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讀後感> 讀新課程有感

讀新課程有感

讀新課程有感

  隨著課改的全面推行, 課改像是一場急風暴雨式的“洗禮”,每一位教師都受到教育新理念的衝擊。在暑假裡,我讀了感悟新課程一書,發現此書絕對不是一本適合速讀的書。捧讀該書首先需要靜心、凝神,慢慢品味,然後才有所得,讀之猶如聆聽專家的講話,語氣柔和平淡,循循善誘,一個個的典型案例娓娓道來。參與新課程改革的教師們都可在感悟中獲益。讀完此書,我認為課改最大的改變是學生的學習方式,就是變“講授式”為“自主學習”。自主學習能活躍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同時,也為他們插上了想象的翅膀。當然有的教師認為,自主學習就是放任學生去學習、任他們自由發展。其實這樣不僅難以實現課堂教學目標,還會導致課堂教學秩序紊亂。因此,如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應是我們教學改革的核心,也是我們的必然選擇。否則課改就成為空話。然而在實踐中,真正地讓“語文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的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卻是艱難漫長的。

  去年我執教了一年級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在教學中我也努力嘗試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一年下來雖取得了一點點成效,但與課程標準相差還甚遠,主要是沒有正確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讓自主學習真正走進我們的課堂。讀完感悟新課程後,似乎再次找到一點感覺,到底該怎樣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呢?下面就個人體會與大家交流。

  一、為學生自主學習創設情境

  德國心理學家格式塔心理學代表人物奇勒認為:學習取決於整個情境結構的突然知覺,學習是知覺經驗中原有結構的豁然改組或新結構的豁然生成。這一理論雖然帶有嚴重的唯心主義和神秘主義色彩,但它強調整個環境對學習的作用,顯然是有積極意義的。學生創造力的開發,離不開良好情境的創設。課堂教學中,教師博大的胸懷、民主開放的教學觀念,常常會讓學生在思維海洋裡捲起美麗的'浪花。在上《畫風》一文時,我首先選擇了一個有風的日子,對小朋友說:“同學們,今天我們來畫風。不過要畫風,咱們得先找到風。”小朋友一聽都議論起來:“風看不見,摸不著,怎麼找得到呀?”隨後我帶領小朋友走出教室找風。一走出教室,小朋友個個都仔細地看,小心地找,回到教室,小朋友都七嘴八舌地說開了:“我看見羅雨婷的頭髮飄起來了”、“我聽到樹葉嘩嘩地響起來了”、“我看到樹枝在擺動了”、“我看到校園裡的紅旗在飄動”、“我感到臉龐涼涼的”……我想小朋友已經在自主學習中有了新的發現,新的收穫了。

  二、在自主學習中滲透和指導學習方法

  良好的學習方法是學好知識的前提和保證,並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在教學中應以身示範,明確要求,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獲得學習方法。例如:在生字教學中,我總是讓學生自已去觀察字的形狀與結構,自已找出易混的字,同時說出應該怎樣進行區別。這樣,不僅讓學生牢記字形,同時也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獲得了自主學習的方法。再如,教學“親”“ 塵”“ 淚 ”“樹 ”“尖”“ 碧”“ 業”這些字時,根據字的形狀和意義,引導小學生自編,互猜字謎,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提高識字興趣。立在木頭上(親);小土是灰塵(塵);眼目流水(淚);又來村中(樹);上面小下面大(尖);王爺爺白奶奶坐在石頭上看綠水(碧);兩豎在中間,兩點站兩邊,下邊一長橫,作業當堂成(業).這樣把字音、字形、字意相結合,學生好記好認,變生僻為通俗,又掌握了猜謎識字法。

  三、在自主學習的同時,鼓勵學生創新

  教師在重視學生自主學習時,應鼓勵學生敢於奇想和怪問,敢於發現和創造,而不應在學生提出與自己設計的教案相異的問題加以制止,應當適當地加以鼓勵,促使學生消除膽怯和依賴心理,讓他們無拘無束地充分表現自己,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

  課改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同樣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教師應成為一個組織者和引導者,正確、適時地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生自主學習不再只是學生單方面的事情,而是成為教師與學生互動的橋樑與紐帶,讓“自主學習”真正走進我們的課堂。

【讀新課程有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