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職業/專業/職能> 教師職業需要與教學成效研究參考

教師職業需要與教學成效研究參考

教師職業需要與教學成效研究參考

  一、問題的提出

  教師的職業

  二、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

  1.研究目的

  運用調查法比較教學成效不同的教師在職業需要方面存在的差異,深入探討教師的職業需要與教學成效之間的相互關係。

  2.研究方法

  (1)被試選取

  選取原則:教學成效高的教師是指獲得過區級或區級以上級別獎勵的優秀教師;教學成效一般的教師是指年過35歲,但從未獲得過任何獎勵的中年教師。需要說明的是,35歲這個年齡界限是根據塞普爾的職業價值觀理論確定的。普塞爾認為,35歲以上的人已經經歷了職業價值觀形成的各個時期,進入了職業價值觀的成熟期(注:T.JERSILDETAL:《THEPSYCHOLOGYOFADOLESCENCE》,MACMILLANPUBISHINGCO.INC.1978.)。選取這個年齡段的一般教師基本上可以避免由於樣本中抽取了一些有潛力的青年教師而帶來的分析錯誤。

  採用隨機分層取樣法對天津市七個市郊區縣的13所中學的現任中學教師(不包括學校職員和行政幹部)進行樣本選取,教育論文《教師的職業需要與教學成效的相關研究》。其中重點校五所,一般校五所,較差校三所。本次研究共發放300份問卷,收回241份,有效問卷196份,其中有優秀教師66人,一般教師130人。

  (2)調查工具

  a.工具。用修改後的WVI(修訂版)進行調查。

  b.問卷說明。根據塞普爾的理論,人們對社會間各種職業和從事這種職業所形成的生活方式有三方面的需要,即滿足生活的需要,滿足社會人際關係的需要和滿足勞動的'各種活動的需要。在此基礎上人會具有三類十五種職業價值尺度:一是內在職業價值,是指與職業本身性質有關的價值,如利他主義、獨立性、創造性、智力激發、美感、成就和管理;二是外在職業價值,是指與職業本身性質無關的價值,如工作環境、同事關係、監督關係和變動性;三是外在報酬,包括安全性、聲譽、經濟報酬和職業所帶來的生活方式等(注:寧維衛:《職業價值觀研究述評》,《社會心理研究》,1991(2)。)。這些衡量職業條件的價值尺度既以人的主體需要為前提,同時又結合並滲透了職業活動的特點,因此基本上反映了職業需要的各個方面。

  塞普爾設計編制的量表(WorkValuesInventory,簡稱WVI)目前仍在西方流行。我國學者對原量表進行了修訂,本研究就借鑑了寧維衛的調查問卷。基於教師的職業特點,我們又在原來的60個專案中增添了體現教師職業特點的四個職業價值尺度專案,即育人的需要、與青少年接觸的需要、休息日多的需要、付出與報酬平衡的需要,其中第一項屬於內在職業價值,第二項屬於外在職業價值,後兩項屬於外在報酬。(表1是對各變數標籤的解釋。)

  為體現語言的時代性,在不曲解原意的基礎上,我們對量表中的個別專案做了微小的文字變動。本研究的量表記分和原量表一樣,採用五級評分法,分別為極重要——1分;重要——2分;不能確定——3分;不重要——4分;極不重要——5分。此外,為更清晰地使教師瞭解我們的研究內容,對指導語也做了較大改進。

【教師職業需要與教學成效研究參考】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