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春節> 為什麼春節要吃餃子

為什麼春節要吃餃子

為什麼春節要吃餃子

  春節是中國人的頭等大事,有著濃厚的文化底蘊和悠久的風俗習慣。近年來,過年的方式日新月異,我們在網上淘年貨、在群裡發紅包、在朋友圈拜年... ...但傳統的春節習俗你知道多少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為什麼春節要吃餃子的習俗原因,一起來回憶過去的年味吧!

  為什麼春節要吃餃子 篇1

  “初一餃子初二面”。大年初一,這天,幾乎家家戶戶都要吃餃子。民俗專家介紹說,餃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歡迎,民間有“舒服不如倒著,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每逢新春佳節,餃子更成為必不可少的美味。說到過年的吃,總是“初一餃子”打頭兒。

  餃子成為春節不可缺少的節日食品,究其原因有四個:

  一是按照古代的習俗,餃子是過年祭祀後食用的食品。過年時,講究守歲時包,辭歲時吃,即到子時吃,此時為兩年之交、迎新辭舊的時刻,具有特殊意義,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預示新的一年裡交上好運。

  二是餃子形如元寶。人們在春節吃餃子取“招財進寶”之音。

  三是餃子有餡,便於人們把各種吉祥、喜氣的東西包到餡裡,以寄託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美好期盼。

  四是餃子本身就好吃,民間有“舒服不如躺著,好吃不如餃子”的俗話,至今還被用做一些餃子店、餃子館的廣告詞。

  餃子的寓意:

  第一要剁餡叫歲歲平安,取這個諧音剁碎了,歲歲平安。

  第二,因為三十晚上,不能蒸東西,不能炒東西,免得爭吵,也是取這個諧音。所以煮餃子,煮的食品,北京人管它叫餑餑,餑餑一熟了以後就漂起來了,勃勃升起,也是個吉利詞,一旦煮破了以後怎麼辦,叫喜開了花了

  第三,盛出這餃子來叫元寶入庫,大夥一塊分著吃,叫福氣分享。

  為什麼春節要吃餃子 篇2

  餃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歡迎,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每逢新春佳節,餃子更成為一種應時不可缺少的佳期餚。

  據三國魏人張揖著的《廣雅》記載那時已有形如月牙稱為“餛飩”的食品,和現在的餃子形狀基本類似。到南北朝時,餛飩“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據推測,那時的餃子煮熟以後,不是撈出來單獨吃,而是和湯一起盛在碗裡混著吃,所以當時的人們把餃子叫“餛飩”。這種吃法在我國的一些地區仍然流行,如河南、陝西等地的人吃餃子,要在湯裡放些香菜、蔥花、蝦皮、韭菜等小料。

  大約到了唐代,餃子已經變得和現在的餃子一模一樣,而且是撈出來放在盤子裡單獨吃。

  宋代稱餃子為“角兒”,它是後世“餃子”一詞的詞源。這種寫法,在其後的元、明、清及民國間仍可見到。

  元朝稱餃子為“扁食”。明朝萬曆年間沈榜的《宛署雜記》記載:“元旦拜年……作匾食”。劉若愚的《酌中志》載:“初一日正旦節……吃水果點心,即匾食也。”元明朝“匾食”的“匾”,如今已通作“扁”。“扁食”一名,可能出自蒙古語。

  清朝時,出現了諸如“餃兒”、“水點心”、“煮餑餑”等有關餃子的新的稱謂。餃子名稱的增多,說明其流傳的地域在不斷擴大。

  民間春節吃餃子的習俗在明清時已有相當盛行。餃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點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時吃,這時正是農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為什麼春節要吃餃子 篇3

  春節吃餃子其說法不一。說法一:春節包餃子意味著保住福運,吃餃子象徵著生活富裕。說法二:餃子的餃等同於“交”,這裡意味著團團圓圓,討個吉利的說法。說法三:對於窮人家來說,平時只能吃得上素菜,而餃子裡面有肉,只有過年的時候才能吃上肉餡的餃子。

  其實,不僅春節的時候吃餃子,平時想吃餃子了,人們就會開始和麵、剁餡兒、包餃子。吃餃子已經是很平常的事情了,只是在古代的時候,有些窮人家,因為吃不起餃子,只在過年的這一天才能吃上香噴噴的餃子。不過,隨著生活水平提高,家家戶戶都可以在任何一個時間段吃上餃子。

  過春節吃餃子也意味著一家人團圓。對於在外面打拼的人來說,只有過春節的時候才會回家,平時很少回家與家人團聚。而過春節時,大部分人都在外地趕回家中,與家人聚在一起,不僅包餃子,還會做一大桌子的菜。

  包餃子時,不僅放餡兒,還會放硬幣,或者是紅棗、糖果、花生等。放入這些東西,都有同樣的意喻,新的一年,都要健健康康,團圓美滿

【為什麼春節要吃餃子】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