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雕塑> 談雕塑藝術的文化取向論文

談雕塑藝術的文化取向論文

談雕塑藝術的文化取向論文

  摘要:雕塑藝術作為眾多藝術的集大成者,它的發展轉變受到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同時,受西方文化藝術的影響,雕塑藝術在當代藝術背景下,也呈現出了新的發展趨勢。本文主要圍繞我國當代背景下的雕塑藝術的文化價值、發展歷程、進步取向展開探究。

  關鍵詞:雕塑藝術;文化價值;風格;取向

  隨著時代的發展,雕塑藝術的形態、材質、顏色都在產生著不同的變化。雕塑藝術在美術領域的發展步伐迅猛,使這一藝術文化的價值取向更加多元化。

  一、我國當代背景下的雕塑藝術的文化價值

  傳統雕塑藝術指的是美術工藝設計師根據獨特的藝術思維,運用雕、刻、塑三種不同的形式,所創造出來的一類藝術作品。雕塑藝術的材質十分豐富,在加工手法上,也包含著圓雕、浮雕、鏤空雕等不同的形式。雕塑在人類智慧的進化和發展中具有重要的意義。早在舊石器時代,我國雕塑藝術就已經開始逐步發展,並且呈現出了多種形式的雕塑意象。隨著文明的發展,後期佛教道教文化的影響,伴隨統治階級政治目的的需要誕生出了雲崗石窟、龍門石窟、秦始皇兵馬俑、霍去病石雕等。這些中國藝術寶庫的誕生都充分體現出了當時的時代背景下藝術文化價值的取向,有的誕生是由於常年時局紛亂、民眾皆苦的時代背景。而佛教文化來世之學、因果報應之說在此契機得到發芽的土壤,統治階層利用藝術的手段,雕塑的方式,在懸崖中開鑿佛教內容,結合壁畫彩繪的形式,安撫民心教化群眾穩定自身的統治,而大眾百姓藉此找到精神的寄託,甚而作為供養人自發開鑿洞窟或祈求福佑或為親友禱告。有的則來自墓葬文化的興起,《荀子理論》中有述:喪禮者,以生者飾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事死如生,事亡如存有意識的營造象徵死者的墓穴的形式。因而陵墓的地上、地下建築和隨葬生活用品均應仿照世間。先前死者所用過的物品一般作為陪葬品埋在死者周圍。從陪葬品也可以推測出死者生前的許多資訊,這一點在中國古代的帝王墓葬中有十分突出的表現,兵馬俑就是其非常典型的體現。文獻記載,秦漢時代陵區內設殿堂收藏已故帝王的衣冠、用具,置宮人獻食,猶如生時狀況。秦始皇陵陪葬坑氣勢宏偉的兵馬俑完全是人間世界的寫照。兵馬俑的藝術風格上,其陶俑嚴肅緊張的表情身體語言,嚴謹寫實的雕塑手法,也充分體現了秦國作為法制治國嚴酷吏治的國風民情。秦國兵馬俑既是中國傳統雕塑寫實風格集大成者,也是作為秦代歷史的重要文化史料,漢霍去病墓位於陝西省興平縣境內,是漢武帝茂陵陪葬墓。霍去病是漢武帝時的名將,自幼能征善戰,率軍抗擊匈奴,排除了匈奴的長期威脅和騷擾,因此威名大振。霍去病去世後,武帝為他修建大型墓冢,至此雕塑藝術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中體現出為名臣忠將歌功頌德,標榜事蹟,教化後人的作用。藝術風格上霍去病墓石刻是漢代以後整個中國古代大型紀念碑雕刻的典範作品,它在打破漢代以前舊的雕刻程式,建立更加成熟的中國式的紀念碑雕刻風格方面,具有劃時代意義。它不像秦始皇兵馬俑那樣用龐大的兵馬來顯示其嚴整的軍威,而是採取以一當十以少勝多的藝術手法。在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倡導之下,在中國飛速發展的經濟騰飛中,藝術有應該何去何從?筆者認為應該體現出現代中國的時代背景和精神倡導,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的鋼鐵之夏創作營活動就是現下中國雕塑藝術創作的一大正能量體現:在大批工業時代廢棄的機器和殘件,在來自全世界優秀美術院校雕塑藝術家們的創作下被賦予了第二次生命,工業城市也隨之迎來一次藝術革命。既是對上一輩那個偉大的奮發時代的致敬,也是多元藝術在中國這片開放包容的土地上蓬勃發展的標誌。這些雕塑將功能性和美觀性融合在一起,使中國雕塑藝術獲得了長遠的發展,在世界雕塑歷史場都佔有重要的地位。而伴隨著現代社會科學的發,人們的審美方式、藝術情趣不斷產生變化。

  二、我國當代背景下的雕塑藝術的文化發展現狀

  在近次對作為當代雕塑教育以及創作實踐的前鋒藝術家、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主任呂品昌教授的專訪中了,呂品昌教授講到他的一些藝術思想和經歷:為了創作中進一步體現中國文化的博大進深,曾多次到麥積山、龍門、敦煌等地考察學習,很多人熟悉西方雕塑的寫實,而在中國寫意的融入成為民族審美的體現。作為西為中用的創作,更多的是對自身文化精神的挖掘,而非簡單形式的拼湊。除了對傳統文化的探索,還應該綜合性的運用材料創作,展現中國新時代的氣象與風貌。呂教授的“太空計劃”系列作品就是進口中國航天科技的發展,結合了陶瓷、金屬等成型材料的元素進行雕塑作品的再創作,他以雕塑的立體空間佔據體現人類生存空間的思索與討論,以陶瓷材料象徵太空元件的科技感,以極強的現實主義衝擊感,不但引起人直觀的思考,也在雕塑中更大膽的引入強烈的`時代感。在實踐創造上,中國雕塑藝術和西方藝術在理論上相互結合,構建突出的藝術特點,具體分析如下:

  (一)文化歷史的呈現

  在當代雕塑藝術的發展中,雕塑作品往往和城市的文化定位、地理風貌、審美特點相互結合。雕塑作品的呈現也不僅僅突出在宗教場合之上,更多的展示了社會的形象。

  (二)創造手法的呈現

  從創造手法上看,當代背景下的雕塑藝術形式、題材得到了不斷的創新。不同材質藝術的推進,使現代雕塑藝術中,金屬材質、複合材料的應用疊更加廣泛。雕塑藝術的創造靈感和組織形式,也依附於具體的材質呈現出了多樣的表現特點。圍繞不同的雕塑材質,作者在主題的設定上,更加寬泛,逐漸跨越了“宗教”“種族”等設計形式。

  (三)內在含義的呈現

  一些象徵著優秀文化思想和文化成果的雕塑作品,開始得到人們的關注,很多包含深意的雕塑作品開始受到了人們的廣泛歡迎。在城市發展、社會發展和家庭思想的構建下,凸顯出了不同的藝術深意。

  三、當代背景下雕塑藝術的文化發展方向

  中國雕塑藝術的發展歷程在不斷的轉變。為了探尋中國雕塑藝術和傳統雕塑藝術的相關凝結,結合藝術發展規律,實現對雕塑藝術的拓展也就顯得更加深遠。

  (一)現代化

  我國雕塑藝術伴隨著社會的進步,使中國雕塑藝術逐漸步入現代化的國際藝術格局。雕塑藝術在現代化發展方向之中,嘗試打破傳統雕塑藝術的侷限性,與西方文化相互交融,和現代藝術產生並軌,這樣才能夠呈現出對藝術的互動與熱情。與時俱進,開拓進取,使中國雕塑藝術中的超現實主義、後現代主義發揮到極致,確保當代中國雕塑藝術能夠以一種領先的姿態,鍛造出更多的藝術瑰寶。

  (二)多元化

  雕塑藝術技法的多元化、含義的多元化已經成為了我國當代雕塑藝術轉型的主要內容。在新技術的影響下,受東西方不同文化額交融,雕塑藝術整體表現上的多元化更加鮮明。工業技術的發展使雕塑藝術中的合成材料應用廣泛,給設計者提供了更多的設計選擇。藝術理念的推進使雕塑藝術發展轉變,從靜態、動態雕塑和軟雕塑的綜合彙集。作者自身觀念的構建,使現代社會文明在現代雕塑作品中,突破了單一的文化限制,共同推動雕塑藝術實現更高層次的發展。

  (三)大眾化

  在傳統的雕塑藝術中,以莊嚴和正統為主要特徵的雕塑藝術具有十足的代表性,而時代的發展則使得中國價值的大眾化理念十分突出。大眾化作為雕塑藝術中的一大趨勢,促使雕塑造型藝術實現了全面的延伸。中國雕塑藝術的大眾化理念打破了雕塑藝術的單調沉重。

  (四)民族化

  民族文化作為雕塑藝術傳承和發展的重要載體,展示出了人們對於未來的追求和信仰。我國作為一個少數民族聚集的國家,在不同的歷史形態下,汲取更多的文化精髓,進一步實現雕塑藝術和地域文化的相互融合,促使雕塑藝術的文化資源變的愈加獨特和深厚。

  四、結語

  在當代背景下,雕塑藝術的文化取向伴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演變。這要求工作者在雕塑藝術創作中,融入更多創新意識。結合藝術文化的發展,沿著現代化、多元化、大眾化、民族化的導向拓展,從而創作出更多具有藝術魅力的雕塑作品,讓我國現代雕塑藝術能夠為未來藝術的發展奠定紮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律廣.雕塑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0,(35).

  [2]韓小囡.西洋雕塑的民族化與傳統雕塑的現代化———對中國傳統雕塑研習與創作課教學方向的思考[J].美術學報,2010,(02):15-19.

  [3]於偉,紀芳.基於ZBrush的數字雕塑綜合實驗研究[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5,(05):180-183.

  [4]李福全,王曉敏,路照林.談中國當代文化背景下雕塑藝術的開放性[J].美術大觀,2012,(07):66.

【談雕塑藝術的文化取向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