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塑造檔案工作者良好職業素養論文

中國傳統文化塑造檔案工作者良好職業素養論文

中國傳統文化塑造檔案工作者良好職業素養論文

  傳統文化是文化在歷史的發展中一代代的積澱,是文化的“活靈魂”。對於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來說,它所屬的文化傳統都具有生命的意義。“文化”就是“生命”,“傳統”就是“我們”。分別言之,“傳”乃是透過給出文化基因而在時間上實現延續(複製和再現)而實現的文化整合,“統”則是透過提供文化原型而在空間上的涵攝(識別和選擇)而實現的文化整合。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內容宏富,是一個多面體,是連線過去的現在和奔向未來的今天。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來自儒、釋、道三家,道教主要追求長生不死,重養生;儒家重修身,講修齊治平,其思想對於提升道德水準和人生境界有重要作用;佛家主治心,在調適心理、培養人生智慧方面具有豐富而深刻的思想資源。儒家的人文精神和佛家的人生智慧對於提升當下人們的人文素養多有助益,特別是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文化,可以說是東方文明的源頭之一,它不僅在歷史上產生過巨大影響,而且在今天仍發揮著作用。

  文學家郭沫若先生在評論孔子的時候說:孔子的最大貢獻是對人的發現。孔子以後的儒家主要是進一步回答“什麼是人”,“怎麼做人”和“做一個什麼樣的人”。什麼是人呢?西方比較注重理性,對人的定義是:有理性的動物。中國儒家比較重視仁義道德,所以對人的界定是:“人異於禽獸者幾稀”(人和動物的差別不大),主要區別在於人有仁義禮智“四端”。怎麼做人呢?首先是自身怎麼做的問題,要做個真正意義上的人,有人格的人,堂堂正正的人;其次,如何與人相處?如何成為對家庭、社會、國家有用的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是儒家思想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至於做一個什麼樣的人,也就是如何處理好個人與民族、國家的關係?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其“憂患意識”和“擔當精神”。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及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至今仍鞭策人們勤奮上進。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分別對應於真、善、美,“天人合一”即求真,“知行合一”即致善,“情景合一”即審美。不同民族都是追求真、善、美的,這沒有什麼不同,但不同的是每個民族到底是用什麼樣的方式去實現真、善、美的追求。中國就是透過這三個“合一”來追求真、善、美的。《易傳》上有兩句眾所周知的話,叫做:“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兩句話很恰當、很凝鍊地概括了中國文化傳統所蘊含的剛柔相濟、陰陽互補的關係和內在結構。它既是個體人格特徵,同時又是整個傳統文化的特徵。自強不息表達的是剛健進取的品格,厚德載物則體現著寬容敦厚的品格。

  從社會發展的現實來看,中國傳統文化對檔案工作者職業素養的塑造與支配力量是不可低估的。檔案工作者既是文化的貯存、延續、傳播者,也是文化的選擇、吸收、加工者,檔案工作者既經過了社會文化發展的傳遞歷程,又經受了文化傳遞歷程中的心理淨化。因此,從服務與文化的功能來分析檔案工作者與文化的.關係,可以這樣講,檔案工作者儲存、傳遞了文化,文化又孕育了檔案工作者。檔案工作者經歷了傳統文化的滲透後,能夠積極促成一種振作而不是倦怠的精神狀態,促成一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甘於寂寞、勤於奉獻的文化模式。這種模式在檔案工作者職業行為中體現得既充分又微妙,既體現出中國檔案工作者的共同心理,又不為別種民族、社會不同的文化所具有,並在長期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相對穩定併為其成員所共同遵循的價值體系、行為準則和思想作風。

  我們可以在本民族文化基礎上看到檔案工作者所特有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民族心理與性格;在中國文化背景中看到檔案工作者少說多做、低調實幹行為形成的歷史因素,也可以恰當地解釋檔案工作者所特有的高志功低物慾的思維方式;對於檔案工作者的服務實踐過程來講,中國傳統文化既可以在新形勢下弘揚民族的優良傳統,幫助檔案工作者認識分析一些行為中的陋習與弊端,以便有針對性地加以改進並做出符合時代要求的調節,還可以進一步塑造當代檔案工作者的完美人格,塑造當代檔案工作者“道德、表率與和諧”和“敬業、責任與擔當”的良好職業素養。這種職業素養,是檔案工作者繼續前行的強大精神動力,激勵檔案工作者夙夜在公,勤勉工作,為國家檔案事業的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中國傳統文化塑造檔案工作者良好職業素養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