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文化> 中華文化經典讀後感

中華文化經典讀後感

中華文化經典讀後感範文(通用15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中華文化經典讀後感範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中華文化經典讀後感 篇1

老師、同學們:

  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燦爛文化中,精髓莫過於國學;在歲月的長河中,國學是華夏沃土燦若晨星的瑰寶。為了使我們感受到國學的博大精深,學校給我們每位同學送了一份“禮物”——一本《中華文化經典教育讀本》。

  六年級的《中華文化經典教育讀本》主要收錄了《新古文觀止》和《古體詩詞》中的名篇。其中我最喜歡的莫過於北宋周敦頤的《愛蓮說》。

  《愛蓮說》主要表達了作者無意於隱逸,也不貪圖榮華富貴,志在堅貞不渝地保持君子的操守,既抒發了感情,又諷刺了世態。

  當我讀到“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時,我可以感受到作者不贊同當一個用隱逸來逃避社會責任的隱士,也不贊同當一個貪圖榮華富貴的世俗小人,作者只想當一個正直、清高的君子。

  當我讀到“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時,我可以感受到在這個社會上大多數人都貪圖榮華富貴,只有少數像周敦頤那樣的人,“出淤泥而不染”,不阿世俗。貪圖榮華富貴的人,就是喜歡“牡丹”的人,他們為了名利,成了世俗之人。而像周敦頤那樣的人,即為“愛蓮者”,他們為人灑脫,仙風道骨,多數都是思想家、理學家,他們為世俗者所不能瞭解,算是人群中的聖人,這多麼可嘆啊!

  《中華文化經典教育讀本》中像《愛蓮說》這樣的名篇比比皆是,這些名篇潛移默化使人變得知書達理、善良聰慧和樂觀堅定。《中華文化經典教育讀本》,當之無愧的經典閱讀。

  從品讀學習中我知道了做人的尊嚴、人格的力量。感謝《中華文化經典教育讀本》,因為有了它,讓我的生活不再單調乏味,讓我的心靈受到洗禮,它真是一碗“心靈雞湯”!

  中華文化經典讀後感 篇2

老師、同學們:

  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而中華文化的傳播媒介豐富,尤其在書中到處能看到中華文化的縮影。

  文體中涵中華文化。從古代到近代的中國文學著作,其文體大多為文言文形式,而這種形式至今仍被人們關注。文言文的文章在教材中增多,而文言文也成為了一個人語文水平的重要方面。書的這一文體,包含著深厚的中華文化,無論是《論語》、《史記》還是《紅樓夢》、《聊齋志異》都從中滲透出一股源遠流長的文化精髓。詩歌也是一個很平常的文體,但中國的古詩另有一番文化的內涵。無論是《詩經》、《楚辭》中的古體詩,還是《唐詩三百首》中的近體詩,都有一股濃濃的中國味道,文化也隨之展現於世人眼前。中國的文體多樣,在書中,則能盡收眼底,從書中,使人不禁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書中藝術涵中華文化。藝術是一個反映文化的重要方式,而其載體之一,就是書。《天工開物》,讓人感嘆年味的美妙;《衣裝秘語》揭開了中國裝飾的奧妙。也許,在這些書中,藝術是主體,但不可否認的是,中華文化暗藏其中,工藝美術是中華文化,年畫是中華文化,服飾也是中華文化。不久前,聽到一則新聞:一位上海女士,想將其設計的旗袍以及旗袍表演團隊帶到歐洲、美洲等地區。但她沒有考慮到旗袍早已在世界各地傳播,唐人街上到處可以看到穿旗袍的藍眼睛金髮女郎。而這一切不僅在於海外華僑的貢獻,更多的在於書的作用。書的傳播使中華文化的傳播更進一步,而中華文化的藝術魅力也會永藏於書中。

  文化人傳播中華文化。讀到文化人,很容易使人聯想到中國歷史上許多有名的詩人作家。從《小說老子》、《說李白》到《魯迅評傳》、《餘秋雨人生哲言》都可領略一代代文化人所折射出的中華文化。人是一個國家的代表,璀璨的中華文化也像這些文化人一樣不斷髮展完善。

  中華文化,一個底蘊深厚的名詞,而從書中,我們可以不斷吸取文化的養料,懂得以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修養自己,增強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從書中,我們感受中華文化,我們理解中華文化,我們為中華文化而自豪。

  中華文化經典讀後感 篇3

老師、同學們:

  文化是一個國家文明的象徵,濃縮著民族的智慧。中華文化其浩瀚的典籍記錄了悠久的歷史,鑄就了中華民族知書達禮的品德,其傳統倫理延續了幾千年,奠定了中華的凝聚力和向心性。

  其獨特的思維方法影響了世世代代,構成了東方思維的模式,形成了中華民族的整體性及和諧性,從而使中國成為了一個能包容多種文化及融合數十個民族組成的泱泱大國。中華文化是東方文化的發端,其文化名人、文化典籍、倫理思想皆曾經對東方文化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所以,中華文化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文化不僅是中國的,而且是全人類的。弘揚中華文化、中華精神,無疑對人類文明有著深遠的意義。在這個漫長的暑假,同時也是最清閒、最輕鬆的暑假我重新拾起《弟子規》細細品讀,感觸良多。中國是具有五千年燦爛文化的文明古國,知恩圖報,尊老愛幼,待人誠懇……這些優良的傳統從古至今都為人所熟知,翻開《弟子規》就彷彿置身於文明當中,置身於做人的倫理道當中。

  《弟子規》的首篇總序告訴我: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它從人之根本出發,教育我們要從這幾個方面對自身進行德行的塑造。首孝悌,就是說做人首先要心中有愛,要孝敬父母。百善孝為先。行孝是為人子的本分,如果一個人連父母都不懂得孝順,那麼他便喪失做人的根本。一個連自己父母都不懂得孝敬的人是不可能懂得如何善待身邊的親人、朋友、同事,所以也就更談不上回饋社會。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

  意思是和大眾交往時要平等仁和,要時常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們學習,以上這些事是學習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做了還有餘遐,還要學習一些其它方面的知識充實自己。這是教育我們如何待人處事、如何學習,要經常學習別人的長處,來彌補自己的缺點,從各個方面來約束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質和修養。《弟子規》是根據《三字經》編寫的。其中的禮儀規範是做人的根本。就像大樹,只有根扎得牢,樹才會長得茂盛。

  做人,只有將最基本的道德建立起來,一個擁有謙虛恭敬仁慈博愛的心的人,才會在今後的生活、工作中立於不敗之地。《弟子規》以樸實、精煉、易懂的語言讓我更加深刻地懂得做人的道理,人生百態,最重要的就是品行,欲做事,先做人。文明健康的品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才是真正的自我歸宿,是照耀心靈永恆的陽光!

  中華文化經典讀後感 篇4

老師、同學們:

  原以為《中華傳統文化經典導讀》只適合小學生閱讀,翻了幾頁後,發現自己的想法是錯誤的。縱覽全書能感受到中華文化的淵博,能看到中華文化的縮影,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他的閱讀物件不應只是中小學生,應該是所有的中華兒女。

  德國著名哲學家尼采稱讚《老子》“像一個永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諾貝爾文學獎得者、作家赫爾曼.赫塞說:“我們現在急需的智慧,都存在老子的書中。”是的,《老子》是經典的,但《墨子》、《管子》、《左轉》、《荀子》……也同樣值得我們去一一品味。《中華傳統文化經典導讀》把我們帶到千年前的古代盡情翱翔,在傳統文化的星空中漫步。

  輕叩中華傳統的大門,我們應該做到“自知”、“自勝”、“自省”,自然的規律就像拉弓射箭,要射中目標,箭頭高時就壓低一些,箭頭低時就太高一些,老師稱它為“損有餘而補不足”。裡面有很多我們熟悉的故事,《老子》(二)中的第七十八章寫到:“水不斷地滴到石頭上,時間長了就可以把石頭滴穿”。這是“水滴石出”的故事的出處。

  《中華傳統文化經典導讀》讓我們共享經典,引導我們要堅持不懈、任人唯賢、持之以恆,讓我們懂得“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讓我們學會“天生我材必有用”……這樣一種積極的向上的思想境界應成為我們的人生態度。

  可惜的是現在喪失傳統文化教養的人越來越多,一個喪失傳統文化教養的人,同時會喪失其理性的反省力與創造力,如不及時解救,我們的社會將漸漸成為“沒有文化而不適合人居住的社會”。願中華傳統文化成為每一個人永遠的精神食糧。

  中華文化經典讀後感 篇5

老師、同學們:

  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道德經》所闡釋的不外乎辨證法,以柔克剛以及順其自然的無為思想。浩浩乎,中華歷史長河中孕育了多種思想,其中儒家卻是主流,難道道家的思想便從此沒落?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補有餘。熟不知中華傳統美德便是靠《道德經》的精髓有所保留……人之初,性本善。《道德經》第五十三章有言:大道甚夷,而人好徑。世間紅塵本就存在是是非非,是善,是惡?本就相對,有陰就有陽,又誰有能說得清?《道德經》告訴我們順其自然,可荀子又曾說性本惡,那我們是該順起善還是順其惡?既然善惡是相對,作為青年,為何偏要執著於善與惡呢?市場為何存在?那是因為那裡有人們所需要的!所謂善惡,都是參照人們心理或現實的需要而作出的判斷。《道德經》第二章告訴我們:天下皆知美知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這不是公交車上沒有老人,卻人滿為患,為了一個寫著老人孕婦專座而不坐上去!為了一份自認為維護自尊與尊老的虛榮心,這值得嗎?這不過是偽善,與作惡無分別!因此,中華傳統美德的弘揚不是形象工程,而是要根據人們的現實需求去維護道德與公益實踐!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道德經》告訴我們理解。人與人之間的理解至關重要!理解同時講求謙敬禮讓,強調克驕防矜。謙即自謙,虛以處己;敬即敬人,禮以待人。謙敬與禮讓是聯絡在一起的,“恭敬之心,禮也”,“凡人炎所以為人者,禮義也”。同時提醒人們“事思敬”、“不居功”。倡導要使社會成為一個和諧社會。人是社會的人,社會是人的社會。同學間我們要“推己及人”,關心他人;在人和人的相處過程中,應當設身處地地為對方考慮。強調社會和諧,講求和睦相處,倡導團結互助,追求天人和諧,人際和諧,身心和諧。唯獨理解,才能孕育中國好舍友,才不會再有舍友投毒案的悲劇搬上熒幕。

  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實現看作是一種高層次的。《道德經》教導我們無為,誠然,無為並不是無所不為,只是為了有為,讓自己靜心守靜。《道德經》第八章有云;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正因為如此,處事能夠發揮所長,行動善於把握時機,他們當中便沒有過錯,也沒有怨尤!這樣才能更好地入世為人,才能在燈紅酒綠的,紛繁的世間當中保留一份清靜,而不被物慾所矇住雙眼,或者迷惑!甘於人下,卻能才高八斗,笑問蒼穹,誰能與之爭鋒!

  弘揚中華文化優秀傳統美德同時要注重整體利益,國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強調對社會,民族,國家的責任意識和奉獻精神。奉獻並不與無為有所衝突,聖人利萬物而不爭,不正是一種奉獻精神嗎?無為難道就不是一種大無謂的精神嗎?先天下之樂而樂,後天下之憂而憂!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利是國之利,作為大學生,自私自利,以一己私利而弘揚中華美德,只會遭人恥笑!

  長期的歷史發展中,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已經深入到全民族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方式和風俗習慣之中。中華民族雖然歷經無數磨難與困苦,但始終能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應當說明是同中國的優良傳統文化,特別是優良的道德傳統的作用分不開的。大學生弘揚中華優秀傳統美德,不是一朝建成,而是順其自然,慢慢積累,默默地實踐。

  另外,中華優秀傳統同時也需要發展,但並不是一味地追求!欲速則不達,《道德經》的思想對過分競爭有一定的緩衝,因此,無論做什麼事都要適可而止!切勿盲目追隨時代物慾的步伐!我們與這傳統的優秀美德要依靠無為為之增添新色彩,彼此肝膽相照,待到與時代和諧重逢之時,不是說再見,而是守著一份善心繼續讓之傳承,努力!

  中華文化經典讀後感 篇6

老師、同學們:

  弘揚中華美德,這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我國是有著五千多年文明歷史的古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美稱。講究文明禮貌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它不僅反映一個人的教養,還反映一個社會的精神風貌。

  做一個文明禮貌的人首先反映在語言上。中國有一句諺語:“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謙虛恭敬,文明高壓的語言不僅可以反映個人的優秀品質,還可以影響他人,淨化社會。但是還有很多人傲慢無禮,說話粗野低俗,這樣不僅說明個人缺少教養,有很容易成為惹是生非的禍端。所以我們要學會禮貌用語,簡單的禮貌用語有“您好”“請”“謝謝”“對不起”“沒關係”等。禮貌用語,做一個文明的接班人。

  做一個文明禮貌的人還體現在行為中,而我們的行為應該是謙虛、恭敬、彬彬有禮的。一個人的文明行為反映了其品德修養。赫爾岑說過:“生活中最重要的是有禮貌,它比最高智慧,比一切學識都重要”。基本的文明禮貌行為有:遇見他人時,禮貌地點點頭或問候;與人分別時,禮貌告別;遇到老弱病殘孕者主動讓座並給予幫助;等等。我們的行為要文明,要做一個文明的接班人。

  我國的周恩來總理,擁有者恰到好處、堪稱完美的交外禮儀,為外國友人稱道,“他甚至被馬歇爾稱為:世界一流的外交官。”一天,周恩來總理前去機場送別外賓。機場上,賓主雙方親切握手、擁抱、告別……目送外賓進了飛機艙門後,部分隨行人員準備離開,三三兩兩往大門走去。周總理本來正滿面春風地站立著,靜等氣機升空,可回頭一看,臉色大變。但他馬上控制了自己的情緒,吩咐身邊的秘書把撤去的隨行人員叫回來。周總理始終筆直站立,目視飛機起飛,漸漸遠去……隨後,周總理轉過身來,對那先失禮的隨行人員所:“客人還沒走,機場已經沒人了,人家會在嗎想?你們是不是不懂得外交禮節?那好我來給你們上課。”周總理聲音不高不低,說話不緊不慢,講起了基本的外交禮節,“按外交禮儀”,主人不但要送外賓登機,還要靜候飛機起飛,飛機起飛後也不能馬上離開,因為飛機還要在飛機場上空繞圈……”

  周總理待人接物的真誠,謙遜與禮貌,贏得了國內外人人民的愛戴和敬仰。周總理是我們的榜樣,我們應該向周總理學習,學習他的文明,他的禮儀,這樣才無愧於“禮儀之邦”的美德。

  我們青少年更應該意識到文明的美和重要。在我們的校園裡,有著許多不文明,不和諧的現象,校道上,垃圾隨處可見,不文明的語言也不絕於耳,在花園裡,有的同學為少走幾步路而直接從草坪上踏過。可見,建立文明、和諧的校園需要我們每一位同學提高文明意識;做一個文明的接班人。

  失去了今天,你不算失敗,因為明天還會來;失去了金錢,你不算失敗,因為人生的價值不是金錢來衡量的;如果你失去了文明,你就徹徹底底地失敗了,因為你已經忘記了做人的準則。

  所以,我們要做一個有道德,有文明,有禮貌的接班人,每天都與古人的智慧碰撞,學習古人的禮儀,以弘揚中華的傳統美德。

  中華文化經典讀後感 篇7

老師、同學們:

  記得拿破崙說過:“中國像是一頭沉睡的獅子,一旦驚醒它,全世界都會為之顫動。”讀完《傳承中華文化 共築家園》這本書,我的心被深深的震撼了。那先逝去的英魂究竟多少次上戰場浴血奮戰,才換來今天的無比耀煌的中國

  在悠悠歷史的長河裡,中國卻屹立在世界的東方。因為在抵抗入侵者的時候,無數仁人志士挺身而出,為祖國而戰。“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的戚繼光便是其中一位。戚繼光率領戚家軍大擺鴛鴦陣的故事,家喻戶曉,千古流傳。而戚繼光也成為了所有中國人心中必不可少的一根頂樑柱。在人們的心中,戚繼光就是一個頂天立地的大英雄,一次又一次的抵抗著倭寇的侵略,一次又一次的保衛著祖國。

  落後就會捱打,這是千古不變的規律。在這片九百六十萬平方米的土地上,曾屢遭外敵入侵,但無論遇到多麼大的阻撓,無論處於何種邪惡環境,中華民族卻依舊不屈不撓,堅韌頑強的為著中華民族的復興而努力。你可曾想過,你現在所在的每一寸土地,上面都可能沾染國烈士的鮮血,埋藏著烈士的頭骨!

  我不由在心中為那些英雄感嘆,他們這是在用生命維護著祖國,那些毫無畏懼犧牲的戰士們,值得我們用心去尊敬。有一次,我問同學:“如果沒有那些愛國志士,祖國能有這麼輝煌的成就嗎?”同學搖了搖頭,說:“我想不會,你試想,如果當初沒有他們,或許我們現在正過著非人的生活也不一定。”是啊!中國現在的經濟迅速發展,已位列世界第一,可是那些背後的死亡卻是何從計數,無數擁有崇高民族氣節的戰士們用尊嚴保衛著祖國,用鮮血鋪成了今天這生生不息的道路。

  “ 報國之心,死而後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一句句鏗鏘有力的詩句,照亮了一個又一個中國人的心,也成為了一個中國人民不斷前進的新動力。

  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

  中華文化經典讀後感 篇8

老師、同學們:

  高爾基曾說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就是要告訴我們只有多看書,才能長知識,我就很喜歡看書。書即是香的又是友好的,你試著和它交朋友,它就會告訴你許多知識和一些有趣的故事。在這個寒假裡,我就看了一本名叫《傳承中華文化 共築精神家園》的好書,這本書裡有許許多多引人入勝的人物故事,我每一都讀得很認真,透過這本書,我即學到了很多沒學過的歷史知識,也懂得了很多為人處事的道理,使得我的寒假生活過得更加豐富多彩。

  每一天,我都靜靜地坐在書桌前看《傳承中華文化 共築精神家園》,一開始,我也看不進去,也想和小朋友們出去玩,後來媽媽告訴了我這本書裡有奧秘,我馬上就被吸引了,漸漸的,我對裡面的故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就更加聚精會神地閱讀著。在這些故事中,我最喜歡其中的兩個故事,一個就是《六尺巷的故事》,這個故事講述的是清朝宰相張英的家人與鄰居之間,為了爭牆基而引發的矛盾, 張英在家人求助時,只用幾句話就解決了糾紛, 原話是“一紙書來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意思就是讓自家人主動地將院牆後移三尺,張英的這一做法讓鄰居羞愧難當,也主動地將自家院牆後移了三尺。看到這裡,我彷彿看到張英在指揮家人笑臉移牆的畫面,這件事說明了張英是個為人正直,心胸豁達的人,所以後人讚譽他:“宰相肚裡能撐船。”這個故事就是發生在安徽桐城,我也是安徽人,所以我感到很驕傲,我要向張英學習,學習他的深明大義和豁達胸懷,凡事要多忍讓。俗話說得好:“忍得一時氣,免得百日憂”啊。

  學習,是我們每一個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過程,所以在我們能學習的時候,一定要認真學習。這本書中我還喜歡另外一個故事,他是西漢時期一個貧苦農民家的孩子,大家一定都知道他是誰,是的,他就是匡衡。匡衡非常喜愛讀書,可是因為家裡窮,買不起書,也上不起學,但是勤奮好學的匡衡在農忙的時節,去給有錢有書的人家去打工,不要工錢,只要求人家可以借點書給他看。後來,他長大了,更沒有時間去看書了, 不過,這可難不倒聰明的匡衡,他在牆上鑿了一個小洞,晚上,他就藉著鄰居家的光來看書。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匡衡透過不斷的學習和努力,學到了很多的知識,掌握了很多的才能,不但成為了丞相,還成為了西漢時期有名的學者。 故事看完了,我的眼睛也溼潤了,匡衡那麼渴望讀書,終於,他達到了自己的目標,我真為匡衡感到高興。這個故事讓我懂得了: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的真正含義,我們要用少年時期去看更多的書,學更多的知識,想想看,那些貧苦人家的孩子,他們每天起早貪黑地看書,是為了什麼?對呀!不就是想有一個更好的發展前途嗎?既然他們在那麼惡劣的環境下都能認真學習,為什麼我們不能呢?從現在開始,讓我們努力學習吧!奮鬥吧,少年!讓未來的我們也能在蔚藍的天空下展示出一片光彩!

  我們中國是個泱泱大國,有五千年的歷史,有很多優秀的傳統文化,這些中華文化,不但能開闊我們的眼界,更能豐富我們的精神家園,讓我們一起來讀《傳承中華文化 共築精神家園》這本書吧,讓我們在學知識懂道理的同時,也能把我們的中華傳統文化傳承下去,這是我們的義務,也是我們的責任。

  中華文化經典讀後感 篇9

老師、同學們:

  中華上下五千年,中國文化在如此厚重的歷史積澱下,也是變得越來越有魅力。

  中國的文化準確來說是從夏朝開始的,這個時代的人們主要是以農業為生,而中國的歷史地理環境可以說是一個得天獨厚的巨大的溫床,這也是為什麼中國的農業能夠發展如此迅猛,而這也為之後中國成為一個農業大國打下了基座。

  商朝開始,甲骨文的發展越來越成熟,中國的歷史開始大量的記載入冊。與此同時,農業方面也是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比如鐵犁牛耕的出現,讓中國農業進去了另一個新的階段。周朝是一個對我們來說可能相對更加熟悉一些的朝代,什麼七雄五霸,什麼儒道墨法兵農陰陽五行各種學說百花齊放,以及許多我們熟知的成語,比如“臥薪嚐膽”,比如“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也都是來自於這個神奇的時代。

  此外,屬於周朝的時代特徵還有影響頗深的分封制、禮樂制和宗法制(不過這個嚴格意義上來講是在商朝時就已經出現了)。可以說,這三個制度的出現,一定程度上都是統治者為了鞏固自己的政權,為了維繫自己的利益而誕生的。

  先說分封制,我覺得這真的算得上是一個很不錯的制度了,在那樣的一個年代,用這樣的一條法令,將原本分散的各種大大小小的群體一併統治起來(某種意義上來講,是可以算作是“統治的”),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讓社會保持一個相對的穩定。並且很明顯的,分封制可以延續這麼長的時間,也足以證明它的作用了,然而它的缺陷也的確是有的,周天子直接給了諸侯國以統治權,換句話來說,他是直接把土地的歸屬給了那些諸侯國,最後,東周落敗,分封制也完成了它自己的使命,但無疑的,它的影響依舊存在,之後秦統一全國後設立的郡縣制和中央集權制便是它的基礎之上,吸取了它的經驗教訓而進行了完善的,在之後又為漢所改進成郡國並行制等等等等。至於禮樂制度,也是一種為了維繫階級制度而誕生的存在。

  宗法制在整個中國歷史上佔了很重的部分,其影響甚至可以追溯到今天。在這片大路上,之所以會出現宗法制首先也是得歸功於自然環境。在文明剛產生的時代,有著這麼大一片土地,上面居住著這麼多人,該如何來劃分“小團體”?血緣無疑是這個時候的最好選擇,血緣近的人會比其他的人更有凝聚力,也更易維護一大家族的團結共同抵禦外敵。這或許也是為什麼古代中國一直是有“家天下”的習慣或者說是傳統。尤其是在後來一些封建思想極其嚴重的時代,家族觀念可是看的極其重的。

  中國的文化是非常的多彩的,其實要直接去給個概括的話,很難,因為每一個朝代都有著每一個朝代的特色,每一塊土地也都有著每一塊土地的燦爛。畢竟中國是一個地理面積很廣的國家,其地形也不是一般的複雜,一個土地一片天,因此,造就了獨特而多姿多彩的中華文化。

  中國,在歷史上,曾一度興盛至極。不僅是由於中國在農業上的出色的成就,還因為中國在其他很多方面上的發展。比如商業,雖然我們在學習歷史的時候,一直了解到,古代君王的重農抑商政策以及小農經濟的如何如何頑固給商品經濟的發展帶來了很沉重的打擊,但事實上,中國的商業(市場)的發展,與同期的其他國家相比,也的確是處於前列的。若說小農經濟的的特點是頑固,那麼我覺得商品經濟的特點就是頑強了,在如此長的封建社會里,一直在被打壓,但是一直都在發展。

  古代中國的科技也是很強的,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咱們的四大發明了,這些發明隨著一些中外交流的活動逐漸被傳遍整個世界,讓中國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裡,被許多地方的人嚮往著。

  中國的輝煌是因為這片物博的土地,而之後漸漸衰敗也是因為這片土地。長期的被人捧在一個很高的地位,導致一些人變得膨脹,開始盲目自信起來。然而長期的沒有進步,再加上好幾次君王的錯誤政策,讓這個曾經的天朝上國逐漸落後於世界平均水平。

  現如今,中國再次崛起,在科技的發展上投入了很多心血,對製造業發達的國家強追猛趕。“新四大發明”也漸漸風靡全球,那麼是否有一天,中國會完成向製造強國的轉變,再次成就昔日輝煌?

  除了這些,中國的其他文化也是令人崇敬的。曾經那些各種各樣的學派學說,讓中國哲學上升到了一個很高很深的位置。由於中國的一些傳統觀念,讓中國哲學較西方哲學多了一些更加人性化的東西,比如仁義,比如德美。雖然看起來沒那麼嚴謹化,但有時候恰是這樣更能讓人悟出一些別樣的感悟,讓人明白人生的真諦。

  其實我覺得很遺憾的,如今的人們,很多都已經忘記了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忘了我們的傳統文化和我們的傳統精神,傳統美德。

  有人說,我們現在已經進入絡時代,進入科技社會了,丟掉了一些沒用的東西很正常。我覺得我們是不是在科技社會與我們是不是應該繼承文化傳統,這本身是沒有衝突的,以前的東西之所以能留下來,就是因為他們都是精華,研習這些精華能夠更好的提升我們自己,總結古人的經驗,鍛鍊思維,這對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的發展也是大有的裨益的。

  中華文化經典讀後感 篇10

老師、同學們:

  “文明偏在外,屬物質方面。文化偏在內,屬精神方面。故文明可以向外傳播與接受,文化則必由其群體內部精神積累而產生。”——《中國文化史導論》

  如今西化嚴重,誠然中國文化或歷史當中確有不堪之處,但一味的疑古、西化形成了一個問題,即:作為中華民族的後代,其自信心不斷在降低,對中華文明自身的認同感不斷在降低。我們自認為缺乏信仰,是由於對這片土地上的人們曾走過的路產生了懷疑,對我們的根源產生了動搖。既然錢老把文化比作“人”,有骨有肉血脈相連,那麼須知人的一生勢必有高峰低谷不一而足 ,在遇到困境,情緒低落,而外部環境又險惡的境地下,勢必容易懷疑自己,懷疑從前的價值觀念。難道從前的推崇或信仰確然不若他人嗎?難道舉國努力的一切竟是痴妄嗎?誠然,很有可能之前堅守的道路就是存在著誤區,但都知抱怨、發洩等負面情緒決難讓人再往前走出一步。因此便如錢老在書中所提及的:

  一、人類自身內部的天性(可理解為自身能力、才華等先天屬性)。此謂“性”。

  二、人類外部所遭逢的環境,關乎時機、地位、四周人物與事態所形成之形勢。此謂“命”。

  三、自己考量自身素質與外部形勢,而選擇其動靜進退之態度。此謂“道”。

  思考上述三個方面能給人以提醒,使自身於困頓中理出大致頭緒,而不似抱怨哀嚎,初尚能吸引他人注意,久之便無人過問。這或許是讀史其中一種意義所在。身為一名中國人已無可更改,現在學做外國人,你有多少歲就晚了多少年。鑽入這類問題,就是在說自己投胎沒有投好,無深究的意義,總的來講仍是懷疑自己,都懷疑到自己為何出生了,也把自身的無能推卻到出身那裡去。在這裡妄借一位西方哲人的話:“對你最好的你是永遠也得不到了,那就是不要出生;不過還有次好的事,那就是立刻死去。”我以為這句話言重了,我們還不到放棄生命的地步。因此重新梳理一遍自己的從前,看一看自己的現在,或許能明白接下來又該向何處去。

  在困境中,一味地貶低自身而羨慕他人,是一種逃避,逃避自身問題而告訴自己另有超脫的所在。每個人自出生便不是讓你來享樂的,這又是讀史的另一個意義:教你做自己。不逃避自己的缺點,也不逃避自己的問題,從哪裡跌倒,就從哪裡爬起來,學習責任與擔當,人若負重,才成棟樑。盲從他人,成為四不像倒更為容易。

  “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人的發展是會遇到困難的,人如此,國同之,文化亦如是,也易把希望寄託在他處。曾有人詼諧地講,“從前希望在往生,如今希望在國外”。不要看見外國的強大就認為這是定局,我們之所以在沉睡是因為在等待。

  這不是說弊帚自珍,是說做自己,尊重自己,不自尊的人,他人更不會尊重你。

  做中國人,確實是門學問。

  中華文化經典讀後感 篇11

老師、同學們:

  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有著悠悠五千年的文明,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傳統美德薪火相傳,影響著我們每一個人。今天我們更應做一個更好的傳承者、踐行著,實現我們的中華夢復興蒙。

  我的家鄉-山東臨沂,一座具有悠久歷史的古城、一片紅色熱土,中華文同樣在這裡刻下了深深痕跡,灑落在城市的街頭巷尾,鐫刻在每個人的心裡。

  百善孝為先,中國是極為重視孝的民族,孝是古今做人的基礎。詩經有云“哀哀父母,生我劬勞。無父何怙,無母何恃?”。孝是中華民族的美德。有孝的人歷來為人所銘記和尊崇。在我們臨沂的大客廳-人民廣場就佇立著王祥臥冰求鯉的.雕塑。王祥臥冰求鯉的故事就發生在我們臨沂。爸爸很小的時候就給我講過,告訴我從小就要尊重老人。我想凡是臨沂本地的同學也無不知道這個故事吧?今天的王祥懷抱冰鯉靜靜的站在那裡,默默注視著路過的每一個人,傳遞著一種力量,感染著每一個在其面前審視的人,使人有所感念和思考。每次去經過,都會遇見年輕的父母在向身邊的孩子講述著這個感人的故事。除了王詳臥求鯉魚,中華最有名的二十四孝中發生在我們臨沂的還有負米養親(孔子學生子路,魯國人,今平邑人)、單衣順母(孔子學生閔子騫,魯國人,)、齧指心痛(孔子學生曾參,魯國人,今平邑人)、戲綵娛親(春秋末期隱士老菜子,居蒙山之陽)、鹿乳奉親(郯子,春秋時郯國人,今郯城人)。、聞雷泣墓(王裒,三國魏東莞人,今沂水縣人)。這些故事個個耳熟能詳膾炙人口。正是這些平凡人的不平凡行為構築了我們中華文明的基礎。

  今天孝道依然是我們要身體力行的,時代不需要我們學古人那種驚天動地的孝行,也不要要求我們拋棄獨立思考,凡事為父母命是從。只要我們實時感念和體會父母為我們的點點付出和關愛,讓我們能看得到每個冬日裡,當天還是漆黑冰冷,我們躺在溫暖被窩裡而不願早起時,媽媽不知何時早已為我們準備好了可口早餐;聽得到我們已經早睡下,不知何時爸爸為家庭打拼而晚歸的敲門聲;看得到爸爸再忙也會送們入學,盯著我們的背影,而那略有滄桑 臉上依然面帶的微笑和欣慰;聽得到我們已經走了很遠,但媽媽句句隨風而來的千囑萬嚀。

  我們自覺已經羽翼漸豐,我們已經在大步跨入屬於我們的征程,但背後總有一雙註釋著我們的眼睛,相隨相伴。孝對我們現在就是體諒和感恩,我們努力健康快樂,我們努力學業有成,我們努力做力所能及,我們大聲或含蓄表達著我們的愛,回應著受到的關懷是我們現在能做到的最好的孝。

  父愛是山,母愛是水,山是我們的依靠,水是我們的滋養。中華孝道由我傳承和發揚,光芒永照。

  中華文化經典讀後感 篇12

老師、同學們:

  寒假期間我觀看了山東省首屆“國學小名士”青少年經典誦讀電視大賽,感受到國學經典的無窮魅力和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加激發了我學習國學、誦讀經典的熱情。

  這次誦讀大賽的主題是“誦讀經典、傳承美德、知行合一、學以致用”。我認為所謂“經典”,是指古人的思想、古代文學、古代文化所留下來的精髓,是中國文化的瑰寶,是先人智慧的結晶,作為龍的傳人,我們應該學習瞭解和發揚光大。“經典”之所以能傳承至今,是因為它們蘊含了豐富的人生哲理,經過歷史的積澱,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指導人們做人做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是值得人們一代代學習傳承的。如果把國學比作一棵大樹,則先人傳承的經典則為樹的根鬚與主幹,我們青少年只有從中汲取養分才能茁壯成長。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作為炎黃子孫,我們有責任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繼承弘揚下去,使中華民族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所以,我們要多誦讀經典,認真學習、用心體悟。小到一則故事,大到一冊著作,其中都蘊含了豐富的道理和感人的美德。比如,我們從《孔融讓梨》中知道了要尊老愛幼;從《班門弄斧》中明白了做人要謙遜,不能自負;從《竭澤而漁》明白了要從長計議;從《程門立雪》明白了要尊敬師長;還從《司馬光砸缸》中明白了要臨危不懼、冷靜處事……感悟道理後,我們要努力做到“知行合一,學以致用”。讓我們先從最基本的做起:管理好自己,然後關心他人,關心社會,與人為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國學其實離我們並不遙遠,中華文化就在我們身邊。

  如果中華文化是一朵花,我們就要讓它香飄世界;如果它是一棵樹,就要讓它的枝冠像大地一樣廣袤;如果它是一團火,就要讓它的光芒驅走黑暗,照亮人類!來,讓我們攜起手來,傳承文化精髓,開啟國學大門,弘揚中華文化,讓中華文化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中華文化經典讀後感 篇13

老師、同學們:

  中華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優秀的民族之一,有著悠久而光輝的文明歷程。自古以來傳統文化就是一本集修身、治國、平天下的百科全書。

  在我剛上小學二年級的時候,學校就發了一本漂亮而精緻的書——《弟子規》,這本書是依據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誨而寫成的。開始時,我只是隨隨便便地讀一下,但是,在每日的經典誦讀中,我漸漸發現文中內容雖短小,但展示的是千年文明的先賢風範,一個個小故事生動演繹著小學生應該恪守的行為規範,並且我還發現原來身邊就有這樣良好品質的人。

  記得一個星期天,我去奶奶家玩。到了奶奶家,我飛快地向奶奶打個招呼,就坐在電視機前津津有味地邊啃麵包邊看電視,一不小心手上的麵包突然掉到地上,我看了看,撿起麵包,飛快地跑向垃圾桶,正準備往裡扔的時候,奶奶連忙按住我的手,說:“文聞,這並不髒,只要吹一吹,就可以吃了。”說完,奶奶就把麵包遞給了我。我什麼話也沒說,只是嫌棄地看了麵包一眼,再也沒有吃。

  開始吃飯了,我像廚房奔去,這時,爸爸叫住了我,說:“吃飯前要洗手,不然會生病的!”儘管我恨不得快些吃到飯,但我還是更怕生病。於是,我連忙跑到水龍頭旁。就在我正要開水龍頭時,奶奶又連忙叫住我,說:“水盆裡有水呢,不要開水龍頭!”我聽了心裡怒氣衝衝地想:這根本就是不讓我用水龍頭裡的水呀,真是個小氣的奶奶!”爸爸似乎看透了我的心思,把我拉到一旁,對我說:“這並不是奶奶小氣,而是奶奶很節省。再說那麵包還可以吃呀,水盆裡的水不是和水龍頭裡的水一樣嗎……總之你是誤會奶奶了!”

  “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弟子規》中的話語忽然浮現在我腦海,對飲食不挑剔,知道自己過錯就欣然接受,那麼正直誠實的人不越來越喜歡和我們親近。《生活儉樸的堯》這則故事裡,堯用土碗盛著野菜湯招待大家,津津有味地談天下事,各部落首領再也不講排場了。今天,爸爸、奶奶不正用他們的言行告訴我,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品德。

  我終於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鼓起勇氣,站在奶奶面前,說:“奶奶,對不起,我不應該誤會您。”

  傳承中華文化,守護精神家園。同學們,讓我們繼承併發揚優秀的中華文化,在綿延萬里的文化之河上泛起一葉文化扁舟。

  中華文化經典讀後感 篇14

老師、同學們:

  《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是學校推薦的小學生教育讀本。讀完這本書,我更加深刻地瞭解了我國的優良傳統文化,堅強了學習和傳承中華文化的決心。

  書中說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的根,滋養著我們民族的靈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不但有許多著名學者為我們留下的光輝的著作,智慧的結晶,而且深入到我們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就要放開眼界,善於自覺吸收營養,不斷提高自己辨別美醜、善惡、是非的能力,真正成為優秀傳統文化的傳人。

  是呀,五千年來,中華民族人才輩出,聖賢不斷,孔子、老子、孟子、屈原、司馬遷、李白、蘇軾、玄奘……他們都用努力和汗水書寫了鮮活的歷史,留下了光輝燦爛的文化。光陰荏苒,斗轉星移,彈指歲月,匆匆而過。歷史的車輪流轉到了今天,中華文化的傳承也落到了我們這一代人的身上。我們是祖國的花朵,是社會的未來,我們必須認真學習,敢於擔當,才能成為一位位優秀的中國人,才能為祖國做貢獻,才能讓中國越來越強大。正像梁啟超先生在《少年中國說》裡所說,“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

  或許有的同學會說,這些大道理太虛了,我們是小小的學生而已,能做什麼呢?

  不是的,滴水成河,積少成多,祖國的繁榮富強,就是靠大家從點點滴滴做起的。我們小學生能做的可多啦,日常的學習生活、言談舉止每個細節都可以著手:好好學習,愛護校園,辛勤勞動,勤儉節約,尊敬師長,團結同學,遵守秩序,文明禮貌,等等。這些身邊的事情,只要做好了,都是我們小學生傳承中華優秀文化的具體行動哦!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一直傳承下去,同時,一些不良風俗我們也要篩選去除,移風易俗,比如賭博、酗酒等等。只要我們傳承優良文化,倡行健康向上的新風氣,就能共築美好的精神家園,實現偉大文明的中國夢!

  中華文化經典讀後感 篇15

老師、同學們:

  中國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國度,無數文化和經典在歷史的長河中熠熠生輝,值得我們去學習,而人人都要做的,那便是,傳承。

  列寧說:“愛國主義就是千百年來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只有知之深才能愛之切。孟子提出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可以說是集中地體現了中華民族氣節。古往今來,多少仁人志士為維護祖國的榮譽和民族的尊嚴,卓有見識的林則徐,血染吳鬆口的陳化成,維新被殺的譚嗣同,橫眉冷對的魯迅……他們都體現了這一民族愛國精神,他們是中華民族之魂。

  浩然正氣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歷外不衰執著追求的完美精神氣質。南宋文天祥的述志詩《正氣歌》以其浩然正氣與南宋朝廷苟且偷安的“邪氣”鬥,共產主義者李大釗“要為人間留正氣”大義凜然犧牲在張作霖的屠刀下,著名詩人朱自清臨終前雖貧病交加,以其浩然正氣餓死不領美國糧。傳承,在這些人身上得到了很好的見證。

  文物是民族文化的象徵,是一段歷史的記憶。商朝的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代表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秦始皇的兵馬俑則是君王的追求與宏大的志向。在觀賞中,我們看懂了文化,但有些文物更需要我們對文化的保護,八國聯軍侵華洗劫並燒燬了圓明園後,近年來不少愛國人士本著對文化的保護正在追討十二生肖首,歷史讓我們銘記,時刻敦促我們對人生責任與義務的正確認知。

  回望歷史,明確自身責任。唐太宗曾說:“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歷史的存在,更多的是來時刻警示我們,以古比今,明確時代青年的責任。王昭君嫁至匈奴為和解漢匈關係,維護和平;張騫通西域為促進民族間的溝通與交流,促進繁榮;鑑真東渡,鄭和下西洋也都是為傳播中華民族燦爛的文化。歷史中,每個人都承擔著時代的責任,無論為民族還是國家,都是我們所景仰的。或許我們在這一秒承擔了一定的責任,下一秒就會改變甚至民族或國家的命運。正如魯迅先生曾說:“無盡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與我有關。”然而,要承擔遠方的責任,首先還是要明確歷史責任,不斷提升人生的價值感和使命感。

  中華文化,需要我們傳承。偉大的愛國主義,中華民族的浩然正氣……這一切,都是我們值得學習並傳頌的。倘若沒有盡到歷史賦予的責任,傳承便會隨時間一起慢慢流逝掉;傳承文化,便是夯實人生大廈必不可缺的基石;傳承文化,品悟生命的意義,為了民族的美好未來奠基。

【中華文化經典讀後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