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農/林/牧/漁> 農產品滯銷案例資料

農產品滯銷案例資料

農產品滯銷案例資料

  篇一:解讀中國農產品滯銷怪圈現象

  近日,一篇《海南冬瓜滯銷達30多萬噸,瓜農發展“冬瓜電商”引關注》的報道聚焦了國內媒體與廣大老百姓的目光,農產品滯銷案例。近年來,關於“農產品滯銷”的新聞似乎越來越多,據相關報道統計,從茄子滯銷、洋蔥滯銷、芹菜滯銷、捲心菜滯銷、白菜滯銷、萵筍滯銷到土豆滯銷,滯銷現象不斷。農產品豐收卻賣不出去,幾乎每個省份每年都會遇到這個問題。對於農產品滯銷,政府部門也在想方設法採取措施應對,但中國的農產品滯銷問題仍然沒有得到根治。

  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這種現象層出不窮?

  產銷資訊不對稱,市場行情難把控

  農產品滯銷,除了難以預測的天氣因素影響外,更多原因是產銷脫節。由於獲取市場資訊的通道閉塞或市場行情預判能力不高,農民容易受當前價格引導進行盲目種植或生產,造成供大於求的局面,從而導致滯銷現象。

  歸根結底,還是中國農業的小農經濟根源深厚,難以形成規模化經營,市場存在資訊死角,也沒有健康的調節機制。另外整個行業沒有一個宏觀的產量預期,供需脫節嚴重。

  有關專家建議,要增加農產品儲備設施投入,幫助農民解決銷售問題,各地方政府也在出臺一些政策進行調節,比如“農超對接”或者“愛心蔬果”等,但價格與需求是市場決定的,這些都解決不了根本問題。

  產銷模式創新,渠道品牌為王

  找到滯銷問題的癥結所在,切實為農民和農企謀福利,使得不斷探尋農產品營銷創新模式成為產業發展的題中之義。面對諸多的滯銷問題,唯有用創新改變格局,農產品電商營銷,正在為中國農產品銷售拓展新渠道,成為解決農產品“滯銷、賣難、買貴”問題的新途徑。

  電子商務是一種產銷模式的創新,但運營難度有一定的門檻,需要有團隊、有成本、有資源、有策略,很多農民或農企不具備這樣的能力,只能望洋興嘆。綠商聯盟營銷中心副總裁劉施亮表示,網際網路營銷,需要打破傳統思維的禁錮。不能把目標都放在京東、天貓、1號店等這樣的全國大平臺,區域性的本地化電商平臺其實更重要,因為本地化電商平臺更瞭解使用者需求,也能把業務做得更加細化。綠商聯盟現在就是在整合以城市為中心的線上區域電商平臺,當然同時也兼顧知名的行業垂直電商網站,為好產品拓寬渠道,找到銷路。對於涉農企業,他們只要提供優質產品,我們來負責營銷、推廣、品牌塑造,整個業務鏈條可以做得非常系統而精深。

  他還介紹說,由綠商聯盟主辦的“中國現代農業創新發展論壇-網際網路時代的農業創新營銷”首站即將在武漢啟動,這是對產銷模式創新探索的實際行動,屆時,農業電商界的專家將會分享網際網路營銷方法與聯想佳沃、三隻松鼠的成功案例等。

  中國的農業營銷發展之路,任重而道遠,企業家們不能期翼一朝一夕的努力就取得巨大的成功,但是,在網際網路時代,一切的探索都是被鼓勵的,所謂的網際網路思維也是創新思維,在農業營銷這條道路上,必將是一個強勁的助推器。而農產品電商這個創新模式的成熟運作,

  也需要政府、社會組織和農業企業的共同發力。

  篇二:農產品滯銷問題的研究電子版

  篇三:農產品滯銷原因解析

  每年各地出現的蔬菜滯銷、菜價下跌的傷農現象,表面上似乎是由油價上漲、運費增加、市場供應飽和等因素引發,但背後深層次、根本性原因是我國的小農經濟以及城鎮化水平低導致的.。城鎮化程序緩慢,小農經濟不改變,農產品滯銷問題就只能在某種程度上進行緩解,不可能得到根治。

  滯銷根源在於小農經濟

  農產品滯銷的直接原因是農產品供大於求、價格波動、產銷資訊不對稱,而根本原因在於小農經濟,資料《農產品滯銷案例》。在小農經濟背景下,農產品無法進行規模化生產和專業化經營,進而導致以下問題:一是農產品價格波動頻繁。農產品價格是由國內市場決定的,現階段的農民種植分散、規模小,未形成規模化和專業化生產,農民在進行生產抉擇時難免存在投機心理,造成農產品市場價格不易穩定。

  二是不能準確預估農產品產量。在發達國家,農業生產高度工業化和專業化,從農業生產資料的生產供應到農產品的生產、收購、運輸以及最後的產品銷售等環節組成一個統一的有機體,各種農產品的產量預估準確度相對較高,而我國農業生產工業化和專業化程度低,農產品產量預估準確率低,進而難以對農產品生產規模進行有效把控。

  三是農民難以改變耕作安排。在小農經濟下,農民對市場資訊處理能力有限,有些地方領導為了出政績,在沒有認真考察的情況下,就草率接回訂單,以行政命令強迫農民完成訂單任務。農民種植受自然條件和傳統慣性的驅使以及地方政府的硬性安排,即使感覺到市場供需失衡,他們仍然無法打亂原來的農作物耕種安排。

  提高城鎮化水平是關鍵

  要根治農產品滯銷問題,關鍵是要提高城鎮化水平,改善我國的人地比例關係,改變小農經濟,使農業生產達到規模化和高度的專業化。

  發達國家農產品流通體系順暢,鮮有農產品滯銷現象發生,這得益於其較高的城鎮化水平。美國農業能夠推行規模化的土地經營和區域化、專業化的農產品生產,不僅因為它具有得天獨厚的人地比例、先進的技術條件以及發達的中介組織,還在於它在經濟轉型程序中不斷改善人地比例,鼓勵不適應現代農業經營的農戶重新定位,轉換職業,進入城市。

  1920年,美國城鎮化比例達52%,並逐步形成了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的農產品流通主體模式。較之美國,日本農業生產規模小而分散,不可能實現土地的規模化經營。但日本重視改進技術,隨著農業現代化、農村城市化和農業人口非農化的程序,逐步改善了農業內部的人地比例。1960年,日本城鎮化比例為54%,並逐步構建了獨具特色的農產品市場流通體系。

  我國在農業生產中面臨人多地少的問題,這是無法改變的客觀條件,因而也就不可能像美國那樣整體性地推廣規模化專業化生產。但可以學習借鑑日本的經驗,透過調整經濟、社會結構改善人地比例,加強農業生產技術的改進,提高農業生產的專業化程度。這其中的核心問題,是我國城市化程序推進緩慢。城鄉戶籍管理二元化,制約了工業化程序中農村富餘勞動力向城市流動,以及農民向城市移居,使得我國農業內部的人地比例關係不僅沒有改善,反而愈加嚴峻。

  2007年,我國農村人口占人口總數的比例依然高達55%,比1920年的美國和1960年的日本都高。種種現象表明我國小農經濟現狀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得到改變,農業無法全面實現規模化和專業化生產。小農經濟與大市場對接困難,農民與經銷商地位不對等,無法準確預測產量,農產品供需的不確定性便是一種常態,農產品滯銷就會頻繁發生。

  推進城鎮化程序是解決農產品滯銷問題的根本手段,透過城鎮化完成農業產業的升級,提高農業生產經營規模化和專業化水平,提高供求資訊預測的準確度。但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當前的客觀現實面前,政府亟需出臺政策措施以緩解農產品滯銷給農民帶來的傷害,幫扶農民渡過難關。

  首先,中央和地方相關部門要針對農產品滯銷制定應急預案。如根據滯銷數量、程度和影響範圍,將應急級別分為嚴重和特別嚴重兩個等級,分別對應橙色和紅色預警。應急預案包括組織採購和促銷、設立專項補貼獎勵資金。其中組織採購和促銷包括搭建網上產銷對接平臺,加大網上促銷力度;引導協調批發市場、農貿市場、超市和運銷戶、經營戶到滯銷地加大購買力度;發動駐地高校、部隊、企業和事業機關單位等採購;啟用專用區域用來銷售滯銷產品以及在滯銷區內發起愛心採購等。設立專項補貼獎勵資金用於對銷售滯銷農產品的運輸車輛給予一定的運費補助,對銷售達到一定數量的商戶進行獎勵。

  其次,要推廣蔬菜保險,將蔬菜基本品種保險納入政策性農業保險範圍。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對承辦蔬果種植保險的承保公司按一定比例給予風險準備金補助;以政府和農戶合作投保的方式執行,政府出資大部分的保費,農戶負擔一部分保費。在這一保險機制下,保險公司先按照基本投入給部分蔬菜品種確定一個成本價,當市場價低於這一成本價時,保險公司將給農戶以相應的賠償。透過保險彌補價格波動給農民造成的損失,使農民在出險後能夠迅速恢復生產,實現生產的連續性。

  再次,要增加儲備設施投入。目前,蔬菜消費大市已建成的蔬菜儲備庫主要用於緩解本地蔬菜供應緊張矛盾,但蔬菜主產區更需建立規模適當的蔬菜儲備庫。蔬菜主產區的儲備庫對於調節市場供求關係、保障農民經濟利益能夠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政府要把達到適當規模的儲備庫納入流通基礎設施範疇,加大對儲備庫建設的資金支援力度,鼓勵批發、零售和倉儲等企業,擴大耐儲農產品的採購和儲存規模。

【農產品滯銷案例資料】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