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螳螂捕蟬課堂教學實錄

螳螂捕蟬課堂教學實錄

螳螂捕蟬課堂教學實錄

  師: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螳螂捕蟬》。我們知道《螳螂捕蟬》是一則寓言,寓言首先是講一個故事,其次是揭示一個道理,這個道理就是寓意。請大家快速地瀏覽課文,找出揭示寓意的一句話。

  生: 我找的句子是: 蟬、螳螂、黃雀, 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 卻沒顧到自己身後正隱伏著禍患呢!

  師: 這句話給老師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請看這句話( 大螢幕出示) 。

  師: 輕聲讀讀這句話,想想蟬、螳螂和黃雀“眼前的利益”分別是什麼?“隱伏著的禍患”又分別是什麼呢?。(出示表格)

  眼前的利益 隱伏的禍患

  蟬 露水 螳螂捕蟬

  螳螂 蟬 黃雀啄食螳螂

  黃雀 螳螂 少年正瞄準它

  指名交流(邊說邊操作多媒體)。

  師:加上一點符號它們的關係就可以這麼來表示(板書: 蟬← 螳螂← 黃雀)讓我們再來讀讀

  生讀。

  師:真是意味深長,發人深省啊。

  師:少年講這個故事是有目的的,知道是什麼目的嗎?

  生:讓吳王放棄攻打楚國。

  師: 你這裡提到了一件事。就是———

  生: 吳王攻打楚國的事。

  師: 吳王打算攻打楚國, 大臣們明白其中的利害關係嗎?從哪裡看出來?

  學生回答。

  ( 出示) :大臣們認為, 攻打楚國雖然取勝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諸侯國乘虛而入, 後果將不堪設想。

  師: “不堪設想“是什麼意思?

  生:事情的結果不能想象。

  師:不能想象,說明後果非常嚴重,我們就來設想會是一種什麼樣的後果。

  生:其他諸侯國會乘著吳國的兵力不足,對他們偷襲,可能吳國自己也保不住了。

  生:可能吳國四面都是敵人,弄到滅亡的地步。

  生:即使不會亡國,吳國肯定會大傷元氣了。

  師:是啊!國家滅亡,遭殃的是誰呀?

  生:遭殃的是那些的打仗計程車兵。

  生:遭殃的是那些無家可歸的人民。

  師:對呀!最遭殃的是那些有家不能歸,四處流浪、死於非命的老百姓了。這就是“不堪設想”的後果啊!所以,有一首詞寫得好:“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師: 能打嗎?

  生: 不能。

  師:但大臣們的規勸有用嗎?又從哪裡看出來?

  生:可是吳王固執地說:“誰敢來勸阻我, 我就處死他!”(出示)

  師: 你怎樣理解“固執”呢?

  生: 堅持自己的觀點,聽不見別人的勸告。

  師:那就請你把你的感受送進句子裡讀出來。

  生練讀這句話。

  師:這可是一道死命令。同學們怎麼理解這兩個“死”字呢?

  (出示)①誰敢來勸阻我,我就處死他!

  ②可是吳王已經下了死命令,怎麼辦呢?

  生:處死中死表示失去生命;死命令中“死”表示不可更改。

  師:同一個字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意思各不相同,所以我們對字詞的理解一定要放到具體的語言環境中,結合上下文去理解。

  師:吳王的固執使我們看見了一個專橫、驕縱、兇暴的吳王,誰再來讀讀這句話。

  生讀。

  師:這個吳王還不夠厲害;好樣的,讀出了君王的氣度;王者的霸氣展露無遺。

  師: 就是這麼一個固執的吳王卻被少年的一個故事說服了。這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少年呢?從文中哪些句子看出來?請同學們認真地品讀2—11節, 把有關的詞句畫出來,在文字旁邊寫出自己的閱讀感受。

  生品讀、圈劃。

  孫吉

  2012-4-12 9:15:24

  師: 我們來交流一下。誰先來讀一讀?先讀一讀你找到的句子,再說一說少年是一位什麼樣的人,然後說說理由。

  生:“有一位侍奉吳王的少年,聽了大臣們的議論,想去勸說吳王。可是吳王已下了死命令,怎麼辦呢?”我覺得少年是一個非常勇敢的人。因為吳王已經下了死命令了,不允許別人來勸阻,他還要去勸說,說明他真有勇氣。(出示第一句)

  生:我想補充一下,我覺得從這裡還能看出少年非常關心國家大事,是一個憂國憂民的少年,如果不為自己的國家著想,他就不會冒著生命危險去勸說吳王了。

  師:說得好!勇氣可嘉!能為國分憂!你很會讀書,很會思考。

  這種勇氣與決心讓人敬佩,但如果沒有十分的'把握就等於送死。

  生:“第二天清晨,他拿著一隻彈弓,在王宮花園裡轉來轉去。露水沾溼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就這樣,一連轉了三個早晨。”露水打溼了他的衣裳和鞋子,說明他起得很早,不怕吃苦;一轉就是三個早晨,說明他有足夠的耐心;而且他還毫不介意,說明他一心只想勸阻吳王,其他的什麼都沒放在心上。

  師:(出示第二句)你有理有據,同學們,少年毫不介意,那麼他到底介意的是什麼呢?

  生:他介意的是能否遇到吳王。

  生:他介意的是自己的勸說能否有效。

  生:他介意的是吳國的百姓、國家的安危。

  師: 好一個少年。難怪第一天清晨,霧氣瀰漫,天剛拂曉,他——

  師:第一天過去了,第二天,天色朦朧,他依然——--

  師:第三天,他又一次早早地———這一次,他———

  生:他終於遇到吳王。

  師:這叫“功夫不負有心人”呀。這就是他的智慧與膽識。智慧在於他選擇的地點和時間。

  師:地點在———

  生:王宮花園

  師:為什麼選擇在那兒?

  生:因為後花園是皇帝散心的地方,不比朝廷之上,意見容易接受。

  師:這就是:知地利

  師:時間是———

  生:清晨。

  師:為什麼?

  生:這是人一天心情最好的時候,即使講錯了,吳王也不會責怪。

  師:少年為什麼要轉來轉去?後文有一句體現了少年的良苦用心,哪句話?

  生:少年終於被吳王發現了。

  師:由此可見,少年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引起吳王的注意,為勸說吳王做著精心的準備。接著交流。

  生: “吳王問:‘你打著鳥了嗎?’少年說:‘我沒有打著鳥,卻見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吳王來了興趣,問:‘什麼事啊?’”從這段對話可以看出少年確實是足智多謀。他表面上說是打鳥,好像很悠閒的樣子,我覺得這是他故意不讓吳王發現他的用意,因為前面吳王已經下了死命令,不允許別人來勸他。

  師:這叫“不露聲色”,沉住氣!

  生: “我沒有打著鳥, 卻見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這句話把吳王的興趣一下子引了出來。(出示第三句)

  師: 為什麼?

  生: 因為“有意思的事” 誰都想聽, 況且是“挺”有意思的事。

  師: 你講得很有道理, 很會讀書。故意賣個關子,把吳王的好奇心給吊起來,而且做得含而不露,確實高明。這句話,你覺得應該怎麼讀?

  生:要不慌不忙地讀。

  生:要很沉住氣地讀。

  生:要不緊不慢地讀。

  師:就按自己的體會,讀讀這句話。

  師:含而不露,不露痕跡。

  師: 吳王執意攻楚,大臣們勸,卻讓吳王下了死命令;而少年勸,卻讓吳王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同樣是勸,效果卻截然不同。如果說大臣們的勸是“直勸”“力勸”的話, 那少年的勸是———

  生: 智勸、巧勸。

  師:同學們,經過大家的一番探究,我想一個智慧的少年已經躍然紙上了。來,讓我們再次感受一下少年怎樣透過這個故事巧勸吳王的?(出示純粹的人物對話語言)加上適當的表情和動作,同桌先練讀,哪一組願意展示一下。評價語。少年的聰明機智表現的還不夠到位。好一個機智的少年。

  師:少年的巧勸、智勸使吳王恍然大悟。(出示句子)聽了少年這番話,吳王恍然大悟,連聲說:“對!對!你講得太有道理了!”

  師:什麼叫“恍然大悟”?

  生:“恍然大悟”就是一下子就明白了過來。

  師:吳王到底明白了什麼?

  生: 他明白了,如果攻打楚國,就會像“螳螂捕蟬,黃雀在後”一樣,諸侯國就會乘虛而入,自己就非常危險了。

  師:你說的很準確,能不能仿照黑板上寫“蟬、螳螂、黃雀”之間關係的樣子, 把吳國、楚國和其他諸侯國之間的關係表達出來?請一個學生上來板演。。

  楚國← 吳國← 諸侯國

  師:它們的共同點就是--

  生:它們一心都想得到眼前的利益,沒顧到身後隱伏的禍患。(板書:利益,禍患。)

  師:你能體會吳王現在的心情嗎?

  生:他一定在感激少年, 如果沒有少年的提醒,說不定他的國家會滅亡。

  生:他在為少年的智謀而讚賞。

  生:他在為自己沒有攻打楚國而慶幸。

  師:明白事理、改正錯誤的大王還是好大王嘛!

  師:來讓我們再讀讀吧。

  生:有感情地朗讀最後一段。

  師:《螳螂捕蟬》是一篇寓言,寓言既為我們講一個故事,也為我們揭示一個道理。合上書本,想必這個機智的少年,儘管固執卻能知錯就改的吳王已深深地印在我們的腦海中,現在我們來講故事。講故事可以根據課文內容,當然也可以新增自己的語言,自己的先想象。給2分鐘時間,大家先練練。

  學生說。

  師:真不簡單,這麼短的時間就能講得與課文內容基本相同。

  師:你不僅講了這個故事,還有自己的想象,你很有文學細胞。“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選自劉向《說苑 正諫篇》。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它原文:(課件出示)

  吳王欲伐荊,告其左右曰:“敢有諫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諫不敢,則懷丸操彈於後園,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吳王曰:“子來,何苦沾衣如此!”對曰:“園中有樹,其上有蟬,蟬高居悲鳴,飲露,不知螳螂在其後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蟬,而不知黃雀在其傍也;黃雀延頸,欲啄螳螂,而不知彈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務欲得其前利,而不顧其後之有患也。”吳王曰:“善哉!”乃罷其兵。

  師:聽範讀,請同學們聽清楚節奏,跟老師默讀。

  師:對照課文,你們自己在下面讀,自由讀。

  師:讀好了嗎?再提一個有挑戰性的問題,誰能找出古文中揭示寓意的句子。生答

  師:來大聲地讀一讀這兩句話。。

  生讀。

  師:課後作業,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之間為了爭強稱霸,戰爭不斷,諸侯王的出兵與否往往在一念之間,許多像文中的少年一樣有勇有謀的王公大臣甚至平民百姓運用寓言巧妙進諫,阻止了一場場戰爭,留下了千古佳話,也給我們後人留下了智慧的寶庫。課後同學們可以讀讀相關的書籍如《東周列國志》。

【螳螂捕蟬課堂教學實錄】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