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藝術> 劉愛珠的壽山石雕刻的藝術鑑賞

劉愛珠的壽山石雕刻的藝術鑑賞

關於劉愛珠的壽山石雕刻的藝術鑑賞

  壽山石雕名人多,但能創新並以之成名的藝人卻不多,其中的女藝人更是屈指可數,這屈指可數的少數人中就有以薄意人物、牛蛋石雕刻而著稱的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劉愛珠。

  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劉愛珠不僅創新出了薄意人物雕刻技巧,更是以獨特的視角將許多雕刻家畏之如虎的牛蛋石變廢為寶,雕刻出一系列現代造型與傳統技法融於一體的壽山石雕作品,同時,“文武雙全”的她還編寫了數部壽山石著作,為壽山石文化的發展和傳承作出了較大貢獻。

  劉愛珠,1948年出生於福州著名的花果之鄉——建新鎮。空氣清新、環境優美的自然風光讓她幼時就對藝術有獨到的領悟力,1962年考上福州工藝美術學校,開始系統接受正規的美術教育,在校期間她得到了潘主蘭、張英等名師的啟蒙、指點,打下了紮實的.工藝美術理論和國畫人物、花鳥、山水畫等美術基礎。1967年畢業後,時逢文革她被分配進入福州木雕廠從事翻石膏模、工藝品磨光等工作,直到1977年才開始從事自己心儀已久的壽山石雕刻,並師從當時最優秀的“西門派”薄意雕刻大師王雷霆。在師傅精心指導下,劉愛珠在很短時間內就掌握了各種薄意雕刻技法,然後又轉向浮雕學習,並在“東門派”藝術大師林壽甚的指導下,涉足透雕與圓雕。憑藉著學校裡打下的堅實美術基礎,劉愛珠對花鳥、山水、人物等題材都認真研究,在壽山石雕藝術豐厚的土壤中不斷吸收學習前人的雕刻經驗。

  作為正規美術院校培養的專業人才,並得到“西門派”和“東門派”大師指導的劉愛珠技術全面,圓雕、浮雕、薄意等無所不精,並在融匯兩大流派精妙的基礎上,進而“法古開新”,創造出獨具韻味與意境的石雕藝術品。針對前輩薄意作品多以山水花鳥為題,少涉及人物的情況,擅長人物繪畫的劉愛珠一改傳統題材,創作出以人物造像為主的薄意作品,讓形神兼備的人物形象生動地呈現出來。這種人物薄意雕刻充實了壽山石雕一個重要卻又薄弱的環節,使壽山石雕作品種類更為完善與全面,開拓了壽山石雕薄意藝術的新局面。除了喜以質地上佳的荔枝萃印章創作薄意人物作品外,劉愛珠還著迷於用質感較粗、質地不通透的牛蛋石創作個性鮮明且富有濃郁文化味的壽山石雕作品,將這種在許多雕刻家眼中不值一看的石種變廢為寶,受到收藏界的親睞。

  隨著藝術水平的日臻成熟,清醒地認識到傳統工藝造型和現代人審美情趣之間矛盾的劉愛珠,又開始求索如何讓傳於古法的壽山石雕刻藝術與時代相合拍,她嘗試用現代雕塑思維去詮釋手中作品的思想和情感,賦石頭以新的生命和靈魂。她把中國畫中重意境和重人物表情刻畫的處理方式揉進壽山石雕,使作品中人物的思想和感情與觀賞者產生心靈共鳴,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她創作的《金陵十二釵》、《四美圖》、《四大詩人》等作品,不侷限於用面與線條來體現人物的形體,還透過人物的動態、神情表達出人物的內心活動,達到中國人物畫“寫神”的境界,在海內外備受好評。

【劉愛珠的壽山石雕刻的藝術鑑賞】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