師代表鹽城市,參加蘇教版小學語文全國首屆閱讀課堂教學大賽榮獲一等獎B組第一名;20xx年10月大豐市第三小學陳飛老師代表江蘇省參加“全國第六屆青年教師閱讀教學大賽”榮獲一等獎;20xx年11月市二小汪明華老師代表鹽城市,參加蘇教版小學語文全國第二屆閱讀課堂教學大賽榮獲特等獎)。

  六、實驗體會

  在研究和實踐中,我們深深地體會到:

  ①只有基於草根化的課題研究,才能激起教師教育科研的熱情,新課程倡導的“一切為了學生”的理念才能真正得以體現,素質教育才能真正步入良性發展的軌道。

  ②追求學生閱讀的個性化,必須摒棄應試教育,拆除束縛學生身心的桎梏,徹底解放學生的心靈,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讓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學習創造。

  ③課題的研究不僅需要專家的科學、規範的引領,需要一線骨幹教師的傾心實踐,更需要教科研部門領導的大力支援。這樣,課題研究才能真正走進學校、走進課堂。

課題研究報告範文9

  本學期,有四個課題要結題,分別是朱春燕《小學數學開放性問題設計的研究》,肖烈《小學高段學生“日記競賽”的實踐研究》,齊麗琴《小學生語文閱讀習慣培養的研究》,陸立軍《農村小學生課外閱讀良好習慣的培養》。現將課題報告發到部落格,望幾位教師抓緊撰寫,及時上交,爭取獲獎。

  一、問題的提出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對各學段的課外閱讀都作了明確的要求。如對3~4年級的要求有:“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語、精彩句段,以及在課外閱讀和生活中獲得的語言材料。”“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收藏並與同學交流圖書資料。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40萬字。”5~6年級的要求有:“學習瀏覽,擴大知識面,根據需要蒐集資訊。”“利用圖書館、網路等資訊渠道嘗試進行探究性閱讀。擴充套件自己的閱讀面,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100萬字。”

  呂叔湘先生也曾說:“回憶自己的學習過程,得之於老師課堂上講的佔多少,得之於課外閱讀的佔多少。我想……百分之七十是得之於課外閱讀。”

  無論是《課程標準》這樣的法規性檔案,還是語文泰斗的忠告,都告訴我們,課外閱讀不是可有可無的“滋補品”,而是與課內閱讀同樣重要的“正餐”。在多年的教學中,我們也能看到,語文能力強的小學生,幾乎都從長期的課外閱讀中受過益。所以現在我們的語文老師總是十分重視並鼓勵學生多讀文學作品及其他有益、健康的讀物。

  但同時我們又發現現在的農村小學生多數不愛課外閱讀,而且在有限的閱讀過程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著諸多不良的習慣。這些現狀對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終身閱讀習慣的培養產生較嚴重的負面影響。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我們有必要探尋農村小學生不愛閱讀及課外閱讀過程中的不良習慣的客觀因素和心理基礎,並探索行之有效的矯正方法,以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外閱讀中去,最終使農村小學生養成良好的課外閱讀習慣。

  二、研究目標

  探尋農村小學生不愛看課外書及課外閱讀過程中的不良習慣的客觀原因、心理基礎,並探索行之有效的矯正方法,最終培養農村小學生具有良好的課外閱讀習慣。

課題研究報告範文10

  一、課題研究背景

  傳統的高中數學教學片面強調數學的嚴謹性、邏輯推理的形式化,忽視數學的創造性;傳統教學模式下的學習效果評價,只注重教師對學生學習的評價,習慣於單憑考試成績衡量學生的學習情況。這種單一的評價方式不能全面、綜合的反映學生的發展程度,它是典型的“應試教育”評價方式,對學生的素質教育極為不利。

  面對21世紀的教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了四種最基本學習能力的培養,即學會學習、學會做事、學會合作、學會生存,並認為學會合作是教育的最重要的基礎。競爭與合作是當今社會發展的主題和必然趨勢,學會與人交流、與人合作、與人競爭、與人相處更是新世紀人生存的需要。

  我們一貫倡導的“以人為本”教育理念,就是要承認差異,張揚個性,提高素質,這就勢必要丟棄傳統的教學模式,而進行針對性、科學性、可行性的分層教學模式。我們高二數學教學模式課題組對高中數學教學模式作了有益的探索,進行了各種嘗試,目前已初步構建了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為宗旨,以數學實驗教學為主要手段,以學生自我評價為主要評價方式的高中數學分層教學模式:創設情景——提出問題——自主探索——點評與小結。

  分層教學是“著眼於學生的可持續性的、良性的發展”的教育觀念指導下的一種教學實施策略。談高中數學教學中的分層教學,有三個前提:首先,要承認學生之間是有差異的。學生之間,不僅有數學認知結構上的差異,也有在對新的數學知識進行同化或順應而建構新的數學認知結構上能力的差異,還有思維方式、興趣、愛好等個性品質的差異,這些差異無一例外地對學生的數學學習產生大小不一的影響進而形成不同型別的學習障礙(也即LD,英語為 learning disability);其次,每個學生都可以學好數學。只要提供給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環境,採取不同的對學生學習障礙的矯正策略,不同的學生都會有提高,或者說每個學生都可以建構起與自己能力相稱的新的數學認知結構,得到全新的情感體驗,進而形成良好的個性品質,達到知識與能力雙贏的結果;第三,從新的教學觀看,高中數學教學要求教師創造適合不同學生髮展的教學環境,體現以生為本的教學觀,而不是一味地只要求不同的學生來適應教師所創設的單調的、唯一的教學環境。

  參考文獻:《中學生數學教學》北京師範大學出版

  二、立論依據

  研究目標:在數學教學中,實施以學生自我評價為主要評價方式的高中數學分層教學模式,它是“著眼於學生的可持續性的、良性的發展”的教育觀念指導下的一種教學實施策略,增強教學工作的針對性,使學生各取所需,學有所得;最佳化教育環境。

  研究內容:前提條件:首先,從現狀看,我們高中在教學中對學生的知識與能力要求,實際上存在兩個不同的層次:一個是基於學生達到會考水平的知識與能力層次要求,另一個是參加高考,進入大學進行深造的要求。兩者都不可偏廢。這就要求教師對會考和高考在學生的知識與能力上的不同要求做到心中有數。一方面是對會考說明的深刻領會,另一方面是對高考說明的認真研究,作為高二數學教師,尤其要研究兩個說明對學生要求上的差異。

  其次,學生與各個層次的要求如何對號入座?我們對學生屬於哪一種層次所要求的學生,應持有一種不帶有任何偏見的、動態的觀點。對於我們認為是屬於能參加高考進一步深造的第一層次的學生,任何時候都不能降低要求;對於大部份學生來說,是處在第一層次和第三層次之間的學生,實際上也只有少數學生。對第二層次學生的把握,是高中數學分層教學的重點與難點所在。進行分層之前,我們有必要對學生存在的學習障礙有一個大體的瞭解。然後研究各個層次學生存在的問題,再因材施教。

  三、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經驗總結法、比較分析法

  研究過程:透過1、轉變教學理念,調整課程設定

  2、調整教學內容,保證各有所得

  3、變換輔導方式,培養自學能力

  進行分層教學,並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意識,創設多種教學情景來激發學生學習情感,使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充分地互相交流,民主地、和諧地、理智地參與教學過程,這正是師生相互作用的最佳形式,因而也是發揮教學整體效益的可靠保證。培養學生對已明白的事物繼續探究的習慣,充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內在的創新慾望,培養學生探究性思維品質。

  關鍵問題:所有學生都能體驗到經過自身努力而獲得成功的喜悅,從而激發了全體學生奮發向上的自信心,並對促進學生形成樂觀、頑強的心理品質起到了積極作用。差生的轉變和提高得到了社會和家長的稱讚,促進了學校、家長、社會三結合教育網路的形成,從而優化了教育環境。改變了只抓少數尖子生的做法,使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得到了落實。

  創新之處:我們利用多媒體電腦向學生展示科技發展史尤其是數學發展史,讓學生意識到重要的問題歷來都是推動數學科學前進最重要的力量,讓學生體會到:一個善於提出問題並表現出非凡的“提問”才華的人,其發展前景將是非常樂觀的。

  四、研究基礎(包括現有的研究工作基礎、研究的外部條件、課題組人員結構、研究經費、裝置等)

  李園中學是一所嘉定區的普通高階中學,對於第二、三層次的學生較多,所以要求有更多的教師,更有有耐心的去關心、理解這一類學生,而且必須有奉獻精神去對待一些有學習障礙的學生

  1、課注意力不集中,好動,坐不住。

  2、題時書寫經常忽視關鍵詞語或資料,論證時邏輯混亂。

  3、做作業速度太慢,時間拖得太久。

  4、不願對數學概念、定理、公式等作必要的記憶。

  5、不愛閱讀或閱讀理解能力差。

  6、上課沒有記筆記的習慣,不願進行思考,所提問題層次低。

  以上均為我校存在學習障礙的表現。教師在教學設計時,應以利於不同的學生克服自己的學習障礙為目標而採取相應的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透過分層教學增強了教學工作的針對性,使學生各取所需,學有所得;融洽了師生關係,促進了良好學風和教風的形成與鞏固。我校教師的整體素質尤其是思想素質較高,但對分層教學意義和作用認識的不足。分層教學的決策和具體實施還有一定的差距,可更現實、更具體、更周到,尤其不能出現優生不優,差生更差的局面。分層教學的模式仍有可改進或最佳化的地方。

  我們分層教學模式的改革仍在實驗和實踐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也存在一些不足,但我們在分層教學實踐中感到,學生的負擔減輕了,但教師的負擔加重了,怎樣把教師的負擔也減下來,還應當繼續探討,也是決策者們應當探討的課題。

  裝置:多媒體、計算器、部分教具

  五、成果形式(主要研究階段、最終完成時間、最終成果形式)

  主要研究階段:

  第一階段:確定改革的指導思想,“立足會考,兼顧高考,培養興趣,發展特長,面向全體學生,實施素質教育。”根據這一指導思想,明確提出了“要使每一個學生都成為合格的高中畢業生”的要求,並確定了“開齊基礎課,上滿提高課,落實活動課”的可操作性方案。

  第二階段:以學生自我評價為主要評價方式,進行分層

  第三階段:從高一開始對教學內容就進行分層次安排。在調整課程和教學內容的同時,也變換了輔導方式。我們採取了“個別輔導,分類推進”的辦法。

  第四階段:總結階段,為下次分層的實施,打下基礎,總結經驗。

  最終完成時間:20xx年6月

  最終成果形式:論文、研究報告

【課題研究報告】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