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讀後感> 《論語》初中生讀後感

《論語》初中生讀後感

《論語》初中生讀後感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句古代名言大家都聽說過,它出自《論語》。讀《論語》,我懂得了勤學才能成君子。

  《論語》,記錄了我國偉大的思想家孔子的言行,它的主要思想就是孔子先生一生所崇尚的“仁”和“禮”。“仁”就是仁德,它蘊含了君子必須具備的高尚的道德品質;“禮”就是禮儀,是外在表現道德品質的方式,從言行舉止上表現出良好的個人修養。“仁”被“禮”來規定,“禮”以“仁”為基礎,兩者緊密結合,不能分離,同時做到“仁”和“禮”才能被稱作為君子。

  從“仁”和“禮”中我們就能看出勤學的重要性。“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君子不把精力放在吃住上,而多向有學問的人請教,這句話就突顯出成為君子,勤學的'重要性。

  勤學本身就是一種優秀的品質。勤於學習,學知識,學禮儀,學經驗,學方法······不斷學習,不斷擴充自己的知識面,讓自己成為一個滿腹經綸,知識淵博的人,是成為一個君子的前提。“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勤學還要求我們多向優秀的人請教,自己的力量不如大家的力量,多學習他人身上的高尚品質和良好的習慣,取長補短,並對照他人改正自己的缺點與不足。從書籍與他人身上學習優秀的道德品質,勤學不就是“仁”了嗎。

  “仁”和“禮”緊密相連,勤學的人更加註重禮儀,注重形象,因為他們從書籍和優秀的人的身上學到了如何為人處世。遇事以德服人,用自己的知識與智慧處理,就顯得比只會用拳頭處事的人更加有道德。勤學的人擁有更高的個人修養,他們講文明懂禮節,不在小事上與人斤斤計較,給人一種知書達理的感覺,在外在上就體現出自己的高素質,這樣,勤學不就是“禮”了嗎。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孔圉之所以得“文”這個諡號,就是因為他非常勤奮好學。雖然他是衛國的大夫,但是他不論身份的高低以及地位的貴賤,只要不懂的地方,就會虛心向他人求教。就因為這種勤學好問的精神,孔子才會稱之為君子。

  想要成為君子,“仁”和“禮”固然十分重要,可是“仁”和“禮”從哪來?答案就是勤學,勤學知識禮儀才能有優秀的道德品質,才能有良好的個人修養,才能有成為君子的基本。所以像古人一樣勤學,努力成為一位讓人稱讚的君子吧。

【《論語》初中生讀後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