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教材> 一年級《道德與法制》教材教法培訓心得體會

一年級《道德與法制》教材教法培訓心得體會

一年級《道德與法制》教材教法培訓心得體會範文

  肩負著學區領導的深切厚望,我於8月22至8月25日有幸赴蘭州參加了甘肅省2016年義務教育階段人教版修訂教材骨幹教師培訓。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前身是《小學品德與生活》《小學品德與社會》,根據國家、省、市各級檔案精神,自2016年秋季一年級開始,統一更名為《道德與法治》。這次培訓,由北京市西城區教育研修學院專家安子琴老師主講。培訓分為三部分內容,分別是:人教版一年級《道德與法治》整體介紹;一年級上冊《道德與法治》教材分析與教學建議;一年級下冊《道德與法治》教材分析與教學建議。專家的培訓講座循循善誘、娓娓道來,從她的身上,透出一種知識的力量,教育藝術的魅力。透過培訓,使參與者對今後的《道德與法治》教育教學有了全新的感悟。下面我主要就三個方面和各位老師做以交流:

  一、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的特色

  一是堅持以兒童生活為基礎,關注兒童的經驗,激發學習興趣,貼近兒童的學習特點和發展需求,改進教材的呈現方式,低年級教材還適當採用兒童繪本的形式,引導兒童主動地、生動活潑地學習。

  二是重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合理佈局,整體安排,在開發教育資源、豐富德育內涵、改進道德與法治融入方式等方面做了有益探索。所採用的“內隱”與“外顯”相結合的融入方式,真實自然。

  三是研究並遵循兒童道德自主發展的規律和特點,透過設計,給兒童留下自主思考的學習空間,較好地處理了道德認知必要合理的傳授與道德能力自主建構之間的關係,促進兒童在自主學習中提高道德水平、增強法治意識。

  四是針對兒童探究精神不足的現實,在全面體現課程核心理念和目標的同時,突出了“樂於探究”的要求,創造性地設計了一些較有特色的活動,引導兒童學思結合、知行統一,努力培養兒童的探究精神和實踐能力。

  二、《道德與法治》教材框架及說明

  在《道德與法治》框架中,針對學生面臨的重要生活事件與要解決的發展性問題,設定了相對集中的教育主題,從一年級上冊到二年級下冊,分別為適應新生活、養成好習慣、奠基公共意識、追求創造性生活。這些教育主題,蘊含在諸如“我的健康成長”、“同伴友誼”、“我的家庭生活”、“我們的學校生活”、“我們的公共生活”、“我們的國家生活” 等不同生活領域的話題之中,透過各冊相對集中的單元設計實現。在單元主題下,結合學生生活中的具體問題和學生心理發展規律,設計相關課題。

  1.一年級上冊

  一年級是孩子學校生活的開始,由此,學生的整體生活空間發生了重大轉變:由原來的以家庭和社群(周邊鄰里)為主,轉變為學校、家庭、鄰里。學校生活空間由此進入到學生的生活世界,並對其整體的生活世界產生空間與意義上的巨大影響。如何適應自己生活的巨大變化,是學生面臨的最大生活問題,因而也是本冊《道德與法治》的核心教育主題。循著學生生活變化的敘事順序,本冊設計了“我是小學生啦”“校園生活真快樂”家庭安全與健康“天氣雖冷有溫暖”四個單元。

  2.一年級下冊

  一年級下冊是在學生基本適應了新生活的基礎上,針對這一時期孩子發展中存在的突出的現實問題――好習慣的缺失,引導孩子形成穩定的生活方式,即養成基本的新的生活習慣,這是本冊的核心教育主題,也符合學生心理發展的規律。這裡的生活,依然是一個整體的視角,包括:日常生活的好習慣,學習的'好習慣,與自然、家人、同儕共在的好習慣。好習慣,是一個美好自我形象在孩子身上的具體化,從好習慣的養成開始,為孩子追求美好自我啟航;共在,是一種與自己、自然、他人、自己所在的世界共生共存,相互依賴,相互支撐的理念,引導孩子擺脫自我中心、單子式個體的思維與存在方式。循著這一發展階段孩子的心理親近程度,本冊的單元設計分為自我(日常生活與學習)、自然、家人、夥伴四個板塊。 這次新教材培訓,雖然培訓只有短短的兩天,但透過專家深入淺出的講解,使參訓者把握了教材的編寫意圖、框架結構,更深刻地理解了教材包含的教育理念,幫助我們更好的做好《道德與法制》課程的教學工作,並以此作為對小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主陣地。作為教師的我們要充分認識《道德與法制》課程的重要意義,改變教學方法,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主線,將道德、行為規範和法制教育,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等有機融合,引導學生透過與自己生活密切相關的社會環境、社會活動和社會關係的互動作用,不斷豐富和發展自己的經驗、情感、能力、知識,加深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並在此基礎上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基本的道德觀、價值觀和初步的道德判斷能力,為他們成長為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一年級《道德與法制》教材教法培訓心得體會】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