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傳統文化> 中國七夕傳統文化還有多少

中國七夕傳統文化還有多少

中國七夕傳統文化還有多少

  農曆七月初七,是我國最具浪漫色彩的節日,這個又名“乞巧節”“女兒節”的傳統節日,過去頗受女孩重視,中國七夕傳統文化剩多少??。然而,經數千年悲歡離合,“七夕”如今被包裝成“中國情人節”,商家以此上演“商戰”

  七夕節,傳統文化還有多少?

  傳統節日商業變奏曲

  近幾天,某知名品牌的櫃檯銷售員陳雯常常累得腰痠背痛,“飯都顧不上吃,還是忙不過來,因為七夕快到了,來買‘情人節’禮物的人多起來”。記者在南京德基廣場等多家購物中心看到,前來選購珠寶、配飾等的人絡繹不絕。“除了送點禮物,實在不知道這‘中國情人節’該咋過”,正在手錶櫃檯前徘徊的張博對記者說。

  除了百貨商店,其它能與“七夕”產生聯絡的商家也不甘落後地搭這趟“地鐵”。鮮花店、手工巧克力店早已做好了“迎戰”準備,快遞公司臨時加增了人手。“往年的情況是,七夕當天快遞鮮花和小禮品的人特別多,所以我們公司這次提前安排,增加了人手”,快遞員何權對記者說。

  七夕的商業熱潮從零售業蔓延到餐飲、服務業。“七夕情人套餐”、“鵲橋交友活動”、“浪漫觀影之旅”、“情人節溫馨套房”……“商戰”在飯店、影院、賓館和婚慶公司上演。

  不該泯滅的文化記憶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古代七夕望月時吟誦的詩句如今已隨同“女兒節”淡去。

  七夕,原名為乞巧節,又稱“女兒節”。七夕乞巧的`風俗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是我國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古代女孩在七月初七晚上,對著朗朗明月,擺上時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仙女賦予她們聰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讓自己的女紅技法嫻熟,乞求姻緣巧配。

  “其實我們還是蠻懷念古代女兒節的,希望能經歷一些有文化和有信仰的東西,而不是單純找個‘情人節’藉口搓一頓或收一份禮物。”在電信公司工作的韓麗說,七夕簡訊《中國七夕傳統文化剩多少??》。

  在媒體工作的劉薇隱約記得童年時七夕的情景,七月七的清晨起來祖母會準備好一盆清水幫家裡的女孩洗頭髮,到了夜晚在桌上擺上各種水果、剪紙和針線,祈求家裡的女孩心靈手巧。“可惜這樣的過節方式祖母去世後就沒有了”。

  “女兒節”如何傳承?

  2009的七夕依然“商味”濃烈。

  時代變遷縱然應該帶來令人驚喜的日新月異,但一些關於民族的文化印記不應該在一代代人的生活傳承中褪色。

  南京大學民俗藝術研究室主任陳竟認為,七夕節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它的背後不但有牛郎織女的悽美愛情故事,更體現我國婦女對心靈手巧和美好愛情的追求。

  “文化說到底就是要‘存異’,”陳竟說,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它們集中體現了古老東方文化的獨特、優美。因而,無論時代如何發展,我們對待七夕節,千萬不要將其與西方情人節簡單類比。

  近年來,我國不斷加大對傳統文化保護力度,梳理了一批需要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目,七夕節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最好的保護方式就是讓其被人接受,並傳承下去,”陳竟說,在我們的課本中,牛郎織女的傳說要繼續講,女子對心靈手巧的追求也該大力弘揚。當然,現代女孩的“乞巧”並不是要去做針線活,而是表現為對藝術和文化知識的追求。

  與許多傳統節日不同的是,七夕節似乎缺少一個具體“表現形式”,如端午粽子、中秋月餅,這也是其難以傳承的原因之一。陳竟建議,傳統文化研究者可以結合時代特色,為七夕節尋找一個積極向上、容易傳承的“表現形式”。

【中國七夕傳統文化還有多少】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