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農/林/牧/漁> 《農村新貌》實踐活動教學案例

《農村新貌》實踐活動教學案例

《農村新貌》實踐活動教學案例

  布魯納說過:探究是數學的生命線,沒有探究就沒有數學的發展。合作是進行探究的最有效途徑之一,學生的合作探究如果能在教師有意識的引導下進行,將會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下面看看同一教學內容的兩個不同的教學片斷。

  案例A:

  師:請仔細觀察農村新貌圖,說說你收集到了哪些資訊?

  學生的回答內容是把圖上給出的所有文字說明讀了一遍。

  師:根據圖中給出的資訊,你能提出哪些問題?請小組合作進行討論。

  由於整個場景圖分為好幾塊,學生的合作學習顯得有點“帳二和尚莫不著頭腦”,東拉一句,西扯一點,有的甚至不知道該從哪裡入手,結果時間花了很多,卻只提了幾個問題就草草結束了。

  案例B:

  課前老師和學生共同交流農村的過去情況,並請學生談談現在農村的情況,接著開始了這一課的學習。

  師:在新農村你看到了什麼?

  生1:我看到了一幢幢樓房拔地而起;

  生2:農村開起了玩具廠;

  生3:寬闊的道路兩旁裝上了路燈;

  生4:還有果園裡果子都成熟了。

  師:請你當回“小導遊”,選擇你喜歡的場景向小組成員介紹,其他成員仔細傾聽,相互補充。之後每組派一個代表參加“最佳小導遊”角逐。

  學生們進行著有條理的交流,同時對於圖上的資訊有了一個比較細緻的理解。

  師:你能根據每個場景給出的資訊提出相應的問題嗎?自己先想一想,然後在小組內交流,並記錄在講義紙上。比一比15分鐘內哪組提的問題最多?

  樓房: 玩具廠:

  路燈: 果園:

  15分鐘過後教師簡單的統計了各組的情況。

  師:現在請各小組在你們的問題後面註上你們認為的“標準答案”,呆會要考考其他小組成員。

  之後教師組織了一場“你問我答難不倒”的挑戰賽,學生們把剛才的探究成果主動而又自豪的展示了出來。

  關於樓房的問題:

  生1:每排有幾幢樓?

  生2:每排住幾戶?

  生3:每排住幾人?

  生4:我們村一共有幾人?

  ……

  關於果園:

  生1:蘋果樹有幾棵?

  生2:一共有幾棵果樹?

  生3:梨樹再種幾棵和蘋果樹一樣多?

  生4:蘋果樹的棵數是梨樹的幾倍?

  生5:蘋果樹比梨樹多幾棵?

  ……

  學生的發言積極踴躍,整堂課學生沉浸在一種輕鬆愉快的合作探究氛圍中,學得輕鬆,學得實在。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應該看到,在兩個案例中皆運用了這樣的學習方式,但實際效果卻大相徑庭。

  反思一:結合學生特點,明確探究目的,有序的進行探究。

  我們所倡導的合作學習並不是一味的追求這種模式,而是要讓學生實實在在的在活動中有所收穫。案例A教師沒有考慮到學生的年齡特點,給學生的題目太大,目的不明確,使得學生無從下手,“自主”變成了放羊式的學習;“合作”僅僅是討論討論走過場;“探究”只是課堂上幾個思維活躍的同學的表演。如此這般的“合作學習”的結果導致課堂無法控制,學生表面興趣很濃,其實際都在聊著“家常”,一堂課的收穫及其微小,該解決的問題一個都沒解決,白白浪費了時間。從案例B中我們發現教師在開展活動之前做好了充分的準備,整堂課分成了3次合作,第一次的目的讓學生對整個情景有一個清晰的瞭解,採用互相介紹的方式。這樣的設計可以避免教師威嚴的“籠罩”,又給學生人人參與的機會,學生對於學習內容的瞭解比一問一答效果好;第二次的合作要求是讓學生根據不同場景的資訊進行提問,學生一旦目的明確,參與意識就比較高,人人都能提問,人人都有提問的機會。第三次合作是對第二次的問題的解答,對於簡單問題自己解答,對於複雜問題相互商量解決,很好的.體現了合作學習的真正目的。這樣的三次合作探究,層次分明,環環緊扣,使學生學得自然、輕鬆、有趣,學得紮實。

  反思二:激發學生合作探究的主動性。

  合作探究的最終目的是激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在相互合作的過程中互相學習,解決問題,共同提高。案例B教師並不是直截了當的要求學生合作學習,而是精心設計了一個個環節:噹噹“小導遊”;15分鐘的限時提問;你的“標準答案”。這些環節都具有很強的激勵意識,中年級學生比賽獲勝的意識又很強,很自然的產生了合作的慾望,為小組爭光的責任感,合作的意識在這樣的三個活動中得到了激發,合作的能力又在這三個活動中得到了培養。

【《農村新貌》實踐活動教學案例】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