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職業/專業/職能> 淺談高校非音樂專業合唱課程的設計新探討

淺談高校非音樂專業合唱課程的設計新探討

有關淺談高校非音樂專業合唱課程的設計新探討

  論文摘要:合唱課程在高校眾多非專業音樂類課程當中很受重視並開展得十分普遍。本文以增強大學生對合唱課程的興趣從而提高大學生的音樂情操為目標,從教學計劃、課程內容、曲目選擇等幾方面對高校非音樂專業學生的合唱課程進行探討。

  科教興國,教育文字。高校肩負著培養高素質、高審美情操接班人的神聖使命。加強對非音樂專業大學生的音樂修養和素質,是教育面向現代化、科技化、人性化的需求。 “作為教育的一個重要學科,音樂被認為是一門重要的學科,是終身教育的內容,是全的教育內容,是學校,尤其是高等學校——人才即將出爐的神聖之地的一個教育內容。”①

  目前我國高校為非音樂專業學生開設的音樂類課程往往要考慮兩點:既快速達到音樂審美提高的目的,又要節儉教學資源投入。結合這兩點考慮,合唱課程在高校的非專業音樂類課程開展得十分普遍。本文主要是貼合普通高校非音樂專業類的合唱選修課程,在教學計劃、課程內容設計、排練曲目的選擇三方面做出新的探討嘗試。

  一、教學計劃靈活化和貼近學生本質化

  高校音樂教育受制於整體高校教學體制的發展,在教學觀念上所形成的教學計劃容易墨守成規,過於傳統化和化。傳統的合唱學是要求被授課者具備相當的樂理基礎和視唱練耳能力,並還要受過專業的聲樂發聲訓練。而我國高校非音樂專業學生的音樂素質水平是停滯在基礎識譜上,許多學生是完全沒有唱過完整的合唱,而和聲音準、聲音協和更無從談起。因此傳統合唱課中生澀難懂的樂譜和抽象的發聲練習往往會奪走學生對合唱的興趣和喜好。

  靈活的教學計劃是指教師根據學生的普遍音樂基礎水平和學生日常的音樂生活來有調整計劃。日常的音樂生活是指學生平時接觸音樂的途徑、種類和參與的方式。目前高校學生常常透過網路的覆蓋使得他們獲得全球最新、最火的音樂,業餘時間喜歡去KTV房唱紅遍網路的歌曲。如合唱課程在保留原來傳統化民族化的教學計劃之餘,加上學生熟悉的音樂素材,貼近生活的本質,建立起多元的教學體系,則更容易提高學生對合唱的認識和演唱水平,達到音樂審美素質教育的.目的。

  二、課程內容結合大綱概念與專題模組並行

  擔任高校非音樂專業師資隊伍大多數受過長期的系統的專業音樂體系教育。

  明白每一個高校音樂課程,無論是音樂欣賞類、合唱聲樂類、器樂訓練等等課程如果從專業的角度上進行教學,都需要長時間的課時量進行系統地梳理。這樣的教學內容哪怕就算再濃縮,也不可能在短時間內為非音樂專業的學生進行授課。因此,部分教師採取類似大綱概念性的瀏覽教學,點到即止。合唱課程是門綜合的音樂學科,涉及到合唱發展史,各個時期、各種風格的作品欣賞和演繹、合唱發聲法、合唱訓練法等等內容。與其讓學生瀏覽性的囫圇吞棗,不如設計幾個關於合唱的專題模組。專題模組內容既要符合教學大綱要求,也要結合學生對此課程的理解和興趣。如:“爵士風格合唱作品欣賞與演繹”“由電影音樂改編的合唱”“童聲合唱與兒童教育的聯絡”……專題模組的發散性思維能讓學生能產生興趣並積極思考。

  三、排練曲目宜經典與潮流趨勢相結合

  排練曲目的選擇結合潮流趨勢,這種說法或許會引起教師們的誤解,認為其背離了傳統、經典的作品的學習,不能達到提高學生高雅的音樂審美情操,反而助長了社會上不良的音樂風氣。其這裡有個誤區——經典不等於潮流。“教育者必須從時代的變化來認識大學生需要的發展特點,才能夠真正掌握大學生的思想脈搏”②多數大學生都喜歡流行音樂或者與帶有流行素材的古典音樂。典型的例子就是當年“女子十二樂坊”受到年輕人熱烈的追捧。大學生本身的特點就是時代感敏銳、自我認知強烈、不拘於墨守成規、喜歡一切新鮮的事物。為他們制定的合唱課程也要遵循其自身的特點,在選擇排練曲目的時候,要著重考慮帶有流行素材的作品。這些作品可以是用流行和聲編配的傳統的民歌:如朱洪編配的《茉莉花》;也可以由流行歌曲改編的校園風格的合唱作品:如日本宮崎駿同名電影主題曲《天空之城》,歌手周杰倫的《菊花臺》等等。這類作品既能引起學生的強烈興趣和喜愛,又具有合唱作品的技巧及難度,適合在非音樂專業大學生的合唱排練中採用。

  高校非音樂專業學生的合唱課程已經非常普遍並受到學生的重視,合唱這種音樂表現手段在增強大學生的音樂審美素質之餘,還能使學生體會到合唱當中的合作精神和成就感。作為一名大學音樂教師,應結合時代和大學生的特點並透過不斷地探討、研究和大膽地創新,使得合唱課程展現新的面貌。

  註釋:

  ①摘自《加強對非藝術院校對大學生的音樂審美教育》一文

  ②選自《高等教育學》第三章

【淺談高校非音樂專業合唱課程的設計新探討】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