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松鼠的語文教案設計和課後反思

松鼠的語文教案設計和課後反思

松鼠的語文教案設計和課後反思

  教學目標:

  1、認識8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

  2、能用“先......再......然後”造句。

  3、理解課文,能夠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4、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小動物。

  教學重點:

  1、自主識字識詞。

  2、能夠按照一定順序描寫事物。

  教學準備:

  有關課文的課件

  教學過程:

  一、猜謎揭題,激發興趣:

  同學們,你們喜歡猜謎語嗎?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一個謎語,看誰能猜出來?“叫鼠不是鼠,尾巴像掃帚,喜歡樹上住,松果當食物。”(誰來說一下)

  對啦,是松鼠。(電腦出示圖片)同學們反應真快。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松鼠這一課。(點選課件,板書課題,學生觀察)

  二、初讀課文,整體把握:

  1、提出自讀要求,引導學生自讀。

  過渡語:課文中是怎樣描寫松鼠的呢?下面請同學們自己讀這篇課文,怎麼讀呢?可以自己大聲讀,可以默讀,也可以同卓間互相讀,你讀一段,我讀一段,讀錯的地方互相給予糾正。讀書時,遇到生字詞,用你喜歡的方法學會,標出你認為好的詞語多讀幾遍。讀完了再想一想,課文從那幾個方面描寫了松鼠?下面開始讀,看哪位同學學得認真,收穫最大。

  2、出示生卡片,檢查生字認讀情況。(生詞)

  學習課文要從字詞入手,這些詞語你都認識嗎。(電腦出示課文中的重點詞語)誰有信心來讀一下。(看來同學們真得學得非常認真)

  3、透過讀課文,你對松鼠有了哪些瞭解?你認為松鼠是一種什麼樣的動物?誰來說一下?

  三、精讀課文,感悟課文。

  (一)學習課文第一段。

  同學們學得非常棒。正像課文第一段寫得,老師也覺得松鼠是一種美麗可愛的動物。現在教師請同學們來讀一讀課文第一段,找出課文第一段的中心句,想一想,課文圍繞這一句話從哪幾方面來描寫松鼠的?

  2、學生彙報。你能看著圖向大家介紹一下嗎?教師相機評價。主要包括: 面孔、眼睛、毛、尾巴 等幾個方面。

  3、比較句子。

  剛才同學們都介紹得非常好,(出示課件)看看這兩句話,讀一讀,你學得哪一句更好一些。為什麼?

  4、指導齊讀第二句話。

  5、指導朗誦課文第一段。

  第一自然段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小松鼠的美麗可愛,誰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第一自然段,把它美麗可愛的樣子讀出來。(2人,注意同學之間互相評議)

  (二)總結第一自然段的學習方法。

  同學們學得非常好,想一想,我們在學習第一自然段的時候,是按照怎樣的順序學習的?誰來說一下?

  是啊,我們是這樣學習課文第一自然段的,(出示課件)先認真讀課文,多讀幾遍,再找出中心句,看看課文圍繞中心句從哪幾個方面進行描寫的,然後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課文不僅從外形上說了松鼠的可愛,還從其他方面進行了描寫,現在你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自然段,像咱們學習第一自然段那樣來學習一下。一定要按照要求,仔細認真地學習,一會兒我們看一下哪位同學收穫最大。

  (三)學生自學課文,彙報交流,教師指導。

  1、分組介紹課文學習情況,要求按順序說完整。

  1)第二段主要講了小松鼠十分機靈,主要從<要求學生用課文中的話說一下>;(板書:活動)

  2)第三段主要說了松鼠是怎樣搭窩的。(板書:住)

  出示課文,學習有關順序的“先......再......然後”練習說話。並利用這些詞語說一段話。

  3)第三段主要說了松鼠主要吃些什麼?(這個簡單處理,重點理解三個“它們主要指代什麼”)

  2、相機指導朗讀。(誰還學習了這一段,有沒有需要補充的?<你能把這一段讀一下嗎?>)

  四、總結歸納。

  1、同學們學習得非常好,下面請同學們迅速通讀全文,同桌互相思考討論:課文介紹了松鼠的哪幾個方面?全文可分為幾大部分?每部分都寫了什麼?

  2、今天我們從外形和生活習性方面瞭解了松鼠的美麗可愛,關於松鼠你還想知道些什麼?誰來說一下?

  五、拓展延伸

  1、把這種美麗可愛的小松鼠介紹給你的朋友。

  2、學習課文描寫松鼠的方法,把你喜歡的'一種小動物寫下來。

  教學反思:

  1、開課時,我採用了激趣的手法,讓孩子們說說你心目中的松鼠是怎麼樣的,然後,帶著你心目中松鼠的形象的感覺去讀課題,這時,我發現,孩子們的朗讀自然而然的就變了,雖然不敢說我這樣就真正做到了激趣,但確實孩子們的朗讀有變化了。

  2、對於松鼠的生活習性,我大膽的採用了讓孩子們在自讀的基礎上,相互交流的教學方法,在這個教學環節中,我發現孩子的閱讀能力其實是很強的,他們完全能讀明白松鼠有些什麼生活習慣,並且,在自讀自悟中,他們還發現了松鼠生活習性中,令他們覺得好玩的地方和他們欣賞的地方:松鼠太聰明太可愛了。

【松鼠的語文教案設計和課後反思】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