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農/林/牧/漁> 農村婦女勞動力轉移情況的調查與思考

農村婦女勞動力轉移情況的調查與思考

農村婦女勞動力轉移情況的調查與思考範文

  就業是民生之本、安國之策。當前,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農業結構的調整,耕地面積逐年減少,農村剩餘勞動力日益增多。為了準確瞭解當地農村婦女勞動力轉移情況,2006年8月上旬,托克托縣婦聯對雙河鎮區域服務中心所轄的14個行政村女勞動力情況進行了具體認真的調查走訪。以下是調研結果和一些思考建議。

  一、婦女勞動力轉移現狀目前,雙河鎮區域服務中心農村勞動力為1.5萬人,其中女勞動力為0.7萬人,剩餘女勞動力0.05萬人。據不完全統計,已透過各種途徑轉移農村女勞動力0.1萬人,還有0.6萬名剩餘勞動力滯留農村,這既是勞動力資源的極大浪費,也不利於婦女進步、農村穩定和經濟發展。經調查,外出務工婦女和留守婦女呈現以下特點:

  1、農村外出務工婦女的主要特點:一是年齡結構上,90以上的外出務工婦女都在16—35歲之間;二是在文化程度上,絕大多數外出務工婦女都是在初中以上;三是在務工地分佈上,大部分婦女打工地都集中在呼市、包頭等地;四是務工的型別上,60以上婦女在紡織、製衣、玩具、電子等工廠、車間做工,12左右的婦女從事超市營業、賓館服務、餐飲服務等行業,10左右的婦女從事家政服務;五是在務工收入上,外出務工年收入大多在6000—10000元左右,25左右的婦女收入超過10000元。

  2、農村留守婦女的主要特點:一是在年齡結構上,留守婦女年齡大多在35歲以上,另有少部分20—35歲的在家婦女因生育、照顧年幼子女暫時沒有外出務工;二是在文化程度上,大多數留守婦女文化偏低。其中,小學文化以下文化的佔85以上;三是在職業特長上,她們基本沒有參加過職業技術培訓,沒有技術特長;四是在留守原因上,本人不想外出和家人的不支援是她們留守家中的主觀因素,需要在家做家務和參加農業生產是她們留守家中的客觀因素。

  二、制約農村婦女勞力轉移的因素從以上調查結果中我們不難看出,農村婦女勞動力的轉移已經為農民家庭脫貧致富和農村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外出務工婦女的收入增加也為其獲得日益平等的家庭和社會地位起到積極的作用。目前制約農村婦女勞動力轉移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四個方面:

  1、落後的就業觀念仍是制約農村婦女勞動力轉移的首要因素。留守家中的婦女對外出務工基本沒有愛好,大多數人認為自己沒有文化、沒有技術、出去了也做不了什麼;半數以上的留守婦女“小富即安”,甚至還有人存在“有飯吃就行,何必出去受苦”的消極落後思想。大多數留守婦女的丈夫也不願讓妻子外出務工。在就業地區意向上,她們大多選擇本地短期就業,“離土不離鄉”的傳統觀念比較嚴重,缺乏在異地長期就業的意識。在就業領域意向上,她們認為家政服務是“伺候”人的事,工資又低,不如在家做家務。而她們自身的年齡、文化、技能又不符合企業用工條件,很難與城市市場相契合,阻礙了她們的轉移。

  2、較低的文化水平和匱乏的勞動技能,制約了農村婦女的轉移層次和領域。農村留守婦女普遍存在著文化程度低、沒有經過職業培訓、缺乏勞動技能的共同特徵,這些不利因素嚴重製約她們轉移的層次和領域。目前,已經外出務工的農村婦女大多在16—35歲之間,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屬於年齡相對較低、文化層次相對較高的部分,但是,即便如此,她們的文化程度和勞動技能還是很難適應現代經濟機械化、知識化、資訊化發展的需要。有的即便接受了短期的崗前培訓,也仍達不到技術工的水平,只能集中在製衣、製鞋、玩具加工等要求不高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從事層次較低、勞動強度較大的工種,或者從事餐飲、娛樂等第三產業。隨著用

  工市場對勞動力文化素質和勞動技能的要求越來越高,這些婦女選擇工作的餘地越來越小,嚴重阻礙了農村女勞動力轉移的程序。

  3、資訊不靈、渠道不暢,影響著農村婦女外出的數量和質量。農村婦女與外界接觸少,資訊量少,很多人想出去打工卻不知道該幹什麼、能幹什麼,甚至出現外出就業不成而返鄉的現象,嚴重挫傷了她們外出務工的積極性。調查中,我們瞭解到,農村婦女外出務工途徑主要有三條:一是靠親戚朋友推薦,二是自己外出盲目尋找,三是靠婦聯組織推薦或勞動部門介紹。雖然政府為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就業做了大量的工作,各級婦聯也牽線搭橋為其尋找就業門路,但由於有關部門過去轉移就業工作缺乏系統性

  、連續性而收效甚微。而無組織、無秩序的轉移,則造成女勞動力待工時間過長、合法權益輕易受到侵害等問題的發生。

  4、勞動權益缺乏保障,妨礙了農村婦女外出務工創業的積極性。據調查,大多外出農村婦女的勞動權益都受到過不同程度的侵害,主要表現在:男女同工不同酬、工作和生活環境條件太差、女性“四期”缺乏保護等。

  三、對當前農村婦女勞動力轉移工作的建議農村剩餘勞動力向非家產業和城鎮轉移是現代化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做好廣大農村婦女勞動力的培訓轉移工作是新形勢下服務農村婦女、促進農村婦女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更是婦聯組織和農業、勞動等相關部門服務全縣經濟發展大局、參與構建和諧託縣的.有效載體。為了有效推動婦女勞動力培訓轉移工作取得新的更大進展,我們建議:

  1、積極搭建宣傳平臺,為農村婦女外出務工提供輿論支撐。“不想出去、不敢出去”的保守思想是轉移農村女勞動力的首要障礙。因此,婦聯組織和相關部門在利用新聞媒體進行大力宣傳的同時,要充分發揮基層婦聯組織在婦女群眾中做思想工作的優勢,深入到村組,大力宣傳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的重要意義和政策,宣傳外出務工婦女的成功創業事蹟,調動和激發廣大婦女外出務工的積極性,並針對農村婦女的心理顧慮,教育和引導她們轉變就業觀念,逐步樹立走出家門、接受挑戰的信心和勇氣。在此基礎上,各相關部門應想方設法為農村婦女提供務工資訊,既可以與經濟發達地區的企業等用人單位及正規的職業中介機構聯絡,定期在本地釋出可靠的用工資訊,實現農村婦女的“有效輸出”;也可自辦或聯辦職業中介機構,提供本地的用工資訊以滿足部分農村婦女就近務工的需求。

  2、加大職業技能培訓力度,逐步提高農村婦女素質。實踐證實,有一技之長,就業有門,技能缺乏,就業無望。面對不斷抬高的就業門檻、日趨激烈的競爭態勢,只有加強培訓,大力提高農村婦女的綜合素質、技能水平,使她們從簡單勞動力轉變為技能型人才,才能適應城市用工的需求。

  3、逐步建立維權機制,切實維護外出務工婦女的合法權益。保證外出務工婦女的合法權益是“輸出地”婦聯組織必須高度重視的工作內容。因此,婦聯組織和勞動部門一要結外出務工婦女的打工地、聯絡方式等基本情況進行登記造冊,隨時瞭解打工婦女的工作生活情況,進行跟蹤服務;二是開通“打工婦女維權熱線”。為外出務工婦女及時提供用工資訊、法律諮詢、維權報務等服務,維護她們的合法權益;三是要積極協調本地女工相對集中的企業,建議其改善女工勞動和生活條件,實現對女工的“四期”保護,使打工婦女處處感覺到“孃家”的關心和暖和,以帶動更多的農村婦女走出家門,逐步實現農村婦女勞力工作的既定目標,為促進經濟發展、建設和諧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4、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為農村婦女就近擇業提供廣闊的領域。實踐證實,招商引資是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和解決當地就業問題的“雙贏”策略。近年來,託縣不斷加大招商引資力度,託電、中潤等一大批企業進駐我縣,為我縣經濟發展注入新的血液的同時,也解決了周邊部分剩餘勞動力的就業問題。但就我縣目前勞動力供大於求、勞動力不願遠離家鄉的現狀來看,縣委、縣政府還應當加大招商引資的力度,出臺更多的優惠政策,引進更多企業到我縣建廠招工,為農村婦女就近擇業提供更多機會。

【農村婦女勞動力轉移情況的調查與思考】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