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農業經濟管理> 農業生態學系列課程建設研究論文

農業生態學系列課程建設研究論文

農業生態學系列課程建設研究論文

  摘要:該文旨在對農業生態學教學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進行探討,提出了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注重能力培養,強調學以致用的教學理念,指出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多媒體、考試、成績評定等教學手段,引導學生掌握農業生態學基本知識、基本理論,積極參與教學實踐,以最終達到促進學生對知識的實際應用能力。

  關鍵詞:農業生態學;教學;實際應用

  農業生態學是應用農業生態學原理和系統分析方法,把農業生產作為一個整體,研究起結構、機能、生產力及其調控和管理的學科。他是應用生態學的一個分支,著重從客觀整體上研究農業生產。我國正在大力實施生態農業建設工程,推動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培養合格的生態農業建設人才,可滿足我國生態農業發展對科技人才的需求。透過《農業生態學》系統課程建設,可培養不同層次的掌握農業生態學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的高素質生態農業應用人才,對促進我國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維護良好的生態環境,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農業生態學系列課程包括《農業生態學》《作物生態學》《生態農業設計》3門課程。本課程教學在安徽農業大學已有20多年的歷史,2005年該課程為安徽農業大學校級重點課程建設,2007年被為安徽農業大學校級精品課程建設,2009年被為安徽農業大學省級精品課程建設。農業生態學是農學、園藝、植保、資環、桑蠶、種子、茶學等專業的必修課或選修課,生態農業設計是農學類專業的選修課,作物生態學和農業生態學是作物遺產育種學、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植物營養學、農業氣象學等學科的研究生課程。現每年選修的人數超過300人。隨著我國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的出現,全國出現“生態熱”,特別是大學擴招以來,我校選修《農業生態學》系列課程的專業和人數越來越多,導致《農業生態學》系列課程不同程度存在著師資力量不足,教學裝置短缺、教學手段落後、教材建設滯後、時間湔雪環節薄弱等問題。因此,為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學質量,開展《農業生態學》系列課程建設勢在必行。

  1取得成果

  1.1轉變教育教學思想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目的,適應我國現代農業不斷向產前和產後延伸的需要,適應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需要,讓學生系統地掌握農業生態學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對農業生物多樣性保護、農業資源開發利用、生態農業建設、農村可持續發展、綠色和有機食品生產等有一個全面的認識,使學生能自覺尊重生態規律、經濟規律和社會規律,注意資源的保護,為農業的持續健康發展服務。培養系統觀點和生態環境意識,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觀念,注重學生知識、能力、素質的培養,重視學生個性、愛好、特長髮展的需要,堅持“寬專業、厚基礎、強能力、高素質”的培養目標,夯實專業基礎,加強實踐教學,強化科研訓練,培養高素質的創新型創業型人才。1.2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改革(1)農業生態學系列課程。針對農學等專業人才培養的要求,本課程組提出了農業生態學系列課程的構成和建設思路。課程組反覆修訂了系列課程教學大綱、實驗實習大綱,為校內外專家認同。教學手段:按照各專業的要求及學校學分制教學計劃原則,修改了農業生態學課程的教學大綱,確定以“理論教學紮實+實踐環節強化+技能培養延伸”為指導的農業生態學課程教學組織思路。教師以教學大綱為基準,編寫教學日曆、認真備課、寫講稿,利用多媒體教學方法;注重將科研、生產實踐最新成果、問題充實到教學中。(2)立體化教材建設。主編或參編不同層次的教材;出版不同形式的教材;出版和使用的農業生態學系列課程教材有紙質版和電子檔(ppt、音訊、影片、Blackboard等)兩種形式。農業生態學、草地生態學、生態農業設計、農業可持續發展概論、耕作學等全部使用國家統編教材,其中農業生態學使用課程組教師參編的國家級教材。課程組還研製了農業生態學、草地生態學、生態農業設計.農業可持續發展概論、耕作學等5門課程的多媒體課件(ppt),其中農業生態學透過Blackboard教學平臺實現了網路輔助教學,部分課程教學中穿插音訊、影片等教學內容。編輯不同內容的教材:主編和參編的5本教材作為相應課程的理論課教材;主編和參編的教材作為系列課程的實驗實習教材;參編的和收集的與系列課程有關的書籍(共49本)可作為教學參考書。1.3教學方法與手段的改革(1)探討啟發式教學方法。改革傳統的重理論輕實踐和灌輸式等習慣教學方法,在理論和實踐教學中,總結出一套適合農業生態學系列課程特點的教學方法,如“問題分析法”“對比分析法”“討論式教學法”和“互動式教學法”等。(2)利用先進的教學手段。結合校多媒體課件研製專案,製作完成等6門課程的多媒體課件,並投入使用,其中農業生態學透過Blackboard教學平臺實現了網路輔助教學。同時,根據農業生態學學系列課程各門課程的特點和教學大綱要求,課程組製作了相關掛圖20多幅,收集了農業生態學案例100多種,作為輔助教學手段。1.4加強實踐教學環節,注重動手能力的培養(1)實驗室及實踐教學基地建設:結合農學院實驗教學中心及綜合實驗室建設,對與農業生態學系列課程實驗實習有關的實驗室進行合理佈局,添置先進儀器裝置,新建儀器和裝置,完善了實驗室條件;在大楊店校教學科研示範基地建立農業生態學實習基地1個;在肥東建立“農學類專業實踐教學基地”1個;在廬江建立“農業生態學實習基地”1個;在滁州建立“草業科學專業教學實習基地”1個。(2)實驗教學的改革:立項建設綜合性實驗和設計性實驗2個;實驗指導書與實驗報告書配套使用,課程結束後實驗報告書交課程組保留存檔;採取“先實踐後理論”的教學順序,增強教學內容的針對性;改革課程考核辦法,加強學生對教師的監督。教師對學生的每次實驗報告都認真批改,實驗成績的評定辦法為:總成績=實驗報告成績×50%+技能測試成績×50%。實驗課程結束,要求每位學生在實驗報告書中寫出對本實驗課程教學及授課教師的評價。(3)實習教學的改革:透過立項建立了3個校外實習基地,為農業生態學系列課程的校外教學實習提供了保障。每次實習均提前制訂詳細的`實習計劃和實施方案。實習考核採取現場操作、實習報告以及交流等全面考核。要求學生每人規範撰寫1份實習報告(一律用A4紙列印,以便裝訂儲存),在規定期限內,交給指導老師評分;分班級進行實習報告交流,評選優秀實習報告;將有關實習內容列入相關課程考試題。1.5教學及管理制度建設建有完整、系統、科學、合理和規範的教學及管理制度,如“農業生態學系列課程組制度”“耕作與生態教研室青年教師培養制度”“耕作與生態教研室教學經費使用辦法”“耕作與生態實驗室管理人員職責”“耕作與生態教研室研究生及畢業實習生管理制度”“耕作與生態教研室公用電腦使用管理規定”以及“耕作與生態教研室畢業生論文答辯工作計劃”等。建立教學檔案及檔案,並有專人保管。建立試卷庫,規範成績考核。課程組師資隊伍在年齡、學歷、職稱等結構方面均較為合理,“團結,認真,和諧,奮進”的精神較強。發表了一系列教學科研研究論文;指導了一批大學生科技創新基金

  2創新點

  該成果從農科高等院校實際出發,緊扣農科院校人才培養目標,具有較多的創新點。概括起來,創新點有以下幾點。2.1提出農業生態學系列課程的構建思路以轉變教育教學思想為先導,提出農業生態學系列課程的構建思路;以立體化教材建設為突破口,推動師資隊伍建設、實驗室實習基地建設、教學及管理制度建設;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目的,推進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手段、考核辦法等的改革。2.2系列課程立體化教材建設主編或參編不同層次的教材共7本,其中副主編國家級教材3本,參編國家級教材3本,參編省級教材1本。出版和使用不同形式的教材,包括紙質版和電子檔(ppt、音訊、影片、Blackboard等)2類。編輯不同內容的教材,包括理論課教材、實驗實習教材和教學參考書等。2.3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培養創新創業能力立項研究並實施綜合性實驗專案2個,立項建立校外實習基地3個。透過加強實驗室建設和實習基地建設,改革實驗實習教學,強化了對學生動手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有利於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3應用和推廣

  該成果是安徽農業大學農業生態學教學多年的實踐經驗總結和理論昇華,在農業高等院校的教育中具有極強的理論基礎和實踐可行性。3.1理論研究成果豐富針對在教學過程中遇到的一系列問題開展了理論研究,農業生態學系列課程第1期教學成果2001年完成(校級),2005年校級重點課程和2007年校級精品課程立項後,進行完善、提高,應用時間為2001年9月至2008年7月。第2期教學成果2008年完成(校級),應用時間為2006年9月至2012年9月。教學成果主要內容已分別在農學、菸草、農學(種子方向)以及種子(高職)等專業完成了3a以上的實踐檢驗,教學效果明顯,學生成績優良率達85%,實驗實習優良率達90%。2005年《農業生態學》被列為校級重點課程(2005-2006年),2006年在專案完成驗收時,有關專家對本課程評價較高,等級為優秀,2007年被評為校級精品課程(2007-2008年)。2008年6月透過驗收,等級為優秀,專家組給予了很高評價,一致認為“研究工作認真、紮實,研製過程都有詳細的記錄,是應予肯定的特色,值得所有課建專案學習。”2009年被評為安徽省教育廳《農業生態學》精品課程專案(教高[2009]9-3-36)(2009-2014年)。學生對農業生態學系列課程滿意率達90%以上,網上教學評價為優良。系列課程之一《農業生態學》已透過Blackboard教學平臺實現了網路輔助學。完成了10餘項校級教育教改研究課題、並撰寫和發表數篇教學研究論文。3.2應用研究取得實效2007年1月,開始實施以雙創型人才培養目標為指導思想的實驗教學體系。對課程進行針對性的動態調整和完善;制定一系列管理制度並在實踐中實施,動態跟蹤人才培養全過程,及時反饋和調整。健全教學質量監控與評估體系。建立了完善的教學質量綜合測評制度。從而形成了一個制度化、良性運轉的驗教學質量監控的動態過程,確保了人才培養質量的不斷提高。積極倡導和鼓勵學生參與各類科技創新大賽,參與安徽農業大學每年的大學生創新基金專案申報。各類比賽,成績可喜。本項成果的實施和應用不僅優化了我校的學科專業結構,增強了服務地方經濟建設的能力,使人才培養更加符合社會需要,在社會上產生良好反響。

  參考文獻

  [1]羅慧中.關於提高課堂多媒體教學效果的探討[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11),20-22.

  [2]楊曉菁,顧延生,葛繼穩.“普通生態學”野外實踐教學模式初探[J].中國地質教育,2009(4):114-117.

  [3]李正文,顧明華,袁濤.地方綜合性大學農科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J].高等農業教育,2012(1):14-16.

  [4]盛連喜,段昌群.生態學本科教育論析[J].教育文化論壇,2010(5):86-91.

【農業生態學系列課程建設研究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