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圖形影象/多媒體> 多媒體運用語文教學反思

多媒體運用語文教學反思

多媒體運用語文教學反思

  運用多媒體教學,在直觀化、形象化方面的優勢是傳統教學手段所難以相比的。它所營造的由形象、色彩、聲音等構成的綜合氛圍,使學生“身臨其境”、倍感親切,從而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不少教師喜歡藉助多媒體進行閱讀或作文教學。

  然而,大量教學實踐表明,音像手段運用於語文課堂,如果控制不當也會成為干擾因素,影響課堂教學。例如,在教學《威尼斯商人(節選)》、《巍巍中山陵》等篇目時,不少教師往往只是匆匆地組織學生朗讀一下課文,然後就用大量時間放映有關的影視片段;教學有關名山大川、花木鳥獸的課文,或是寫作這方面的作文,教師不惜花費大量時間精力,製作、放映相關的多媒體課件等等。這些課件固然能讓人耳目一新,一時帶給學生強烈的視聽衝擊,引起多感官的興奮刺激,但它所佔用的課堂時間,遠遠超過學生對文字解讀或運思動筆的時間。在許多“觀摩課”上,學生看看錄影、聽聽音樂、談談感想,似乎“有聲有色”,熱熱鬧鬧,卻往往成了中看不中用的“作秀課”。學生抱怨“課堂上轟轟烈烈,課後卻空空洞洞”的,常常就是這樣一些課。

  為什麼學生們課堂上看得津津有味,聽得如痴如醉,但過後卻猶如過眼雲煙:對課文內容一知半解,所寫的作文也並不見好——不少學生甚至於還是寫不下去呢?

  主要原因在於:語文課是語言實踐課,這一本質特徵要求一切教學手段都必須以語言活動為主體,以語言媒介為中心,而不是相反。藉助任何直觀形象的教學手段,最後還都必須落實到課文的語言文字上去。否則,就是名副其實的喧賓奪主,本末倒置。“光看不練假把戲。”以學習記敘類的文學作品來說,運用直觀手段,就是為了透過“形象”與“抽象”的鮮明對比,促使學生領會作者是如何用詞來標誌和塑造形象的;透過對比來展示這兩種語言的`區別,促使學生更快的掌握語言文字,而不是簡單的以影視語言替代文字語言。藉助影視畫面的閱讀課,最多隻能幫助學生加深對課文“寫什麼”的理解,而對於“怎麼寫”則極少觸及。尤其是對更基本、更重要的“用什麼寫”的探究和把握更是不足。

  所以,教師務必及時憑藉畫面內容,引導學生進行對比性的語言文字的“回放”和“還源”——迴歸文字,探究作者是運用哪些語言材料和藝術手法,來塑造人物或者景物的。也就是說,憑藉影視畫面以更直接地領悟語言大師是怎樣以典範的語言來表述特定的人物、事物、景物的,這才是我們語文教學的重點和根本任務。

【多媒體運用語文教學反思】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