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藝術> 新生入園教師語言藝術策略論文

新生入園教師語言藝術策略論文

新生入園教師語言藝術策略論文

  入園初期的孩子大多數在3歲左右,此時正是幼兒語言發展的敏感期。教師語言對幼兒有著積極的示範作用,對發展幼兒語言能力、滿足語言敏感期發展需要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那麼,在新生入園時,教師說什麼孩子才能聽懂?教師如何說孩子才願意聽?教師應採取怎樣的語言藝術策略?經過幾年的實踐,我們在以下方面進行了嘗試。

  一、說能聽得懂的語言

  幼兒入園前在家庭中已經生活了2~3年,在這裡幼兒不需要多說什麼,家長就能明白他的意思。入園後面對新的環境,面對完全陌生的老師,幼兒只有能聽懂老師的語言,才能與之產生互動。所以,老師要說幼兒能聽得懂的語言。

  1.稱呼小名。許多幼兒入園前,在家中一直被稱呼小名,入園後老師在一日活動中稱呼幼兒的學名,許多孩子表現出茫然,不知道是怎麼回事。老師不妨在入園初期直呼他的小名,這會讓他感受到親切的語境,消除緊張恐懼心理,對教師產生親切感和依戀感。

  2.簡單具體。幼兒入園初期對教師的語言表達習慣不熟悉,加上年齡小,對語言的理解能力有限,因此,教師要避免使用長句子、半截句子,語言表達應簡短、具體,直接指向活動的要求、方法等。如:教師說“請小朋友分組排隊來喝水”,幼兒就不明白怎樣算是分組、如何排隊。可以改為:“請小朋友喝水”,先滿足幼兒基本的生理需求,再透過簡短明瞭的語言讓幼兒明白怎樣排隊。

  3.說出需求。許多孩子入園哭鬧的原因是不會表達自己的需求,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往往給孩子準備好水、食物送到幼兒面前,提醒幼兒如廁等。生活自理方面對孩子來說是一種基本的需求,如果幼兒不會表達,老師又不能察覺到孩子的個別需要,孩子往往用哭鬧來表達。這時候,老師就要詢問幼兒是否是要喝水,是否要上廁所等,並且告訴幼兒如何表達自己的需要,何時、向誰表達需要。

  4.環境配合。幼兒園對幼兒來說是一種新的環境,幼兒不熟悉這裡的環境,老師可以在具體的環境中,豐富幼兒的認知,如:告訴幼兒“這裡是洗手間,這是小便池,這是保溫桶”,讓幼兒瞭解每個環境中每種物品對自己的生活有什麼幫助,如何使用它們。

  二、說適宜模仿的語言

  語言敏感期的孩子對周圍的語言環境非常感興趣,這時,老師說幼兒喜歡的、易於模仿的語言,將會滿足幼兒敏感期的需要,豐富幼兒的詞彙,為幼兒學習表達自己的想法、與他人溝通交流提供積極的語言環境和榜樣示範作用。

  1.語言規範。處於語言敏感期的幼兒對新鮮的詞彙、句子都很有興趣。在教育活動、遊戲活動、生活活動中,幼兒無時無刻不在吸納周圍人的語言,這時候老師使用標準、規範的表達方式,將給幼兒提供示範。許多時候老師低估幼兒的接受、感知能力,使用像“飯飯、果果、水水”等詞彙,其實不如直接讓幼兒瞭解規範的詞彙:午飯、蘋果、水。老師在教育活動、生活活動中可以更多地採取故事活動讓幼兒感受語言的豐富,體味語言的美感。

  2.良好示範。老師之間、老師和幼兒之間在一日活動的各環節都會有互動,此時老師運用良好的禮貌用語,如“你好、早上好、再見、謝謝、對不起、沒關係、請借過”等都會讓幼兒瞭解在具體情景中,每個詞彙、每句用語所表達的具體含義。早來園、晚離園、使用他人物品、表達感謝、接打電話、開關門等情景,都是非常好的教育時機。

  3.運用歌謠。手指遊戲、兒歌、歌謠有著非常強的`節奏感、韻律感,內容豐富,說起來朗朗上口,富有童趣。因此,老師經常與孩子一起表演這些歌謠,將能激發幼兒對語言的興趣,享受語言表達的樂趣。

  4.適當重複。幼兒非常喜歡重複,一首兒歌、一首童謠、一個故事,只要孩子喜歡,他們都希望反覆傾聽、感受、表達,在有趣的重複過程中,孩子對內容更熟悉,並會嘗試著進行表達。同時,幼兒也在重複的過程中內化作品所表達的情感,滿足內在追求完美的需求。

  5.動作表演。在實踐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孩子對兒歌、歌謠、故事等非常喜歡加上動作進行表演。因為動作表演有助於孩子全身心地理解、感受、表達作品,讓孩子感覺到一切都是有生命的。這種擬人化的體驗方式更符合孩子的身心特點。

  三、說共情的語言

  認同的前提是傾聽,老師和孩子之間要建立安全的連結,老師就要傾聽孩子的心聲,讓孩子願意把自己的恐懼、焦慮、擔心、需要表達出來。表達出來之後,孩子就能感覺到有人理解他的感受和需求,這對孩子很重要。

  1.面對哭鬧時的共情。作為成人,在我們固有的觀念中總認為哭是不好的,孩子哭似乎表示老師無能照顧好孩子,老師也容易情緒焦慮。其實,哭是一種情緒的表達方式,哭泣是癒合感情創傷的必要過程。當孩子摔倒哭泣時,老師一味想制止孩子的哭泣,試圖說服孩子轉移注意力,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這時只要我們陪在孩子身邊說出孩子的感受就可以,如:“你摔倒了,很疼是嗎?老師陪在你身邊,需要我抱抱你嗎?”當孩子因入園不適應哭泣時也是一樣的,老師要說出對孩子感受的理解:“你很想媽媽是嗎?老師知道你現在很傷心。媽媽沒有來接你,你著急了?老師知道你難過,老師陪著你,老師愛你。”這樣,孩子的煩惱會隨著哭泣逐漸消散,哭泣也會隨之停止。我們給孩子機會自己排除受到傷害的感覺,之後他會變得更堅強和自信。

  2.不評論情緒。當孩子傷心時,我們往往會說:“這有什麼好傷心的。”當孩子難過時,我們往往覺得沒必要:“不用哭,你媽媽又不是不來接你。”但孩子需要的並不是你的評價,而是希望得到你的理解,因此你最好對孩子說:“你這樣傷心,我很難過。”“你不高興,我在這裡陪著你,我理解你。”而類似“別哭了,真難聽”“再哭,你媽媽聽見就不來接你了”等語言只會讓孩子感到羞辱、恐懼,加劇孩子壞情緒的蔓延,甚至影響到其他孩子。傾聽可以逐漸減弱不良情緒對孩子的控制,一旦完成整個過程,孩子的內心就可以恢復良好的判斷力。

  3.避免說“不”。需要告訴孩子某種事不能做(情況尚不危險)時,避免使用“不”,如“不要跑”,實際是在提醒幼兒有跑的方式。並且,在使用“不”字時往往有威脅和嚴厲的感覺,可以改為幽默、誇張的語氣:“這樣危險,容易滑倒。”“慢慢走才安全。”這樣,幼兒就明白該怎樣做才能保護自己。

  四、說鼓勵的語言

  正如前面談到的,老師負面的語言,或許能暫時控制孩子的情緒,一時產生安靜,但不能起到長期效果,甚至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對老師產生畏懼感和不信任感。

  1.創設條件多談話。老師可在早來園、生活活動等環節與新入園幼兒多交談,如:“早上誰送你來的?”“你的書包是什麼顏色的?”“哪個是你的小杯子?”“你畫的是什麼?”消除老師和孩子之間的距離感,讓孩子感受到老師和他有共同的愛好和話題,這對孩子良好情緒的建立和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很重要。

  2.肯定性語言。在一日生活的各項活動中,老師要積極運用肯定鼓勵性語言,激發幼兒的自信心和對自我的認可,如:“你擺得真整齊”“老師和小朋友都為你高興”“告訴大家,你是怎樣做的”等。同時注意語言要具體明確,在具體的情境、事件中,避免空洞和虛假,否則孩子感覺不到老師的信任和愛。

【新生入園教師語言藝術策略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