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總結範文> 影響備課質量的主要因素教學總結

影響備課質量的主要因素教學總結

影響備課質量的主要因素教學總結

  教師在上課之前,總是要研究教材、選擇教學內容、制定教學目標、考慮學生的學習方法、確定教師的教學方法、設計教學過程、製作多媒體課件或教具、設計課堂練習,把這些內容寫出來就成了教案。教案是教師備課成果的書面體現,是教師綜合主客觀情況進行教學藝術處理的結晶,是教師進行課堂教學的依據,是教師綜合素質的具體體現。

  一份好的教案,必須符合教學實際,必須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必須做到前後銜接,邏輯嚴密,必須做到重點突出,難點突破,必須做到層次分明,過渡自然。

  一、制約教案質量的主要因素

  高質量的教案的形成,受制於諸多關鍵要素,準確地把握這些要素,是確保備課質量的關鍵。

  (一)教學目標制定的準確性

  所謂目標準確,是指制定的教學目標既要符合課程標準的要求,又要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既不是低標準的又不是高不可攀的。一節課的教學目標是根據課程的總體目標和本節課的教學內容而確定的,教學目標是設計教學過程的依據,是課堂教學的總的指導思想,是上課的出發點,也是進行課堂教學的最終歸宿。因此,教學目標的準確性制約著備課的質量。

  (二)教學重點難點關鍵把握的準確性

  幾乎每節課都有它的教學重點和難點。重點、難點部分的教學是一節課的關鍵,教師的課堂教學的水平主要體現在重點的突出和難點的突破上。

  一般說來,一節課中學生需要掌握的主要知識就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學生在理解和接受上存在困難的地方就是教學難點。

  為此,在備課中,首先,我們必須把握住重點和難點,當教學內容確定以後,應該認真考慮:透過教學應使學生理解和掌握哪些知識,那些主要的、關鍵性的知識就是教學的重點;學生在學習時會遇到哪些困難,那些學生難以理解、容易出錯的知識就是教學的難點。其次,考慮怎樣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當重點和難點確定以後教師還要考慮:教學時怎樣與學生熟悉的生活相聯絡,怎樣與學生已有的舊知相聯絡,最終制定出詳細的、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案,以此幫助學生化難為易,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所學知識。

  (三)學情分析的準確性

  用於教學的知識要符合連貫性和邏輯性的原則,新知識是在舊知識的基礎上發展、變化、引申而來的,學生的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是確定學生的學習方法、選擇教師的教學方法和設計教學方案的重要依據,如果學生對相關的舊知識掌握不好,就會影響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備課時,要根據所教知識的內容,找出與新知識有關的舊知識,看一看哪些知識學生已經掌握了,哪些知識還沒有完全掌握,確定須要跟學生補哪些知識漏洞,課的匯入安排什麼複習內容,新授課應選擇什麼學習方法和教學方法等,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備學生的知識水平。只有這樣,我們在備課、上課時才能有的放矢。

  (四)教學內容選擇的合理性

  選擇合理的教學內容是備好課的前提,教學內容的選擇要依據知識的特點、教材的編寫意圖、完成教學任務所需的時間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等因素來決定。

  教學內容選擇的合理性源於備課工作的充分:首先要根據教材的編排來選擇。通常我們把一個練習的知識劃分成幾個小段落,每個小段落為一課時的教學內容。例如,現行的數學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就是這樣編排的,教師在備課時只要看一看教材的新授內容以及對應的習題編寫,就可以確定一課時的教學內容了。其次,根據知識的難易程度來選擇教學內容。一般來說,比較簡單的、學生易於接受理解的內容可多選一些;對於學生難以理解、難以掌握的知識,由於在教學中要花費比較多的時間,所以內容要適當少選一些。再次,要根據教學需要來選擇。對於一些思考方法一致、聯絡比較緊密的知識,在教學時可以打破教材的編排順序,對教學內容進行重新組織來安排教學內容。

  總之,在選擇一課時的教學內容時要具體情況具體對待,以一節課能順利完成教學任務,所授知識有利於學生理解和掌握為準,既不要多選也不能少選,多選了不利於學生理解和掌握所學知識,少選了會造成課堂教學鬆散、浪費課堂教學時間的狀況。

  值得一提的是,在選擇一課時的教學內容時,切不可盲目迷信教學參考書,教學參考書上的課時安排一般是比較緊的,它是在理想的教學情況下確定的課時安排,有的內容安排得過鬆,有的內容安排得過緊,一般都要對教參上的課時安排進行適當調整,至於怎麼調整要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而定,教學順利時可以壓縮一兩課時,教學不順利時可以放寬一兩課時。

  (五)問題設計的恰當性

  課堂教學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資訊交流的多邊活動,師與生、生與生間的相互交流活動主要是靠教師的提問、學生的答問、生生之間的資訊傳遞來實現的。學生在教師的提問之下進行思維和交流資訊並相互啟發,同時教師從學生的回答和資訊交流中瞭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從而調整課堂教學的程序。良好的課堂提問可以使課堂教學機制正常運轉,可以激發學生積極地思維、主動的合作和交流,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精心設計課堂提問就變成備課的重要工作,尤其在今天強調課堂教學實效性的今天。教師設計的問題,首先要精,課堂提問不在於數量多,而在於質量高優劣。教師的課堂提問要能啟發學生積極地思考,要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要能激發學生合作交流的興趣,要能層層深入擊中知識的本質,要能解決課堂教學中的實際問題,要避免諸如你們懂不懂啊,會不會啊,有沒有問題啊等沒有思考價值的問題。其次是時機要恰當,要把問題設定在知識的重點之處、知識的轉折和發展之處、學生遇到學習困難之時,這樣才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啟發學生積極的思維,節省教學的時間,提高教學效率。

  (六)教學細節考慮的周密性

  課堂教學中的細節問題雖然是一些細小的問題,但是也能影響一堂課的教學效果,細小的問題也能釀成大的失誤,因此,備課時不要輕易放過每一個細節問題。細節問題包括的內容很多:有板書設計問題:板書是否科學、合理、簡潔、實用;有提問、演示、作圖的問題:問題是否準確,無歧義,演示是否到位,準確無誤,作圖是否科學,合理;有前後銜接問題:有沒有過渡性語言,過渡性語言是否簡潔明瞭;有教學設計問題:對教學的難點之處、關鍵之處是否對各種可能出現的情況作了充分的估計,是否設計了兩套甚至幾套教學的方案,以應付課堂教學中的特發事件等,做到萬無一失;有學生作業書寫格式的指導問題等。

  在備課時,教師要通盤考慮各個教學環節,處理好課堂教學中的每一個細節問題,才可能使課堂教學自然,流暢,扣人心絃。

  (七)學習方法制定的適切性

  學生的學習方法是課堂教學方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既能反映教師的教學理念,又能影響學生的課堂學習的效果和新課程目標的實現。因而,備課質量也受制於學法的適切性。

  目前,學生的`學習方法有很多,歸納起來可以分為兩種:接受性學習和發現性學習。接受性學習可分為機械接受性學習和有意義接受性學習。發現性學習可分為指導發現性學習、獨立發現性學習和創新性學習,教學時教師要根據教學的內容、教學的目標和學生的實際情況來選擇相應的學習方法。

  設計學生的學習方法,首先要恰當,要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其次要有利於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再次要有利於學生創新意識的形成和創造能力的發展。一般來講,對於一些比較簡單的知識可以選擇獨立發現性學習的方法,對於一些比較複雜的、學生難以理解的知識可以採用有意義接受性學習的方法,對於有多種解決問題方法且學生能自己探索出來的知識的教學,則應當採用創新性學習的方法。值得一提的是,各種學習方法都有其自身的優點和缺點,在學生學習方法的選擇上,不要人云亦云,更不可追求時髦,追趕時尚,不管教什麼知識、上什麼課都使用指導發現性學習法、獨立發現性學習法、創新性學習法,而把傳統的有意義接受性學習法一律廢除,這樣教學只能是浪費大量的課堂教學時間。在實際課堂教學中,我們要大力提倡操作、發現、討論、歸納、猜想、論證、自學、交流等學習方法。

  (八)施教方法制定的恰當性

  人們常說: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教學有法是指教學時有法可依,有法可循,常用的教學方法有:講授法、談話法、演示法、實驗法、發現法、程式教學法、嘗試教學法、自學輔導法、引探教學法等。教無定法是指在實際教學時,沒有固定不變的教學模式,同樣的教學內容和學生,不同的教師,同樣的教學內容和教師不同的學生,同樣的教師和學生不同的教學內容採用的教學方法都不相同,因為每種教學方法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有各自的優點、缺陷和適用範圍,超出了這個範圍就不適用了。所以,教師在備課時要根據教學內容、學生的年齡特點、接受能力以及自己的教學風格,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一般的做法是:一個知識開端的教學通常採用講授法、談話法進行教學,如數學概念的教學;比較抽象的、學生難以理解的知識,在教到關鍵之處採用演示法、實驗法進行教學;對於一些學生易於理解和掌握的知識,可採用嘗試教學法、引探教學法、自學輔導法和練習法進行教學。但是,一節課中用的教學方法也不是固定不變的,在實際課堂教學中,往往是根據教學的需要和實際教學的程序交替使用多種教學方法,有的教學內容可以用幾種不同的方法進行教學,這就要結合實際情況擇優選擇。

  總之,教學方法的選擇要依據教學的內容、本人的教學風格、學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而定,以達到課堂教學效果最最佳化為準。值得一提的是,選擇教法要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要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絕不能憑空想象,不切實際。

  (九)資源與教具準備的充分性

  多媒體課件和教具是必不可少的輔助教學手段,它可以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直觀化、形象化,教具、多媒體課件製作演示得好,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因此教師在備課時要根據教學內容製作必要的多媒體課件和教具。多媒體課件和教具的製作要具備色彩鮮明、直觀性強、便於操作演示、能反映知識的本質等特點。教具和多媒體課件製作好以後,教師還要先進行操作演示,看看還有什麼不足之處,須要作如何改進,確保課堂演示萬無一失。但是有的教師認為有了現代化的多媒體課件,就無須製作教具了。這是一種偏激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也是不切實際的,原因是:多媒體課件和教具各有各的優點和缺點,多媒體課件是高科技產物,它具有動感性強、操作方便等優點,但是它又有製作麻煩、花時多、教學成本高的缺點,教師不可能課課都使用,一般在教學中偶爾使用或只在公開教學時使用,而教具具有製作簡單、使用方便、教學成本低等優點,便於廣大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經常使用。

  另外,多媒體課件畢竟是一個虛擬的東西,教具比起多媒體課件來更具有真實性,更直觀,它在課堂教學中所起的作用是多媒體課件無法取代的,如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教學就離不開實物教具的使用,認時間的教學就離不開實物鐘的操作和演示,所以,在教學中,我們要根據教學的需要合理選擇這兩種輔助教學手段,不可偏愛一種而放棄另一種。

  課堂中偶發的小事故會阻礙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教師在備課過程中要考慮周詳,儘量把這些偶發事件的發生率控制在最小範圍內。如:上課前先檢查要使用的電教裝置是否已經安裝或除錯好,上課要用的圖片、練習題或其他的教具有否準備就緒;一旦完成了教學任務卻仍未到下課時間,應臨時增加哪些活動;若時間緊,要下課了還未完成準備好的教學內容,該刪掉哪些環節等。有了多方面的充分準備,才有可能收到預期的效果。

  (十)課堂練習設計的恰當性

  課堂練習是為學生鞏固所學知識服務的,學生透過練習來理解和掌握所學知識、形成技能和技巧、發展智力、培養能力,所以,課堂練習設計的恰當性直接制約著課堂教學的最終效果。

  在設計高質量的課堂練習題時,教師首先要有一定的數量和質量,基本題要練足練好,要確保學生理解和掌握所學知識,提高題要能真正發揮作用,要能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的能力,不可只重數量而輕質量。其次,課堂練習設計要有層次,有坡度,有變化,有發展,要避免不必要的重複練習,要循序漸進,由易到難,不可重發展提高題的練習而輕基本題的練習。再次,課堂練習設計要有針對性,不要面面俱到,不要平均使用力量,要重點知識重點練,難點知識反覆練,對於學生容易混淆的知識,要設計一些新舊知識的對比練習,使學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學知識。

  實施新理念下的中小學教學設計,目的在於幫助學生更好地進行學習,是為學習服務。克服教學目標分析中的“知識結果中心”傾向,學習分析中的“教材中心”傾向,和教學策略制定中的“教師中心”傾向,是當前備課活動中十分值得關注的現實問題。

  二、提高教案質量的若干對策

  眾所周知,課堂教學是一個複雜的系統,改善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必須關注備課的實效性,進而提高教案的質量。基於筆者多年的課堂教學實證研究,我們認為,尋找師生互動的契合點及師生積極參與的方式方法,提高師生參與的質量和效果,強化提問的有效性和高效性,最佳化課堂活動時間和課堂教學結構,可以有效地推動課堂教學走向高質量,高效率。

  (一)改善課堂提問體系,促進師生的交流和互動,誘發學生課堂學習的原動力

  課堂提問是師生交往、互動、理解對話的重要手段。課堂上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很多種情況下往往藉助課堂提問來完成的。

  在這裡,有效的問題是指能誘發學生深入思考,積極回答,並由此而主動參與教學活動的那些問題。這些問題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常常是一種手段而不是目的,即透過它們來影響學生動手操作,或者誘發學生深入思考,開展深層次的思考和交流。而有效的課堂提問,主要是指透過教師在課堂中的提問,引發學生主動思考,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促進學生個體的全面、健康、可持續發展。

  基於筆者已有的研究,我們認為促進課堂有效提問的策略主要有調控課堂提問的難度,調控課堂提問的頻度,調整課堂提問的等候時間,以及利用鑑別課堂提問有效性的重要指標——沉默率,調整問題型別比率及問題水平。

  (二)精心設計師生積極互動的層次與參與的質量,提高學的質量和效率,促進學生認知結構的完善和情感、意志、人格的發展

  當前,中小學課堂教學強調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本,倡導學生合作、自主、探究學習,學生應充分參與到教師教學過程中來,課堂教學不再是教師的“獨角戲”。在教學過程中師生積極交流、溝通、理解和互動,教師與學生之間交流感情思想及觀念,以促進師生雙方共同發展。而師生互動不僅僅是雙方特徵或交往的簡單總和,還受以往互動經歷的影響,是雙方互動經歷、期望、觀念、情感等綜合反映,其互動主體是教師和學生,並且師生雙方在互動中同等重要,互為主體的。

  研究表明,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參與它包括了三個基本方面:行為參與、認知參與和情感參與。行為參與指學生在教學中的行為努力程度,它包括了課堂表現(努力和鑽研兩個變數)和時間參與(每天完成作業時間和每週補充學習時間)兩個方面;認知參與是指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反映其思維水平的學習策略,它分為深層次、淺層次和依賴策略的三種變數;情感參與是指學生在教學中的情感體驗,它分為了驅趕、成功感、焦慮感和厭倦感四個變數。這種研究深化了課堂教學的師生參與的研究。

  因而,從備課的角度,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就必須精心設計師生互動、共同參與的環節:一方面,應該注重和學生真正的情感交流,而要使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教師首先要表現出自己豐富、具有感染力的情緒。教師的手勢、目光、語調等等都會以一種訊號傳遞給學生,這些都是教師與學生無聲的情感交流,這些都影響學生的自我效能與自我成就感,特別是低年級學生更容易被教師的情緒所影響。因而,教師時刻注意與學生的情感交流是提高教學效率,使教學行為有效的“催化劑”。

  另一方面,在課堂教學中,以多樣化的呈現教學內容,變換多種教學方式,常常可以引發學生學習興趣,促使學生積極鑽研、探索,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來。加里鮑裡奇在其著作《有效教學方法》一書中提到的多樣化教學的幾個特徵含有參考借鑑價值,即:使用吸引注意的技巧(比如用挑戰性問題、視覺刺激或舉例來開始一節課),透過變化目光接觸、語音和手勢來展示熱情和活力(比如改變高音或音量,在轉向新活動時四處走動),變化呈現方式(比如演講、提問、提供獨立練習的時間等[每天的]),混合使用獎勵和強化物(比如額外的學分,口頭表揚,獨立練習等[每週的、每月的]),把學生的想法和參與納入教學的某些方面(比如使用間接指導或發散性問題等[每週的、每月的]),變化提問型別(比如發散性、聚合性的問題[每週的]和試探性的問題[比如澄清、探詢、調整[每天的])。

  (三)合理調節課堂教學的有效活動時間,減少無效、低效活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課堂教學時間的把握似乎是課堂隨機生成的問題,屬於教學機制和課堂調控技術與藝術問題。其實,這其中也與精心備課(特別是精心設計課堂時間安排)密切相關。例如,在小學“周長”一節課中,課堂教學時間與課堂教學行為時間分配如下表:

  從總的教學時間來看,本節課共用了45分3秒,比正常的小學數學課堂時間多用了5分3秒,從課堂教學效率的角度來看,這節課是低效的。從教師教學設計的層面來看,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透過活動體驗並感受周長的含義,從教學時間的分配來看,教師在認識周長這個教學環節來看用了6分45秒,佔整個課堂的14.96%,時間分配比較合理,從後來的學習效果來看學生基本理解了周長的含義,為後來測量圖形的周長和計算長方形的周長奠定了基礎;而本節課的教學難點是透過實際操作活動探究不同圖形的周長測量策略,在本節課中學生活動的時間佔38.6%,突出了教學難點,同時也給學生留出了比較充分的時間去探索和發現,說明教師比較重視學生對知識的探索和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在本節課中師生問答所用時間佔整節課的53.7%,說明學生是在和教師的對話和交流中學習的,師生問答的大部分時間是在交流周長的測量方法,教師給予及時的反饋,課堂氣氛比較寬鬆。從整個教學環節來看,本節課內容含量很大,沒有給學生鞏固練習的時間。課程內容過多,學生沒有消化理解的時機,教師也無法瞭解學生是否真的掌握了本節課的教學內容。

  事實上,每節課的時間都是有限的,教師如何利用這有限的時間,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重要環節,是教學過程最最佳化的指標之一,教師在課堂教學應該花費最少的必要時間和精力使學生獲得最大的發展,在時間分配上根據不同學生的層次水平進行調整,力求提升每一名學生學習的層次和水平。

  在教學設計時,我們首先要考慮學生學習活動的興奮時間,在學生的興奮時間內,學生注意力集中,精神飽滿,思維活躍,教師在這一短時間集中講授課程的重點、難點,使學生對知識有最好的吸收和理解。對於7-10歲兒童來說,注意力只能保持20分鐘左右,一般教學效果較好的課堂時間分配較合理,以堂新授課為例,一般整節課的各環節時間分配如下:鋪墊3分鐘、匯入2分鐘、新授15分鐘、反饋10分鐘、檢測10分鐘,這樣的時間分配保證了學生在注意力最集中的時間內學習新授內容。

  (四)最佳化課堂教學結構,促進學生的全面提高

  課堂結構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導下,為完成教學任務所建立起來的比較穩定的教學程式及其實施方法的策略體系。

  課堂結構是否緊湊、合理,直接關係到教學的實際效果。特別是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裡合理的安排教學活力,使教學質量得到最大的提高,不僅涉及課堂教學的實效性,而且與數學思維的發展密切相關。

  1.合理的課堂教學結構有助於全面發展學生的思維水平

  學生思維的發展,不僅包括人們熟知的演繹思維,而且也包括常常被人們忽視的歸納思維。歸納是由個別或特殊的具體知識出發推出一般結論得到普遍原理的方法。歸納的前提是透過對個別事物或個別事例觀察得到的經驗材料,而歸納的結論是一般性原理,因此歸納是由特殊上升到一般,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重要思維方法。演繹是從一般性原理出發,得出對某思維物件的個別結論的思維方法。由一般引申出個別,是我們用原理和規律指導行動的重要思維方法。

  如眾所知,當前倡導的“問題情景-建立模型-解釋應用-拓展反思”表面上看是體現過程與方法的目標。在筆者看來,其實這也是將學生的歸納思維的發展與演繹思維的發展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合理模式。事實上,“問題情景、建立模型”對於培養學生的歸納思維十分有幫助,而“解釋應用、拓展反思”對於培養學生的演繹思維十分有效。歸納思維與演繹思維的同步發展,才可能造就建有創新潛能和雄厚基礎的人才。

  當然,值得一提的是,當前的課堂教學結構並非僅有“問題情景[FY]建立模型[FY]解釋應用[FY]拓展反思”一種,而是因內容的不同、學生的不同、教學條件環境的不同而採用靈活多變的結構。特別地,探究發現式與有意義接受式互補並存,即“問題情景[FY]建立模型[FY]解釋應用[FY]拓展反思”的探究式的課堂結構,與“能激發有意義學習的問題情景[FY]概念[FY]公理、定理、法則、公式[FY]應用、強化[FY]形成內容體系”的接受式的模式並存。

  2.教學過程與結構的最最佳化

  課堂教學結構本身是一個系統,教學的目標,內容和方法是相互聯絡、相互作用的。著名的教育學家巴班斯基把教學過程看成一個系統,他認為,教學目的和任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組織形式和教學結果,這些結構成分構成完整的系統,是有機聯絡的;“要使教學最最佳化,就必須以辯證的系統方法看待教學過程,所謂辯論的系統觀點,就是必須把教學過程的所有成分,師生活動的內外條件都看成是相互聯絡的東西,並自覺從中選擇出在當前條件下,教學任務、內容、形式和方法的最好方案”。

  在日常教學中,不少教師無法科學合理地把握教學,在學生課堂學習的黃金時段大多精力放在匯入、複習上,而新授課講解時由於時間不足或學生注意力分散無法,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而有些教師在教學時對於課堂教學結構的安排過於死板,單純遵循“組織教學——複習舊課——講授新課——複習鞏固——佈置作業”的教學法,不能靈活的安排教學環節,突破教學難點,實現教學目標。

  優秀的教學結構安排應該各部分銜接自然、流暢,時間長短適當,教學重點、難點突出,並能恰當的組織材料,學習重點、難點。特別地,要考察一節課的實效,還要從多方面全面加以考察。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不僅體現在短期目標的實現,例如,具體的一堂課、一節課的教學目標的實現,而且也表現在長期目標的達成效果,特別是對學生終生可持續發展的那些目標的實現(諸如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能力的培養等等),不僅表現在全體學生的學習質量和效率,而且更包含著教學的受益面的廣泛性和學生的個性化發展的全面性。

  由此看來,從備課的視角,改善課堂教學的實效性上看,不僅須要精心設計有助於師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教學環節,尋找師生互動的切合點,而且要精心設計提問,注意提問的層次性和實效性,同時要關注課堂教學結構的最最佳化,最佳化課堂活動時間。只有這樣才能充分地預設,以便於在課堂教學實施中更好地生成,進而取得高質量的課堂教學。

【影響備課質量的主要因素教學總結】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