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藝術> 石雕藝術寶庫北宋皇陵散文

石雕藝術寶庫北宋皇陵散文

石雕藝術寶庫北宋皇陵散文

  北宋皇陵位於今河南省鞏義市嵩山北麓與洛河間的丘陵和平地上,北起孝義鎮,西至西村,中貫芝田鎮,面積約30平方公里。宋時,這裡位於東京汴梁與西京洛陽之間,依嵩山而靠邙嶺,臨黃河而傍洛水,自古以來就是中原核心地區通向全國的交通要道和戰略重地,也是難得的風水寶地,故有“生在蘇杭,葬在北邙”之說。

  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登基後派其弟趙光義兼轄五使事,修奉新陵。趙光義吸取周禮和漢、唐陵制部分特點,以當時流行的“五音姓利”堪輿術,在鞏縣選擇了利於趙姓角音、木行、丙壬方向、西北水來、東南穹起、北低南高、山環水抱的地方,作為皇家陵墓兆域。乾德元年(963年),趙匡胤將父親趙弘殷和母親杜太后的陵墓遷至鞏縣西南40裡的訾鄉鄧封村,建立了宋陵唯一的夫妻合葬墓——永安陵。

  開寶九年(976年)三月,趙匡胤視察西京洛陽,回東京途中,到鞏縣祭奠父母,祭後登上神牆西南角樓,抽出一支響箭向西北射去,說道:“人生如白駒過隙,終須有歸宿之地,今日箭落之處,即我百年後長眠之所”,並親擬陵名“永昌”。當年十月,趙匡胤死於京城,翌年四月,奉葬在他自己選定的“永昌陵”——宋代唯一的自選陵。

  繼承兄長皇位的趙光義(炅),執政22年後,於至道三年(997年)三月死於箭傷,十月葬於永熙陵。以後,除宋徽宗趙佶、宋欽宗趙桓被擄到金國漠北的苦寒之地並葬身異鄉外,北宋蓁七個帝王及被追尊為宣祖的趙匡胤之父趙弘殷均葬於此,世稱七帝八陵。按照埋葬時間的先後,八陵的順序依次是:宋宣祖趙弘殷的永安陵、宋太祖趙匡胤的永昌陵、宋太宗趙光義的永熙陵、宋真宗趙恆的永定陵、宋仁宗趙禎的永昭陵、宋英宗趙曙的永厚陵、宋神宗趙頊的永裕陵、宋哲宗趙煦的永泰陵。

  北宋國家權力高度集中於皇帝,給后妃參與政事提供了便利。如劉皇后曾臨朝聽政長達11年,死後諡“莊憲明肅”,史無前例。在這之後宋代凡稱別的皇后,諡號都由以前的兩個字增加到四個字,反映了皇后的'政治地位在封建禮法上得到了承認。北宋后妃政治地位的提高,反映在陵寢制度上,表現為皇后單獨起陵。鞏義宋陵區共有21個後陵,建制和帝陵相同,僅僅是規模略遜。

  此外,宗室貴族、功臣名勳如高懷德、趙普、曹彬、蔡齊、寇準、包拯、狄青、楊六郎等也安葬於此,形成了一個規模龐大、氣勢雄偉的皇家陵墓群。

  北宋皇陵墓在設計上十分規範,改變了歷代帝王陵各不相同的局面。七帝八陵在方位上皆是北低南高,方向上皆在北偏西5到10度之間;帝陵皆為方形三級;附葬的后妃皆在帝陵西北方。葬期皆為皇帝死後七個月、皇后死後四個月。帝、後陵均以陵臺為主體,四周為正方形神牆,神牆四隅建角闕,四面設門,門側有闕臺,門兩邊各有蹲獅二尊。神道兩邊皆以規範的雀臺、乳臺、石象生及上馬石組成。石象生為帝陵60件,後陵30件,而且周圍綠化皆以傳統的柏樹為主,間以松樹,陵與陵之間皆以桔枳樹條帶為標誌。

  北宋陵製取法唐陵而有所變化,在帝后、顯貴陵墓的地面上,建有宮殿和廟宇,建築前設定圓雕人物和動物石刻組群,形成縱橫數十里的巨大陵區,開明清兩朝陵區設計之先河。每個帝陵上各有望柱一對、石象一對、馴象人一對、瑞禽一對、甪端一對、石馬二對、控馬官四對、臥虎二對、臥羊二對、外國客使三對、武臣二對、文臣二對、鎮陵將軍一對、上馬石一對、內侍一對、宮人一對,神城東、西、北各有蹲獅一對,南神門外則有走獅一對,此外帝陵北部的下宮尚有蹲獅一對、上馬石一對。望柱皆為方基蓮花座,柱身八稜,其上單線陰刻雲龍、牡丹、菊花等紋飾;石象造型高大,長鼻著地,形象逼真,馴象人造型比例準確,均為外國服飾。客使的服飾、臉型均表現了外國與少數民族的特點。武臣、文臣皆為寬袍大袖,頭上有冠,文臣持笏板,武臣拄劍;鎮陵將軍各個肌肉健壯,身軀高大,全副戎裝,拄劍或執斧鉞。就石雕建制而言,宋陵亦較唐陵達於完善,增設了象與馴象人、虎、羊、客使、鎮陵將軍、宮人、內侍,甪端代替了飛馬,整個定製、組合、變化、佈局更加符合皇權的需要,充分表現陵墓主人的神聖、威嚴、吉祥和牢固統治。所有石象生均採用圓雕與線刻結合的手法,既雄偉又細膩,各有特色,刀法純熟、造型生動、

  宋陵石雕在前代基礎上廣教博取,樹立了自己獨特的風格,有著鮮明的藝術特色,這就是寫實中有誇張,靜中有動,形神兼備。宋陵石雕的精細刻劃是以前歷代陵墓石雕所不及的。寫實傾向貫穿於宋陵石雕創作的全過程,從早期到晚期無論人像,動物作品都沿著這一傾向趨於成熟。可以說,遺存在鞏義的上千件宋陵石雕,是我國極其寶貴的文化遺產,在中國雕塑史上佔有無可爭辯的重要地位。

【石雕藝術寶庫北宋皇陵散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