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服裝/紡織/皮革> 對上海紡織集團外貿現狀進行研究論文

對上海紡織集團外貿現狀進行研究論文

對上海紡織集團外貿現狀進行研究論文

  外貿也叫“進出口貿易”,是一個國家與另一個國家之間的商品、勞務和技術等方面的交換,它由出口和進口兩個部分組成。紡織外貿是指一國生產或加工的紡織品(包括紡織品原料、紗、線、坯布、面料及成衣)輸往國外市場銷售或是從他國進口紡織原料,半成品或成品在國內銷售,屬於貨物貿易範疇。上海紡織曾經是上海的“母親工業”,是全國紡織業的發源地,上海紡織工業舉足輕重。新中國成立以來上海紡織很長時間佔據全國紡織業的近一半江山。上海紡織工業是重要的民生產業,曾是上海吸納勞動力最多的一個工業部門,最高時從業人員達55萬人。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後,全國開始“壓錠”,上海紡織集團目前只有1.5萬人,20萬紗錠,近幾年每年的利潤在8到8億元,其中紡織外貿在上海紡織集團總的營業收入中的比例超過70%,是上海紡織業務的重要組成部分。

  1上海紡織集團外貿發展的現狀分析

  1.1優勢分析首先,上海紡織外貿擁有強大的外貿資源優勢,在進出口業務方面的操作有天然的優勢。外貿業務操作熟練,技能可與專業純外貿公司相媲美;其次,上海紡織有著深厚綿長的歷史底蘊與能吃苦,肯吃苦,勇於拼搏的精神,目前擁有長期穩定的國外合作伙伴,業務能保持持續發展前進;再次,近幾年紡織外貿事業部板塊將工作重點放在產品結構、業務結構的調整及全新探索生產基地上,著力培育以技術、品牌、質量和服務等為核心的外貿競爭優勢,在提升執行質量和最佳化結構等方面取得了明顯的進展,還在國內建立了旭申高階時裝有限公司、吳江申達製衣有限公司、上海荔達製衣有限公司等幾家自己的生產基地,能有效地控制和降低生產和流通成本;此外,初步建立了三家海外公司,有效地提升了公司自營出口的業務量,提高了公司自營出口比例,改善了公司自營和代理的'結構,增強了外貿業務的盈利能力。

  1.2劣勢分析

  (1)外貿總體規模發展遭遇瓶頸。近幾年的上海紡織外貿規模基本沒有變化,從上述看出這最近四年的外貿進出口總額在310億人民幣左右徘徊,外貿板塊還沒能找到一個很好的切入點來如何進一步提高銷售額和利潤。

  (2)處於價值鏈低端。上海紡織外貿出口產品仍停留在低端價值鏈上,技術密集型產品地位低,缺乏競爭力。產品附加值低,外貿紡織品的出口仍是與其同行競爭者之間的價格,款式等的競爭。紡織外貿的出口還都是以國外批發市場,超級市場為主,走的是低端路線。

  (3)出口目標國與地區過分集中,市場不夠廣闊。上海紡織外貿市場主要集中在歐美地區,近年來,由於歐美市場疲軟,消費需求不足,進而影響到對歐美紡織品訂單的減少,也導致上海紡織企業產能過剩,出現大量庫存和積壓貨。

  (4)成本加大。國際市場上價格競爭不過亞洲其它一些國家,處於競爭劣勢。紡織業的勞動力成本已經遠遠超過周邊發展中國家,如印度、孟加拉、柬埔寨等國,新的競爭優勢尚未形成,高新技術和品牌產品出口存在短板,外貿成本持續上升。

  2促進上海紡織外貿發展的對策與建議

  (1)人才培養。一名優秀的國際貿易人才必定是外向型,綜合型的人才。紡織外貿企業選用國際貿易專業人才時,不僅僅注重學歷,而更應注重其實踐操作技能和經驗,以及對紡織是否有所瞭解;除了要求有較強的英語能力外,還應具備溝通協調能力。因為外貿業務涉及到工廠,物流,海關等諸多方面,需要外貿人員對涉及的各個方面都能有良好的溝通協調能力;另外還需具備一定的營銷能力。外貿人員除了會說或翻譯英語,日語外,還要懂得一定的營銷技巧,開發客戶,商務談判,出現問題能及時與外商溝通,積極解決問題的能力;此外,公司員工的忠誠度的培養也是非常重要的。

  (2)積極到國外參加展會,零距離接觸客戶,接一手單。透過調查發現,中國外貿企業的近60%的業務都是透過進口國的外貿進口中間商進行取得訂單交易的,這樣的話,中間商就要截留至少10%的利潤。這使得我們紡織外貿企業的利潤空間越來越少。要想提高我們的利潤空間,就得想辦法跳過中間商,去國外參加展會,零距離地接觸國外真正的第一手購買商。上海紡織可以組織旗下的各企業組團出國去參加各種紡織品展會,集各企業的優勢,吸引客戶,爭取更多的第一手訂單。

  (3)增大自營外貿,維護好老客戶,提供更好的服務。代理業務絕不會也不應該是上海紡織外貿發展的方向和重點。對於自營業務,從而和客戶建立或作夥伴關係,我們既需要保持良好的專業服務模式,同時根據對不同區域的客戶進行差異化研究,提供不同的服務策略。

【對上海紡織集團外貿現狀進行研究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