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建築/建材/工程/家居> 淺談對多元建築論的文化審視與批判

淺談對多元建築論的文化審視與批判

淺談對多元建築論的文化審視與批判

  關鍵詞:建築 多元文化 整體主義 創造

  論文摘要:本文以整體主義美學思想和後文化理論,研究建築中的多元建築文化問題,認為在國際性、趨同性中追求地域特性和個別性,是建築的重要風貌。作為情感符號、凝固的建築,理應在多元並存的R.4G氛圍中有充分的整體性的發展。但也要注意防止在多元建築論掩蓋下的守舊,甚至迷信思想的泛濫。

  在已經進入21世紀的今天,伴隨著世紀末大眾文化和商業主義的勃興,以及傳統復歸的新語境,建築藝術也同其他藝術一樣,面臨著巨大的新的發展、變化。整體主義地看,在我國現實主義建築的主流下面,新思潮帶引下的多元建築理念正方興未艾。流派紛呈,沙金混雜的多元文化格局已經形成。建築日益顯示著它的複雜與個性化特徵。而國際化交流也造成某種形式的趨同,甚至模仿。在向西方先進建築文化學習中,堅持民族文化中的生態特色,在堅持地域性中放眼國際性,走多元化發展之路,應該是我們今天發展建築文化的較為明智的選擇。

  一、“多元建築論”的內涵及價值

  建築創造了隱喻性的想象空間,建築藝術構成了“人類情感符號的創造”n]。這種符號活動的結果,就是創造出體現社會和藝術精神的,物質文化統一性的作品。一切建築都既有功能、技術的特質,如舒適、實用、堅固、等;也有審美的特質,如富有形式美感的外表、充滿韻律的內部結構、以及形象內容等。這些特質表現了人對現實的審美意識,有強烈的審美作用。然而,地分析,對建築整體性質的把握每個時代不盡相同。儘管也有中斷、裂隙產生,但其中總的是呈現著漸進的發展過程。

  回想並不久遠的我國上個世紀5O~60年代的建築,那時學習借鑑蘇聯建築美學思想,主要強調建築的現實主義原則。這個原則是在對藝術至上的形式主義建築,向傳統復歸的古典主義建築批判的基礎上產生的。它著重的是“清楚明顯的形象,合理的結構,體量構造的適當,各部分的調和、權衡性,以及建築藝術其它的特性。”[2]與當時的社會經濟發展狀況相一致,強調節約的經濟主義建築觀點,與這種現實主義的建築追求融合起來,並推向極致,於是曾出現了建築史上廉價而醜陋的怪胎。不能說認真注意經濟問題有什麼不正確,這不僅在當時,即使在目前和將來,也都是建築創作的題中應有之義。但經濟現實主義的極端化,是弱化建築師的創造能力,建築被視為工件的批次生產。對建築品的功能要求、面積格局、定額和材料,都作了統一規定。“火柴盒”、“乾打壘”是人們對其千篇一律的廉價建築模式的一種形象的否定性評價。

  這種經濟現實主義思想,是對建築藝術基本精神的背離,是對文化、藝術追求的一種輕蔑,是封閉、保守的意識形態在建築上的重要反映。由此造成的建築發展的僵滯則是必然的。作為批判和反駁,8O年代以後的我國建築界,開始興高采烈地注意建築的文化背景,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建築話語,也得到風風火火的探討和演練。這是建築走向個性化,建築藝術百花齊放的重要表現。

  在有關建築理論的`各種聲音中,我欣賞“多元建築論”的理念。千百年來,和諧與完整的思想統治著建築美學思想領域,現在,解構主義打破了這種理念,用多元發展的美學思想將完整統一取而代之。透過對建築理論與現實的考察,有論者認為:“多元建築論的基本含義應是:立足現代中國的多元生活,多元吸收,多元創造,多向量地全面滿足生活對建築提出的物質和精神要求。”l3]這種“多元建築論”在上,是帶有整體主義觀念的,那就是,此說中充溢著並存與融合二重性的整合的思想。當我們著重建築的諸元融合時,“多元建築論”亦可稱“整體建築論”。(本文的目的不是對理論概念進行重新命名,存疑之事留待以後)多元建築論是以承認東、西方多元文化為前提的。多元融合是在保持各自特色基礎上的融合,是在多元文化並存基礎上的融合。多元間是一種互相學習、借鑑的關係。向先進文化看齊,以彌補不足,應該帶來現代建築的共生性發展。因為當今的時代是開放的時代,隨著技術的發展與文化交流的加強,人類生活的很多方面在相互靠攏。反映在建築上,先進的建築技術,通行的功能構成,以及相應的現代美學思想得到了世界範圍的普遍認同。因此,世界各國,各個地區的建築出現很大程度的相似性或類同性是不足為奇的。西方的建築文化為我們創造新型建築,提供了豐富的理論和實踐經驗,其科學性、邏輯性、社會性應引起我們的注意。從而博採眾長,融合提煉,來豐富我們的民族主體文化。

  我們知道,多元建築論的提出是與後現代主義的文化背景相聯絡的。後現代主義建築是西方後現代藝術中較為特殊的一類。它是以依託大眾文化,復歸古典形式,追求物質文明迪斯尼化為特徵的。民族形式如何與後現代主義情感進行對接?這似乎需要儘量克服對後現代主義理論的誤讀和輕率。

  一座建築物的最終目的是功能性的,這就告訴我們要注意建築形式與結構、功能的合理性,從而把握好向先進文化借鑑學習與吸收創新的重要關係。

  在具體的建築品中,我們反對“火柴盒”化,也不贊成將建築藝術庸俗化的錯誤做法。那些在高高低低的建築物上弄大大小小的亭子,在一座玻璃幕牆佔主要立面的高層建築上加一個玻璃瓦的小亭子,這樣的設計是不合適的。這彷彿給穿西服的人戴了頂瓜皮帽,總給人一種不倫不類,異常滑稽可笑的感覺。還比如,前段時間,在全國大量湧現的,一味模仿西方風格的玻璃幕牆建築,也是食洋不化的表現。在與西方建築的交流中,這種模仿往往以表面的、庸俗的模仿代替深層次的思考、比較和研究。並沒有弄明白西方建築的真正價值所在。不動腦筋的抄襲,只能顯露出設計者建築藝術創造力的蒼白。

  在中國建築的發展過程中,借鑑是必須的,模仿也不可避免。但不能忘記借鑑和模仿只是手段而非目的。在此不能不考慮當下中國人的文化背景、風俗習慣,以及審美心理。中國的建築只能是承接歷史,注意擴張,面向未來,走自己的建築發展之路。

  改革開放以來,高層建築迅速改變著城市面貌,它豐富了城市的空間和天際線,幾乎成為現代化城市的一個標誌。它的興起和發展是經濟和精神方面的雙重要求,有著自身的客觀。並且隨著社會“三個文明”程度的不斷進步,講究創意設計,重視和研究建築設計的意境,為其注入豐富的文化內蘊,提高建築的藝術魅力,以及在滿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追求建築藝術的品味,滿足人們對精神功能的要求,這些方面已經成為建築藝術追求的基本的、主要的目標。

  我們看到,位於北京王府井大街的“世紀廣場”,堪稱建築中的精品。這件作品將中國傳統的“實踐理性精神”與西方現代建築語彙統一起來,顯示著民族傳統、時代風尚和人文精神的深度結合。其造型注意了大的輪廓和體型,給人以結構之美、色彩之美、動靜之美。其平面和立面形狀變化較大,具有多方位、多角度的觀賞性。體現著建築同周圍環境的對立的消解,和諧的統一,甚至具有某種中西合璧的藝術神韻。這的確是建築藝術理念的有意味的發展趨向。

  二、堅持風土理念防止風水的偏執傾向

  建築向人展開敘述,建築藝術的敘述指向其實包含著傳統與現代的兩極,那麼,在多元建築論崛起的今天,注意在建築青睞國際化的同時,向民族傳統的索取,即對於地域、風土問題的密切審視、研究,不偏頗,是富於進取的有意義的趨向。

  風土文化,不光在我國這樣泱泱古國的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即使世界上任何一個重視文化的國家都不會掉以輕心。世界上那些著名的建築品,都是很有地域、風土色彩的構成。風土的內涵是指地域文化環境,它是對人生活之地的地域性、時代性、氣候和自然條件的命名。“人們存在於風土之中,一座風土城市的質感及其景觀儘管經歷滄桑變遷,但其源於大地風土資源的基本表現——屋面、路面、牆面以及作為標誌性的構成,一直保持著風土的個性及其生命力。”有風土個性,人們才會樂於接觸。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過晉祠而不入,就是認為那麼著名的祠觀,肯定早已花花簇簇地“乾隆化”了,重修的建築沒有了原來的風貌。自上個世紀8O年代以來,國際建築學會每隔三年,對那些立足於本地推出具有時代感和地域性的“風土建築”的建築師給予獎勵,就是對堅持地域風土理念的肯定性說明。 這是對建築中過分強調建築的“性”或“古典性”而忽視建築風土個性的一種反撥。作為著名的地域特色城市,其建築文化的標誌,並不是那些珠光寶氣的商業性建築,而應該是具有風土個性、紀念性、民眾居住生活普及性的地域性建築。建築價值的基點是這座建築的文化品位及其隱喻性。其中包括建築師的設計,空間與形態構成的獨到見解及手法,環境設計的巧妙,對當地材料質感的把握與適當的運用,與城市文脈相承,城市景觀構成中的標誌性等等。

  建立建築的風土性觀念,及尊重、體現風土個性是十分必要的,或許從這裡可以看出東方智慧的折光。一些建築師紮根於所在地域文化背景,已經推出了具有深厚的地域文化意識基礎及時代感的作品。他們將地域性和國際性統一起來,將西方的建築隱喻同東方的萬物有靈、交感交合的觀念整合,構成了新時代的風土建築。

  如建築大師張錦秋先生主持設計的陝西省博物館工程,是建築中富於想象力的優秀之作。它不只具有合理的功能,還非常注意尊重歷史文脈。作為一座現代化大型公共建築,張錦秋先生確定了“軸線對稱,主從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樓”的章法,同時又注意體現新時代的氣息,將傳統的審美意識與現代的審美觀念;傳統的造型與現代設計方法;傳統建築佈局與現代功能,這三者很好地結合起來,堪稱具有濃厚傳統風格的現代建築,取得了古今交融的效果。鮮明的風土美學特徵中,有著明晰的後現代主義文化特徵,這些建築品構成的情境和氛圍,深深地打動著我們每一個觀賞者的心靈,使我們感到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至今仍具有極大的魅力和有待開發的巨大潛在價值。

  但對與之有聯絡的“風水”觀念,我卻認為應持慎重、保留的態度,不能不加辨析地全部繼承,而用之於現代建築之中。在東方人看來,是有生命的,強調“天人感應”,所以要把形態意象人格化。陽宅必須遵守陰陽平衡理論和五行學說。風水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部分,指的是住宅基地、墳地等的地理形勢,如地脈、山水的方向等。但我們發現風水好的地方也多為環境佳的境地,自然對人的生存有利。然而迷信的人認為風水好壞可以影響其家族、子孫的盛衰吉凶。

  受此傳統觀念的影響,南方有些地區對風水的“避”、“衝”過分強調,不顧實際情況地在樓字朝向上大做文章,致使封建迷信成分過重。我覺得這是建築文化中的“異化”現象,是十分不明智的、不可取的做法,理應受到批評。建築隱含著人所面臨的現實和對未來的理想,它不僅是凝固的,同時也是凝固的文化。因而建築不光是要追求適應環境形態的理性原則,而且它還要和人的需求、觀念相統一,讓人的目的在建築品裡得到具體的、自然的實現。

  處於社會轉型期的中國建築師肩負的責任是沉重的。業內人士應該調整心態,走出誤區,克服浮躁的創作心態和困惑的創作思想。並以敏銳的目光和詩性的心靈,遵循多元融合、價值共生,這一建築的必然走向,堅持表現與技術的統一,這一現代建築的大趨勢。從而為創造富於東方魅力的經典建築藝術,發展、完善中國的建築事業而不懈努力。

  三、建築文化未來格局的體認

  建築的發展歷史告訴我們,建築的審美價值具有多層次性,那些具有深刻的藝術表現的作品,比如,文藝復興時代的傳奇性建築聖彼得大教堂、上世紀二十年代簡潔的包豪斯校舍、三十年代東西合璧的流水別墅,以及東方園林藝術的代表已遭損毀的圓明園等等。它們總是反映了社會的某種生活,向人言說自身,表達著某種內在生命的意味。並以其獨特的情感符號,發展著人際的互動能力。那麼,在現代錯綜複雜的社會中,如果我們仍單一的用古典主義統一的視點來看事物,就很不切實際,也會得出錯誤的結論。而現代主義建築堅持新的風格和新式建築,拒絕任何不切實際的裝飾和愉悅,“認為任何不必要的裝飾都是和病態及罪惡相聯絡的。現代主義建築在改變著人們的生活,但其烏托邦的性質所具有的破壞力也成了優秀建築人士的心病。因而,針鋒相對的後現代主義所宣揚的非高雅的大眾化,目標是給人以愉悅和美,更不反對裝飾和雕飾。我們看到的是,生活、人居、消費的理念已牢牢地佔據著人們的頭腦,和多國化資本主義相聯絡的後現代主義建築已經成為一種國際性的潮流。

  思想的多元化,的多元化,同建築的多元化是緊密統一的。建築要體現以人為本,“透過現實的某種結構關係的再現或重新組合來表現情感和理性”ET],以多元共生作為發展的重要根基。堅持多元建築原則,在操作的層面上,必須注意用東方的散點透視美學法則,去取代西方古典主義的焦點透視規則。也就是要在尋找傳統的同時,探索適應時代要求的內容、形式與風格,使西方建築增加人文環境內容,東方建築增多技術含量,造成互補。從而創造出新的建築意像,有表現力的形式,有民族地域特點的時代建築用以表達新的朝氣蓬勃的時代精神。而且這些也一定應符合生態建築原則。

  “建築及其建成環境在人類對自然環境的影響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那些將國際性與地域性結合起來,既求同又存異的建築,是符合可持續發展原理的設計,需要對資源和能源的使用效率,對健康的影響,對材料的選擇方面進行的綜合思考”。在強國中倡導的“可持續發展”思想,是人類的生存環境遭到嚴重破壞時提出的一種生存對策。人類要發展又要能持續,那就得既要滿足人的需要,又要限制浪費,處理好發展與環境的關係。多元建築理念恰恰是符合“可持續發展觀”的“生態建築”。在此,我們或許已經尋找到了建築發展的合適途徑,這幾者相依相隨,同融共生,建築發展的最佳格局基本得到有效確立。

  我們正經歷著建築發展的突變期,城市的快速發展改變著傳統的建築和城市的時空觀,建築與城市規劃、城市設計的關係已密不可分。符合可持續發展的多元建築論思想,從根本上推動了新建築藝術的完美創造。可以想象,只要我們按建築藝術的規律去辦,在建築創作的主流整體中追求個性化的多元,在文化批判中堅持多元融合,我國的建築事業就一定會早日趕超世界建築前進的步伐,讓建築的意義“從生存提升為生命”,讓更多的富於創造性、隱喻性的建築佳作,走入我們無限廣闊而自由的生活空間。

【淺談對多元建築論的文化審視與批判】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