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農業經濟管理> 西部地區走農業產業化道路的對策論文

西部地區走農業產業化道路的對策論文

西部地區走農業產業化道路的對策論文

  西部地區是我國傳統的農業區,農業是西部地區的基礎產業。2009年統計資料顯示,西部地區耕地面積44 986.2萬公頃,佔全國的36.96%,人均耕地面積1.22公頃,略高於0.91公頃的全國人均水平。但是西部地區農業的基礎地位卻比較薄弱。要想在西部地區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首先必須要加快農村經濟的發展步伐,實現農業經濟快速發展,農民收入持續提高,走出一條西部特色的農業產業化道路。農業產業化為西部地區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提供了制度基礎和組織載體,是符合收縮轉移、集中發展的農業現代化思路,也是實現西部農業經濟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一、 西部地區農業發展概況

  1. 生產力水平低下。由於土壤質量品位較低,開發利用難度較大,水土流失,草原退化沙化,自然災害頻發,西部地區農業基礎十分薄弱。除關中平原、四川盆地、河西走廊、河套平原和天山南北麓地區外,西部許多地區的農業長期處於原始分散、自給自足的發展狀態中。這種以低素質的農業勞動者憑藉落後的生產技術經驗,以增加勞動力數量為代價的生產方式必然造成生產力水平低下的結果。無論從土地綜合生產率還是勞動力生產率水平看,西部地區均低於全國平均水平。

  根據《中國統計年鑑》(2010),2009年西部主要農產品產量中,糧食產量僅佔全國的26.8%,油料產量僅佔全國的26.2%。相對於西部耕地面積佔全國36.96%而言,西部農產品生產率很低。如果我們把高於全國平均水平的省市數用H表示,而把低於全國平均水平的省市數用L表示,從H:L的值的大小就可以初步估計出西部地區農業發展水平與全國農業發展水平之間的差距。如果H:L的值等於1,那麼表示與全國平均發展水平相當,如果H:L的值小於1,那麼表明低於全國平均發展水平,比值越大,差距越小,比值越小,差距越大。如果H:L的值大於1,那麼表示超過全國平均發展水平。統計資料顯示,這一比值最低的是花生的單位面積產量,高於全國平均產值的僅有新疆地區,其餘9個地區均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其比值為1:9;其次是穀物,比值為3:9,再次是油菜籽,比值為4:8,最後為棉花,比值為4:5,所有比值均小於1。這說明西部地區在農業發展水平上是低於全國水平的。

  2. 產業結構不合理。在西部地區農林牧漁的大農業結構中,傳統農業比重過大。畜牧業、漁業、林業對地區農業增加值的貢獻率偏低。除西藏、青海外,2009年其餘十個省區市農林牧漁佔農業總產值的比重結構均呈現出傳統農業獨大的現象。而且,傳統農業內部也呈現出結構單一,糧食種植比重大、經濟作物比重小的現象。多數西部農業產業鏈條較短,對產品的貯藏、運輸、銷售等延伸產業主要依靠外地企業。而對產品的深加工,則幾乎完全由外地企業在外地進行。許多西部地區的農民,在低價出售初級農產品後,僅能在產品的人力分級挑選、包裝搬運過程中賺些辛苦錢。不少西部地區仍然停留在男耕女織、放牧牛羊等傳統的農業經濟階段。而且由於歷史上西部地區在工業化歷程中,過度強調了能源重工業的發展,除去棉毛紡織等少數傳統輕工業,農業幾乎被排斥在工業化的視野之外。農產品加工業發展落後使西部農產品的商品化率低、附加值低,進一步導致農業總產值低,農民增收困難。

  3. 科技含量低。西部地區農業科技投入長期不足,雖然也聚集了不少農業類科研機構,但是西部地區並沒有形成產學研相結合的創新發展機制。西部教育基礎相對落後,廣大西部農民因為偏低的文化素質,限制了其對農業科技成果的接受掌握能力。這增加了在西部地區推廣農業科技的阻力。此外,西部農業服務力度不夠,服務形式長期侷限在脫粒、排灌等基礎專案上,產前技術指導、產後資訊化等農業支援十分乏力。這導致了西部農產品科技含量低、競爭力不足、經濟效益差,產品與市場連線不暢等結果。

  再加上建國後西部地區長期走重工業化道路,過分強調對農業生產要素索取,最後造成西部農村地區封閉發展、生產力落後,城鄉發展失衡,城鎮輻射帶動作用弱等發展問題。西部地區必須徹底扭轉分散經營、效率不高、結構失衡、科技含量低下的農業發展模式,高度重視工業產業鏈條向農村、農業拓展延伸,加快引導先進生產要素向農村、農業聚集擴散,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把新型工業化與新型城鎮化程序的物質基礎建立在農業生產力水平提高和農業產業化的基礎之上。

  二、 西部地區走農業產業化道路的戰略取向

  西部地區走農業產業化道路要有利於發展特色農業經濟。西部經濟體系的基礎在農業,西部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重點在特色農業。發展農業產業化,把分散經營、不成規模的特色農業生產單位聚集起來,使特色放大,增加特色農業的吸引力,不僅可以擴大特色農產品的社會影響力,同時能夠吸引東部企業資金甚至外資投入到特色農產品的開發中來,而且也可以依靠產業化的組織形式,形成合力加大對特色農產品的科研投入,促進特色農產品走綠色、生態、高階發展路線。特色農業本身又具有生態農業的性質,其發展對西部生態環境的改善又具有很好的促進作用。比如鄂爾多斯落實錢學森先生的沙產業發展思路,大規模的在沙漠中種植檸條、沙棘、沙棗等沙生植物,在發展造紙業、飲料加工業、羊絨紡織業等特色農業產業化的同時,改善了當地的生態環境。生態環境的改善反過來又推動農業產業化進一步的發展,從而形成良性迴圈,取得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兼而有之的發展效果。西部地區可以借鑑鄂爾多斯以特色農業、生態農業為基礎的產業化發展道路,結合本地區特色產業、優勢產業,透過產業化,突出特色、擴大優勢,加強農業在地區經濟中的基礎地位。

  西部地區走農業產業化道路要有利於農業結構調整。農業結構調整是西部地區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方面,西部農業要透過調結構來增效益,一定要改變結構單一、脫離市場需求的產品結構;一定要改變各自為戰、不成規模、經濟效益差的組織結構;一定要改變依靠出售初級農產品,獲取微薄收益的收入結構。農業產業化把分散經營的農戶組織起來,利用當地豐富的農業資源,根據市場需求變化,確定主導產業,培育具有西部特色的農業產業帶、產業群、產業基地。農業產業化透過龍頭企業帶動,投入科研力量對農產品加大開發力度,延長產業鏈,多層次、多途徑的開發利用農業資源,從而滿足多樣性、高品質的市場需求,有利於擴充套件市場空間。農業產業化可以促進西部農產品結構的最佳化升級,促進西部農業生產組織形式的聚集組合,促進西部農民收入的`較快增加。

  西部地區走農業產業化道路要有利於農民增收。我國西部農民增收困難的問題一直比較突出,東西部差距明顯體現在東西部農民純收入這一指標上。我國貧困地區也主要聚集在西部農村。造成這一現象的重要原因是西部農村產業化發展滯後,農業生產長期停留在不成規模的簡單體力勞作階段。農業產業化根據現代社會追求健康、綠色、環保的消費需求,透過發展西部地區特色農業,建設規模化的特色農業基地,帶動產、儲、運、銷等相關產業發展,形成比較優勢突出的區域性支柱產業,把獨特的農業優勢轉化為顯著的經濟優勢。無論是發展當地鄉鎮企業,還是引入外地企業,農業企業的發展都將為西部剩餘勞動力增加就業機會,開闢新的就業渠道,促進農民增收目標的實現。與此同時,在農業產業化帶動下的集約化經營,必將提高土地等農業要素的生產效率,創造出更多的產業價值,直接提高農民收入水平。農業產業化對改善西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也具有重要意義。設立農業產業基地要求有相應的配套設施。這些設施有助於改善西部農戶生產條件,提高西部農業生產效率,增加農民收入。

  西部地區走農業產業化道路要有利於生態環境保護。西部地區農業發展的比較優勢在於綠色、生態內涵。市場規律對西部農業產業化提出的要求是兼顧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因此,西部農業產業化發展不僅要遵守經濟規律,更要遵守自然規律,應當因地制宜地發展在農業資源得到合理利用的同時,經濟效益也得到有效發揮的特色農產品。這樣,在農業產業化的帶動下,西部農民保護和建設生態環境的積極性必然會有所提高。在這種意義上說,生態建設本身就是農業生產。二者能夠有機地合二為一,實現農業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在取得經濟效益的同時,可以取得巨大的生態效益。

  三、 西部地區走農業產業化道路的對策建議

  1. 確定主導產業,發展特色農業。西部地區農業產業化要按照市場需求和本地資源稟賦確立具有特色的主導產業。西部地區蘊藏著豐富的特色農業資源,具有突出的特色農業發展優勢。一定要立足本地實際來確定主導產業,主要從產量的比較優勢和質量的特色優勢兩方面來進行定位。從省級區域來看,根據《中國區域經濟統計年鑑2010》資料,2009年西部多個省區市主要農產品產量位居全國前三位。比如內蒙古的羊肉產量和牛奶產量均居全國首位,分別佔全國總產量的22.65%和25.66%,豆類產量位居全國第二,佔全國總產量的7.42%;廣西的木材產量和松脂產量位居全國首位,分別佔全國總產量的13.63%和44.90%,油桐籽產量居全國第二,佔全國總產量的19.02%,油茶籽產量居全國第三,佔全國總產量的11.41%;重慶的薯類產量居全國第二,佔全國總產量的9.49%;四川的薯類產量、肉豬出欄頭數和豬肉產量均居全國首位,分別佔全國的15.43%、10.72%和9.70%,核桃產量居全國第三,佔全國總產量的12.63%;貴州的油桐籽產量和薯類產量均居全國第三,分別佔全國總產量的14.88%和6.97%;雲南的核桃產量居全國首位,佔全國總產量的19.52%,橡膠產量居全國第二,佔全國總產量的48.22%,松脂產量和豆類產量均居全國第三,分別佔全國總產量的15.45%和6.76%;陝西生漆產量居全國第二,佔全國總產量的15.37%;新疆的棉花產量位居全國第一,佔全國總產量的39.58%,羊肉產量位居全國第二,佔全國總產量的11.25%,核桃產量居全國第三,佔全國總產量的12.69%。 資料的比較體現出西部地區農產品的數量優勢,為西部地區選擇主導產業提供了思路。此外,廣西、內蒙古等地的糖料,陝西、新疆的瓜果,貴州的茶葉、蠶繭,雲南的花卉、菸草等農業產品品質好產量高;寧夏的枸杞,內蒙古的沙棘、莜麥,陝西的蕎麥,西藏、青海的青稞等農業產品極具區域特色。

  西部地區應該因勢利導、因地制宜地發展品種優良、特色明顯、附加值高的農業經濟。同時,要始終以市場需求為嚮導,把有無效益、效益高低作為確定主導產業的標準,培育各類民間組織、經濟組織打破區域界線,開拓市場,把有限的資金投入到最有效益的產業上,提高市場佔有份額。

  2. 以龍頭企業和鄉鎮企業作引導。在農業產業化程序中,龍頭企業的作用十分關鍵。西部地區應當根據主導產業的發展需要,用優惠政策吸引東部產業轉移發展本地產業化龍頭企業,或者透過財政金融支援扶植本地鄉鎮企業以農業產業化為目標做強做大。按照市場經濟的需要,西部地區要透過擴大開放,發展租賃經營、股權合作等組織形式,引進地區外企業,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鄉鎮企業是農業產業化的重要推動力量。但是,佈局分散是西部鄉鎮企業的一個突出問題。因此要有相應的政策引導措施將分散的鄉鎮企業聚集在一起,形成規模經濟,發揮引導作用,從而提高生產效率。與此同時,聚集在一起的鄉鎮企業又會形成城鎮化的推動力量,為“三化”互動創造條件。西部地區要鼓勵已成規模的龍頭企業透過定向投入、定向服務和定向收購等方式與農民結成利益共同體,建成相對穩定的農產品生產基地,以增強農業產業化帶動功能。

  3. 推進結構調整,最佳化生產佈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是農業產業化的關鍵。西部地區工業化汙染較少,有條件把初級產品轉化升值為綠色食品或有機食品,走特色農業品牌化道路。在此基礎上,西部地區要推動土地要素市場化改革,鼓勵引導集約化經營,使分散的生產要素集中起來,摒棄沒有規劃的低效率生產模式。目前,西部不少地區仍然沒有完善的城鎮土地使用制度和農村土地流轉政策。土地政策不完善,嚴重製約了西部城鎮化的程序,同時也使農村土地難以流轉,農民離開土地後缺乏長期有效的生活保障。因此,西部地區應當建立城鄉統一的土地產權制度,創造產生農業集約化生產、規模化經營的條件,使更多的農民獲得財產性收入,免除農民的後顧之憂。最終,西部地區應該形成以生產基地為載體的區域化特色產業佈局,促進農產品向優勢產區集中,形成需求牽動企業、企業帶動生產、基地連線農戶的產業化組織形式。生產基地要以農戶為單位,以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為特徵,進行規模化、一體化生產,要有統一的生產標準,在品種、生產、包裝、保鮮各個環節都有標準可依。同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要透過有效方式減少農戶經營風險。

  4. 暢通流通體系。暢通的流通體系是產業化發展的必備條件。其中包括農產品運輸暢通、銷路暢通、供求資訊暢通等等。流通體系建設也要以專業化、集約化為標準,而不能是零散的、粗放的。西部地區要依託特色農產品發展農產品專業市場和產地批發市場,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各種自我服務組織,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和自主性。西部大開發過程中,加強公路、鐵路等基礎設施建設等措施為農業產業化創造了比較暢通的流通渠道,西部地區應當依託國家政策支援,把握歷史機遇,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針對一些西部地區存在私設收費站、高額收取過路過橋費等現象,西部地方政府要發揮管理監督職能,整頓物流渠道,規範物流市場,減少農產品的交通運輸成本。供求資訊是產業化發展的指標,直接反映了市場容量和產業發展情況。西部地區要強化產業資訊化建設,及時掌握市場資訊,合理控制生產規模,及時調整產品結構,科學創新產品系列,體現出產業化經營的優勢。西部有條件的地區可以運用網路技術構建產業資訊平臺,為農產品流通創造良好的軟環境。

  5. 以平穩的協助機制和有力的配套政策為保障。廣大西部地區的農業生產組織化程度仍然很低,自我發展能力差,需要在政府和社會的幫扶協助下,逐步建立自主獨立的農業產業化鏈條。針對這種情況,西部地方政府應當透過規範各種訂單合同,提高龍頭企業與農戶訂單履約率,根據市場需要和產業化發展水平,建立產前、產中、產後綜合協調的農業產業化服務機制等措施,為西部農業產業化發展提供有力支援;社會組織性質的專業委員會應當為農業產業化專案提供規劃評估等服務,發揮連線農戶與市場,減少市場風險,保護農民利益的作用。

  地方國資委下設的國資公司要助推企業轉制,積極投入到農業產業化中來,對民間投資起到吸引帶動作用。農業產業化要形成規模就需要有相應產業化組織配套。西部地區應當在農業產業化過程中引導龍頭企業與農戶之間在自願、平等、互利的前提下,組成比較穩定的利益共同體;應當鼓勵龍頭企業、農業科技人員和農戶創辦各類農業合作組織;應當支援各級供銷社和農業科技推广部門創辦合作經濟組織,並鼓勵和引導農戶加入這些組織,發展科技農業,提高生產效率;應當鼓勵農戶自發成立各種行業和產業協會,共享市場資訊、共謀發展大計;等等,由此形成龍頭企業、合作組織和農戶協同聯動的利益聯動機制,使農業區平穩地由傳統農業經濟發展為產業化經營。

【西部地區走農業產業化道路的對策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