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在動態與即興中生成語文之美》動態教案

《在動態與即興中生成語文之美》動態教案

《在動態與即興中生成語文之美》動態教案

  新課標所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等眾多新理念。何謂動態教學?在新課程教育理念及眾多教育理論的指導下,以教學要素資源最大化、學習效率最最佳化為宗旨,以文字為教學載體,以社會生活為教學背景,以多元互動為基本前提,以教師為平等中的首席,以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為基本特徵,以師生、生生多元、多層次交叉對話為基本形式的教學模式。因此,何謂動態教案?我想應該是真正的以學生為中心的“以學定教”理念的教學設計。

  一、它應具備以下幾個特徵

  (一)全程充分體現學生“自主”與“自我”;

  (二)全程充分體現師生、生生多邊互動與實踐;

  (三)全程充分體現生活的、開放的語文。

  (四)全程充分體現“三維目標”的有機融合,全面提升語文綜合素質。

  二、與此同時,它還應重新確立以下幾個概念

  (一)課堂“預知”。課堂的“預設”應更新為以不變應萬變的“預知”更為科學合理。

  (二)課堂“零提問”。課堂是以教者“零提問”的方式讓學生自主閱讀而生成問題;

  (三)“教學標底”。“教”與“學”從某種角度講,應是“合同”關係。文字的教學應有最基本的“教學標底”要求。

  (四)“標底差”。作為學生受知識、能力、閱歷的侷限,很難達到課標、教材及教師的所設“標底”,這差額就是“標底差”,這“差”就是老師引領的空間。

  (五)“我的觀點我舉證”。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不但要讓學生明白“是什麼”,還要讓學生明白“為什麼”。學生在尋找證據用以佐證自己觀點的過程,就是反覆閱讀、反覆與文字對話,反覆與作者、編者對話,從而理解、內化文字的過程。

  三、綜上所述,它還應具備以下幾個程式

  (一)廣泛“預知”,以不變應萬變。

  目前,課堂“預設”與“生成”出現的頻率極高。筆者認為課堂“預設”的提法應改為“預知”更科學。“預設”的落腳點在“設”,而“預知”的落腳點在“知”。就“知”與“設”而言,“知”應在前,“有知”才能“有設”。其實,課堂“預知”遠比“預設”的範疇更寬、更廣。所謂“預知”就是教師在課前對所教文字涉及的所有相關資訊及教學的環節作通盤的瞭解、知曉並掌握,作出以不變應萬變的準備。具體應有以下幾方面的“預知”。

  1.“雙基”的預知。

  文字的時代背景、作者的簡要資訊、課文中重、難點句的理解以及作者表達方法的運用和學生解決知識的能力程度等都需預知。如人教版小語第九冊《金色的魚鉤》一文,涉及長征知識,這就必須是“預知”而不是“預設”。

  2.課堂教學程式的預知。

  根據文字所處單元的位置及特色、作者的寫作目的、編者的`編排意圖,根據學生“雙基”掌握的程度,採取什麼樣的方法教,教到什麼程度,突出什麼樣的主題,都需預知。如《西湖的綠》《青海湖,夢幻般的湖》這種課文就應採取“深文淺教,長文短教,扶放結合,重在欣賞”的教學策略。這裡“預知”、“預設”相輔相成。

  3.課堂上可能質疑的預知。

  學生在課堂上可能質疑的地方應儘可能地預知,當然,學生的質疑是一個動態的、不確定的,只能儘量想得寬些、廣些。如教學《再見了,親人》一文,學生提出這樣一個有趣的問題:為什麼小金花要排在第二,而不放在第三?課前老師就未預知到,當時老師問他是怎麼想到這個問題的?這位學生告訴我:前一課《十里長街送總理》就是按所寫人物的“輩分”排的,對於一個十來歲的孩子,那是多麼精彩的一筆,令人吃驚。這也是“預知”而不是“預設”。

  4.本的資訊預知。

  文字以外有舊知識、學科間的聯絡、社會生活、大自然等相關資訊,更需要預知。象《太陽》《只有一個地球》這些課文與自然聯絡非常緊密,雖不是要上成自然課,但應瞭解其中的相關重點知識,講課時才能心中有數吧?這也應是“預知”而不是“預設”。

  (二)出示“預設模版”,生成問題

  下面出示一份《秋天的懷念》案例(人教版小語第九冊作者史鐵生閱讀課文,因字數受限,學生完成內容略)。根據本案例這樣的方式,每課都能達到“零提問”,且由學生自主閱讀而生成問題。(附件──預設模組)

  一、閱讀時間***.10.18

  二、閱讀文章《秋天的懷念》

  三、我能行

  1.文相關資料—作者、章時代背景(略)

  2.字書寫

  3.系語境、生活理解詞語

  4.佳句抄寫

  四、主要內容

  五、閱讀體會

  六、我與你分享

  七、我向你求助

【《在動態與即興中生成語文之美》動態教案】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