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七夕節> 七夕節的變故起源

七夕節的變故起源

七夕節的變故起源

  今天是2013年8月13日,農曆7月初7日,又是七夕節,原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乞巧節不是紀念牛郎織女的愛情,而是紀念織女這個人,民間又稱“七姐”。 乞巧節是女子的節日,織女被視為紡織女神,凡間女子便在七月初七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免不了求賜美滿姻緣。乞巧的方式各年代地方皆有不同,最有名的是穿針乞巧,即誰穿針引線快,誰就“得巧”,慢的稱“輸巧”,輸巧者要將準備好的.禮物送給得巧者;蛛絲乞巧則是把小蜘蛛放在盒子中,以其織網疏密為得巧多少;明清時代流行的投針驗巧是指在水盆中放入縫衣針,以盆底針影形狀判斷是否“得巧”。

  再說, 由於封建迷信,女子的命運只能嫁作人婦、相夫教子,因此不少女子都相信牛郎織女的傳說,並希望以織女為榜樣。所以每逢七姐誕,她們都會向七姐獻祭,祈求自己能夠心靈手巧、獲得美滿姻緣的節日。這也就是“乞巧”這名稱的來源。婦女亦會結綵樓,預備黃銅製成的細針(七孔針),以五色細線對月迎風穿針。久而久之,七夕也成為了“女兒節”。

  是華人地區以及東亞各國的傳統節日,在農曆七月初七慶祝。與牛郎與織女的傳說有關。

  改革開放以來,生產能力發展,經濟繁榮,社會穩定,中西文化交流,人們在精神上也需要得到滿足,西方情人節也順利進入中國,年青人嚮往著西方人的文化生活,西方情人節也就被當代年青人的崇尚和追捧,一下子成為年青人的主要節日。中國歷史的其他節日也慢慢落落寡合。

  在這樣的情況下,一大批的中國傳統民族人士,急中生智,大力宣傳中國的七夕節。我小時候聽說的七夕節故事:就是牛郎和織女於農歷七月初七在天河橋相會。他們跨過天河喜鵲橋,擔著一雙兒女相會於天河喜鵲橋。我那時想不通:為什麼只有那麼一會兒?為何不能久一點?原來是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將他們拆散,不准他們成為夫妻。所以,對這倆位大神仙不通情達理,也產生不滿的敵意。幾十年來也沒有放鬆過。後來,透過學習歷史,才得知那只是一個傳說。透過宣傳,中國的七夕節,慢慢演變成為中國情人節。與西方情人節抗衡。而且,在南方已經早將七夕節與七月半接老客(供祖)有機地結合起來,充滿著神秘感。目前,七夕節熱遍大江南北,比西方的情人節更加熱鬧,送花的,喝酒的,狂歡的,一派歡天喜地。

  2012年,烏丙安、葉舒憲等專家共同倡議將七夕節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成為合法的節日。

【七夕節的變故起源】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