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春節> 中國古代春節的風俗

中國古代春節的風俗

中國古代春節的風俗

  中國民間“過大年”亦稱“臘月忙年”,春節風俗歷經幾千年演變。下面我們來看看中國古代春節的風俗,歡迎閱讀借鑑。

  一、拜神祭祖

  過年風俗源於遠古農耕民族的“臘祭”。“臘祭”是古人“神先享用”意識的體現,人們習慣“索鬼神而祭祀”、“合聚萬物而索享之”,形成“歲終出祭”古俗。由於宗教、風俗本身的保守性及歷代統治者的倡導,這種原始時代的“敬神”禮俗代代相襲,並日漸演化為祭灶神。民諺曰:“三祭灶,四掃屋……”即指每年的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祭祀灶神。

  灶神,俗稱灶君、灶爺、灶王爺,是由原始的火崇拜發展起來的一種神祗崇拜,原始人心目中那一堆永不熄滅之火便是他們的灶。但自灶神產生始,其職權便與火或灶火相遊離,搖身一變成為天帝派駐各家的監察大員,乃一家之長,負責監督一家老小的善惡功過,定期上報天庭,故深得老百姓的頂禮膜拜。人們想祈福禳災,便對灶王爺恭恭敬敬。

  祭灶風俗伴隨社會的進步而漸漸淡化,取而代之的則是祭祖。過年祭祖,既是對祖先一個悼懷,也祈望祖先保佑來年的平安。祭祖一般在年三十,鄉間人家在去法穢、淨庭院、易門神、換桃符、貼春帖之後,或舉家去給祖先上墳祭拜,或把先祖的遺像掛在中堂正壁牆上,擺上祭品,點上香燭,讓後輩祭拜。晚上那頓準備多日的團年飯,大都也是先讓祖先“前來”享用後方可開席。各地祭祖形式雖不盡相同,但“祭祖祈福”的含義大致一樣。

  二、團年守歲

  過年習俗的民間傳說與“祭臘”不同。據民間相傳:“年”原是太古時代的一種怪獸,每屆寒冬將盡新春來迎之際,便四出噬人。古人為防禦“年”的掠食,便聚集在一起,燃起篝火,投入竹子使其爆裂出巨響,把“年”嚇跑。《詩經小雅庭燎》即有“庭燎之光”的記載,這“庭燎”便是用竹竿製成火炬,燃燒時竹節內空氣膨脹後爆裂,發出噼啪啪之響,這大概是“爆竹”的由來。既然“年”怕火光、爆響,人們每逢除夕便貼紅對聯、燃放爆竹,在燭火通明中聚集守更待歲。於是,便形成吃團年飯與除夕守歲的風俗。

  三、恭賀大拜

  古時有拜年和賀年之分,拜年是向長輩叩歲,賀年則是平輩間相互道賀。新年正月初一,人們早早起床穿上新衣,放過“開門炮”,後,便開始走親訪友了。

  古代通常“拜年”的順序是;先拜天地,次拜祖宗,再拜高堂,然後出門拜訪親友,亦有初一拜本家、初二拜岳家、初三拜親戚等不同的講究,一直拜到正月十五,這年才算拜完了。

  四、壓歲錢祈福

  過年時,晚輩給長輩拜年,常備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賜予晚輩,寓意壓歲祈福。相傳,壓歲錢能夠壓住邪祟,因為歲和祟諧音,故稱為壓歲錢。晚輩得到壓歲錢即可平安度過新歲。

  古代春節前後風俗

  1、穿青衣迎春

  立春日,夜漏未盡五刻,京師百官皆衣青衣,郡國縣道官下至斗食令史皆服青幘,立春旛,施土牛耕人於門外,根據示兆民。

  ——《後漢書禮儀志》

  古人相信春季萬物生髮,天地翠色,故屬性上對應的顏色是「青」(青綠)。統治階級為表示自己與「天」的關聯性,所據也把穿青色衣服視作儀式之一。

  同理,立夏紅色(朱),立秋白色,立冬黑色。

  同理,春季對應的方位是「東」。所根據天子和文武百官要前往東門之外迎春。

  2、飲梅花酒/椒柏酒

  長幼悉正衣冠,根據次拜賀,進椒柏酒……董勳雲:俗有歲首用椒酒,椒花芬香,故採花根據貢樽。正月飲酒先小者,根據小者得歲,先酒賀之。老者失歲,故後與酒。

  ——《荊楚歲時記》

  梅花酒,元日服之卻老。

  ——《四民月令》

  椒柏酒即根據花椒、柏枝所制之酒。是的你沒看錯,古時候很流行喝花椒相關飲料。如《楚辭》亦有「蕙餚蒸兮蘭藉,奠桂酒兮椒漿。」由此衍生而來又有「屠蘇酒」,配料更多些。

  梅花酒不確定。立春時我國大部分地區的梅花尚未開放,應是上一年採摘梅花釀製而成。類似的食譜《山家清供》裡有,不詳述。

  3、食七菜粥

  正月七日為人日。根據七種菜為羹。

  ——《荊楚歲時記》

  中國上古時代的傳說裡也有類似《聖經》中創世紀的情節,如「正月一日為雞,二日為狗,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七菜粥即取七種早春新鮮蔬菜做粥/羹,取迎新去晦之意。

  七菜粥如今在日本更為流行,曰「七草」。國內倒是式微了。

  4、食春盤/咬春

  立春日,春餅生菜,號春盤。

  古代春節有什麼風俗

  1、臘月二十三 祭灶

  我國春節,一般是從祭灶揭開序幕的。祭灶,是一項在我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舊時,差不多每家每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

  2、臘月二十四 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四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淨淨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3、臘月二十五 接玉皇

  舊俗認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於農歷十二月二十五日親自下界,查察人間善惡,並且定來年禍福,因此家家祭之以祈福,稱為“接玉皇”。這一天起居、言語都要謹慎,爭取好表現,以博取玉皇歡心,降福來年。

  4、臘月二十七、二十八 洗浴

  傳統民俗中在這兩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氣,準備迎接來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諺語。臘月二十六洗浴為“洗福祿”。

  5、臘月三十除夕 貼門神、貼春聯、守歲、爆竹、吃年夜飯、給壓歲錢、祭祖

  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部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曆全年最後的一個晚上。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著除舊部新,消災祈福為中心。

  我國各地過年都有貼門神的風俗。最初的門神是刻桃木為人形,掛在人的旁邊,後來是畫成門神人像張貼於門。

  春聯的一個源頭是桃符。最初人們以桃木刻人形掛在門旁以避邪,後來畫門神像於桃木上,然後簡化為在桃木板上題寫門神名字。

  貼福字、貼窗花、貼年畫、貼掛千。這些都具有祈福、裝點居所的民俗功能。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他反映了人民大眾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人們對未來的希望。

  守歲,我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俗名“熬年”。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的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據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 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爆竹,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每家每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

【中國古代春節的風俗】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