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音樂> 淺析音樂欣賞方法與原則的統一

淺析音樂欣賞方法與原則的統一

淺析音樂欣賞方法與原則的統一

  音樂欣賞是一種創造性審美實踐活動。它的意義在於透過聆聽音樂、理解音樂,實現對音樂美的判斷與接受,從而陶冶情操,保持鮮明個性,形成完美人格。下文透過對音樂欣賞的基本方式與基本原則的闡述與研究,促使音樂欣賞者懂得如何欣賞音樂。

  音樂心理學研究表明,音樂可以消除大腦的高度緊張和疲勞,使大腦各部分的興奮和抑制有序交替出現,使心理得到平衡。“它使人在音樂營造的美的環境中產生幸福感、自豪感和對美好未來的追求,能使人性格開朗、精神飽滿、意志堅強,能培養人的氣質與風度”。由此可見,學會欣賞音樂不單單是感官的愉悅,而是一種創造性審美實踐活動。它的意義在於對音樂美的判斷和接受,從而陶冶情操,保持鮮明個性,形成完美的人格。

  如何更有效地欣賞音樂、理解音樂,達到實現音樂的諸多功能的目標呢?那麼就必須透過聆聽音樂,感受音樂,掌握欣賞音樂的基本方法與基本原則,把音樂欣賞統一在方法與原則的一致中,從而逐漸達到欣賞音樂的目標。

  一、欣賞音樂的基本方法

  1.美感欣賞這是欣賞音樂最簡單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欣賞者透過對音樂音響所產生的感知和體驗,純粹為了體會對音樂音響的樂趣而傾聽。在這個階段,欣賞音樂不需要任何方式的思考,直接從音樂音響中獲得一種愉悅,“當傾聽某種歌聲時,我們還沒有聽清其歌詞與旋律,便已深受感動了。有些音色會使人立即興奮或鬆弛,有時會使人狂怒,有時會像微風一樣輕撫我們,他們透過生動性情感的美感的激發,只在幾秒鐘對我們起作用。”(引自瑪克思·德索:《美學與藝術理論》一書中第三章“審美體驗”)。這是一種近乎生理的“審美反射”,這種感受並不是來自這些音響包含的任何意味和思想,而是來自這些音響本身的愉悅感覺。單憑這種感染力就把我們帶到一種無意識然而又有魅力的心境中去,所獲得的情感體驗是一種直接的體驗,無需經過一個理解與認識的過程。

  2.表達欣賞艾倫·科普蘭說過:“..所有的音樂都有表達能力,有的強一些,有的弱一些,所有的音符後面都具有某種含義,而這種含義畢竟構成了作品的內容”。我們在這個階段欣賞樂曲時,首先選擇一些主體單一、表達意義明確的音樂去聆聽,而後再有選擇性地欣賞室內樂、奏鳴曲、交響曲等。由於欣賞者的經歷、文化素質、藝術品位不同,對欣賞主題音樂含義的理解和描繪,也會不完全相同,重要的是每個人都應該努力使自己感受到一個主題或整首樂曲所表達的特徵。

  3.純音樂欣賞音樂除了令人愉快的音響和所表達的情感外,確實存在於音符和對音符的處理之中。畢竟旋律、調式、和聲、節奏、節拍、速度、力度、音色、織體等是構成音樂的基本要素。明智的欣賞者必須加強自己對音樂素材及其發展的理解與掌握,必須更有意識地聆聽旋律、節奏、和聲、音色及其變化。尤其重要的是,為了追求作曲家的思路,必須懂得一些音樂曲式理論。

  以上把音樂欣賞分為三個階段,實際上音樂欣賞的三種方法不是孤立存在於欣賞過程中的,總是交織在具體音樂欣賞中,個體的欣賞習慣和能力也總是以某種方法帶動了其他方法的運用。理想的聆聽者是同時既能進入音樂又能超脫音樂的,他一方面評判音樂,一方面欣賞音樂,希望音樂向這方面進行,又注視著音樂向另一方面進行,就像作曲家在創作音樂時那樣,為了譜寫自己的樂曲,也必須進出於自己的樂曲,時而為它陶醉,時而又能對它冷靜地批評。

  二、音樂欣賞的基本原則

  1.注重主觀與客觀的統一。在實際的音樂欣賞活動中,往往會遇到兩種情況,一種是欣賞者被音樂所陶醉,他企圖融入音樂中去,把音樂變成自我的一部分。另一種情況是,音樂被欣賞者所把握,欣賞者企圖從不同角度,對音樂做出評價。作為旁觀者,應該把音樂看作一個客體,在自我和音樂之間劃出一條清晰的界線。我們欣賞一部悲劇性音樂作品時,往往會被音樂所感動的並不僅僅是其中的悲劇性內容,或許更多的是其中的藝術性。音樂不僅給我們帶來悲哀,同時也給我們帶來歡樂,當我們忘卻自我融入音樂之中的時候,會與音樂一同悲傷,當我們作為旁觀者從音樂中體味到美的時候會得到愉悅。音樂欣賞正是在這種主觀與客觀的統一之中,將音樂的情緒與欣賞者的情緒交融在一起。所以理想的欣賞者應該在主觀與客觀之間求得平衡與統一。

  2.注重理性與直覺的統一。在音樂欣賞過程中也往往會遇到兩種情形,一種是欣賞者憑直覺直接感受到音樂中所包含的美感,無需用理性的方式對音樂音響進行分析,單憑感覺去完成對音樂的審美判斷。另一種情形是,欣賞者在欣賞過程中充分利用理性的方式去把握音響結構中所包含的審美價值,並由此獲得美感愉悅。當然這兩種情形並不是截然分開的,他們往往交織在一起,構成欣賞者完整的音樂審美結構。問題是,前者多出現在非專業欣賞者的活動中,而後者則只有在經過專業訓練的欣賞者群體中才可以實現。需要說明的是,即便是專業的欣賞者,在欣賞活動中依然不能放棄直覺感性效應。因為這種單純的直覺能擺脫概念的約束,而把豐富多彩的幻覺帶給欣賞者的心靈。總之,一個理想的欣賞者,“他既不能使自己的心靈完全恢復到幻覺中去,又不能讓自己的注意力被轉移到概念思維與實際的生活中來”,應該在理性與直覺之間求得統一。

  3.注重傳統意識與當代意識的統一。當我們在欣賞音樂的.時候往往會受到個人聽覺意識的限制,而對音樂作品做出不公正的評價。比如喜歡流行音樂的欣賞者,在他們的意識裡,往往沒有傳統古典音樂的聽覺約定,因而無法判斷古典音樂所體現的藝術魅力。同樣道理,對於缺乏現代音樂聽覺意識的欣賞者,也同樣無法認同與傳統音樂的思想準則相距甚遠的新派音樂。因此,欣賞者的聽覺意識關係到新時代音樂的發展和生存,也關係到作曲家創造性思維的前景。美國作曲家科普蘭說得好“聽風格熟悉的音樂,也聽新近的音樂,並且不管是否別人說過什麼或寫過什麼,或對他們作品的價值做過什麼檢驗,這才是聰明的聆聽者的標誌。”因此,我們要在傳統意識與當代意識之間求得平衡與統一,使自己真正成為理想的欣賞者。

  三、音樂欣賞原則與方法的統一

  音樂欣賞的方法與原則構成了音樂審美實踐活動系統,在這種審美實踐活動中,其欣賞方法和原則不是彼此分割,而是統一的。

  首先,音樂欣賞方法與原則的統一體現在音樂欣賞習慣的養成上。按照心理學的詮釋,“習慣是在一定條件下經常地完成某種行動的需要,習慣是人遵循著一定方式的行動,在培養積極的個性品質中有著重要的作用,”音樂欣賞習慣是個體的欣賞需要,欣賞活動是一種行動,由於欣賞需要引起欣賞行動,長期的欣賞行動便生成了穩定的欣賞傾向,這種穩定欣賞傾向的形成,是在音樂審美實踐活動中依靠欣賞原則和方法進行的,“原則”是基礎,“方法”是手段或工具,既沒有脫離原則的欣賞,也沒有遠離方法的欣賞,只有在原則與方法的統一性架構中,音樂審美實踐活動才能開展,只有長期的音樂欣賞才能使欣賞習慣得以穩定,從而培養獨特的欣賞個性。其次,音樂欣賞方法與原則的統一還反映在音樂欣賞能力的提高上。音樂審美實踐活動依靠音樂欣賞能力而存在,而欣賞能力的提升又依靠音樂建立在欣賞原則基礎上的對欣賞方法的把握上,如果要審美質量就必然保證音樂欣賞過程中原則與方法的統一。對個體來講,提高音樂欣賞能力是循序漸進的,既需要在欣賞過程中逐漸理解其欣賞原則,也需要在欣賞過程中靈活掌握其欣賞方法。使“原則”和“方法”真正屬於自己。

  再次,音樂欣賞方法與原則的統一,也表現在經驗與理性的積累中。個體的音樂欣賞總是以一定的欣賞知識結構為前提的,這種有別於其他學科知識結構的音樂欣賞知識結構,同樣離不開音樂欣賞經驗的積累,經驗性知識是形成理性知識的基礎。但是,如果僅靠經驗知識就很難提高音樂欣賞能力,音樂欣賞能力的提高必須以必要的理性知識做支援。個體在學習理性知識的過程中,不僅需要增加音樂知識的深度,而且需要美學、哲學、文化學、文學、歷史學、語言學等相關知識的擴充,從而增加音樂知識的寬度。不過,無論是經驗知識的積累,還是理性知識的擴充,都離不開與音樂欣賞原則和方法的結合,這樣才能保證有的放矢地積累經驗和獲得知識,不斷提高對音樂欣賞原則和方法的理解與把握。

【淺析音樂欣賞方法與原則的統一】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