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讀書筆記> 我們仨讀書筆記摘抄

我們仨讀書筆記摘抄

我們仨讀書筆記摘抄

  《我們仨》是一部回憶錄。記載了一個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一個單純溫馨的家庭的相聚相守相失的人生旅途。沒有悲痛欲絕的語句,沒有撕心裂肺的呼喊。有的只是無法斷絕的深深思念。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我們仨讀書筆記摘抄,歡迎閱讀。

  1、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 。

  2、我曾做過一個小夢,怪他一聲不響地忽然走了。他現在故意慢慢走,讓我一程一程送,儘量多聚聚,把一個小夢拉成一個萬里長夢。這我願意。送一程,說一聲再見,又能見到一面。

  3、他發願說:“從今以後,咱們只有死別,不再生離。”

  4、人間不會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雜著煩惱和憂慮,人間也沒有永遠。

  5、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於是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

  6、離別拉得長,是增加痛苦還是減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的愈遠,愈怕從此不見。

  7、碰到困難,鍾書總和我一同承當,困難就不復困難;還有個阿瑗相伴相助,不論什麼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常快樂。所以我們仨是不尋常的遇合。

  8、現在我們三個失散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這個我,再也找不到他們了。我只能把我們一同生活的歲月,重溫一遍,和他們再聚聚。

  9、我喊他,沒人應。只我一人,站在荒郊野地裡。

  10、“嚶其鳴兮,求其友聲。”友聲可遠在千里之外,可遠在數十百年之後。鍾書是坐冷板凳的,他的學問也是冷門。他曾和我說:“有名氣就是多些不相知的人。”我們希望有幾個知已,不求有名有聲。

  11、這是我生平第一次遭遇的傷心事,悲苦得不知怎麼好,只會慟哭,哭個沒完。鍾書百計勸慰,我就狠命忍住。我至今還記得當時的悲苦。但是我沒有意識到,悲苦能任情啼哭,還有鍾書百般勸慰,我那時候是多麼幸福。

  12、我使勁嚥住,但是我使的勁兒太大,滿腔熱淚把胸口掙裂了。

  13、神仙煮白石,吃了久遠不餓,多沒趣呀,他不羨慕。但他作詩卻說“憂卿煙火燻顏色,欲覓仙人闢方”。他在另一首詩裡說:“鵝求四足鱉雙裙”,我們卻是從未吃過鵝和鱉。鍾書笑我死心眼兒,作詩只是作詩而已。

  14、我們如要逃跑,不是無路可走。可是一個人在緊要關頭,決定他何去何從的,也許總是他最基本的感情。我們從來不唱愛國調。非但不唱,還不愛聽。但我們不願逃跑,只是不願去父母之邦,撇不開自家人。

  15、是的,這類的夢我又做過多次,夢境不同而情味總相似。往往是我們兩人從一個地方出來,他一晃眼不見了。我到處問詢,無人理我。我或是來回尋找,走入一連串的死衚衕,或獨在昏暗的車站等車,等那末一班車,車也總不來。夢中悽悽惶惶,好像只要能找到他,就能一同回家。

  16、我心上蓋滿了一隻一隻飽含熱淚的眼睛這時一齊流下淚來。

  17、我和圓圓走在路上,一定攙著手;上了電車,總讓她坐在我身上。圓圓已三四歲了,總說沒坐過電車,我以為她不懂事。一次我抱她上了電車,坐下了,我說:“這不是電車嗎?”她坐在我身上,勾著我脖子在我耳邊悄悄地央求:“屁股坐。”她要自己貼身坐在車座上,那樣才是坐電車。我這才明白她為什麼從沒坐過電車。

  18、我撫摸著一步步走過的驛道,一路上都是離情。

  19、兩年不見,她好像已經不認識了。她看見爸爸帶回的行李放在媽媽床邊,很不放心,猜疑地監視著,晚飯後,圓圓對爸爸發話了。

  “這是我的媽媽,你的媽媽在那邊。”她要趕爸爸走。

  鍾書很窩囊地笑說:“我倒問問你,是我先認識你媽媽,還是你先認識?”

  “自然我先認識,我一生出來就認識,你是長大了認識的。”

  【拓展延伸】

  《我們仨》是錢鍾書夫人楊絳撰寫的家庭生活回憶錄。1998年,錢鍾書逝世,而他和楊絳唯一的女兒錢瑗已於此前(1997年)先他們而去。在人生的伴侶離去四年後,楊絳在92歲高齡的時候用心記述了他們這個特殊家庭63年的風風雨雨、點點滴滴,結成回憶錄《我們仨》。

  在這本書中我們又可以見到那個在圍城裡把女人描述成醬肉鋪子,區域性真理的他;那個在《說笑》中將笑闡述得淋漓盡致的他;那個添補韋氏大字典的他――錢鍾書。這次是直面鍾書,生活中的他。他可以一人做好早餐,用一隻床上用的小桌把早餐直端到楊絳面前;他也可以因為一個法文單詞的發音與楊絳爭吵不休;他可以為父親的顏面,偷偷刪去父親文章中的部分。總之,讓人見到了一個立體的錢鍾書。

  整本書的開始是一個“夢”,一個“長達萬年的夢”,夢的主要內容是楊絳與她的家人在一條古棧道上的離離合合、聚聚散散。這個夢是她們一家在一起走過的最後一段人生路的寫照。她欲揚先抑,開篇就抓住了讀者的心,激起了讀者閱讀的興趣。楊絳的寫作風格和許多作家不一樣,她注重細節,從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下筆,看似零散的點點滴滴,都可以成為她文章中的亮點。而這些點點滴滴,正是我們平時覺得不足掛齒的那些片斷,但楊絳卻可以把它們串在一起,就像把散落的珍珠串起來,就變成了一條項鍊。她不直接抒發感情,不直接議論人事、闡述道理,她只是從容地敘述,將那些她家裡的小事娓娓道來,變成一篇篇的.文章。但就是這樣細緻的、不動聲色的講述,使讀者有了更多理解、想象的空間,她所要表達的主題也在這樣的講述中慢慢地浮上水面。

  “我們仨”―― 父、母、子(女)是天下家庭中最常見的人物組合,也是天下最平淡無奇的組合,但具體到錢鍾書先生的家,卻如楊絳女士說“我們仨是不尋常的遇合”,他們的生和死、喜與悲、離與和等等,都充滿了尋常人家所不易見到、富貴人家所不能見到的至真至純和溫馨通達。楊絳女士在貌似平靜甚或平淡的敘述裡,寫他們在牛津、巴黎、上海、北京的日子,寫錢瑗的兒時趣事和成年後的經歷,寫歷次運動給他們家庭帶來的衝擊,寫他們仨的聚散無常,生離死別,真實可信得令我彷彿能親身體驗到他們三人的天倫之樂和未泯童心。這一家人的足跡橫跨半個地球,穿越風雲多變的半個世紀,歷經戰火、疾病、政治風暴、生離死別……然,不論如何暴風驟雨,他們卻始終相濡以沫;儘管天上人間、陰陽殊途,卻難以割斷摯情真愛,家的意義在這本書中得到了最最盡情的闡釋。

  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生活上的滿足、物質上的需求,它更能給予我們心靈的慰藉。當我們身心疲憊的時候,家裡有一盞期待的燈火;當我們遠行時候,家裡有一份長長的牽掛,無論離家多遠,我們回首遙望的是它,期待迴歸的也是它。

  作者介紹

  楊絳,本名楊季康,祖籍江蘇無錫,生於北京。作家、評論家、翻譯家、學者。1932年畢業於蘇州東吳大學。1935—1938年留學英法,回國後曾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學院、清華大學任教。1949年後,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外國文學研究所工作。主要作品有劇本《稱心如意》《弄假成真》,長篇小說《洗澡》,散文《幹校六記》,隨筆集《將飲茶》,譯作《堂吉訶德》《吉爾布拉斯》《小癩子》《斐多》等。

【我們仨讀書筆記摘抄】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