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讀後感> 聽杜郎口國中教學模式有感

聽杜郎口國中教學模式有感

聽杜郎口中學教學模式有感

  從杜郎口中學的高校長的教學改革簡介和這位老師上的課來說,杜郎口中學的教學模式不外乎兩點,一是老師敢於“放” 二是學生學得“活”。

  1、教師敢於“放”

  (1)相信學生。杜郎口中學的課堂,學生交頭接耳、粗聲大嗓、隨便插話、信口開河成了“課堂紀律”,不這樣反倒受批評。因為老師們認為,這種“課堂紀律”才真正能夠保證學習質量。學生在看起來無秩序的氛圍中,沒有打鬧,沒有起鬨,沒有偷懶,學習積極性高了,主動性強了,視野開闊了,思維活躍了,這樣,你想讓學生成績不高,反倒是一件很難的事情。

  (2)轉換角色。杜郎口中學的教師不是把“我”知道的告訴給學生,學生被動地聽,被動地接受並確認,而是讓學生主動發現知識、建構知識,學生在獲得知識的過程中有了親歷、有了體驗,形成了“生成”的能力。杜郎口中學的教師,作為管理者,主導確立學習目標,宏觀調控學習內容、學習進度和學習方式;作為引導者,激發學生參與熱情,矯正學生學習方向;作為合作者,主動彌補、豐富學生知識,為學生提供諮詢。從專業知識的角度說,教師的學科知識的體現受到大幅度的限制,教育知識卻顯得十分重要。從教師作用的領域和顯隱程度來說,教師從微觀退到了宏觀,從過去的凸顯退到了時隱時顯。我們說,杜郎口中學的課堂裡,教師並沒有消失,而是成功地進行了角色轉換。

  (3)“放”而不亂。這裡的“放”不是放任自流、漫無目的,要把握一個準確的“度”。衡量這個“度”的標準就是學生活動時空的必要性和必需性,與此相對應的,還有教師干預時空的必要性和必需性,兩相結合,找到一個最佳結合點。“10+35”就是杜郎口 中學教師對這種“度”的把握的經典表述。還有,研究“放”的同時,要研究“收”,不該放的堅決不能放,只有給“放”規定一個邊界線,才能保障“放”的效果。比如,學習的主要內容,學習目標的確定,教師還是攥在了自己手裡。

  2、學生學得“活”

  傳統課堂裡,教師是權威,是真理的化身,學生的思維要圍著教師轉,學生的學習方式服從於教師教學方式,嚴重違背了教學規律和學習規律。杜郎口中學的學生“我的課堂我主宰”,在學習面前充滿著自信,具有主人公意識。教師的思維要圍著學生轉,教師的教學方式服從於學生的學習方式,使教師與學生的關係、教學與學習的關係回到教學規律和學習規律上來。

  (1)圍繞任務。任務是活動的平臺,也是活動的目標。在杜郎口中學“預習”、“展示”、“反饋”各個環節中,任務都是明確的。“預習”主要解決基礎知識,“展示”主要解決理解、內化、提升的內容,“反饋”主要是解決缺漏的內容,特別注意解決學習能力差的學生的缺漏內容。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有機統一在、體現在三個環節之中。

  (2)突出表現。與傳統的接受學習響應,我們的課堂多強調學生的“聽”與“思”,強調學生學習過程引起的內在變化,所以,學生就顯得特別規矩,課堂氣氛就顯得特別安靜。當然,我們不可抹殺這種學習方式對於知識傳承的功用。杜郎口中學的'學生特別熱衷於“表現”:或說,可長篇大論,可隻言片語;或寫,可在預習本上,可在黑板、地板上;或演,可唱歌,可跳舞。他們把學習收穫傳遞出來,外顯出來,在“傳遞”“外顯”的過程中使“收穫”得到梳理、整合、豐富、矯正、彌補和提升,與此同時,現代社會人才所需要的“表現力”在學校的真實場景中得到了訓練。“聽”與“思”成了“表現”的前提,因為“聽”不清楚,“思”不明白,何談表現!

  (3)小組合作。杜郎口中學的老師充分利用小組合作這一教學手段讓學生合作學習。學生們在小組中交流各自蒐集到的資料,對同一問題發表不同的看法,對同一題目做出不同解法,相互切磋,相互啟發,形成學習的合力。然後,組織交流,將小組的合力擴充套件為全班的合力。

  從整體上看,杜郎口中學的改革初具形態,但我覺得還遠未真正成熟。從我們觀察到的數學課堂看,教師在“必要”的時間內發揮“必要”的作用做的還不夠,而且10+35從一定程度上還末真正體現,雖然每個小組都分有一定有任務,但在一個小組 發表見解的時候,其它小組均不參與,只是在聽,這樣可能有利於一些優秀的學生,對於弱勢群體可能沒有多大的提高,所以我認為在丟擲一個問題時,應該有一段供學生全神貫注、凝神思索的相對安靜的時間,應以“個體——整體——個體”的操作模式為好,這樣才能比較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聽杜郎口國中教學模式有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