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心理學> 如何運用心理學原理進行教學教育論文

如何運用心理學原理進行教學教育論文

如何運用心理學原理進行教學教育論文

  對初中開設科學這門綜合性較強的課程,教師僅吃透課程標準和教材還不夠,還有必要了解初中學生的需要和特點。在科學教學過程中,只有當教師的具體要求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時,學生才會產生積極思維,此時教學就會處於和諧的“共振狀態”,學生的學習效率最高。如果教師對學生的需要和特點了解不夠,教學就不能進入“共振狀態”,往往出現教師無的放矢,費力不少而學生不得要領的現象。下面筆者根據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初中生的.生理特點和心理特點

  初中學生正處於青春發育期,進人迅猛發育的“第二高峰”,他們的身體發生急劇變化,他們對異性開始產生“興趣”,從而產生新的情感和體驗。如果學習對他們的“刺激”較小,那麼其主要精力就會遷移到學習之外之上,從而對學習心不在焉。

  由於生理上的劇變,初中生心理也迅速發展到較高的水平,他們的思維能力、好奇心、自尊心、自信心、進取心顯著增強,開始顯示“閉鎖性”,但由於他們還處於半成熟狀態,因此在活動中還表現出幼稚、貪玩、好動、自制力差、畏難和情感易兩極化的一面。他們的形象思維在學習中起主要作用,理解能力在很大程度上還要依靠具體的、形象的經驗作支柱,而且在學習過程中帶有強烈的感情色彩。初中生在學習上體現小的特點是:好奇心很強、善問、模仿性強、機械記憶力強;但學得快、忘得也快,注意力高度集中時間較短,易分散。

  在學習心理方面,初中生的觀察、記憶、邏輯思維等能力進一步發展,他們能夠在觀察中注意到事物的細微處,能夠較長時間地專注幹一件事物,具備了一定的邏輯推理能力和抽象地表達事物本質特徵的能力。

  二、根據初中生的需要和特點,開發非智力因素

  1.保護好奇心,激發求知慾。好奇心是對新生事物進行探究的一種心理傾向,是學生理解概念和研究規律的內在動力之一。學生往往首先是好奇和懷疑,然後透過他們的學習實踐才能達到確信程度,因此在科學教學中捕捉和保護好學生的好奇心就顯得十分重要,有針對性地向他們介紹大自然中一些有趣的現象和日常生活中一些富有哲理的小知識,利用新奇直觀實驗,把學生的“心”一下子就吸引到課堂教學上來。如在探究物體慣性時,在盛水的玻璃杯下壓一紙條,並使之處於講臺邊緣。問“迅速抽動紙條,玻璃杯會怎樣呢”?學生的注意力就被吸引了,七嘴八舌地猜想後果。當他們看到紙條迅速被抽出,但玻璃杯並沒有落地摔碎時,自然就產生了想知道為什麼的念頭。這對學生有極大的誘惑力,促使他們積極思維,激發起濃厚的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慾。

  2.培養學生的學習意志。意志是克服學習困難的保障,學生學習科學必須持之以恆,這就需要他們具有堅韌不拔的意志。在科學教學中,注意結合教材,用科學家靠堅強的意志戰勝困難取得成功的生動事蹟來激勵學生,如介紹法拉第為了研究電磁感應耗去他整整十年時間和精力的故事等等。另外,筆者還對優生和進步較快的學生進行分析,找出進步因素中的意志因子,利用學生的成功,現身說法來教育其他學生。平時還鼓勵學生在“小實驗”、“小製作”的實踐中培養毅力,在“失敗——成功”的過程中磨練出堅定的學習意志。

  總之,在科學教學中要認真研究學生的需要和特點,運用心理學原理進行教學,最大限度地開發學生的非智力因素,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課題,還要對此進行更深層次的研究。

【如何運用心理學原理進行教學教育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