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中元節> 中元節優美散文

中元節優美散文

中元節優美散文(精選13篇)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習中,大家經常看到散文吧?散文是一種自由、靈活、短小精悍,表現真人真事真是感情的問題。你所見過的散文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中元節優美散文,歡迎大家分享。

  中元節優美散文 篇1

  中元節俗稱鬼節,從我記事起,我就知道我的鄉人對這一節日很是重視。從七月初一到十五,每天都有鄉人進行祭祀活動,那情形一點也不亞於清明。

  每年的中元節,母親都要大肆操辦。父親是無神論者,對這一節日向有非議。他說,世間要真有鬼神,鬼的數量鐵定比人還多,哪裡還有人的立足之地?人死如燈滅,死就死了,哪有什麼變鬼一說,沒有鬼自然也就沒有靈魂。他的話與範縝的《無神論》同出一轍。

  父親的理論讓母親很是反感,怎麼就沒有了,我孃家隔壁三婆不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嗎?她死後還陽,給我們述說了好多陰界之事。所謂心誠則靈,誠心信奉,神靈自會保佑你消災避禍。吃齋唸佛,廣結善緣,就能得菩薩指點。再說了,過中元節也不是迷信,是祭祖,老話都說了,養兒不祭祖,猶如養豬狗。父親知道,就算是費再多的口舌,也未必能說服母親。於是,再遇中元節,父親便保持緘默。

  剛進農曆七月,母親就開始準備了,她從集市上買回祭祀物品,自己動手摺疊元寶,剪裁衣物。然後,挑選一個特別的日子宴請祖宗。那天早上,母親特別叮囑我們,請祖宗時靜靜地呆在一邊不許說話。十點左右,母親便布好了飯,桌上的菜餚很豐盛,每次祭祖,都離不了青菜、豆腐。是何緣由母親曾對我們說過,但貪玩的我終未記住。母親在門口放一串鞭炮,滿臉虔誠地說,請我家祖宗回來吃飯。爾後,立在一旁不語,我猜想應該是等待祖宗入席。片刻之後,母親退回屋子,開始分兩處焚燒祭品。我曾問過母親,母親說一處是燒給自家祖宗的,一處是燒給孤魂野鬼的。中元節就像是陽世間的春節,所有的鬼無一例外都要過節。母親一邊焚燒,一邊還唸唸有詞,大抵是保佑一家老幼平安之類的話。等祭品燒完,母親便讓我們對著桌子作揖,又一串鞭炮,就算送祖宗了。

  父親去世後,母親更看重中元節了。對於母親的行為,我們雖不贊同,卻也不敢反對,怕傷了她的心。母親焚燒祭品時,不停禱告,他爸,你可別睡死了,你得好好保佑我們。

  我們成家後,每年的中元節,母親都會捎信讓我們回去。燒祭品的時候,母親的禱告裡除了我們,還有我們的孩子,保佑家家平安,保佑孫兒們健康成長。

  母親晚年時,跟弟弟一家同住,她不再提過中元節,我們也不以為意。一年暑假,我去看她,說周邊村子很是熱鬧。她不經意地說,七月半了呢。我不禁愕然。原來,母親一直都未曾忘記。我對她說,我們一起去鄉下吧,給咱家祖宗、咱爸多燒點紙錢。母親欣慰地笑了,燒不燒也無所謂了,幾十年了,你爸在那個世界肯定是億萬富翁了,好多次我都夢見他數錢呢。

  母親去世後,儘管我不迷信,但中元節時,我也會進行祭祀。尋一塊空闊的所在,虔誠地點上香燭,蹲下身子,親手將紙錢燒給我遠在天堂的父母。看那跳動的火焰,我不禁悲從中來,此生我與你們只能以這樣的方式相見。

  青煙嫋嫋,我不由淚光盈盈。這飄渺的煙,是在訴說我的思念嗎?父親、母親啊,生我養我的爹孃,你們可曾知道,我有多想你們。孃家、爹孃這樣的字眼,無數次烙疼我的心。獨自一人靜坐發呆,我問自己,享受爹親孃愛,是多久前的事了?!孃家,孃家,有娘才有家。爹啊,娘啊,別讓歲月風乾了記憶,何時你們才會悄然入我夢裡來,哪怕只是給我一個笑臉、一個擁抱。

  中元節優美散文 篇2

  中元節也叫鬼節,佛教上又稱為盂蘭盆節,是民間的傳統節日。但在我們鄉村裡,卻既不叫中元節,也不叫鬼節,更不叫盂蘭盆節,只是按照農曆的日子把它叫作“七月半”。

  作為一個傳統的節日,拿我所在的這個並不算小的村子來說,知道“上元節”或“盂蘭盆節”的人,估計不會有三分之一,而要是說起“七月半”,哪怕是稚稚學步的黃口小兒,恐怕也是知道的,這是因為每次過七月半時,家中都要用糯米粉和豆黃粉或黑芝麻做金團吃,而小孩子對於七月半的印象,卻正是來自於這金團。儘管這金團並無多少特別的風味,但小孩子愛新鮮,所以這一年只吃一次的東西,對他們來說也是很有一點興味所在的,特別是用一隻筷子把金團串起來,那樣子更有一點象糖葫蘆。

  之所以把農曆七月十五這一天稱為中元節,是因為它的前後分別還有上元節和下元節,上元節也就是元宵節,而下元節則是農曆的十月十五,也叫萬元節。上元節和中元節以前我也知道的,但十月十五下元節卻從來不曾聽說,並且也不知道這“三元”之間的關係。

  這一點知識是從網上查來的,如今拿到這裡來吹牛,可能有點“耍大刀”或“抄襲”的嫌疑了,不過也沒有關係,因為,這一輪“大刀”即使起不到宣傳的作用,至少也可以增加這篇習作的字數。

  在我們那一帶的鄉村裡,七月半是要上墳祭祖的,既然是祭祖,自然就得有祭品,除出尋常所用的酒肉果品而外,七月半最主要的祭品卻是上面所提到的“金團”。金團這個名字很好聽,有點富貴相,其實卻也普通得很,無非用糯米粉搓成約一寸大小的湯圓,再壓扁一點,在滾水裡煮熟即成。金團出水後,還要加豆黃粉和糖,豆黃粉滿滿地粘在米粉糰子上,顏色黃花花的,真有那麼一點“金”的意味。也有不用豆黃粉而用黑芝麻的,所以我們那裡有一句“七月半,芝麻擂金團”的俗語,但沒有什麼特別的意思含在裡面的。

  鄉村裡一年到頭上山上墳大抵有三次,分別為清明、冬至、七月半。其中七月半的那一次是最不令人情願的,主要是因為七月半正值仲夏之季,烈日炎炎似火,人們即使坐在陰涼之處尚且汗流浹背,為了過節上墳卻要冒了酷熱到山上去走一遭,受罪的情形可想而知。但清明和冬至則相對地要好一些,特別是清明,正是春暖花開、萬物復甦的時候,山野裡到處充滿著的盎然的生機和無窮的樂趣,即使不上墳,蟄伏了一個冬天的人們也極願意出去走走看看,用時行的話叫作“踏青”。何況那時候的山野裡到處都有馬蘭頭、蕨菜、薺菜等野菜,順便採一點回來嚐嚐鮮,卻能令人滿口生香。而冬至,雖說氣候寒冷,常常讓人勾頭縮腦,可偶爾出去活動一下筋骨卻也很有必要,並且到外面去活動一番,倒是對付寒冷的最好的辦法。唯有這七月半,簡直毫無興趣,不但人在酷暑中如煉獄般地受罪,並且,為過節而特別製作的金團也沒有明顯的特色,幾乎是各個節日中最缺風味的東西。所以近年來,在我們周圍,有不少人對七月半這個盛夏的節日,很生出一點牴觸的情緒來了,甚至提議取消七月半的也大有人在。而另有一部分人,即便還在勉強堅持,但原本應該到山上去做的那點儀式,也只在村口路邊,或者自家屋腳下襬一點果酒三品,燒一點香燭紙錢敷衍了事。

  也許我是一個略顯古板,或者竟是有些落後的人,因為我對於這些節日還是很有些在意的。個人以為,我們的祖先既然由於某種原因而創立了這樣的節日,當中又包含著許多神奇的傳說和美好的寄託,並且在千百年的歷史長河中,孜孜不斷地流傳下來,無論是節日本身,還是那些神奇的傳說和美好的寄託,恐怕都早已成了一種具有民族個性的傳統文化了。就拿這七月半的中元節來說,據網上資料所示,在中元節時祭祀天地和祖先,不但可以表達對於已逝先人的追思和懷念,更可以為在世父母求得衣食豐足,長壽無病,脫離一切苦惱之患的福祉。雖然這當中迷信的色彩比較濃厚,但拋開迷信而外,蘊含在其中的關於道家所強調的“感恩與孝道”,以及佛家奉行的“樂善和慈悲”的觀念,卻還是有那麼一點教化的意義的。所以,作為一個現代人,對於這些流傳久遠的傳統的風俗,應該懷有一份代代傳承,不使其中途散失的責任。

  這番話可能說得有些過於冠冕堂皇,尤其是從象我這樣的卑微小民的口中說出來,這一刻,幾乎連自己都覺得有點太不知天高地厚了,所以還是趕緊打住了為好。

  不過,正因為從網上看到了那一點對於“在世父母的福祉”的功德,所以今年的中元節,對於我來說就變得具有不同一般的意義了。

  我母親原本是個極健康的人,一天到晚忙忙碌碌,不是地裡就是家裡,總是不肯讓自己空閒下來。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健康勤勞的母親,在今年夏天裡,生了一場極兇險的大病。

  那一天上午,她剛從地裡回來,吃了一碗從冰箱裡拿出來的稀飯,吃到中途時,突然覺得人極不舒服,過不多久就連坐也坐不住了。其時家中只有父親和母親兩個老人,父親趕緊在村裡叫了一輛車,把母親送到鎮上的醫院裡去。門診裡的醫生只看了一下母親的臉色,就直接轉到急診裡去了。急診科裡有一位治外傷的病人,雖然流著血,但沒有生命危險。醫生看了我母親的病情,立即停了那個外傷手術,先給我母親做急救。

  我那時不在場,後來據父親說,當時母親的血壓只有五十和九十,他說他看到血壓時,直嚇得全身發抖。脫離危險後,醫生說,我母親是突發性心臟病,極兇險,生死之間只隔幾分鐘的時間,稍稍晚一點,後果怕是很難想象。這種病發作時說來就來,毫無半點先兆,但眼下卻已有治療的辦法,他建議我們到杭州的大醫院裡去做手術,雖然費用貴了一點,為保險起見,還是值得的。

  於是我回家後但帶了母親到杭州去看病,那裡的醫生說手術要預約,日子定在七月半以後。

  以往的年份,每每到得七月半的時候,如果我在家,則都是一家人一道去上墳,如果我不在,就只好母親和父親兩個人去了。今年顯然有了不同,母親是斷然不能去了,本來就有病,天又這般熱,我們決計不敢去冒這樣的險的。但把她一個人留在家裡同樣也是不放心的,經商量後,只我一個人去。這是我四十年來,平身第一次一個人去上墳。

  因為地方離家有幾里路遠,又在山上,天氣又實在太熱了一點,所以我打算一早就去,爭取在太陽出來以前把墳上好趕回家來。母親一早幫我煮好了金團,並且把所有果酒香燭也準備好了,又一一地交代我所有的細節,囑咐我不要馬虎。我的心裡很沉重,只是一連地應了幾聲“噢”,就提著籃子去了。

  到得爺爺奶奶的墳前,我按照母親交代的樣子,把一籃子東西都在地上擺好了,又點上香燭紙錢,朝墳墓拜了幾拜,滿腹的心事便如潮水一般地湧上來了。我折了一根小樹枝,把身子蹲在地上,一邊輕輕撥著燃燒的紙錢,一邊向著墓裡的爺爺奶奶說:“爺爺,奶奶,今天我一個人來給你們上墳,媽媽是不能來了,她在生病,過兩天就要到杭州去看醫生,要動手術,醫生說這病很兇的,我的心裡很害怕,爸爸也很害怕,我們都不敢把媽媽一個人留在家裡,所以爸爸在家裡看著她,也沒有來。爺爺,奶奶,我心裡真是害怕極了,我希望你們在天有靈,能夠幫幫我,幫幫媽媽,保佑她平平安安地去,在杭州把手術做得順順利利,平平安安地回來。”說到這裡的時候,我的眼淚便很快地流下來了,說話也帶著哽咽。那一天,我一個人在山上偷偷地哭了一場。

  幾天以後,當我陪了母親去杭州做手術時,在手術室的門口,我坐立不安,身子都有一點發抖的樣子。我以為,這世上最不好坐的椅子,大概就是醫院手術室門口的那一排該死的椅子了,這世上最難熬的時間,大概也就是在手術室門口等待的那段該死的時間了。好在手術終於做完了,醫生叫我進去的時候,說:“你媽媽的手術做得很成功,她是今天做得最好的一臺手術!”那一刻,我長長地吐出一口悶氣,心裡又有一種想哭的衝動,只不過當時的心情與那一天在山上時是截然不同的,除出高興而外,更多的卻幸運和感謝的意思。

  時間已過去將近半年,現在我母親已基本康復了。在寫下這篇習作之前,妻打電話來,告狀說媽媽昨天到自家的竹園腳下去斫圪頭柴了,斫了好多,差不多能供家裡燒一個月的飯。我知道妻對於媽媽去斫柴是有一點埋怨的意思的,但這一刻,在我的心裡,想象著母親彎著腰奮力揮舞著柴刀的那個健康的身影,卻不知道是應該責備她,還是該誇獎她。

  中元節優美散文 篇3

  中元節,天空是密佈的烏雲,已經是連續幾天的降雨,我的心也潮溼的快要滴下水來。這陰霾的七月,想念長長短短的擱淺又復生。我只是不想那麼安靜的離開。

  深夜上線,手機在暗夜發出憂傷的光芒。只是,你會知道嗎?每一天,每一個時刻,每一分鐘,我總是在猶豫著,下線,然後又上線。這個QQ原本是為你而生,可沒有了你的訊息,想念都沒有支撐的原點。

  七夕那天,看到掉落在地上的紅玫瑰,心裡有一點點疼痛。有的人可以任意將它遺棄,扔掉送花人的真情。有的人,卻是那麼奢望著哪怕是一片嬌豔的花瓣。珍惜與冷漠總是很殘酷的擺在眼前,讓人想要窒息。

  已經三年了。說長不長,說短不短。每一個節日對於我就是一種另類的嘲諷。我知道,我們的感情都是真的,我也知道,你的每一句話都是真的,我更知道,所有這一切,我們都無能為力。可是,為什麼,我的心還是會失落?是你的愛不夠嗎?不是。只是因為遙遠的距離,讓人把真實的東西感覺成了虛幻。

  總是這樣,要我等一個又一個,漫長的日子。然後是短暫的歡喜。接著是下一個漫長的寂寞。你難過的說對不起,總是讓我想要落淚。我能理解,隻身在外是身不由己。所以,你不用對我說抱歉。寂寞是肯定有的,孤單也避免不了,可是,請你為我保重自己,至少,你可以讓我少一些牽掛。

  又是多久了沒有訊息了?今天是你的生日,我準備許久的話,卻沒有訴說的地方。記得去年的今天,你打來電話和我要禮物,我很尷尬的笑著,因為忙碌的自己已經忘記了你的生日。可你依然笑的那麼燦爛,你說我的聲音就是最好的禮物。今年,我早早就把今天做了標記,我有好多好多話要說,你卻消失了。像以前無數次的消失一樣。我的話成了多餘的梗阻擋在胸中,呼吸困難。

  我要怎麼等你?我的手機一直線上,深夜都要固執的亮著。我怕會遺漏哪怕一次的訊息。QQ,郵件,網站,所有可能有你訊息的地方,我固執的等著。可是,你卻終究徘徊在這一切的外邊。讓我無能為力。想念,成了每晚呼吸在胸口的疼痛。

  這個依舊下雨的日子,讓我說一聲:生日快樂。希望遠在大洋彼岸的你能夠聽得見。這句生日快樂,也許,我只能這樣把它拋上天空,看著它寂寞的落下。這個生日的祝福,我終究還是欠下了你。

  落雨了,傷心了嗎?

  想念你,難過了嗎?

  七月,悄悄走來漸漸死亡。八月呢?

  八月,我就要走了。我依然會等待,只是,親愛的,不要讓我等太久了。

  中元節優美散文 篇4

  臨近傍晚時分,夜幕才剛剛落下陰沉的臉,站在餐廳陽臺上的我,就看到不遠處的十字路口閃耀著一簇簇火光。打電話給母親,說:“今天是七月十四,怎麼就有人在路邊燒紙了?”

  親說,昨天就已經有人在燒了。

  是啊,又是一年中元節到了。以前,這些節日我從不在意,因為無關,所以淡然。而今不一樣了。我惦記著自己也要買點什麼,隨著那焰火繚繞,清風搖曳,而給我遠在天國的爺爺奶奶帶去節日的問候。儘管,其實有家中父親和兄弟甚至伯父去上墳,但我卻依舊想要能盡一份屬於自己的心。

  前些日子,奶奶還在夢中告訴我,說她沒錢花了。我原想次日就去十字路口給爺爺奶奶遙祭,但母親說了,陰陽相隔,各有時日,非是他們的節日,即便燒了,也是收不到的。於是作罷,且等中元。

  自從爺爺奶奶離開之後,我一直故夢不斷。有時候,因為想念,倒也渴望夢中相見。可是家中其他人幾乎都很少有夢,唯獨我,從不間斷。在最初的那些日子裡,由於夢境清晰,夜夜纏身,日子久了,也生害怕。一到晚上,只有孩子陪伴在身邊的自己便總感覺有點怪怪的,入睡困難,夢醒艱難。弄得我幾乎精神恍惚,悲痛焦慮。

  都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可能真的是太過想念,已成為潛意識行為。所以導致無論睡前如何轉移注意力,都不能抵擋夜夢來襲。後來,索性走在大街上,看到一個老人的身影,我都能忍不住淚流滿面,心痛難當。

  終於,我覺得有點扛不住了,獨自走進一家中醫門診,就在陳述心情的時候,都忍不住掉下眼淚。大夫告訴我說,心病還需心藥醫,目前屬於焦慮和輕微抑鬱狀態,中藥調理,只是輔助,最終,還需靠自己調節。

  好在,那中藥的輔助,也是起到作用的。服藥半個月後,也算有所好轉。

  常常,我覺得我的心中藏著兩個人。一個屬陰,一個屬陽。躺在床上的時候,屬陽的那個人,會大聲的給我講述著一些無關緊要的故事,片段,想要給自己營造一個良好愉悅的入睡前奏。而每每此刻,那個屬陰的人就會站出來,用雖不及屬陽之人的大聲卻也能讓我清晰聽到的聲音,向我講述著所有關於爺爺奶奶的往事。而我,便拼命的想要排除屬陰乾擾,不聽不想,卻終究難以成勝。

  不知不覺中,我已經睡著了,且一入睡即入夢。我隱約聽到有一摞鐵盆散落的聲音,“嘩啦”一聲,那些大大小小的漆面鐵盆,像極了奶奶生前用過的各種鐵盆。緊接著,我聽到一陣雜亂的敲打鐵盆的聲音,由遠及近,越來越近,直敲得我滿心發慌。我突然意識到,我又在做夢了,我得趕緊醒來,不能再繼續下去了。

  於是,我拼命的掙扎,告訴自己,快醒來,快醒來。

  我醒了。

  我看了看腕間的手環,凌晨一點多,我感覺有點冷,又感覺有點害怕。暗夜下,我有一種不敢翻身的緊張。習慣性聯想,不知道會不會爺爺奶奶就在我身邊?因為相信因果輪迴,相信前世今生,相信人除了肉體還有靈魂存在,深信不疑,所以更加“疑神疑鬼”。

  緩了緩,我開啟燈,跳下床,去衣櫃裡拿來一個紅色的小包。那是父親給我的野桃核,說是可以辟邪。雖然我的枕頭裡,床下面,已經灑滿了。但此刻,我想要更多安全感。於是,我把那一包放在了枕頭下,關上燈,開始在失眠中,尋找我那可不知又調皮的跑到了哪裡的睡意。

  清晨六點多,我在一縷晨曦慵懶的`陽光下,睜開朦朧的睡眼。匆忙收拾洗漱後,把孩子送去了學校。然後,我獨自一人,走在涼風習習的街道上,迎風的髮絲,任性的凌亂在臉頰,我在物色一個合適的十字路口。

  這時候,閨蜜發來微信,說她買了豐鎮月餅,知道我愛吃,給我留些個,讓我抽時間過去取,還拍了照片給我。

  聽著閨蜜熟悉的聲音,習以為常的惦念,我突然覺得自己很幸福。一陣風吹來,瞬間溼潤了我的眼眶,我用語音回覆微信說:“想起以前,都是在奶奶家吃月餅。後來結婚了,儘管媽媽姑姑也會給我帶月餅,但奶奶依舊會惦記著給我拿塊月供的月亮爺,總說吃了才團圓。而今,才七月十五,你就叫我吃月餅了。”

  閨蜜回覆說:“別忘了,我也是你的家人。”

  我握著手機,徘徊在十字路口,忍不住掉下眼淚。

  原諒我心有柔軟易觸碰,情有深思易感傷。又逢一年中元節,我想你們。

  中元節優美散文 篇5

  再過幾天就到中元節了,親愛的父親、母親,你們天堂可安好?

  也許是冥冥中的心靈感應。每到這個時候,女兒心裡總有一種深深的痛楚,絲絲的感傷。儘管父母已走多年,父母的影像,依然在兒的腦海中飄然,禁不住淚流滿面。曾經的往事就想長廊畫卷展現於女兒的眼簾。

  小時候,我是最不讓父母省心的孩子,身體素質差,抵抗力低,儘管父母親百般的呵護,也總是常常生病。讓父母左右為難,含在嘴裡怕化了,捧在手裡怕飛了,真的是操碎了心。

  記憶中五六十年代,中原地帶的冬天特別冷,風特別的大。吹到臉上就像刀割一樣,遇到大雪天,一片銀裝素裹,白雪皚皚,廣域的大平原,可謂天地合一。

  小孩子天性好玩兒。記得七歲那冬天下大雪,趁媽媽不注意,偷偷地跑出去玩雪,打雪仗,堆雪人兒。媽媽找到我時,我已經成了個冰雪人兒。小臉凍的青紫,手腳都凍的紅腫紅腫,媽媽心疼的又是烤又是暖的,幸好沒有凍感冒,只是兩隻腳丫子被凍爛了,不停地流水兒,也穿不上棉靴了。媽媽趕緊給我做了一雙厚厚棉襪,和棉手套,把胡蘿蔔放在火堆裡燒熟,把皮揭下來,貼在傷口上,穿上棉襪,讓我坐在火盆邊烤火,凍瘡這玩意兒挺折磨人的,好的很慢,容易復發,少涼一點吧,它就疼,一疼我就叫喊,疼啊疼啊!媽媽趕緊放下手中活兒,抱著我,用手託著我的腳,在火盆中間,用慢火上騰,一會騰熱了,它就開始癢,癢的的鑽心,就又叫喊,癢啊癢啊!一直到十幾歲,堂哥見慣了我出洋相。媽媽做飯的時候,就把我抱到廚房,一邊看著鍋裡,一邊給我烤腳,做好飯了,再把我抱過來。晚上睡覺的時候,媽媽把我的腳放在自己的肚子上暖著。每天早上,媽媽起來做飯,總會在火邊上給我烤兩片黃騰騰燋露露的白麵饅頭,送到我的被窩裡。那真叫個幸福!

  上中學的時候,每到星期六的下午,無論冬夏,媽媽準會擓著針線筐兒,坐在河邊的水井旁,一邊給女兒縫著新衣服,一邊不停的抬起老花鏡,向西邊張望。遠遠看見媽媽,我就飛奔到媽媽身邊,媽媽把女兒緊緊摟在懷中,在女兒的額頭上親了又親,看看女兒是瘦了還是胖了,長高了沒有,再把還沒撩邊兒新衣服讓我穿上試試,媽媽的手太巧了,每次做的衣服,都是那麼新穎,精緻,漂亮,又合體。媽媽消瘦的臉上佈滿了皺紋,一看見女兒,臉上露出慈祥甜蜜的微笑,我的眼角兒溼潤了。

  父親沒有文化,是個不善言辭的人,父親的正直和善良一直感染著女兒,對女兒那種無聲的愛一直深深印記在女兒的心中。

  記得我上小學的時候,正是三年自然災害,農村生活普遍貧窮,一不遮體,食不果腹,為了不讓女兒捱餓,任憑自己餓著,也要省下一口給女兒吃,自己卻得了浮腫病(浮腫病,一種因為生活條件惡劣,營養不良,所致的一種身體激素失調,達不到身體本身需求,而發生機體激素紊亂的一種疾病。)

  每年秋收時節,秋糧還沒有分下來,父親一有空就去地裡,去撿掉在地上的黃豆角和豆子,炒一炒給我吃,那個香啊,讓人回味無窮。

  父親是一名喂牛的好把式,一直都是生產隊裡的飼養員秋天犁紅薯地的時候,父親常常會把一個小布帶子挎在身上,把犁出來被遺漏的紅薯,都裝在袋子裡,埋在牛舍的草堆裡,每天老早起來,生著火,把紅薯烤上,沒有表,只能聽著雞叫,看著星星,等到我該上早學的時候,父親就把烤熟了的紅薯用衣襟兜著回去,喚醒女兒,看著父親那形容枯槁的臉上堆著笑容,我把紅薯掰一半兒,可父親卻一點也不捨得吃,只在一旁吧嗒吧嗒地抽著旱菸,透過繚繞臉前的煙霧,看著女兒吃著熱乎乎軟香的紅薯,父親臉上那種欣慰的表情,至今都在女兒腦海裡回放,我們一起上學的小夥伴,也只有我能享受這麼好的待遇。

  在我考上中學的時候,父親高興得一天到晚都樂滋滋的,臉上洋溢自豪感。那時沒有公共汽車,學校離家又很遠,父親每次給我送東西,挑著很重的擔子,走幾十裡的山路,看著父親那瘦弱的身軀,累得滿頭大汗,氣喘吁吁,總讓我心疼的淚流滿面,可父親總是笑嘻嘻地說:“沒事兒,不累。”走的時候把父親送到學校大門外,看著父親遠去的背影,心中的辛酸和幸福交融,父親面帶微笑,扭頭揮手,不捨的說:“回去吧娃兒!好好學習。”

  母親走後,父親最多的牽掛就是我。

  我嫁了一個窮迫的婆家。婆婆有重病,沒有彩禮,結婚時,霸道的嫂嫂把持著家,什麼也不讓拿,我就帶一個自己買的帆布箱子,父親無奈的看著女兒,淚如泉湧。

  結婚以後,父親想方設法貼補女兒,自己不當家,在不傷害大家庭利益的情況下,利用自己的勞動,在牛舍東邊的牆腳兒,刨一小片土地,種上蒜和一些硬體的蔬菜,成熟以後,悄悄地給女兒拿去,又買了幾隻小雞,養在牛舍裡,喂大後,給女兒送去,平時看到碎銅廢鐵,都撿起來拿到街上去賣,攢的錢買成小磨香油也悄悄的給女兒送去。

  記得那年,回家給媽媽上墳,走的時候,父親送了很遠,看看前後沒人,才把自己平時攢下那皺巴巴的六塊錢,從內衣兜的舊煙盒裡掏出來給我,說:“娃兒,錢不多,回去也能濟點事兒。”看著滿面滄桑的父親,我哭了,哭得很傷心,我說:“女兒回來沒能給您錢,已經很慚愧,很難過了,我怎能......”,父親把錢塞在我的包裡,我又把錢放在地上走了,父親緊追幾步,看我跑得快,站在那裡默默的看著我,揮著手,老淚縱橫,我一步三回首,一直到看不見。

  今生做父母膝下的女兒,我很自豪,很榮幸,很幸福,雖然沒有優越的生活條件,但父母那寬闊胸懷,山一樣高的恩情,海一樣深的愛,此生足矣!父母的舔犢之情,深深的融化在腦海裡,讓女兒享用終生,但願來生還做你們的女兒,我一定會做一個最孝順的女兒,侍奉偉大的父親,母親!

  中元節優美散文 篇6

  今天是七月十五,傳統的鬼節。

  有句話說得好——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

  如今,我的父親離開我們已經整整三年了。幸好母親還健在,我還有去處。

  在我們家鄉這裡的一些重大假日,譬如過年,元宵節和立春,中元節這一天,出嫁的閨女是不能回母親家的。倘若這一天嫁出去的閨女回孃家,有孃家哥嫂的定會擺張臭臉給你看。

  遇上好說話的雖說不會立刻拉下臉把你掃地出門,倘若家裡出了什麼不順的事,屎盆子也定會扣到你的頭上,覺得全是出嫁女兒帶來的晦氣。

  母親自去年得了腦梗之後,身體大不如以前。她提前就叮囑我,這樣的日子千萬不要回家送餃子。我知道她心中的顧慮,順從了她的心意。昨天晚飯後和溫哥匆匆回去給她把水缸挑滿水,餃子餡給她調好才離開。

  當太陽的餘暉消失在天際,鞭炮聲也稀稀落落地響起,空氣中瀰漫著嗆人的氣息。秋天的味道漸濃,街上少了納涼的人群。而在這樣特殊的日子,晚飯後更是不適宜出去散步的。各個十字路口總會碰上燒紙的人,在祭奠去世的親人。煙火之下,人的臉被照得一明一暗,看起來覺得後脊樑也陣陣發麻。

  就在我開啟電腦敲字的時候,我聽到了窗外沙沙的雨聲。寒意漸濃。

  如今細想值得我紀念的還有我的婆婆。婆婆離開我已經整整十一年了。在她離開的這十一年裡,她的音容笑貌時不時地會浮現在我的眼前,她的身影也偶爾會出現在我的夢裡。就如同昨天剛發生的事情,總感覺一直沒有走遠。因為婆婆的生辰就是在鬼節這一天,所以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裡,自然而然地就會想起她。

  在我最困難時,婆婆沒有像一般的農村老太太那樣帶著偏見歧視我,她用她母性的慈愛接納了我的孩子,並且視如己出。這讓我那顆傷痕累累的心感受到了人間的溫暖,而沒有太過於悲觀絕望。

  我和婆婆只相處了短短的四年時間。在這四年裡,我們沒有像別家的婆媳那樣天天打得雞飛狗跳。

  在農村,婆媳關係好像是女人們永不厭倦的話題。媳婦們湊到一起互相控訴著婆婆們的不是。婆媳好多年不上門不走動,猶如陌路人的大有人在。

  我慶幸,我和婆婆的關係處得還不錯。有事沒事我總愛到她那個小屋坐坐,婆婆也愛到我家裡來串門。為了方便婆婆,不管我走到哪裡,家裡的門在這四年裡從來不上鎖。

  曾有人問我,家裡不上鎖,不怕婆婆偷東西嗎?我笑,婆婆是自家人,把自己的婆婆當小偷般地來防著,還能相信誰?所以在婆婆走了許久以後,不上鎖的習慣還是一直留著,總認為婆婆還在世,她會時不時來家裡坐坐……

  冬天每次洗衣服的時候,我把婆婆的衣服拿來一起洗了。她很是過意不去,總是推辭說自己用手搓洗就行了。在我看來,反正是洗衣機洗,每次也不差那麼幾件衣服。本來是我應當做得看似很普通的小事,婆婆那種受寵若驚的感覺反而令我很不好意思。

  曾有一鄰居在婆婆跟前抱怨,說自己到兒子家裡,媳婦總是愛理不理,大冬天從來沒有讓自己到熱炕頭上坐坐。婆婆很自豪地告訴她,每次到媳婦家裡總是被熱情地請到炕上最溫暖的地方。在我看來這些都是不起眼的小事,她卻記在了心裡。

  兒子從小愛喝米粥,婆婆每天早上都起來在她的小屋裡為兒子熬上一盆,熬好了弄得不涼不熱的時候,把兒子領過去一勺一勺地舀給他喝。直到現在,兒子說喝奶奶熬的小米粥一直是他腦海裡最深刻的記憶。

  06年的3月16日,那是我最難忘的日子。所謂禍不單行,上午婆婆在醫院檢查出胃癌晚期,下午我在廠裡出了事故,胳膊被電纜纏住摔斷,婆婆住院期間我也沒有盡到做兒媳的孝道,一直是我的憾事。

  當得知婆婆是胃癌晚期時,淚水絕堤而出,沒有絲毫的做作,是發自內心地難過。婆婆出院後,以前她沒吃過的時令新鮮水果,我看到就往回買。過慣了窮日子的婆婆總是說我亂花錢。可只要她能吃得下,我也不在乎貴。我心裡難過得很,還有多少日子和婆婆相處呢?到了後期,婆婆吃一口吐一口,根本就吸收不了了。婆婆日漸消瘦,天天就靠打葡萄糖營養素維持著,那痛苦的滋味看著也讓人揪心不已。

  有一天我把婆婆扶到家裡給她洗澡,看著她消瘦的身體和無力垂著的雙臂,我忍不住悄悄地流淚了。在給她剪腳指甲時,婆婆無力地說,閨女也不過如此了,滿足了。一句話讓我眼角泛潮,鼻子發酸,趕緊轉過頭去。

  7月26日凌晨三點,我在上夜班時,傳達室的老藏向我走過來,對我說:“回家吧。”我心裡一緊,知道婆婆不在了。漆黑的夜,我獨自哽咽著,模糊著雙眼回到家,來到婆婆的小屋,婆婆已經被收拾妥當,安詳地躺著,如同睡了一般。我獨自坐在炕邊,握著她還有餘溫的手,無聲地啜泣……

  婆婆去世時,兒子上幼兒園大班,早上他來到婆婆的靈跟前說,要看看奶奶。一句話把跟前守靈的大人感動得淚撒當場。在婆婆去世很長一段時間,兒子一直說他奶奶沒有走,是去了天堂,她在看著我們……

  有婆婆的日子,和溫哥吵架,婆婆總是護著我。

  有一次婆婆看不慣他對我頤指氣使,拿著一根棍子朝著他腿上狠狠打了一下,並說:“這個家不是你的,要走你自己滾出去,這家是蘭蘭和孩子的。”

  晚上溫哥脫下長褲看著腿上的淤青,幽幽地對我說:“也不知你有什麼妖法,我媽我姐我哥都向著你說話,你看我媽把我打得腿上的青……”

  如今婆婆不在了,有了委屈也沒有地方訴說和傾訴了。假若真有天堂存在,我相信她一定在遠處默默的關注著我們,願她在那個遙遠的國度一切安好!!

  今天我沒有用世上的俗套懷念我的婆婆,她裝在了我的心裡……

  中元節優美散文 篇7

  我今天在日曆上注意到了一個從前從未關注的節日——中元節,也就是今天。

  中元節,即七月半祭祖節,又稱施孤、鬼節……是我國主祭祀的傳統節日。它與寒食節、清明節合稱我國古代的三大鬼節,節日習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燈、祀亡魂、焚紙錠等。中元節由上古時代“七月半”農作豐收秋嘗祭祖演變而來。七月半是民間初秋慶賀豐收、酬謝大地的節日,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

  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是追懷先人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盡孝。

  中元節可以追溯到上古的祖先崇拜與農事豐收時祭。古時人們對於農事的豐收,常寄託於神靈的庇佑。奉祀先祖在春夏秋冬皆有,但初秋的“秋嘗”在其中十分重要。秋天是收穫的季節,人們舉行向祖先亡靈獻祭的儀式,把時令佳品先供神享,然後自己品嚐這些勞動的果實,並祈祝來年的好收成。七月半”原本是上古時代民間的祭祖節,而被稱為“中元節”,則是源於東漢後道教的說法。道教有“三元說”,“天官上元賜福,地官中元赦罪,水官下元解厄,“中元”之名由此而來。佛教則稱七月半為“盂蘭盆節”。在統治者推崇道教的唐代,道教的中元節開始興盛,逐漸將“中元”固定為節名,節期設在七月十五日,並相沿迄今。

  中元節時,不少人會在舊曆的七月初一到七月四日之間,擇日以酒肉、糖餅、水果等祭品舉辦祭祀活動,以慰在人世間遊玩的眾家鬼魂,並祈求自己全年的平安順利。較為隆重者,甚至請來僧、道誦經作法超度亡魂。也有人會在這段時間,請出地藏菩薩、目連尊者等佛像放置高臺、或請藝師扮演驅魔大神鍾馗(有的是請藝師操控鍾馗之傀儡),以消弭亡魂的戾氣。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節日,近年來已經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還有幾個人記得這個節日?還有幾個人會去過這個節日?像中元節一樣被人們幾乎話遺忘,節日有很多,比如寒食也是這樣的,越來越多的傳統節日被我們忘記,這些節日千古流傳,我們要一直記著它們,傳承下去。

  中元節優美散文 篇8

  在諸多華人社會如中國大陸、香港、澳門與臺灣、新加坡等,中元是相當重要的民俗節日,不少人會在舊曆的七月初一到七月卅日之間,擇日以酒肉、糖餅、水果,甚至全豬(閩南語俗稱神豬)、全羊等祭品舉辦祭祀活動,以慰在人世間遊玩的眾家鬼魂,並祈求自己全年的平安順利。

  現時民間的“中元普渡”習俗是三教合流的結果,民間把道教中元祭祀和佛教目連救母的傳說習合,把施餓鬼與祭奠亡魂相混,形成一種民間習俗。每年到了農曆七月中,人們都會宰雞殺鴨,焚香燒紙,拜祭由地府出來的餓鬼,人們相信這樣可以化解其怨氣,不致於為禍人間。在臺灣民間信仰,普渡的擺桌祭拜,又分成“公普”(又稱“聯普”,全聚落、團體或廟境居民聯合舉辦)與“私普”(個人或單一家庭、機關舉辦),今日臺灣,由於商業社會,幾乎皆以泡麵、零食、白米等能久貯之物為主,而牲禮、五味碗也愈來愈少見。

  普渡舉辦時,供桌上也會豎立彩色三角形紙旗,號稱“普渡旗”,該旗以毛筆寫上“慶贊中元”、“廣施盂蘭”、“敬奉陰光”、“冥輝普照”等“中元敬語”,也會寫上信士姓名。先祭拜統領萬姓幽靈的大士爺,並焚燒四色金紙。燒完金紙後,開始祭拜所謂的“好兄弟”,並在每一項供品插上一炷香,也會在供桌下放置香皂、毛巾與盛滿清水的面盆供“好兄弟”梳洗,此時有的人會先燒“經衣”,這是一種代表衣物與日用品的紙錢,讓“好兄弟”們先換上新衣。許多抽菸者,還會點燃香菸,插在香腳上,推己及“魂”,供“好兄弟”吞雲吐霧,別有一種人情味。祭拜完後,焚燒銀紙,歡送眾家“好兄弟”離開。

  較為慎重的信徒,甚至請來僧侶、道士誦經作法超度亡魂。也有人會在這段時間,請出地藏菩薩、目連羅漢等佛像放置高臺、或請道士、藝師扮演驅魔大神鍾馗,是謂“跳鍾馗”。有人則是請藝師操控鍾馗之傀儡,以消弭死者亡魂的戾氣。今日臺灣,八家將與官將首等陣頭十分盛行,也有請八家將、官將首等出陣,以替換“跳鍾馗”的儀式。

  中元節優美散文 篇9

  中元節的源頭,應與中國古代流行的土地祭祖有關。道教盛行後,附會傳統,創立了天、地、水三官神祗。據說天官生日在正月十五日,稱上元節。其主要職責是為人間賜福。地官生日在七月十五日,稱中元節。其主要職責是為人間赦罪。水官生日在十月十五日,稱為萬元節。其主要職責是為人間解厄。

  相傳地藏菩薩,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閻王爺],他的母親去世後來到陰朝地府,被關在牢房裡少不得受十八層地獄的種種折磨,地藏菩薩是個孝順的兒子,看到母親受罪心中不忍,在七月十五這天竟恂私情,讓看守牢房的小鬼偷偷把牢門開啟放他母親出來,誰知這一開牢門不要緊,牢房中的小鬼們蜂擁而出跑到人間為害百姓,所以就有了;七月半,鬼亂竄之說。那些跑回家鄉的鬼紛紛向家人索要錢財以便回去用來生活和打通關節希望早日託生。後來人們把這一天就定為中元節。

  按佛教典故,關於“盂蘭節”的起源,有著以下一個典故:相傳佛祖在世時,收了十位徒兒,其中一位名叫目連的修行者,在得道之前父母已死,由於目連很掛念死去的母親,就用了天眼通去察看母親在地府生活的情況,原來他們已變成餓鬼,吃的、飲的都沒有,境況堪憐。目連看了後覺得很心痛,於是就運用法力,將一些飯菜拿給母親吃,可惜飯菜一送到口邊,就立即化為火焰,目連看到這種情境後非常心痛,就將這個情況告訴佛祖,佛祖教訓他說,他的母親在世時,種下了不少的罪孽,所以死後就墮入餓鬼道中,萬劫不復,這孽障不是他一人能夠化解的,必須集合眾人的力量,於是目連就聯同一眾高僧,舉行大型的祭拜儀式,以超渡一眾的亡魂。

  後來,這個傳說一直流傳後世,逐漸形成一種民間習俗,每年到了農曆七月中,人們都會宰雞殺鴨,焚香燒衣,拜祭由地府出來的餓鬼,以化解其怨氣,不致於遺害人間,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鬼節的風俗。

  中元節優美散文 篇10

  中元節又稱七月半 , 中元之名起於北魏,有些地方俗稱鬼節 。按照習俗在這天,家家戶戶都要給自己已故的親人敬上一品香然後燒燒紙錢,用以表示後人對先人的孝敬。

  離過節還差幾天,大伯就提前通知我們中元節這天在他們家過節。

  今天剛好是七月十五中元節。上午我和爸爸早早地就到了大伯家,禮貌地和大家打完招呼後,爸爸就帶我走進一個房間。

  一進房間就看見一張桌子,桌子上面供著爺爺、太公、太奶的肖像。相片上爺爺坐在凳子上,太公和太奶頭髮白了,看起來像是七十多歲的樣子,但是面容十分慈祥。我和爸爸在香爐裡上了一品香,在肖像前跪了幾跪,就離開了。

  午休以後沒什麼事,我正在菜園裡摘油菜花,遠遠就聽見大伯在喊我: 聿坤,過來幫忙,要燒貢品(紙錢)。 我趕緊過去,大伯先報把火磚壘起來。底下放好柴火,打火機一點,那些貢品不一會兒就燒起來了。

  之後,我同媽媽和大嬸就把它用桶裝好,提到不遠的小河邊,倒入河裡,這時聽旁邊也在倒紙錢的人喃喃自語:太公、太奶會在這條河的某一處等著收。相傳目犍連的母親做了很多壞事,死後變成了餓鬼,目連知道後十分傷心,就運用法力,將一些飯菜拿給母親吃,可飯一到口邊就化為灰焰,佛祖告訴他,必須集合眾人的力量,於每年七月中以百味五果,置於盆中,供養十方僧人,其母方能濟度,目犍連依佛主之意行事,其母終得解脫。後來這一傳說形成一種民間習俗,並逐漸演變,從供養僧人演變成供養鬼魂。每年到了農曆七月中,人們都會宰雞殺鴨,焚香燒衣,拜祭由地府出來的餓鬼,用以化解其怨氣,不致於為禍人間。久而久之,就有了盂蘭盆節(中元節)這一節日。

  可見中元節的傳說還真不少呢,你們知道這些傳說嗎?

  不知你們家鄉會怎麼過這個節日呢,如果你知道,請你告訴我,讓我多學點知識。

  我曉得這都是迷信的東東,其實這個節日的很多活動是想告訴我們要記住先人、孝敬前輩,不要望記先人曾經對我們付出的愛。

  中元節優美散文 篇11

  “鬼節”,俗稱“七月半”(有些地區為十三或十四)。送祖時,紙錢冥財燒得很多,以便“祖先享用”。同時,在寫有享用人姓名的紙封中裝入錢紙,祭祀時焚燒,稱“燒包”。年內過世者燒新包,多大操大辦,過世一年以上者燒老包。

  七月十五這一天,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師座和施孤臺。法師座跟前供著超度“地獄”鬼魂的地藏王菩薩,下面供著一盤盤面制桃子、大米。施孤臺上立著三塊靈牌和招魂幡。過了中午,各家各戶紛紛把各式發糕、果品、瓜果等擺到施孤臺上。主事者分別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藍、紅、綠等顏色的三角紙旗,上書“盂蘭盛會”、“甘露門開”等字樣。儀式是在一陣莊嚴肅穆的廟堂音樂中開始的。緊接著,法師敲響引鍾,帶領座下眾僧誦唸各種咒語和真言。然後施食,將一盤盤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覆三次。這種儀式叫“放焰口”。

  七月十五日下午,大家便開始準備黃昏的大拜拜。祭壇上各種牲禮及水果擺上幾百盤,殺豬幾十條甚或百多條,米穀整卡車,魚山、內山聳立著,極盡鋪張能事,與“做醮”相同。另請和尚或道士登壇作法誦經,引渡孤魂野鬼,迴歸天地,有時也上演鍾旭道捉鬼等民間戲曲。

  孟蘭盆法會:七月十五日是佛教所謂的結夏安居修行的最後一日,法善充滿。在這一天的法會中,和尚誦經,盆羅百味,供養僧眾,功德無量。搶孤[搶孤]在普度的廣場上搭起高丈餘的臺子,上面放滿各式各樣的供品。普度完畢,主持人一聲令下,大家就蜂擁而上搶奪,因為沒有秩序易造成傷亡,所以清朝下令停辦。民國八十一年宜蘭頭城再度舉辦此活動,仍延襲舊制,架高近四層樓的棚子,上放置十三盞食物和純金牌。參加的隊伍以每五人一組,每隊各據一根柱子,待主辦者一下令,選手便奮不顧身望往上攀爬。由於有遊戲規則所以沒有混亂的場面,是一項值得提倡的民俗體育。搶孤由來:因為七月普度鬼魂群集,為了怕它們流連忘返,所以有人發明此活動。據說當鬼魂看到一群比自己還要兇猛搶奪祭品的人時,會被嚇得逃開。

  中元節優美散文 篇12

  中元節源出於道教,據《道藏》載:“中元之日,地官勾搜選眾人,分別善惡……於其日夜講誦是經,十方大聖,齊詠靈篇。囚徒餓鬼,當時解脫。”因此自古以來,民間都認為這一天是祭祀亡親、悼念祖先的日子。

  中元節的起源,與佛教的“孟蘭盆會”也有很大的關係。“孟蘭”是梵語,倒懸的意思,盆是指供品的盛器。他們認為供此具可解救已逝去父母、亡親的倒懸之苦。佛典《孟蘭盆經》中記載這麼一個故事,說是佛祖的十大弟子之一目連(亦稱目鍵連),得到六通(六種智慧)後,想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即用道眼視察,看到已逝去的母親在餓鬼道中受苦,瘦得皮包骨頭不成人形。目連十分傷心,於是用缽盛飯,想送給母親吃,但是飯剛送到他母親手中,尚未入口即化為灰燼。目連無奈,哭著請求佛祖幫助救救他的母親。

  佛祖說:“你母親罪孽深重,你一人是救不了的,要靠十方僧眾的道力才行,你要在七月十五日眾僧結夏安居修行圓滿的日子裡,敬設盛大的孟蘭盆供,以百味飲食供養十方眾僧,依靠他們的感神道力,才能救出你的母親。”目連照佛祖的指點去做,他的母親真的脫離了餓鬼道。佛祖還說:“今後凡佛弟子行慈孝時,都可於七月十五日佛自恣(舒服)時,佛喜歡日,備辦百味飲食,廣設盂蘭盆供,供養眾僧,這樣做既可為在生父母添福添壽,又可為已逝的父母離開苦海,得到快樂,以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到了西晉,《盂蘭盆經》被譯成漢文,因為它所提倡的報答父母養育之恩,和我國儒家傳統的孝順父母的思想大致相同,所以受到君王的讚揚和重視,並在我國廣為流傳。自梁武帝在南方創設盂蘭盆會後,已成為一種習俗,規模有增無減。唐代宗李豫每逢七月十五日,都要在宮中舉行盛大的盂蘭盆會。城中的寺院也要備辦供品,陳列於佛像之前,十分虔誠。

  宋、元年間,七月十五這一天已演變為民間的祭祖日,家家祭祖亡親,並且盛行放河燈超度孤魂野鬼活動。到了清代,對七月十五日中元節的祭祀活動,更為重視,各地寺、院、庵、觀普遍舉行盂蘭盆會,並在街巷設高臺誦經念文,作水陸道暢,演《目連救母》戲,有的還有舞獅、雜耍等活動,夜晚還把扎糊的大小紙船,放入水中,點火焚化,同時還點放河燈,稱之謂“慈航普渡”,十分熱鬧。除外,當時各家各戶,都要在門外路旁燒紙錢,以祀野鬼。時至今日,七月十五日中元節這一天,我國仍有許多地方,保持著祭祀祖先的習俗。

  中元節優美散文 篇13

  鑼鼓喧天,月色迷濛,河面如眾星灑落,荷花燈隨波而去,便是中元。

  中元節,俗稱“鬼節”“七月半”。在那天,我們這兒是要祭祖的。

  搬來一張八仙桌,在桌上點兩支紅燭,置一香臺。菜要六樣,三葷三素,或多或少都不成。酒也是有規矩的,酙三次,以表敬意。

  待菜擺好後,就要請祖先了。

  請祖先的規矩著實繁瑣,是按輩份逐次焚香的,急不得。焚香後,還得三拜——一拜家和,二拜財源,三拜平安,像我這般輩份小的還得跪下磕個響頭,說些吉祥話,這才算是請祖先完成了。

  奶奶跟我說過,祖先們得“吃”半個時辰,在這期間,切不可喧譁吵鬧,更忌諱手觸長凳,說是碰了會沾鬼氣,走黴運的。

  在半個時辰快到時,就是舍妹最為開心的環節——燒經文。生鏽的鐵鍋中燃起火紅泛藍的焰,紙元寶、經文微微一觸,就從明黃化為灰燼,飛入空中,散著點點火光。誰也不知道它們會去哪裡,只有仰頭望著它們越來越小,最後無影無蹤。大家都沉默著,唯有舍妹不諳世事,不曉得生死離別,獨自絮絮叨叨,又笑又跳的看這灰燼滿天。

  燒完經文,用過晚飯,餘輝已燃盡了。是青黑的夜,月色似雪,似玉,卻羞的躲在輕薄的雲錦後,只透出幾絲微光。人們踱著碎步來到河畔旁,步子很輕,沒人願意打碎這份寧靜。他們手裡都拿著一盞紙燈,有的拿荷花燈,一些拿白菜燈,甚至,有捧蝦蟆燈的。人們不由自主的排成行,千千萬萬微弱的燈光匯成一條星河!這道星河穿梭黑瓦白牆之間,嬉於竹林危樹之中,終於,到了最終的地點。

  放燈的人極多,有老人,有孩子,有男人,有女人。有的,就是不放燈,也來湊個氣氛。觀燈者有貓狗,有鴉雀。

  燈在河中起起落落,沉沉浮浮,晚風繼續吹著,搖曳著燭光,冷卻了野火堆。燈如星灑落河中,如此靜謐。人們在岸邊雙手合十,祈禱著平安、幸福。

  當曉風拂時,星火隨波飄於遠方,不知所蹤。

  以往,我不知放花燈是為何。現在,終於懂得了。小小一盞燈,寄託著的是人們對生活的憧憬,對美好的無限嚮往……

【中元節優美散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