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教材> 分析教材設計有的人

分析教材設計有的人

分析教材設計有的人

  一、教材解讀

  1.課文簡說。

  這首詩是1949年11月1日為紀念魯迅逝世13週年而寫的,因此副標題是“紀念魯迅有感”。但是這首詩不只是單純寫對魯迅的懷念,而是透過與魯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對比,批判了那些騎在人民頭上的統治者和壓迫者,熱情歌頌了魯迅先生為人民無私奉獻的可貴精神,號召人們做真正的有價值的人。

  作者曾說:“對於這樣一位巨人作全面的歌頌,那是很難下筆的。我只是概括地從他生前為人民奮鬥犧牲而不想到個人,在他死後人民熱烈紀念他這兩點上來表現他的偉大。”“為了加強、突出主題的意義,豐富這篇短詩的內容,通篇用了對比的表現方法,題目不寫做紀念魯迅而叫做‘有的人’。”

  整首詩歌可以分成三個部分,第一節是第一部分;第二、三、四節是第二部分;第五、六、七節是第三部分。第一部分作者開門見山,以兩種對立階級的人為代表,緊緊抓住參加魯迅紀念活動感觸最深的兩點,即魯迅生為人民鞠躬盡瘁,死後人民懷念他,從對魯迅雖死猶存的感受入手,提出了對生與死的不同的觀點。第二部分從兩種人對待人民的不同態度中,熱情讚頌魯迅為人民鞠躬盡瘁的偉大精神。第三部分從人民對兩種人的不同態度中,抒發了作者及人民永遠懷念魯迅的深厚感情。第一部分是全詩的總綱,第二、第三部分就第一部分提出的感觸最深的兩點分別進行解說和深入挖掘,形成了讚頌魯迅鞠躬盡瘁為人民的偉大精神的情感主線。

  2.詞句解析。

  (1)對句子的理解。

  ①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

  前一句指的是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的人,只是軀殼活著,雖生猶死,生命毫無價值;後一句指的是一生為人民、甘願做人民牛馬的人,這種人雖生命不復存在了,但他們的思想、精神永駐人間。這是全詩提綱挈領的小節,抓住它品讀全文,就會事半功倍。

  ②有的人/騎在人民頭上:“呵,我多偉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

  一個“騎”字,深刻地揭露了反動統治者驕橫的形象,兇暴的本質;“呵,我多偉大!”刻畫了反動統治者的外強中乾、自我吹噓的醜態,對反動派進行了有力的諷刺;對於魯迅先生,則用“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俯下身子”把魯迅精神表達得多麼充分,刻畫了魯迅崇高而感人的形象!

  ③情願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

  比喻魯迅願把自己的一切貢獻給革命事業。魯迅有一本散文詩集叫《野草》,他在《野草》的《題辭》裡說:“我自愛我的野草,但我憎惡這以野草作裝飾的地面。地火在地下執行,奔突;熔岩一旦噴出,將燒盡一切野草,以及喬木,於是並且無可朽腐。”

  ④把名字刻入石頭的/名字比屍首爛得更早;只要春風吹到的地方/到處是青青的野草。

  把名字刻入石頭的人,是想流芳百世,實際上這種人活在世上,靈魂早已死去,名字早已臭名昭著。“刻入”一詞,真是入木三分。反動統治者硬想留名“不朽”,但事實上,他的名字比屍首“爛”得更早。這裡的一個“爛”字,既寫出了反動派惡貫滿盈,又顯示了人民的心願和力量。青青的野草則給人以無限生機、無限希望的感受和聯想,表現了廣大人民群眾對魯迅先生無比崇拜和愛戴的深厚感情。“春風”“到處”“青青”這些感情色彩鮮明的詞語,是作者對為人民奮鬥一生的革命戰士蓬勃生命力和精神不朽的熱烈歌頌。

  (2)對詞語的理解。

  ①“有的人”:每節詩的前兩句都指反動統治者,他們雖然“活著”,但在老百姓的心目中是“行屍走肉”,他們欺壓百姓,下場可恥。每節詩後兩句都是指魯迅以及像魯迅這樣的人。他們雖死猶生,永遠活在人民心中,贏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頌。

  ②活:第一個“活”字充滿了作者的鄙夷和輕蔑,第二個“活”字是作者對魯迅偉大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讚美。

  ③死:第一個“死”字充滿了作者的痛恨和咒罵,第二個“死”字表達了作者的惋惜和懷念之情。

  ④騎:生動地表現了反動派欺壓人民,作威作福的神態。

  ⑤摔垮:人民要推翻反動派,打倒反動派,把仇恨和力量凝聚在一個“摔”字上,“垮”作為結果又形象地表現了反動派的可恥而又必然的下場。

  二、教學目標

  1.能有感情地朗誦詩歌,培養鮮明的愛憎感情,懂得為人民的人將獲得永生,與人民為敵的人必然滅亡的道理。

  2.瞭解本文運用的對比手法,體會這種手法運用的好處。

  三、教學建議

  1.本課的學習是在學生對魯迅先生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礎上進行的。教學本課,教師應注意結合學過的課文以及相關的閱讀連結,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面》《永遠不能忘記的事情》,加深對詩句意思的理解和體會。還可以選擇合適的課程資源,包括視聽材料,加以補充,使學生在充分感受的基礎上來學習本首詩。

  2.詩中部分字詞含義深刻,如,“活、死、不朽、摔垮”。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反覆朗讀相關詩句,聯絡上下文揣摩其中的含義。教師宜用更多時間引導學生朗讀、想象,去捕捉言外之意,要讓學生學得生動、活潑。

  3.對比是這首詩的主要寫法,教學時要注重對比朗讀的訓練。詩的每一小節都用對比寫,每一節都是先反後正,這樣,使正反兩方面的形象更加鮮明,主題更突出。因此,教師在朗讀指導中可以考慮採取多種對比朗讀的形式,提升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感悟:一是每一小節前後兩句話的對比;二是第二小節和第五小節,第三小節和第六小節,第四小節和第七小節的對比朗讀;三是更加細化的第二小節第一句和第五小節第一句(以此類推)的對比朗讀。透過這種對比朗讀,既能幫助學生體會詩歌的內蘊,也能在潛移默化中學習對比的表達手法。

  4.在理解整首詩的.詩意的基礎上,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詩寫了哪兩類不同的人,他們的境遇又有什麼不同,從中感受到要像魯迅先生一樣,做一個真正有價值的人。這首詩意蘊深刻,但教學時注意不要把本首詩的主題過分拔高,要從學生實際出發,讓他們在加深對魯迅瞭解的同時真切感悟到做人的真諦。

  四、教學案例

  研讀品悟 昇華情感

  生:老師,我們要讀的是詩歌的第一小節。

  (生朗讀。)

  師:你們的朗讀想告訴別人什麼呢?

  生:前後的兩個“有的人”所指的物件是不一樣的,第一個“有的人”是指反動派,第二個“有的人”是指像魯迅那樣的為人民的人。

  生:對反動派,人民覺得他雖生猶死。對於為人民的人,人民覺得他雖死猶生。

  師:你認為兩個“活”字的含義一樣嗎?

  生:也是不一樣的。前面的“活”是指人活著,後面的“活”是指精神永存。

  生:老師,我發現“死”的含義也是不一樣的,前者是告訴我們反動派在人民心目中其實已經死亡,後者是告訴我們魯迅和像魯迅一樣的人永遠活在人民心中。

  生:第二個“死”是告訴我們,為人民服務的人永遠活在人民心中。

  師:同學們可以再讀讀《我的伯父魯迅先生》的第一自然段,結合你對魯迅的認識,你覺得詩歌還告訴你什麼?

  生:我覺得人民之所以不能忘記魯迅,是因為魯迅一直在幫助著別人,幫助著窮困的老百姓。

  生:我覺得人民之所以不能忘記魯迅,之所以有那麼多人來悼念他,是因為魯迅先生一直甘願為人民做牛馬。

  生:我認為魯迅先生將永遠活在人民的心裡。

  師:讓我們用深情的朗讀來讀出詩歌的韻味,讀出詩歌的內涵,讀出我們對魯迅的懷念。

  生:老師,我還發現第二小節和第五小節在內容上有一定的關聯。

  師:你的觀察真仔細,發現了二、五小節存在著的內在聯絡,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師:你覺得要讀出什麼?

  生:我認為要讀出人民的鏗鏘有力。

  生:我認為要突出人民的愛和人民的恨,讀出愛之深、恨之切。

  師:說的真好,對於騎在人民頭上的,人民是無比的痛恨,對於給人民當牛馬的,人民則是無比崇敬和熱愛。讓我們透過對比朗讀來體會人民的情感。

  (學生讀課文,二、五小節對比朗讀。)

  師:讓我們再想想,二、五小節的幾句話還有怎樣的聯絡?

  生:第五節的第一句是回答第二節的第一句,第五節的第二句是回答第二節的第二句的。

  師:那就讓我們再次來告訴所有的人,告訴他們人民對待敵人和朋友的態度。

  (再次對比朗讀,兩節詩歌一句一句的對比讀。)

  師:同學們,人民的情感是真實的、真誠的,就讓我們透過真情的流露來懷念那些為人民做牛馬、為人民服務的人吧。(師生對比朗讀二~七小節詩歌)

【分析教材設計有的人】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