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讀後感> 管理學讀後感

管理學讀後感

管理學讀後感(精選4篇)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管理學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管理學讀後感1

  斯蒂芬·P·羅賓斯博士,是美國著名的管理學教授,組織行為學的權威,他在亞利桑那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羅賓斯博士的實踐經驗豐富,學識淵博,並非一般象牙塔中研究管理學的教授可以比擬。他曾就職於殼牌石油公司和雷諾金屬公司,他先後在布拉斯加大學、協和大學、巴爾的摩大學、南伊利諾伊大學和聖迭戈大學任教,並在一些著名的跨國公司中擔任諮詢顧問。

  這樣一位經歷豐富的作者寫出的這樣一部著作,我在拜讀後立即感覺他用淺顯易懂的語言闡述了什麼事管理以及如何做一名合格傑出的管理者。而且選用的都是貼近實際生活的例子,對學習實踐具有直觀的指導意義。

  從結構上講,本書基本上是圍繞管理的幾大模組闡述的,從管理的基本瞭解到定義管理者的領地到計劃這三大方面一一進行了說明,特別是對管理,管理者的決策和管理的約束力等進行了超越一般見解的論述。而且,本書還糾正了一些在在許多流行的管理書籍中未經證實的觀點,以實踐證據他們做了反駁。所以,我對本書的觀點就是,這是一本從多方面、多角度、多例項、多實踐的管理型書籍,對我學習管理學有很大的幫助和能夠讓我更好的從中學到多方面的知識。

  然而為什麼要學習管理學,組織和管理和效率和效果之間又有些什麼樣的聯絡,在學習完本書後我有了大概的一個認識。學習管理學除了是我們專業的要求和將來工作的需要,更重要的也是學了管理學之後我們的待人處事將會更有條理性。就像是一個偵探事件一般,要解決所有的事得出最後的結論,必須透過管理自己的大腦理清所有的程式,以及理清身邊所出現的事物才能得到正確的結果。另外,學好管理學也是處理人際關係的一種很重要的課程。

  就像本書中所論斷的原因有這些:第一個原因是,由於改進組織的管理方式關係到我們每個人的切身利益。學習管理的第二個原因是,當你從學校畢業開始你的事業生涯時,你所面對的現實是,不是管理別人就是被別人管理。這樣會有一個稍微明晰的學習認知。雖然書中擺出的原因就那麼兩個,但我認為知識都是靈活變通的,管理學的應用之處和學習它的原因必定是多的,只是這兩個最為現實和明顯罷了。

  在讀了《管理學》這本書以後,我意識到所謂管理學也是可以用一個具體的工程來描述的。譬如說是一個房屋的建設工程。總設計師既是管理者又是組織者。他組織起整個建設所需的物件和人員,決定整個工程的大體方向。自然這個決策可以是個人決策也可以是和主管工程建設具體部分的主管者一起決策。正如書中所說的決策分成較大方面的兩種決策方式。一種是由公司的最高執行長官單獨決策,這要做的優勢地方則是節省了不少的時間,但是個人拍板決定的計劃肯定是會有不精細的地方,容易造成決策的失誤。另一種則是群體決策,這種決策方式自然能夠使得整個的計劃或是戰略更精確,但一群人七嘴八舌的討論,拖延的不只是時間,更是機遇。書中的論斷也是這樣說:群體決策是否比個人決策更有效,取決於你如何定義效果。群體決策趨向於更精確。如果決策的效果是以速度來定義的話,那麼個人決策更為優越。因此要做科學的理性的決策。

  若要這建房工程進行的有條不紊有快速質高,除了決策不能有大失誤外,組織活動和效率、效果都是極重要的方面。書中有提到的效率與效果的關係,我想也應當可用這樣的方式表達出來吧。當管理者實現了組織的目標,我們就說他們是有效果的。因此,效率涉及的是活動的結果。組織可能是有效率卻無結果的。低水平的管理絕大多數是由於無效率和無效果,或者是透過以犧牲效率來取得效果的。

  在本書中特地分出了一大部分是用來說明環境對管理者的約束力。在現實中,管理者既不是軟弱無能的,也不是全能的。像是一些自然性災害、經濟危機、政治性強制要求的等外界的約束,管理者自是要在決策的同時顧及這些,這些便是環境對管理者的約束。然而管理者也並不是完全的無能為力的。書中有提到的,傑出的管理者必定會運用相應的方法手段來維護自身利益受損最小化、不受損甚至是還能順應趨勢獲得更多的利益。此外,我想到的是,這些外界因素對公司或者說公司決策者的種種約束力應該也是可以用公司本身的深厚底蘊避免或減輕其影響力。所以公司在創造經濟效益的同時也應該發展自身的公司文化,公司文化越好公司的經營發展的也會更好。

  在影響公司經濟效益的除了這些因素還有的就是公司的形象,也就是書中所說的公司的社會責任感。公司社會責任和經濟效績是有極大的掛鉤性的,如果社會責任並不消極地影響經濟績效,也許整個社會責任觀點不過是一個虛幻的公共關係概念,它使得公司管理當局在追求利潤目標的同時顯示出某種社會意識。就是說,社會責任行為或許不過是一種喬裝的利潤最大化行為。毫無疑問,公司的某些社會行為主要是由利潤動機驅動的。事實上,這種行為已經獲得了一個名稱:起因相關營銷,指實施直接由利潤驅動的社會行為。而公司的計劃有關於公司一個小專案的計劃,也有公司的整體戰略計劃。這些計劃的在的實行則需要管理者的決策。

  《羅賓斯管理學》中的內容很豐富,結構連線很是緊密,給了我不少的幫助。而最為公司最主要的是公司的經濟效益,效益有和公司的管理者的管理和決策實際掛鉤,所以這本書中除了讓我更詳細的知道了什麼是管理,也讓我學習到了如何提升公司整體文化素質及激勵員工,公司的社會形象的提升對公司發展的重要性等。

  管理學讀後感2

  接觸管理學大概一年半了,但是坦白講,之前只是為了應試,所以反覆閱讀背誦考研學校指定書目:《管理學》—週三多。之前對於管理學的概念都得益於週三多先生,認為大概管理學的知識都是有些枯燥的,周老先生主要圍繞管理學的五大職能:計劃、組織、領導、控制和創新而展開論述。而讀了羅賓斯大師的管理學之後,深感自己之前對於管理學枯燥的看法是有失偏頗的,本文主要透過以下幾個方面淺談閱讀此書的體會。

  一:本書框架

  與大多數經典著作類似,第一篇是文章緒論,首先讓大家瞭解什麼是管理與什麼是管理者,羅賓斯對管理的定義是這樣的:透過協調和監督他人的活動,有效率和有效果地完成工作。管理要努力實現:低資源浪費(高效率)和高目標達成(高效果)然後講述了管理的昨天和今天,讓大家瞭解管理學的發展淵源與思想進步,透過揭露當前管理者所面對的問題,為管理者以及未來的管理者敲響警鐘,要與時俱進,放眼未來。

  接著第二篇定義管理者的領地。以前的書本中也有講到羅賓斯所定義管理者領地的幾個方面,但是未能像羅賓斯這樣進行歸納:首先,明確管理者本身是萬能的還是象徵性的。企業所在的組織文化與環境對管理者起約束作用。除此之外,管理者應該放遠眼光,就像科特勒營銷管理中所提到的,企業的發展不應該僅僅侷限在國內,應該放眼全球。

  學會在全球環境中做一個好的管理者。在管理者的領地中的最後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即管理者在進行管理的過程中要密切關注社會責任與管理道德,這是在企業發展過程中最容易忽視的一點,當企業在發展時,只考慮到企業利潤,一味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從而忽視了企業在發展時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以及所應該持有的道德底線。羅賓斯就是否應當承擔社會責任展開辯論,企業應當承擔多少以及何種型別的社會責任,企業應當怎樣平衡社會責任與經濟績效之間的關係得出最有意義的結論:沒有足夠的證據表明,一個公司的社會責任明顯降低了其長期經濟績效。如果政治和社會壓力迫使企業承擔社會責任,就要求管理者在實施計劃、組織、領導和控制時必須考慮社會目標。如果一個公司的行動不具有社會責任感,它將面臨重大的商業風險。除此之外,企業發展要保持綠色化,最小化的破壞生態環境,對環境實施保護政策。第三篇按照羅賓斯所認為的管理學的四大職能(計劃、組織、領導、控制)依次展開論述。

  二:本書特色

  每章開頭作者丟擲管理者困境,以企業的真實案例來吸引讀者思考,並且提出問題之後,作者會隨之進行剖析引出章節內容。重要的是在每章節結束之後,有管理者對“管理者困境”的回應,此回答與章節開頭不同,更有深意,也可以作為一章節結束之後對讀者的閱讀考察,管理者所想到的對策讀者有沒有考慮到。

  每章節都插入“關於道德的批判性思考”,當管理者所追求的企業目標與道德準則像衝突時管理者應該怎麼做,偏向企業目標?還是道德準則?提醒讀者道德批判在管理過程中所佔據的重要性地位。

  在章節結束之前都會有一段溫馨小提示:成為一名管理者應該怎樣做,無論你是一名在校管理學學生還是企業管理者都應該進行思考,如何進行更好的管理,以及在企業發展過程中應該習得的關鍵點。

  在每章節結束之後都有案例應用,針對本章節應該學到的知識,當企業遇到這種問題時應該如何解決?或者企業為什麼可以在這方面做的很好,在案例後面附有需要討論的問題,引發讀者思考。

  三:問題思考

  1、注重勞動分工or注重員工獨立思考?

  國內管理大師曾在一次演講中提到:現在的企業嚴格按照勞動分工來提高生產率,他對於這種做法所很反對的。他調侃道:你若問皮鞋廠裡的員工誰知道怎樣生產一雙皮鞋,所有人都低下頭。皮鞋廠裡沒有員工會製作皮鞋,但是皮鞋卻一批批的往外運。指所以會產生這種問題,就是因為現在的企業一味的注重經濟利潤,注重提高生產率採用勞動分工的方法反而忽視了人們的主觀能動性。亞當、斯密的《國富論》也曾經提出這個問題:是該為了提高效率而分工忽視人的能動性?還是為了保持個人思想不進行分工?我認為進行分工而提高效率固然沒錯,但是應當適當的提高人的主觀能動性,如在進行某些決策的時候採用頭腦風暴法,鼓勵員工獨立思考,集思廣益,共同為組織做出良好決策而努力。

  2、精神境界與利潤並容嗎?

  答:並容。無論什麼行業,能夠迅速取得可觀的利潤是上市的關鍵。但是不能一味的追求利潤而放棄了自己精神境界,為了利潤而失去自我,猶如走的太遠而忘了為什麼出發,應該兩者兼顧。以史玉柱為例:在《征途》上,史玉柱花費了大量的精力來更新版本,增加可玩的內容。據一位在遊戲中達到滿級的玩家說,《征途》幾乎每天都會有更新,每隔一段時間都會推出新的玩法。版本更新保持了遊戲的新鮮度。史玉柱既做到了追求高利潤,又保持了自己精神境界的思考。

  四:收穫

  管理的各個方面各個職能都不是分割的,它們是互幫互助的關係。不管在管理職能實施的哪個階段,另外的幾個職能都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在實施計劃時,組織、領導和控制也是必不可少的,不可孤立的看待,應該用哲學觀點,它們是1+1>2的關係,應學會融會貫通。領導也不可單純的從與員工的溝通,解決員工衝突等方面,應結合組織行為學中個人分析,深入瞭解每個員工的性格、氣質等特點,採用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針對每個員工的特質量體裁衣,從而使員工更好的投入工作,從而提高工作積極性與勞動生產率。

  管理學讀後感3

  如果不是考試的需要,我也許不會看這本管理學方面的國外教材,因為就管理學專業書籍來說,我覺得浙大邢以群老師寫的《管理學》更適合中國人的口味,寫的很好,推薦大家去看看。

  這本書延續了國外教材淺顯易懂的寫作風格,全書的框架簡單明瞭,首先是緒論,介紹一些基本的管理知識,和管理學歷史,後面分別以管理工作的4個基本職能來論述:計劃,組織,領導,控制。很多國內外管理學方面的書的結構都延續了這一體系。除去團隊管理的許多原理,以自我管理來說,我們能從管理學的4個基本職能中學到什麼呢?

  計劃:一個很深刻的體會就是:如果你對事情、對時間的安排實現做計劃,哪怕花上幾分鐘想想清楚自己到底要做哪幾件事情,那麼你所要完成的事情和所要經歷的時刻會變得完全沒有目的,渾渾噩噩,時間過得很快,到頭來發現該做的事情沒有做,而時間卻浪費殆盡。與其浪費這大把的時間,為什麼不能靜下心來計劃一下當下的事情呢?一天的時間對每一個人都是一樣的,對時間的利用率決定了人與人之間日後成就的差異。但是自從電腦普及之後,人們在無聊的網路上,看著輕浮的文字,宣洩著自己的情緒,似乎電腦帶給我們更多的是一份浮躁和虛度光陰。“吾日三省其身”,每天給自己留一點時間,給自己的心靈片刻的寧靜,做好計劃。

  組織:一個溝通好的組織肯定是一個好的組織。一個人的組織能力體現在哪裡?就是他的溝通技巧,處理事情的方式方法是否得當,這方面確實有很多要學習的地方。

  領導:一個好的組織有一個好的領導才能成為一個團結高效的團隊。因此,領導的能力十分重要,至少要從幾個方面來提高自己的領導能力:職業態度,人格價值觀,學習精神,以此來帶領,激勵員工。在這個過程中,要注意權變因素,即充分考慮到團隊中可能出現的不穩定因素,外在的,內在的都要考慮。

  控制:計劃出來了,組織、領導也都有,事情也不一定會很順利,因為各種促使事情達成的因子都在不停的發生著變化,因此控制就非常重要。當發展出現偏差時,要做出控制和決斷,既不能死板硬套計劃,也不能隨意變動計劃,控制是一門大學問,做好控制的前提是你有一個大的目標和方向或者有一個成熟的價值觀,控制只是對方向進行微調。

  管理學讀後感4

  羅賓斯的《管理學》(第七版)是一本比較經典的管理學著作,從它的版數就能看得出來,一直經久不衰。

  這麼好得一本書,如果讀完之後不寫點什麼豈不是跟沒讀一樣。

  雖說這篇文章的題目是讀後感,但更確切的說是讀書筆記,因為書裡不僅有理論,而是還有很多案例,一邊讀總會想到些什麼其他的東西,理解之後有的問題更是可以擴充套件的很遠,一發而不可收拾,不僅僅限於管理學的範圍了。

  但在這篇文章裡不會有扯得很遠的東西,首先要說一些書中的理論,然後理論要聯絡實際,針對中國現在管理領域的一些問題,說自己一些淺薄的`看法。

  第一,書的結構。

  本書共有六個部分,第一篇,緒論,主要是講管理和管理者及迄今為止的管理理論;第二篇,沒有題目,因為主要講現今環境下管理的一些影響要素,包括組織文化,全球化環境,社會責任和管理道德;後四篇,按照管理過程論的四大職能——計劃,組織,領導,控制的順序,分別講解。

  每一篇後面都要插入一個創業單元,也按照職能順序分析;每一章後面的習題部分都有一個電子商務環境下的管理這樣一個思考單元。

  書裡講了很多理論,但讓讀者思考的東西更多,比如道德和責任的問題,就像小標籤一樣,時不時出現提醒你,電子商務也是,現在的新趨勢嘛,拓寬了讀者的視野,而創業單元,就像一步步手把手教你創業一樣,循序漸進,這讓我想起另一本書的名字,《從優秀到卓越》,很有成就感,覺得自己學到了點東西。

  書的結構安排合理,寫的好不枯燥,讓人有興趣讀下去。

  管理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如果沒有案例,無論是對教的還是對學的,都是不完整的。

  說到這裡,有一些很重要的問題,雖然扯的有些遠,但我個人認為,其實是十分重大的問題,我為什麼要在這裡介紹書的結構?為什麼我們的大學教材沒有這麼好的?為什麼在很多領域,比如計算機還有這個管理學,經典的教材都是外國的?這些問題都指向一個最根本的問題——做學問的態度和方法,文化的影響問題。

  中國的管理學學術方面一直沒什麼成果,一來是因為天生的劣勢,二來,最重要的是,一缺態度,二沒方法。

  缺乏做學問的基本態度,據說有一箇中國某大學的教授一年出了13本書,樂得不得了,覺得自己很行,可在外國呢,尤其在西方發達國家,一個教授可能13年才出一本書,人家出的書裡有多少價值是不言自明的吧。

  現在中國的社會整體都處在一種十分浮躁的心態下,有寫槍手,計算機的書最好看外國原版的,翻譯的有的說的根本不是人話,不如不看,國內的書都是互相抄,抄點字,截個圖就出書了,沒有半點自己經驗的總結。

  大學裡也是如此,實在不應該,論文互相抄襲,而教材竟也是這樣,某大學的管理學教材,以為還不錯,是自己學校編的出版的,翻開看裡面的內容,基本上就是照這本《管理學》扒下來的,當然話是講的更本土一點,但實質內容沒有什麼差別,這樣怎麼教書育人啊!你可能水平差一點,但你能研究出什麼就寫多少,這樣一個理論體系才能慢慢的構建起來,中國現在確實沒有管理實踐很好的企業,但畢竟都在慢慢探索改進,這樣才能找到適合中國的管理理論。

  二是沒方法,中國企業的實踐在不斷的印證這些經典理論,但缺乏足夠的論據,有太多說不清的東西,關係了,人情了,這些在中國社會遠比法和理更好使,沒有法制觀念,這是一個社會文化的影響,不是幾本書幾個人就能改變的,可這種文化及其嚴重的阻礙了中國的發展,在學術領域就是沒有使用定性定量研究的習慣,還有教育體制的問題,總是在讀別人的書,學別人的經驗,沒有創新。

  所以,結論就是——我們寫不出這樣的書來。

  很難看的一個答案,但事實就是如此,以上的話可能說的重了點,也誇張了點,但,就像我一開始說的那樣,這是一個基本問題,尤其是對於管理學這樣一個實踐性學科,沒有態度沒有方法,你研究什麼啊?扯遠了,打住不說了。

  第二,核心概念。

  管理當然要從管理的定義和管理者講起。

  這本書對管理的定義是:一個協調工作的活動過程,以便能夠有效率和有效果的同別人一起或透過別人實現組織的目標。

  這個定義可以分成幾個層次,第一,管理是一個過程(引出管理職能理論)。

  第二,管理要同別人一起或透過別人(有人說管理過程的核心是領導而領導的核心是激勵)。

  第三,管理既要有效率又要有效果(做正確的事和正確的做事)。

  第四,管理的目的是實現組織目標(什麼是組織和怎樣實現目標就是決策及戰略管理等)。

  這個定義是高度概括和總結性的,包括了最重點的理論。

  但定義這個事嘛,很有意思,因為,尤其是管理學,全世界恐怕有不下100種不同的定義,西方也沒有定論,所以,定義這種東西是不宜深究的,理解他真正要說的就可以了,因為每一個定義都有它的側重點,羅賓斯強調的,或者說看重的,是上面說的第二點——別人,他強調組織,領導,激勵的作用,強調協作,團隊。

  這一部分是中國的企業最缺乏的,獨生子女從小就沒有團隊意識,文化上還很喜歡窩裡鬥,正所謂與天鬥與地鬥與人鬥其樂無窮啊。

  還有一些概念,管理者,組織等等就不想抄寫在這裡了,沒什麼太大意思,因為這些概念都大同小異。

  第三,特色概念。

  羅賓斯寫的這本書,一是對前人概念的總結,其次就是他自己對這些理論的發展,提出了他很多自己的觀點,這些我覺得有建立值得拿出來說說。

【管理學讀後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