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歷史> 英仙座流星雨的歷史

英仙座流星雨的歷史

英仙座流星雨的歷史2000字

  英仙座流星雨最早的歷史記錄出現在公元36年的中國史籍中,記錄了超過一百顆流星,日本與韓國也分別在八至十一世紀有詳細的記載,但十二至十九世紀則只有零星記錄。八月流星之多早已為人所知,英仙座流星雨甚至有「聖勞倫茲之淚」之稱,因為在每年八月十日的聖徒日時,在英仙座總有大量的流星出現,但英仙座流星雨每年週期性出現的確認則是在1835年由Quételet(布魯塞爾)所記錄。

  第一位對英仙座流星雨進行計數統計的是EduardHeis(Münster),他在1839年統計每小時英仙座流星數量達160顆,自此之後,Heis與全球其它觀測者每年都做類似的計數,至1858年止,歷年來平均每小時出現數量為37~88顆,有趣的是,1861年突然激增至78~102,1863年更提高至109~215,到1864年數量仍高於平常。根據GiovanniVirginioSchiaparelli計算1864~1866年英仙座流星雨軌道的結果發現,英仙座流星雨極有可能和一顆週期120年的Swift—Tuttle彗星(1862III)有關,因為每當這顆彗星接近近日點後,流星數量便有激增的現象。109/PSwift—Tuttle彗星最初是由LewisSwift與HoraceTuttle分別於1862年七月發現的,當時它是一顆7。5等的彗星,九月初時升高至二等,彗尾長25~30度(北斗七星的六倍長),相當壯觀!這也是人類首度發現流星雨和彗星之間的關聯。

  到了二十世紀初,英仙座流星雨數量有降低的趨勢,在1901~1910年間,Denning的統計平均每小時數量為五十顆左右,1911年更降到只有四顆,1912年也只有12顆。正當人們懷疑英仙座流星雨是否已經「壽終正寢」時,接下來的幾年它卻又恢復正常,並在1920年意外地發生大爆發,達到每小時兩百顆以上!最令人不解的是,此時其母彗星在遠日點附近!雖然英仙座流星雨1920年代有幾年又陷入低潮,但是在1931年與1945年分別又達到每小時160顆與189顆的規模,後來一直到1960年代都沒再發生異常現象。

  1973年,BrianG。Marsden預測Swift—Tuttle彗星將在1981年九月16。9日到達近日點(+/—1。0年),這個訊息立即吸引了大批的觀測者加入英仙座流星雨的監測行列。這項預測果然沒有讓人失望,英仙座流星雨從1966~1975年間的平均每小時65顆躍增至1976~1983年的90顆,1983年時最高甚至達到187顆過,雖然這次流星觀測者算是大飽眼福,但彗星觀測者卻始終沒有看到這顆神秘的Swift—Tuttle彗星。

  在1983年的高峰之後,英仙座流星雨又開始走下坡,1984年的極大期剛好在滿月後一天,但荷蘭流星協會仍然記錄到最高每小時60顆。1985年,雖然沒有月光的干擾,但數量已降至每小時40~60顆,1986年的情況也差不多。

  1990年代初,Marsden公佈了新的預測,如果P/Swift—Tuttle彗星與1737年Kegler所觀測的是同一顆彗星,那麼它將在1992年十二月再度透過近日點,隨後,Swift—Tuttle彗星在1992年二月被發現,但英仙座流星雨則到1993年才在歐洲出現極大,當時全球觀測者蜂擁至中歐觀測這次流星雨,果然不負眾望地出現每小時200~500顆的驚人數量,這股高潮一直持續到1994年。

  在最近三、四十年間的觀測中也發現了一些有趣的現象。英仙座流星的亮度似乎在極大前比較亮,1953年,A。Hruska(捷克)發現在八月八日至十二日間出現的英仙座流星平均亮度約2。5等,但八月十二、十三日降到2。8等,十四、十五日更降到3。4等,1956年,ZdenekCeplecha也觀察到類似的光度降低現象:八月四至十日間平均亮度為2。68等,但八月十至十五日則降至2。94等,光度最高的時段反而發生在八月六、七兩日的2。31等,十三、十四日為3。18等。雖然Hruska與Ceplecha的觀測結果似乎不盡相同,但從各方觀測報告來看,兩者的資料皆獲得支援。1983年,另一支西班牙流星觀測組織對英仙座流星雨的光度作了詳盡的記錄,結果比較接近Hruska的資料,在八月一日至十三日間,流星的平均亮度從1。75逐日降至2。04等,之後在十四日降至2。19等,十五日2。52等,十七日2。77等,十九日2。92等,二十日為3。45等。英國流星協會主席RobertMackenzie認為英仙座流星光度分佈是受到流星體質量密度變化的影響。

  1986年,PaulRoggemans(比利時)在七月二十七日至八月十六日間共觀測了1315顆英仙座流星,平均光度為3。10等,其光度變化大約是逐日遞減10%,但有兩個例外,一是八月五、六日與六、七日間,光度陡降至3。54等,第二個是在八月九、十與十、十一日間,光度降至3。71等,從這組資料來看,似乎又較接近Ceplecha的說法。

  不論如何,從上述這些光度記錄可知,英仙座流星雨的流星體分佈並不均勻。

  另一項從最近三、四十年統計出來的.結果發現,英仙座流星出現尾跡的比率相當高,這也是英仙座流星雨在古代即受到注意的關鍵之一。MiroslavPlavec研究了1933~1947年間8,028個英仙座流星,發現在1933年有尾跡的比率為45%,1936年為60%,1945年35%,1947年則為53。5%,從1931~1985年間將近六萬顆流星記錄來看,有尾跡的比例則為45%。

  自19世紀60年代起,英仙座流星雨的軌道資料就一直比其它流星雨都要多且詳細,尤其在最近幾十年間,天文攝影與電波觀測興起,使得軌道要素的準確性更加提高。

  據預測,2009年8月12日會出現極大的英仙座流星雨,一年一度的英仙座流星雨已經來臨,地球從今年7月17日至8月24日穿越英仙座流星群的軌道

  【08年8月13日英仙座流星雨】

  8月13日凌晨,英仙座流星雨將再次出現並達到“極大”,每小時約有100顆流星從英仙座的方向投射而來。

  資料顯示,近年英仙座流星雨一直相對穩定,流量每小時約為60—100顆流星,達到“極大”的前後幾天也可能達到每小時10顆左右。

  但省天文學會科普專家沈斌介紹,能看到多少顆流星與觀測者所在地的天空明暗度有很大關係,天空越暗能看到的流星就越多。因此,在武漢市區想憑肉眼看這次流星雨,就要碰運氣了――由於燈光等原因,可能會偶爾看到特別亮的火流星。因此,專家建議公眾選擇地勢開闊、天空較暗的地方,於13日凌晨1點到4點間,面朝東北方向的天空觀看。同時提醒攝影愛好者,流星劃過天空的速度很快,應把鏡頭對準東北方向上空流星可能出現的區域,“守株待星”,伺機抓拍。

【英仙座流星雨的歷史】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