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資訊科技> 淺談如何運用多種形式最佳化國中資訊科技課堂教學

淺談如何運用多種形式最佳化國中資訊科技課堂教學

淺談如何運用多種形式最佳化中學資訊科技課堂教學

  論文關鍵詞:教師 學生 資訊科技教學 最佳化課堂結構

  論文摘要:資訊科技課教學是利用現代教學方法和手段,運用多種形式,最佳化課堂結構,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把抽象的東西具體化,使學生感到看得見、摸得著、學得會,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最終達到使學生具備在資訊社會中靈活運用資訊科技知識的目的。

  中學資訊科技不是一門純理論的課程,而是操作性很強的一門實踐性課程。資訊科技教學雖然有別於單純的計算機教學,但它仍然是基於計算機運用的一門學科。這就為教師利用現代化教學方法和手段來提高教學效率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教學中如何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把抽象的東西具體化,使學生感到看得見、摸得著、學得會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重要途徑。要做到這點,就要發揮資訊科技自身的專業優勢,運用多種形式,最佳化課堂結構。

  1激發興趣,增強求知慾望,使學生樂學、會學

  好奇心和求知慾既是激發創造活動的誘發劑,又是進行創造性活動的原動力。強大的功能和全方位的處理能力對以前較少接觸計算機的學生無不充滿神奇色彩。面對計算機,如何引導學生逐步深入,揭開層層神秘面紗,並最終拿到進入現代化殿堂的金鑰匙,是資訊科技教學關鍵的一步。教學實踐中,教師應非常重視第一節課的教學安排。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第一節資訊科技課,藉助多媒體演示,結合典型事例講解,使學生對計算機的發展、應用有一個比較系統、全面的瞭解,並從中感悟到學習資訊科技的重要性,從而激發出他們的學習慾望。在此基礎上,教師要向學生講明,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課時,一方面教師對學習內容和學習目標會做精心的設計和安排;另一方面,也需要同學們密切地配合。這樣就讓學生有一個必要的心理準備,為今後的學習尤其是上機課能充分利用好45分鐘開個好頭。其次是注重上機課的教學形式安排。如採用多種形式的競賽活動,藉助相關軟體組織師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以及虛擬網上衝浪等等。

  2結合教材,用好“任務驅動式”教學

  《中小學計算機教學指導》中提到,任務教學模式就是在學習告一段落後,給學生布置相應難度的任務,要求學生在一定期限內完成,並組織學生之間相互交流、討論,提高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教學實踐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上或師生共同收集的一些富有趣味性的資訊處理內容,由教師巧妙設定任務,把教學內容融於實際任務中去,讓學生在實際上機操作中去學習新知識,感受新方法,形成新技能,從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和思維能力。在學生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教師的任務則是指導學生如何去完成任務,並適時向學生介紹需要了解、掌握的概念、思想和方法。

  2.1制定目標明確的“任務”

  教師要在學習總體目標的框架上,把總目標細分成一個個的小目標,並把每一個學習模組的內容細化為一個個容易掌握的“任務”,透過這些小的“任務”來體現總的學習目標。

  設計“任務”時,其認知目標一般可以採用瞭解、理解、掌握三個層次的學習水平。瞭解主要指學生能夠記住或復現已學過的知識和操作方法;理解指學生對已經學習過的知識及操作方法,能用自己的語言或動作進行表述、判斷和直接運用;掌握指學生能用所學過的知識和操作方法去解決新情況下的簡單問題。操作目標一般可以採用初步學會、學會、熟練三個層次的學習水平。初步學會指學生能進行基本的上機操作;學會指學生能進行連續的、差錯較少的.上機操作;比較熟練指學生能進行效率較高的、習慣性的、有錯誤能立即自我糾正的操作。例如,許多《資訊科技》教材中的“學著做”、“試一試”、“動手做”等就包含了不同層次學習水平的要求。

  2.2制定可操作的“任務”

  資訊科技課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課程。學生親自上機動手實踐遠比聽老師講、看老師示範要有效得多。通常,教師對知識進行講解、演示後,關鍵的一步就是讓學生動手實踐,讓學生在實踐中把握真知、掌握方法。教師在進行“任務”設計時,一定要注重“任務”的可操作性,要設計出只有透過上機操作才能完成“任務”,是用非計算機手段難以實現的。

  實踐證明,資訊科技課的理想教學環境是人手一機,學生上課的最佳過程是邊聽講(或邊看書)邊操作。可以明確地說,《資訊科技》教學必須在機房進行。

  例項一:在講解Windows中的“回收站”時,給學生的任務是:

  (1)找兩個沒有用、可以刪除的檔案f可以教師指定),刪除它,然後觀察檔案原來所在位置和“回收站”,看這兩個檔案被刪除後哪兒去了?

  (2)對“回收站”前面剛刪除的兩個檔案,將其中的一個檔案再在“回收站”中進行刪除操作,而另一個進行還原操作,然後再觀察檔案原來所在位置和“回收站”,看看這兩個檔案又有什麼變化?

  (3)學生在操作過程中可以互相討論。

  (4)要求每個學生都要準備操作總結髮言,題目是:“回收站”的作用。

  在完成這個任務的過程中,學生們個個都帶著十足的好奇和疑惑,積極主動地參與實踐,在總結中同學們紛紛發言,搶著說出自己得出的結論和體會,課堂氣氛十分活躍。事實證明,學生在這種活躍、輕鬆的氣氛中學習、探索,他們的大腦始終處於興奮狀態,所學到的知識技能是十分紮實的。同時,他們的主體意識也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實踐能力不斷得到提高。"

  例項二:在Windows中的“畫圖”軟體的教學中,教師不是像以往那樣先講解“畫圖”軟體的使用方法,再讓學生畫幅美麗的圖畫,而是在介紹一下“畫圖”的介面之後,給學生布置了這樣一個任務:

  (1)在Windows中開啟“開始按鈕”~“附件”一“畫圖”;

  (2)用滑鼠指向工具欄中的各個工具,瞭解各個工具的名稱;

  (3)開啟選單欄中的“幫助”選單,自學幾種基本圖形的畫法及填充顏色的方法;

  (4)用自學的畫法及填充顏色的方法畫出一幅圖畫。

  任務佈置下去之後,學生在生動、具體的任務驅動下積極進行查閱、思考和探究,在探究過程中,學生之間積極開展了相互協作、取長補短、共同提高。在學生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教師應適時引導學生查閱、學習和思考,鼓勵學生大膽嘗試、探索和實踐,及時幫助解決學生操作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2.3制定符合學生心理的“任務”

  資訊科技是實踐性極強的課程,每節課都有至少一半的操作練習時間。學生學習興趣的減弱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學習任務太枯燥,離現實生活太遙遠。資訊科技課程所學內容在課本上基本以專業術語的形式逐步逐條講解,教學方法不適宜照本宣科。什麼樣的學習任務才能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

  在課堂上,應該力求營造一個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環境裡探求新知。達到這個目標的關鍵在於瞭解學生,在學生的興趣愛好與課本內容之間尋找切入點,制定出符合學生心理的學習任務,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採用任務驅動教學法可以讓學生學習基本知識的同時充分發揮個性,獲得在生活中的資訊科技綜合應用能力。

  學習Word自選圖形時,學習任務是:根據自己的理想,設計一張未來身份的名片,要求:

  (1)有單位、職務、姓名、單位標誌圖片。

  (2)名片要有邊框或陰影效果。

  (3)有文字框、藝術字、自選圖形、填充效果設定。學生們設計的名片什麼形狀都有,很有創意。下課時學生們意猶未盡,“張工程師”、“王董事長”地叫著笑著離開教室。學生快樂,我亦開心。

  在教學過程中,制定出的學習任務要有一定的思維發展空間,能讓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中不斷髮現新的問題,實現對知識運用的遷移和深化,增強課堂教學效果。

  同一個班級的學生,其水平也會有很大的差異,而採用任務驅動的方法可以使不同水平的學生的個性得到自由發揮。隨著一個個知識點的掌握,一個個學習任務的實現,學生很有成就感。他們在成功中找回自信,創新潛能也得到很好地發揮。

  3注重學科滲透,使學生感受到計算機學習有實用價值,在學習中獲得成就感

  創造素質教育的一大特點就是跨學科。傳統的學科教育往往強調了線性思維,而忽視了發散思維,這樣是很難培養出具有創造素質的人才。計算機的工具性,為以學生為主體的跨學科教育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條件,如鍵盤練習時,在學生具有了一定的基礎後,教師開啟蘇亞星多媒體網路教學軟體,讓學生登入,透過互通郵件的形式用英語進行聊天,學生感覺新奇,積極性很高。進行當中雖然遇到不少困難,但一種內在的壓力促使他們不斷克服困難,逐漸適應,結果學生感覺到,不但輸入速度上來了,而且對英語的學習也大有裨益。又如在教學完“多媒體制作”課後,把各科教師任用多媒體教學時製作的課件調到網上,讓學生先觀賞,然後提出要求:假如你是某學科教師,現在有一堂多媒體教學比武課,請你準備好一個課件。結果學生花了不少功夫研讀相關教材,並做了收集資料的工作,製作出了具有一定水準的教學課件。透過這種方式,學生不但掌握了計算機的教學內容,而且促進了其他學科的學習,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的資訊意識,提高了學生資訊處理的能力。

  任務驅動教學法達到的最終教學效果就是學生能夠根據已經掌握的知識來設計自己的作品。針對本節課的內容,如果學生能夠熟練掌握以上實訓內容,教師就可以拓展一些新的實訓任務作為學生自由練習的作業,這些作業應該包括以下一些知識內容:相對引用、絕對引用和混合引用;跨工作表引用和跨工作薄引用;正確使用“插入函式”和“函式引數”對話方塊進行公式與函式的編輯。根據教學實踐,我們經常在本次實訓課最後將學生成績表改成一個年級的學生成績表構成工作簿,然後提出一些新的實訓任務作為學生在作業設計階段來自由完成的任務,有的學生完成這些實訓任務後流露出了成功的喜悅,這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計算機的興趣。更為重要的是有了這樣一個活的認知結構,透過這樣的方法,學生增長的是能力和素質,而這些能力和素質可能會影響其一生。

  4結語

  學生計算機實踐能力的培養最終要落實到計算機實訓教學過程中去。“任務驅動”教學模式主要適用操作性強的教學內容。Excel公式和函式的實訓教學一直是計算機基礎實訓教學中學生最難掌握的部分。將任務驅動引入到這部分教學內容中,將複雜的問題化解為一個個簡單的任務,引導學生由淺入深逐步完成實訓教學任務有效地增強了教學效果,提高了教學效率。但是,教師在引導過程中始終不能忘記,我們的目的不是教會學生完成“任務”,任務只是學習的載體,我們的目的是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探索,學會解決問題,提高能力。無論是設計任務,設定認知衝突,還是教師的循循善誘,目的就是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讓學生逐漸進入主體角色,能夠主動地去學習,自主地去學習,成為知識的主動建構者。

【淺談如何運用多種形式最佳化國中資訊科技課堂教學】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