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分數除法》評課稿

《分數除法》評課稿

《分數除法》評課稿(精選7篇)

  所謂評課,顧名思義,即評價課堂教學。是在聽課活動結束之後的教學延伸。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分數除法》評課稿,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分數除法》評課稿 篇1

  《新課標》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在教學中只有確立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最佳化學習過程,才能促使學生的自主學習過程。分數除法簡單應用題教學是整個小學階段應用題教學的重、難點之一,如何激發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力戒傳統教學中煩瑣的分析和教條的死記,引導學生正確理解分數除法應用題的數量。王老師作了以下的一些教學嘗試:

  一、從生活入手學數學。

  一開始,王老師就改變由複習舊知引入新知的傳統做法,直接取材於學生的生活實際,透過班級的人數引出題目,再讓學生介紹本班的情況,引發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使學生感到數學就在自已的身邊,在生活中學數學,讓學生學習有價值的數學。

  二、關注過程,讓學生獲得親身體驗。

  為讓學生認識解答分數乘法應用題的關鍵是什麼時,王老師故意不作任何說明,透過省略題中的一個已知條件,讓學生髮現問題,親自感受應用題中數量之間的聯絡,想方設法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現規律。從而讓學生真切地體會並歸納出:解答分數乘法應用題的關鍵是從題目的關鍵句找出數量之間的相等關係。

  在教學中努力體現“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以往分數除法應用題教學效率並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師教學存在偏差。教師喜歡重關鍵詞語瑣碎地分析,喜歡用嚴密的語言進行嚴謹的邏輯推理,雖分析得頭頭是道,但容易走兩個極端,或者把學生本來已經理解的地方,仍做不必要的分析;或者把學生當作學者,對本來不可理解的,仍做深入的、細碎的剖析,這樣就浪費了寶貴的課堂時間。教學中王老師把分數除法應用題與引入的分數乘法應用題結合起來教學,讓學生透過討論交流對比,親自感受它們之間的異同,挖掘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絡與區別,從而增強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省去了許多煩瑣的分析和講解。

  三、多角度分析問題,提高能力。

  在計算應用題的時候,王老師透過鼓勵學生對同一個問題積極尋求多種不同的解法,拓展學生思維,引導學生學會多角度分析問題,從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創新精神。另外,改變以往只從例題中草草抽象概括數量關係,而讓學生死記硬背,如“是、佔、比、相當於後面就是單位1”;“知1求幾用乘法,知幾求1用除法”等等的做法,充分讓學生親身實踐體驗,讓學生在探究中加深對這類應用題數量關係及解法的理解,提高能力,為學生進入更深層次的學習做好充分的準備。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王老師是以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幫助者,促進者出現在他們的面前。這樣不僅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潛能,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而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學的輕鬆,教師教的快樂。

  《分數除法》評課稿 篇2

  今天上了分數除法解決問題的第一課時,這是第二次任老師聽我的課,相比於兩年前的青澀,自己在對一節課的把握能力上有了明顯的進步。但是作為新教師,還是缺乏對一節課重難點的理解與把握能力,從而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很好地幫助學生突破重難點。因此在未來的教學中,還需要多多磨練自己,多聽課、多上課,多聽聽有經驗老師的建議與意見,讓自己在聽課、上課、評課中不斷成長。

  這節課的主要目標是使學生會用方程解答“已知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求這個數”的實際問題。在教學過程中,我從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入手,一句“你們知道在我們體內含量最多的物質是什麼嘛?”引起學生的注意,使學生儘快進入學習狀態。同時,緊緊抓住新知的生長點展開教學,並由此引入新課,使學生明確新舊知識的聯絡,為後繼學習做好鋪墊。在探究新知部分,我讓學生們同桌合作想一想、議一議、說一說,在發揮合作學習優勢的同時,開拓了學生的解題思路。在小結中引導學生觀察比較,進一步明晰了數量之間的內在聯絡,引導學生從變中抓不變,從不變中找變,加深學生對“已知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求這個數”的實際問題的認識,有利於學生形成良好的知識結構,促進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之後我將例1的第二小題放手讓學生獨立解決,在鞏固新知的同時再次訓練學生尋找有效資訊解決問題的能力。在練習的環節中,我從易到難、層層遞進,旨在強化思路,鞏固知識,掌握方法,提高能力。

  任老師在評課中首先肯定了我原本的教學設計,但在具體每一個環節的落實上給我提出了很多寶貴的意見:

  1.在新授部分講解的條理不夠清晰,似乎面面俱到都提到了,但顯得有點亂,學生們聽了之後可能還是一知半解。應從複習舊知中提煉出數量關係“體重×2/3=水分重量(成人),體重×4/5=水分重量(兒童)”,使學生明確數量關係的確定性,然後從條件中分析已知與未知,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

  2.小結部分尋找異同不夠突出重點,在突出數量關係不變的基礎上應著重分析用乘法解決和用除法解決的區別——已知條件與所求問題不同,使學生明確兩類題的不同之處,真正掌握解題思路。

  3.在尋找數量關係的環節中可引導學生劃出關鍵語句,學生已有了“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用乘法”的基礎,據此列出數量關係應該不難。另外,在數量關係上應強調分率與分率對應量之間的對應關係。既可使學生真正理解數量關係,同時也為學習稍複雜的分數除法解決問題埋下伏筆。

  4.課堂中應給予學生更多說的機會,而不是教師主導,留給學生的只是傾聽。在探究新知部分,同桌討論完之後可引導學生自己整理思路、尋找方法、小結異同。在練習1中可讓學生任意選擇一題同桌互說,這樣既可解決課堂時間不夠的問題,又能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其中,有說的機會。

  任老師建議我再去重上這一課,但鑑於另外幾個班都已上完這部分內容,因此我修改了自己原本的教案,在某些環節中詳細註明了細節活動。作為新教師,還有很長很長的路要走,我要抓住每一次這樣的機會,在這樣的活動中感受自己的不足,讓自己在不斷地磨練中逐漸成長!

  《分數除法》評課稿 篇3

  聽了陳老師執教的《用分數除法解決問題》一課,有幾點體會與大家一起分享。

  一、架起數學與生活的橋樑

  數學教學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本節課的引入部分,陳老師就透過“人體中含量最多的是什麼?”這一問題,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透過這個問題引出舊知——用分數乘法解決的問題,這一過程既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孩子們紛紛參與計算,又不知不覺中複習了舊知。這樣既巧妙地把生活中的問題引入數學中,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又不知不覺中複習了舊知。“如果是已知體內所含的水分,你能求體重嗎?”此時,陳老師又不露聲色地將學生帶入到新課的學習中。例題的呈現自然,使學生感到數學就在自已的身邊,在生活中學數學,讓學生學習有價值的數學。這就是一直在提倡的將抽象的數學知識寓於現實的,有意義的學習活動中,是在數學與生活中架起一座橋樑。

  二、注重數量關係的分析

  本節課中,陳老師非常注重數量關係的分析,從引入題到新課的例題,再到練習題,每做一題,陳老師都要先讓學生分析其數量關係,從而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在新課教學中,陳老師透過找關鍵句、單位“1”、說數量關係式和畫線段圖等方式,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陳老師在指導學生畫線段圖的過程中,特別關注細節,她透過“把單位‘1’平均分成幾份?”“28千克畫在哪兒?”“?標在哪兒?”等問題來幫助學生畫線段圖,從而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和作圖能力。

  三、多角度分析問題,開拓思維

  在新課教學中,陳老師透過“還有不同的演算法嗎?”鼓勵學生對同一問題積極尋求多種不同的解法,讓學生從多角度去考慮,這樣做拓展了學生思維,引導了學生學會多角度分析問題,從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創新精神。在介紹方法的過程中,又讓學生體會到各種方法之間的連通,感受數學知識的內在聯絡。充分讓學生親身實踐體驗,讓學生在探究中加深對這類應用題數量關係及解法的.理解,提高能力,為學生進入更深層次的學習做好充分的準備。

  建議:在試一試中,我個人認為,可以直接放手讓學生解決,不用再像分析例題一樣去分析,這樣可培養學生的獨立分析問題能力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分數除法》評課稿 篇4

  本節課透過自主合作探究等學習方式理解分數與除法的關係,運用此關係探索假分數與帶分數的互化方法,理解假分數與帶分數的互化算理,培養學生觀察、比較、推理、歸納、交流的能力。讓我感受最深的是,整堂課的節奏非常平穩,課堂很樸素,給人的感覺很真實。

  整節課教學有以下特點:第一,教學重點把握準確,教學過程做到了突出重點,同時在這個教學環節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自己透過合作探究得出分數與除法的關係,然後教師抓住這個重點,加以鞏固。第二,教學線索清晰,使課堂內容緊湊而井然有序。第三,講授新知的過程注重學生的自我探究。比如在研究分數與除法關係時,讓學生小組交流後說出它們之間的關係。第四,在探索假分數與帶分數的互化時,教師放手讓學生自己觀察比較課本上的方法,然後讓學生歸納出假分數與帶分數的互化算理,在這個環節上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本節課我個人認為有如下值得商榷之處:

  第一,根據實際教學情況,本節課的內容是不是有點過多?感覺每個環節過渡得較快,成績較差的學生有點跟不上來。

  第二,學生在探索假分數與帶分數的互化方法時,教師是否可以把假分數化成整數的方法引匯出來。

  《分數除法》評課稿 篇5

  參加了小學數學聽課評課的學習。兩堂精彩的練習課帶給我們不僅是教學的學習,更是教育思想智慧的碰撞,讓我們受益匪淺。

  高老師的《分數乘除法解決問題》,最難忘的是,潘老師的笑容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整堂課都是笑臉相迎,很坦然,透著一股大將之風。整堂課,潘老師特別注重學生自己提出問題,然後帶著問題去思考問題,進而解決問題。先是透過男生女生人數的例子做一些基礎練習,強調單位量乘以對應分率等於對應量。然後進一步做了喝礦泉水的例子,此處非常精彩,不僅是學生,而且讓我們也明白了除了常規的方法,比較還可以比分率,也可以比單位“1”.一道題,潘老師挖得很深,多樣化思想融入其中,令人佩服。接著利用條形圖進行練習比較,原型為買衣服打折問題,其實是異曲同工,萬變不離其宗。

  總之,這兩堂課都很好地詮釋了“聚焦練習課例打造綠色課堂”的教學理念。在今後的教學生涯中,我將有層次的進行練習設計,貼近學生學情,聚焦練習難點,挖掘練習的生長點。希望以後這種活動多多開展,讓我們成長更快。

  《分數除法》評課稿 篇6

  本次教師培訓,聆聽了於老師執教的《分數與除法的關係》一課。邱老師用本色去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印象比較深的有以下幾點:

  1、深刻理解教材,注重新舊知識的聯絡。

  “分數與除法”這一教學內容,是小學數學第十冊第五單元中的內容。在學生學習本課內容之前,已掌握了分數的意義,知道了分數的產生等知識,學生具有動手操作的學習技能和小組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老師充分了解學情,以實際問題直接匯入新課,同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在操作、探究中體驗、感悟分數與除法兩者的關係。

  本課的重點是掌握分數與除法的關係,而這個關係對於學生來說是一個認知逐步提高的過程,絕不是教師一、二句話的講述就可以完成的。邱老師把這一過程的認識同樣以問題起疑,讓學生動手操作,在操作中體驗,在探究中感悟。

  我感覺本節課的重點突出的還不太夠,在點撥與除法的關係的時候教師要點撥到位,讓學生有一種醍醐灌頂的效果。

  《分數除法》評課稿 篇7

  本次學校組織的教研課,我聽了郎老師的《分數與除法的關係》,收穫很大。分數與除法的關係的內容很簡單,如果單純地從形式上去教學它們的關係:一個分數的分子相當於除法中的被除數,分母相當於除數,相信學生一定學得很紮實,但這樣一來3÷4的算理往往被忽視,為了讓學生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郎老師組織教學很好。主要體現以下兩點:

  1、透過實際操作感悟新知識

  新課程標準強調要讓學生在現實的情景中體驗和理解數學,改變單一的接受式的學習方式,指導建立具有“主動參與,樂於探究、交流合作”特徵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從而促進學生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整體發展。因此,數學學習活動應該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富有個性的過程,數學的教與學的方式,應該是一個充滿生命活動力的過程。在教學中郎老師引導學生用3張圓形紙片動手分一分,並學生思考把3塊餅平均分給4個小朋友可以有幾種分法,讓學生透過動手操作,得出兩種不同的分法,得出兩種含義,即1塊餅的,3塊餅的,透過這一過程,學生充分理解了算理。

  2、在問題不斷地解決與生成中探索新知識

  探索是學生親自經歷和體驗的學習過程,也就是讓學生用自己理解的方式實現數學的“再創造”,在這其中教師的指導作用是潛在和深遠的。本課中,郎老師讓學生充分動手分圓片,讓他們在自己的嘗試、探究、猜想、思考中,不斷產生問題、解決問題、再生成新的問題,給學生留與了操作的空間。

【《分數除法》評課稿】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