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讀後感> 管理學讀後感

管理學讀後感

管理學讀後感(通用3篇)

  讀完一本書以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管理學讀後感(通用3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管理學讀後感1

  如果不是考試的需要,我也許不會看這本管理學方面的國外教材,因為就管理學專業書籍來說,我覺得浙大邢以群老師寫的《管理學》更適合中國人的口味,寫的很好,推薦大家去看看。

  這本書延續了國外教材淺顯易懂的寫作風格,全書的框架簡單明瞭,首先是緒論,介紹一些基本的管理知識,和管理學歷史,後面分別以管理工作的4個基本職能來論述:計劃,組織,領導,控制。很多國內外管理學方面的書的結構都延續了這一體系。除去團隊管理的許多原理,以自我管理來說,我們能從管理學的4個基本職能中學到什麼呢?

  計劃:一個很深刻的體會就是:如果你對事情、對時間的安排實現做計劃,哪怕花上幾分鐘想想清楚自己到底要做哪幾件事情,那麼你所要完成的事情和所要經歷的時刻會變得完全沒有目的,渾渾噩噩,時間過得很快,到頭來發現該做的事情沒有做,而時間卻浪費殆盡。與其浪費這大把的時間,為什麼不能靜下心來計劃一下當下的事情呢?一天的時間對每一個人都是一樣的,對時間的利用率決定了人與人之間日後成就的差異。但是自從電腦普及之後,人們在無聊的網路上,看著輕浮的文字,宣洩著自己的情緒,似乎電腦帶給我們更多的是一份浮躁和虛度光陰。“吾日三省其身”,每天給自己留一點時間,給自己的心靈片刻的寧靜,做好計劃。

  組織:一個溝通好的組織肯定是一個好的組織。一個人的組織能力體現在哪裡?就是他的溝通技巧,處理事情的方式方法是否得當,這方面確實有很多要學習的地方。

  領導:一個好的組織有一個好的領導才能成為一個團結高效的團隊。因此,領導的能力十分重要,至少要從幾個方面來提高自己的領導能力:職業態度,人格價值觀,學習精神,以此來帶領,激勵員工。在這個過程中,要注意權變因素,即充分考慮到團隊中可能出現的不穩定因素,外在的,內在的都要考慮。

  控制:計劃出來了,組織、領導也都有,事情也不一定會很順利,因為各種促使事情達成的因子都在不停的發生著變化,因此控制就非常重要。當發展出現偏差時,要做出控制和決斷,既不能死板硬套計劃,也不能隨意變動計劃,控制是一門大學問,做好控制的前提是你有一個大的目標和方向或者有一個成熟的價值觀,控制只是對方向進行微調。

  管理學讀後感2

  第一,書的結構。

  本書共有六個部分,第一篇,緒論,主要是講管理和管理者及迄今為止的管理理論;第二篇,沒有題目,因為主要講現今環境下管理的一些影響要素,包括組織文化,全球化環境,社會責任和管理道德;後四篇,按照管理過程論的四大職能——計劃,組織,領導,控制的順序,分別講解。每一篇後面都要插入一個創業單元,也按照職能順序分析;每一章後面的習題部分都有一個電子商務環境下的管理這樣一個思考單元。書裡講了很多理論,但讓讀者思考的東西更多,比如道德和責任的問題,就像小標籤一樣,時不時出現提醒你,電子商務也是,現在的新趨勢嘛,拓寬了讀者的視野,而創業單元,就像一步步手把手教你創業一樣,循序漸進,這讓我想起另一本書的名字,《從優秀到卓越》,很有成就感,覺得自己學到了點東西。書的結構安排合理,寫的好不枯燥,讓人有興趣讀下去。管理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如果沒有案例,無論是對教的還是對學的,都是不完整的。

  說到這裡,有一些很重要的問題,雖然扯的有些遠,但我個人認為,其實是十分重大的問題,我為什麼要在這裡介紹書的結構?為什麼我們的大學教材沒有這麼好的?為什麼在很多領域,比如計算機還有這個管理學,經典的教材都是外國的?這些問題都指向一個最根本的問題——做學問的態度和方法,文化的影響問題。

  中國的'管理學學術方面一直沒什麼成果,一來是因為天生的劣勢,二來,最重要的是,一缺態度,二沒方法。缺乏做學問的基本態度,據說有一箇中國某大學的教授一年出了13本書,樂得不得了,覺得自己很行,可在外國呢,尤其在西方發達國家,一個教授可能13年才出一本書,人家出的書裡有多少價值是不言自明的吧。現在中國的社會整體都處在一種十分浮躁的心態下,有寫槍手,計算機的書最好看外國原版的,翻譯的有的說的根本不是人話,不如不看。國內的書都是互相抄,抄點字,截個圖就出書了,沒有半點自己經驗的總結。

  大學裡也是如此,實在不應該。論文互相抄襲,而教材竟也是這樣。某大學的管理學教材,以為還不錯,是自己學校編的出版的,翻開看裡面的內容,基本上就是照這本《管理學》扒下來的,當然話是講的更本土一點,但實質內容沒有什麼差別,這樣怎麼教書育人啊!你可能水平差一點,但你能研究出什麼就寫多少,這樣一個理論體系才能慢慢的構建起來。

  中國現在確實沒有管理實踐很好的企業,但畢竟都在慢慢探索改進,這樣才能找到適合中國的管理理論。中國企業的實踐在不斷的印證這些經典理論,但缺乏足夠的論據,有太多說不清的東西。關係了,人情了,這些在中國社會遠比法和理更好使。沒有法制觀念,這是一個社會文化的影響,不是幾本書幾個人就能改變的,可這種文化及其嚴重的阻礙了中國的發展,在學術領域就是沒有使用定性定量研究的習慣,還有教育體制的問題,總是在讀別人的書,學別人的經驗,沒有創新。

  所以,結論就是——我們寫不出這樣的書來。很難看的一個答案,但事實就是如此,以上的話可能說的重了點,也誇張了點,但,就像我一開始說的那樣,這是一個基本問題,尤其是對於管理學這樣一個實踐性學科,沒有態度沒有方法,你研究什麼啊?扯遠了,打住不說了。

  第二,核心概念。

  管理當然要從管理的定義和管理者講起。這本書對管理的定義是:一個協調工作的活動過程,以便能夠有效率和有效果的同別人一起或透過別人實現組織的目標。這個定義可以分成幾個層次:

  第一,管理是一個過程(引出管理職能理論)。

  第二,管理要同別人一起或透過別人(有人說管理過程的核心是領導而領導的核心是激勵)。

  第三,管理既要有效率又要有效果(做正確的事和正確的做事)。

  第四,管理的目的是實現組織目標(什麼是組織和怎樣實現目標就是決策及戰略管理等)。

  這個定義是高度概括和總結性的,包括了最重點的理論。但定義這個事嘛,很有意思,因為,尤其是管理學,全世界恐怕有不下100種不同的定義,西方也沒有定論,所以,定義這種東西是不宜深究的,理解他真正要說的就可以了,因為每一個定義都有它的側重點,羅賓斯強調的,或者說看重的,是上面說的第二點——別人,他強調組織,領導,激勵的作用,強調協作,團隊。這一部分是中國的企業最缺乏的,獨生子女從小就沒有團隊意識,文化上還很喜歡窩裡鬥,正所謂與天鬥與地鬥與人鬥其樂無窮啊。還有一些概念,管理者,組織等等就不想抄寫在這裡了,沒什麼太大意思,因為這些概念都大同小異。

  第三,特色概念。

  羅賓斯寫的這本書,一是對前人概念的總結,其次就是他自己對這些理論的發展,提出了他很多自己的觀點,這些我覺得有建立值得拿出來說說。

  管理學讀後感3

  《管人的真理》是斯蒂芬·P·羅賓斯博士所撰寫的關於人力資源管理方面的作品。

  斯蒂芬·P·羅賓斯博士,是管理學和組織行為學領域的世界頂極管理暢銷書作者。他的書銷量已經突破200萬冊,在美國的100多所大學和世界數百所大學及許多企業中被廣泛採用,讀者遍及全球。除本書以外,羅賓斯博士的《管理學》和《組織行為學》中文版在中國管理學界教師、MBA和企業管理者及公司白領中也是有口皆碑,且多年暢銷不衰。

  羅賓斯博士的實踐經驗豐富,學識淵博,並非一般象牙塔中研究管理學的教授可以比擬。他曾就職於殼牌石油公司和雷諾金屬公司,他先後在布拉斯加大學、協和大學、巴爾的摩大學、南伊利諾伊大學和聖迭戈大學任教,並在一些著名的跨國公司中擔任諮詢顧問。

  羅賓斯博士酷愛體育運動,自1993年以來,他曾4次獲全美室內同齡組50米短跑冠軍,並創造了360米和200米兩項世界紀錄。他被選為1993年和1994年度同齡組田徑先生。

  這樣一位經歷豐富的作者寫出的這樣一部著作,我在拜讀後立即感覺他用淺顯易懂的語言闡述了人力資源管理上的一些真理,而且選用的都是貼近實際生活的例子,對工作實踐具有直觀的指導意義。

  從結構上講,本書基本上是圍繞人力資源管理的幾大模組闡述的,從招聘開始,到激勵、領導能力、績效管理、溝通方式等,一一進行了說明,特別是對組織的過程、行為、意義進行了超越一般見解的論述。而且,本書還糾正了一些在在許多流行的管理書籍中未經證實的觀點,以實踐證據他們做了反駁。

  我認為,本書的特點就是從行為而不是從管理理論上討論人力資源管理,就像本書一開頭湯姆斯.G.卡明斯(美國南加州大學馬歇爾商學院管理與組織系主任、教授)所評論的那樣,“管理實踐和行為研究之間的鴻溝終於被跨越了”。

  所以,我對本書的觀點就是,本書更多的從實踐操作層面對我的工作產生指導作用,和已經學習的人力資源管理相關教材的理論向配合,能在理論和實踐雙重範圍發揮更好的作用。

  就招聘而言,本書所介紹的是如何在實際面試中尋找到符合組織需求的合適人才。按照教材上的說法,主要是招聘的概念和可採用的方法,包括外部招聘和內部招聘,並介紹可能從外部獲得人才資訊的渠道,以及相關優缺點的比較,但並沒有介紹面試時需要注意的地方;這往往造成實踐中收集到人才資料,卻不知道如何透過面試這段短短的時間瞭解他除了技能以外的其他情況。而實際上就像本書真理1所說的那樣“忘掉人格特質,行為才算數”,只有從面試人員以前的行為出發,才能考量他今後在新的組織裡面可能會發生的行為,及對新組織的適應性。

  此外,本書也對傳統招聘理論做了驗證。如傳統招聘理論也提到面試時要做好“工作真實情況介紹(Realistic Job Preview)”,應當嚮應聘人員介紹本組織不利的一面外,否則易使求職者產生過高的期望。本書就對此做了進一步的詳細舉例說明,他列舉了電信科技公司營運長特意說明加班很多的情況,從而保留下忠心耿耿、願意做工作中任何事情的員工。而且這樣可以大大降低員工的離職率,減少不必要的成本。

  對我更有啟發的是,作者在本書中介紹了面試提問的方法,關鍵是使用一系列標準化的問題,避免引導性問題,並對應聘統一職位的人提出相同的問題,這樣可以有一個公平的考量。而在現實工作中,面試有時往往有點隨心所欲,面試人員會根據自己的喜好、對應試人的第一印象等,提出不同的、不繫統的問題,這樣往往不能真正選擇適合的人才。

  有了合格的、符合企業需要的員工就足夠了麼?事實上遠遠不是這樣,對員工的績效考評與激勵是人力資源中極為重要的環節,沒有績效考評和激勵措施,員工就不可能高效工作,也不可能為企業創造更多效益。績效和激勵是人力資源管理教材中經常提到的,在本書中也作為一個重點進行了闡述。教材上對績效和激勵講述,重點在於績效考評的內容、指標體系、考核方法、結果運用等理論問題,本書則是對績效考評與反饋的手段、其與激勵效果之間的關係做了具體說明。作者首先論證“為什麼當今許多員工沒有被激勵起來”(真理12),對此提出了三個淺顯的現象,關鍵還是員工對績效考評的信任度,和員工報酬是否可以在績效考評中得到切實反映。因此,作者提出,只有加強努力和績效的關係、績效與報酬的關係和報酬與實際想要的報酬之間的關係,才能使績效發揮其應有的效用。

  作者還提出了他對員工滿意度對提高員工績效的看法,他推翻了傳統觀念上所認為的快樂的員工就有好的業績的看法,反而從自己寫作體驗的角度提出提供員工工作效率、增加員工工作成就感才能提高員工績效的觀點。這也是一般教材所罕見的經驗。

  就我的實踐而言,上述論述對調整績效考核體系具有明確的指導性意義。在一般的企業裡,往往根據人力資源管理理論的闡述或者領導的要求,為考核而考核,甚至乾脆有的企業根本就沒有考評,即使有也往往是走過場,並沒有使用公開公平的標準對員工的努力程度進行表彰;即使有表彰,也不一定是員工內心所期望的。因此,真正要讓績效評估要起到實際效果,一是要制定統一考評標準,二是進行多級、跨級別考核,三是探究不同年齡、資歷層次員工的不同需求,將考評結果與其需求向結合。如此可以較好的激勵員工,為企業創造更多的價值。

  此外,作者提出的真理17“專業工作者追求流暢的生活體驗”給我一種全新的感覺,也為激勵體制提出一個很好的設計方向。作者認為,管理者應將流暢看成一種激勵專業員工的有效方式,因為工作本身有許多特性可以激發“流暢”的狀態,工作可以帶來挑戰,讓人精力集中,所以管理者可以把工作設計的更富有挑戰性、創造性,讓人全神貫注,員工能充分施展才能。

  這條真理對我的另一個實踐意義在於,將能幫助我更加理性、深入的對實踐經驗進行梳理和總結。我在實踐中常常看到,員工並非僅僅以金錢就可以達到激勵效果的,除了金錢、升職、精神獎勵等激勵手段外,員工在工作中感到快樂、在工作環境中感到人際關係的友好也是挽留員工和激勵員工的重要手段。身邊經常有朋友表示不願意離開現有單位,即使新單位的收入更高,他也不願意去,重要原因就是現有工作富挑戰性、從中得到快樂和成就感,以及與同時交往的愉悅。作者的上述論述從理論高度總結了我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現象,也給我指出理論結合實踐、實踐昇華理論的道路。

  本書還有一個特點,是以淺白的方式說明了“領導的真理”,而這是書本、教材上幾乎不會提到的。一般教材上都是對人力資源管理進行理論介紹,對領導的藝術是不會做正面闡述的;而領導能力在到達一定職位級別後,又是必須的。經常有例子,說是在自己的專業崗位上工作的非常好,一旦提拔到領導崗位就存在諸多問題,無法承擔管理多人的職責、與下屬、上級、平級之間的關係緊張等等。因此,領導能力是必須的。很多人認為,領導能力是天生的,我以前也經常由此想法,但拜讀了本書後,我改變了這種觀點。作者認為,領導能力是可以培養的,連一般人認為最難獲得的“領導人格魅力”也是可以透過訓練獲得的。就像真理31所描述的“魅力是可以學會的”,作者描繪出有魅力的氣質與行為,並針對魅力行為設計培養方法與步驟。而一個有魅力的領導是能讓下屬心甘情願追隨的。

【管理學讀後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