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刻舟求劍》教學實錄

《刻舟求劍》教學實錄

《刻舟求劍》教學實錄

  一:談話匯入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讀寓言故事嗎?

  生齊答:喜歡

  師:那你一定都記得讀過哪些寓言故事吧

  生:《拔苗助長》《葉公好龍》《畫龍點睛》《南轅北轍》------

  師:同學們讀過的寓言故事還真不少,你覺得寓言故事有什麼特點呢?

  生1:故事比較短,讀完了能明白一個道理。

  生2:就是用一個小故事,告訴人們一個大道理。

  師:同學們說的真好,這節課我們就再來學習一篇寓言故事刻舟求劍(板書課題)

  (在匯入部分,教者和學生從熟悉的寓言故事談起,學生有話可說,這樣,雖然是學習平時很少接觸的文言文,學生也不會有畏難情緒,而是滿懷熱情投入到對這個既熟悉又陌生的故事中去。)

  二.教學過程:

  1、這篇寓言故事嗎?講了一件什麼事?

  生:讀過。講了一個楚國人坐船渡江時,把寶劍掉到了水裡,他趕緊在船舷上刻了個記號,等船到了岸邊,他就從做著記號的地方跳下水去打撈寶劍,結果沒找到自己的寶劍的事。

  2、那現在同學們把書開啟到77頁,觀察一一下,今天我們要學的這篇《刻舟求劍》與你以前讀過的一樣嗎?有什麼不同?

  生:以前讀的是現代文,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一篇文言文。

  3、自己讀一讀,感覺一下文言文有什麼特點?

  生1:這篇文言文很短小。

  生2:語言很簡練。

  生3:讀起來繞嘴。有的字詞不明白是什麼意思。

  師小結:同學們說的比較全面了,正因為文言文對於同學們來說比較難理解,所以在這篇文言文的後面配了譯文,有了譯文同學們不管是讀還是理解就容易的多了。

  (學生在比較中,自己找到了不同,真正瞭解了文言文與白話文的區別。並且對自己總結出來的知識記憶深刻。)

  4、同學們就試著結合譯文來讀讀這篇文言文吧,注意把文章讀準確通順。讀的不通順的地方要多讀幾遍。

  生讀課文,師巡視。(指名讀後)

  5、同學們自己已經能把課文讀正確,流利了。有的同學還注意了重音和斷句,真的很不錯。那麼老師相信,對照譯文你自己也一定能理解讀懂這篇文言文。有沒有信心?來 拿起筆來,邊默讀課文邊把你能理解的文言文中的字詞的意思寫到相對應的位置。把不理解的先畫個問號。(師巡視)

  生對照譯文自主學習。

  師:把你理解的地方在小組裡交流交流,看看你們理解的一樣嗎。把你不理解的地方和小組同學探討探討。

  6、彙報自學的結果。師適當引導理解。

  (在學習的過程中,教者把學習的機會交給了學生自己,讓學生對照譯文自己去理解,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再在小組內交流。這樣,在整個的對文言文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只起了引導,滲透的作用。而學生在自學,互學的過程中,不僅學會了知識,也提高了理解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7、理解了文章的意思,同學們一定能把這篇文章讀的更好了,想不想試試啊?那在讀之前我想問問同學們,怎樣才能把這篇文言文讀好呢?

  生1:多讀幾遍,要注意重音和斷句。

  生2:注意語速,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

  生3:要想象著讀。

  同學們說的對,那我們現在就想象一下,當時是什麼情形呢?

  生1:船上人很多,擁擠不小心這個楚人把寶劍掉到了水裡。他就趕緊在船舷上刻了個記號等船靠岸了才下水打撈寶劍。

  生2:我怎麼覺得他是特意把寶劍扔下水去,然後再到船靠岸的時候下水去取啊。

  生3:不可能。從一個詞中我可以肯定他不是特意扔下水去的,就是那個遽字,這個字是趕緊的意思,如果是他特意扔的,他還會著急嗎?能說他趕緊刻了個記號嗎?

  生2;你說的有道理,我剛才忽視了這個遽字。

  師:同學們不僅理解能力強,想象也很豐富。老師相信,你們自己一定能把文章讀好,來

  誰願意先讀給大家聽?(一生讀後)

  師:同學們來評價一下,他讀的好不好呢?

  生:他讀的既流利又有感情,如果能再抑揚頓挫些就更好了。

  師:誰再來試試?(又一生讀後)

  生:她讀的`很有韻律,我看電視裡的先生讀文言文時都搖頭晃腦的,我想她如果再加點動作就更好了。

  師:既然這樣,你就給大家讀一讀。

  該生讀後教師裡響起一片掌聲。

  師:從你搖頭晃腦的動作中,在你讀的抑揚頓挫的韻律中,感覺你讀的真投入,現在我發現同學們也躍躍欲試了, 好,快來試一試吧。(生齊讀)

  (在這個環節裡,學生學習,交流的很投入。在教師的引導下,讀的更投入,先是讀的通順流利,接著讀的抑揚頓挫,然後在讀的過程中出現了一個高潮:在一個學生搖頭晃腦,抑揚頓挫的讀完這個短小的文言文後,全班的學生就像猛然醒悟,頓時亢奮起來,全都仿照她的樣子搖頭晃腦,認真地讀了起來,朗朗的讀書聲在教室內迴盪------)

  8、感覺到了嗎,你們把最後一句讀出了什麼語氣?

  生:反問的語氣。

  師:這篇文章為什麼會用一個反問句結束呢?

  生:這個反問句讓人感覺他已經愚蠢至極了。

  師:為什麼這樣說?

  生:因為他根本打撈不到他的寶劍了。

  9、這有一艘小船,一把寶劍,誰願意給大家解釋一下。

  生演示並解釋。

  (直觀演示,生一看便明白怎麼回事了,對於理解並回答下一個問題做好了鋪墊)

  10、讀了這篇寓言,你明白了什麼?

  生1:做什麼事情不能一根筋,腦筋要會拐彎。

  生2:做事情要根據實際情況學會變通。

  生3:做什麼事情都要根據當時的情況選擇恰當的方法靈活的去處理。

  師:是啊,這個故事正是諷刺了那些愚蠢的,不知道事物會變化的人的。那在生活中有沒有這樣的人呢?和同桌說一說。(師巡視挑選有代表性的講給全班同學聽)

  生1:在我們班的楊博文身上就發生過這樣的事情,記得一次計算競賽,老師說一道題要做3遍,由於那次的題比較多,當考試結束的時候他還沒做完,當時就哭了,說老師讓一道題做3遍的啊。他就象那個刻舟求劍的人。

  師:楊博文,你同意這位同學的說法嗎?學了這課你明白了什麼?

  生:我知道了做事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處理。

  生2:在我身邊也發生過這樣的事情。我爸爸做雞湯,媽媽告訴他要放3湯匙鹽,湯很鮮美。可是有一次爸爸做菜湯的時候,他記得做湯要放3湯匙鹽,就也放了3湯匙鹽,結果鹹的沒法喝。我覺得在這件事上,我爸爸就像那個刻舟求劍的人。

  (透過學生舉出的例項可以看出,學生已經真正明白了這個寓言所告訴我們的道理,其他學生在聽的時候,由於是生活中在身邊發生的真實的事情,也喜聞樂聽)

  三、總結:

  看來,同學們已經真正明白了刻舟求劍的意思,那希望同學們在今後都能根據實際情況選擇恰當的方法來處理。

  點評: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在這課文言文的教學中,教師能根據古讀書的經驗,首先讓學生參考註釋揣摩句子的大意,然後反覆朗讀領悟全文的意思。在學生朗讀的過程中,教師還注意了停頓、重音、以及語氣和節奏的指導,這樣在老師的循序漸進的引導下,在一個先理 解了 老師的意圖的學生的帶動下,學生讀出了感覺,讀出了高潮。這樣,在整節課的教學中,教師主要堅持了以讀為主,重在感悟、積累的策略。

  除此以外,在教學中教師還組織學生進行自主、合作和探究學習,讓他們自己質疑、釋疑,教師適當的點撥、指導、扶助,必要的時候精當講解。並且根據課文內容及理解需要,演示劍掉到水中,而船卻在移動的情景幫助學生直觀地理解感悟到:必須要根據情況的變化去處理事情,情況變了,處理的辦法也要跟著變化。整節課中沒有讓學生死記硬背註釋及譯文,但學生卻不僅理解了寓意並聯系實際談了感受,還體會到了古今詞義、表達方式的不同。

【《刻舟求劍》教學實錄】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