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音樂> 國小音樂化課堂研究論文

國小音樂化課堂研究論文

小學音樂精品化課堂研究論文

  一、口琴改變傳統課堂,提高課堂效率。

  傳統的音樂教育是以教師為主體,學生被動學習的一個過程。長期以來音樂教學的課堂教學模式以教師講解、學生接受為主,這種教學模式忽略了學生自讀自悟和自主探究式的學習方式。口琴教學中,應該提倡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以研究探索的方式自主地進行學習,其目的是在陶冶他們的情操,提高他們音樂素養的同時,學會口琴吹奏技巧。

  (一)口琴的吹奏,讓課堂多了份靈動。

  小學音樂課堂中加入口琴的教學,使得課堂模式更加靈動。在教授歌曲時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掌握音準和節奏,上課時隨手一抽,一支小小口琴就可放在嘴邊吹奏,特別方便。當歌曲舒緩時,加入手震音的配合,音樂情緒就馬上出來了,幽遠綿長;在歌曲的節奏感較強時,加入“寬嘴和絃”的節奏配合,課堂氣氛馬上就會活躍、靈動起來,此時再加上打擊樂器的配合,課堂氣氛可以達到高潮,學生會更有興趣,從而主動地去學習歌曲。

  在教授欣賞曲目時,除了唱一唱主題旋律,還可以隨手拿出口琴吹一吹主題旋律,學生會在學習吹奏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去主動探究樂譜和節奏,達到吹奏準確的目標。這樣就有效地改變了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學生在練習中不僅學到了口琴吹奏的技能,而且提升了興趣,同時也挖掘了自身的音樂潛力,提高了音樂賞析能力。

  (二)口琴的輔助,使課堂多了份紮實。

  有效性是課程教學的首要目標,然而,在教學實踐中,音樂課程受主客觀因素的制約,教學有效性不高。特別是在教授多聲部的歌曲時,我常常會有“心有餘而力不足”的尷尬。如何讓課堂教學更加紮實有效?我常常這樣反思著。如,在教學五年級《田野在召喚》這首歌曲時,我先直接進行低聲部的演唱教學,待到低聲部總體唱準後再進行高聲部的學習,接著分配一、二大組唱高聲部,三、四大組唱低聲部。一整合,發現學生在演唱第一部分時還是能配合起來的,而演唱到第二部分就亂糟糟了,高低聲部亂竄,明顯就跑偏了許多,而且中間還時不時地摻雜著零零碎碎的口琴聲音,我馬上意識到可以邀請每組學習能力比較強的幾位同學進行吹奏,輔助整個組的旋律音準。很快,我的想法得到了證實,同學們聆聽著本組同學口琴的旋律,輕聲地和著,二聲部的感覺又顯現出來了。

  正當我得意洋洋的時候聽到了中間兩個相鄰大組的走調情況比旁邊靠牆的兩個大組嚴重。怎樣解決呢?我決定重新分組,指定中間兩組同學不唱,就是純吹奏,更有效地幫助本聲部的音準。在接下來的練習中,同學們在口琴的吹奏下確實更快地找準了自己的聲部音準。然後我又讓兩小組同學加入演唱隊伍中去,唯獨留下最中間的兩小組(左邊吹奏高聲部,右邊吹奏低聲部),在演唱歌曲時,課堂氣氛就變得非常和諧有序。最後,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唱自己聲部的同時去關注另一個聲部的走向,並在黑板上用圖形譜的方法畫了上下兩條旋律線,上面高聲部旋律走向,下面低聲部旋律走向,讓同學們更清楚地辨別和演唱。這樣培養了音準、節奏感,調動了自主學習的積極性,自然而然也就提高了課堂的有效性,對音樂素養的提升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二、口琴陶冶學生,助力音樂素養的提升。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孔子這句話告訴了我們一個怎樣才能取得好的學習效果的秘密,那就是對學習的.熱愛。不同的人在同樣的學習環境下學習效果不一樣,自身的素質固然是一個原因,更加重要的還在於學習者對學習內容的態度或感覺。正所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你對一門科目產生了興趣之後,自然會學得比別人好。對感興趣的事物,人們總會主動愉快地去探究它,使學習過程不再成為一種負擔。在音樂教育中,學生音樂興趣的培養是首要任務和目標,也是學生學好音樂的動力。因此,如何使學生對音樂教學保持持續不斷的興趣是我們的研究課題。

  (一)培養學生的音樂興趣。

  我校的興趣班團隊——口琴社團,它一直是學校非常重視的一支隊伍,每逢社團招新,校領導總是先讓音樂組老師選人,挑選出各班優秀的吹奏小能手。他們都是懷著對小小口琴的喜愛平時勤奮練習,已在班級中嶄露頭角。有了校口琴隊如此名聲在外的底氣,有了貝斯、和絃這兩種新型口琴的伴奏,隊員們的學習興趣怎會不被激發。在最初的興奮、激動的狀態過後,筆者也考慮到每週的常規性練習還是會有聽覺疲勞的階段,如何在常規的練習中自然生成新鮮的、有趣味性的,能大大提高學生對音樂關注度的教學環節,成了我的研究方向。上週五的下午,口琴隊的學生如平常一樣坐在音樂教室裡進行口琴的吹奏練習。這次的任務是培養多聲部協調、統一的合作。

  在吹奏《歌唱二小放牛郎》這首曲子時,我先進行四聲部的合奏練習,高音口琴和低音口琴練習吹奏三度音程和五度音程關係的音,和絃口琴和貝斯口琴練習吹奏底下的伴奏,為其吹節奏、打拍子。起初,各聲部自信滿滿,能跟著老師的指揮熟練地吹奏旋律,接著,我就讓各個聲部依次進入,結果問題就出來了,學生在聲部配合的環節上只顧得上自己的聲部,沒有學會很好地傾聽其他聲部的節奏,現場一團混亂。學生安靜下來尋找原因,思考如何與其他聲部做好配合。我讓同學們組成四人或八人小組,每組必須保證四聲部的完整性,在每組的吹奏過程中尋找到有效的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同學們思考後告訴我很多種解決途徑:方法一:在吹奏自己聲部的同時注意看同一小節的其他聲部,最好是以高聲部為準,一邊聆聽高聲部的旋律一邊看自己的簡譜,就能有效進行聲部配合;方法二:這是一首二拍子的歌曲。強弱規律是:強弱。吹奏時注意看老師的指揮手勢,打的強拍就是每小節的第一個音,那麼吹奏的第一個音和老師打拍子的第一個重音相對應,這樣也能有效進行聲部配合;方法三,用課堂打擊樂器輔助口琴進行訓練也能有效進行聲部配合。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看到學生自豪的神情,我不禁暗暗竊喜,喜的是按捺住了自己,沒有直接把我積累到的經驗說出來,而是讓學生自己去發掘去發現,這樣學生既主動找到了方法又提高了解決問題的能力,還增強了自信心,更樂於吹奏接下來的歌曲,我何樂而不為呢!口琴教學對於小學生音樂素養的提升有著積極的作用,透過口琴吹奏曲目的選擇和練習,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既可以賞析這些口琴吹奏曲目,又能在潛移默化中提升音樂素養。而課外活動也是小學生開展素質教育的較好途徑。如,在教師的組織下,開展樂器大全賞析,吸引那些對不同樂器和音樂感興趣的小學生共同參與,不僅能提高小學生的音樂鑑賞力,也能使學生在口琴吹奏過程中接觸到很多經典的音樂作品,透過口琴的學習,學到音樂的知識,體驗音樂的魅力,加深對音樂深層次的認識和學習。

  (二)幫助學生了解不同曲風。

  將口琴教學引入小學音樂課堂,可以增加小學生對不同風格歌曲的認識和了解。小學音樂課堂中,教師在口琴吹奏的選曲時,要以小學生對流行歌曲感興趣為契機,將流行音樂的歷史、分類及發展歷程講述給學生,讓學生了解流行音樂的不同型別、不同風格以及東西方音樂文化的差異,加深學生對世界音樂知識的瞭解和吸收。

  例如,教師可以給學生選擇一些口琴吹奏曲目,曲目內容根據流行音樂的不同風格,讓學生進行賞析,然後進行吹奏。同時還可以給學生介紹一些音樂風格,像爵士樂起源於19世紀的美國,是美國黑人在艱難生活中創作出來的一種流行音樂形式。其中最著名的是布魯斯(Blusc)和拉格泰姆(Ragtime),在中國音樂的發展過程中,借鑑和吸收了爵士樂中的音樂風格,創作出了一大批爵士樂風格的流行歌曲。

  (三)提高學生音樂鑑賞力和創造力。

  實際上,小學音樂教育中樂器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小學生感受和鑑賞音樂的能力,為學生以後的音樂欣賞打好基礎。新的課程標準也規定了音樂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音樂興趣,培養他們欣賞音樂的能力,增強他們對音樂的感知能力。口琴教學進入小學音樂課堂正好是以流行音樂的通俗性和貼近實際生活為契機,選擇吹奏的曲目時,可以以學生感興趣的流行曲目為主,流行音樂的通俗性和大眾性就會引起學生內心的共鳴。

  小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既能練習口琴吹奏技能,又能學習到流行音樂的相關知識,體驗到流行音樂的魅力,同時加深了他們對流行音樂的深層次認識和學習。口琴教學在小學音樂教育中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教師透過口琴吹奏技巧的教授,培養了學生的識譜能力,教學生學習樂譜的相關知識,像音高、節拍、節奏、速度、力度等,培養學生的音準及節奏感,最主要的是調動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有效地提高了整體音樂素養。

  參考文獻:

  [1]韋仰月。小學音樂口風琴“唱與奏互動”的教學探索[J]。2014(5):128,137。

  [2]曹理。小學口琴教學中的音樂教學論新編[J]。北京師範學院學報,2013(4)。

【國小音樂化課堂研究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