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諫太宗十思疏》的教學實錄

《諫太宗十思疏》的教學實錄

《諫太宗十思疏》的教學實錄

  師:同學們,上課。

  生:起立!

  師:請坐。同學們,這一節課我們學習一篇文言文《諫太宗十思疏》。(板書:諫太宗十思疏魏徵)作者魏徵,既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也是一位著名的史學家。可是,他之所以彪炳史冊,得到後人的敬仰,卻主要因為他是一位剛正不阿、敢於冒死直諫的諍臣。(板書:諍臣zhng)他先後向太宗上書二十多次,雖然差一點因此掉了腦袋,但最終還是贏得了太宗的信賴,後人的敬仰。《諫太宗十思疏》是他奏議中最著名的一篇。

  佈置預習時,要求同學們反覆誦讀課文,認真閱讀註釋,理解課文大意。現在,請三位同學分別讀課文的三個段落。其他同學看看他們的誦讀有沒有體現文言文誦讀的特點和基本要求。

  (指名三位學生分別誦讀課文三個段落)

  師:請一位同學對他們的誦讀作一個簡要的評點。

  生:讀文言文要注意斷句,以及字音和現代文的不同。這一點,他們都已經注意到了,可是讀得不是很流暢。

  師:這位同學強調了文言文誦讀要注意字音和句讀,這的確是文言文誦讀的基本要求。不過,對於同學們來說,達到這個基本要求是不難的。但僅僅如此還不夠,還應該能讀出文言文特有的情味,(板書:情味)也就是透過誦讀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表現出文言文特有的魅力。

  下面請同學們先聽一遍錄音誦讀,再聽我誦讀。然後請對我的誦讀和錄音的誦讀作一個比較和評價,看怎樣誦讀更能表達作者的感情。

  (聽課文錄音)

  (教師誦讀課文)

  師:好,請同學們對錄音的誦讀和我的誦讀作一個比較和評價,說說你認為誰讀得更好。哪位同學先說?

  生:我更喜歡老師你的誦讀,因為我感覺這是魏徵對太宗說的話,你的誦讀體現了他對太宗

  所作所為的著急以及他激動的心情。

  師:激動的心情,很著急,願望很迫切?

  生:對。

  師:謝謝。其他同學呢,有沒有不同意見?

  生:我也認為黃老師你讀得比較好,因為你抑揚頓挫比較明顯,而錄音讀的時候,感覺讀起來好像比較平,比較柔。(學生笑)

  師:謝謝同學們的肯定。不過,我還想聽聽不同的意見。

  生:我覺得還是溫柔一點比較好。如果他怕掉腦袋的話,他應該溫柔一點吧。

  師:我想,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這篇課文,應該是什麼樣的感情基調呢?是“柔”一點還是“剛”一點?(板書:基調)或者說,如果魏徵上書要當朝讀這篇奏議,他誦讀時的感情應該是怎樣的?

  生:應該很著急,希望能說服唐太宗。

  師:對,這是他的目的。其實,我倒覺得我和錄音的誦讀,對文章感情基調的把握還是比較一致的。有些同學也已經體會出來了。(轉向一位學生)你體會出這篇文章感情基調是什麼樣的?

  生:我覺得應該有一種“天將降大任於斯人”的感覺。

  師:強烈的責任感?是不是說“以天下為己任”更好?剛才一位同學分析得不錯----“如果他怕掉腦袋的話,他應該溫柔一點”,可是作者怕掉腦袋嗎?不怕。----唐太宗才開始執政時,非常勤政,也很體恤百姓,可隨著國力的強盛,政治的安定,他開始大興土木,廣造宮殿,大臣們屢次進諫,他就是不聽;魏徵屢屢上奏,惹得他非常不滿,揚言要殺了他。可是魏徵就是不怕。----大家想一想,在這樣的背景下進諫,可能“溫柔”嗎?(生:“不可能。”)對,不可能溫柔。我們是否可以說這篇文章的感情基調是“誠懇”?(板書:忠誠、懇切)要做一個諍臣,首先要有滿腔的忠誠,對國君的,對國家的;同時,又要特別懇切,才容易被接受。

  現在我們來看看如何才能讀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的情味。除了感情基調的把握,字音的準確,還要把握文章語言的特點。(板書:語言)從整體上說,文言文有它獨特的語言魅力;就每一篇文章而言,又有它具體的語言特點。大家能說說這篇文章語言的特點嗎。

  生:我覺得這篇文章整體語言都是慷慨激昂的。

  師:“慷慨激昂”,還是作者的感情,很忠誠,很懇切。這樣的感情是用什麼樣的語言來表達的呢?

  生:我覺得語言形式上用了多種修辭手法。

  師:能具體從句子的形式上說說特點嗎?

  生:第三段運用了一系列的排比來論述事理,很有氣勢。

  師:很好,其實修辭的運用都和語言形式有著緊密的關聯。比如排比,從句子形式角度來看,常常都是整齊的句式,也叫整句。魏徵這篇奏議把整句和長短交錯的散句結合,非常有表現力。這在奏議裡是一個獨創,在唐代散文裡也是一個貢獻。奏議這類文章,形式比較固定,語言大多比較僵化,魏徵卻大膽地突破了一般的語言形式,把整句和散句有機地組合在一起。所以同學們誦讀這篇文章,不能不注意這個特點。同學看哪一段這個特點最鮮明?(生:第三段)

  對,文章第三段最典型地體現了這個特點。我們一起來揣摩這一段的誦讀。先請一個同學嘗試讀一遍。

  (指名一位同學讀第三段)

  師:她讀得比較流暢,字音、句讀也沒有問題,可語言的特點,作者的情感表現得還不夠。誦讀,與對內容的理解有著緊密的聯絡。我們來對這一段的內容作一個簡要的分析。

  這一段開頭是一個散句:“奔車朽索,其可忽乎”。同學們體會一下,讀這個句子,哪個字讀得重一點能更好地體現感情?

  生:忽。

  師:對!這樣可以引起太宗的注意。文章主要內容在後面的“十思”。這也是誦讀的難點,十個句子結構一樣,很容易讀得呆板。那麼,怎樣處理呢?有人把“十思”的內容概括為“五戒”。(板書:“十思”----“五戒”)大家想一想,是哪“五戒”?哪些句子表達了共同的內容?

  生:每兩句一“戒”。

  師:各“戒”什麼呢?

  (討論歸納:一戒奢,二戒驕,三戒縱慾,四戒輕人言,五戒賞罰不公)

  師:所以誦讀時,根據句義關係首先應該把這十個句子分成五個單位。但五個單位之間如果停頓的節奏一樣,仍然會顯得呆板,表現不出作者的思想感情。還要有輕重和節奏的變化。組與組之間的停頓可稍微長一點,每組句子後一句的前半句,和前一句跟得緊一點,這樣和輕重的語氣結合,就能把懇切之情、強烈的願望表現出來。下面我讀一遍,大家注意體會。

  (教師範讀“十思”)

  師:同學們自己誦讀體會,然後我們請兩位同學試讀。

  (學生自由讀課文)

  (先指名一位同學誦讀,然後指名前面嘗試誦讀的同學再次誦讀,教師評點其進步之處)

  (學生齊讀“十思”)

  師:讀得不錯!“十思”的後面還有一組整句,句子都比較短,主要是透過句間停頓的長短形成適當的節奏,應該是前三句之間稍長一點,最後一句接得緊一點,“信者”這裡有一個停頓,可以增強意味。最後一句要讀好句末的語氣詞“哉”,想一想輕讀好還是重讀好?(學生意見不一)大家再體會一下。輕讀還是重讀?(生:重)對,重讀,可以增加表達的力量,以引起唐太宗的重視,也包含了作者的強烈的情感。

  誦讀文章和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是一個相輔相成的過程。同學們課後還要反覆誦讀,一定能讀得更好,對文章的理解也會不斷深入。----其實,比較我和錄音的誦讀,還有一個重大的不同,就是我們讀的文字有很大的區別。這裡的區別有很多是細微的,有的是較大的。比較明顯的是資料上刪了許多句子,而教科書上則保留了這些句子。預習時已經讓同學們標註出這些不同的地方。現在我想聽聽同學們的意見,你們覺得,這些句子是有好還是沒有好?思考的依據是什麼呢?就是作者要表達的思想和情感,就是文章本身的`內在結構。我想聽聽大家的意見----好,這位同學好像有話要說,你是不是覺得沒有更好啊?

  生:我還是同意保留。

  師:說說你的理由。

  生:教科書上的是魏徵的原文。

  師:你怎麼敢下這個結論?

  生:因為有名的文章是不可以隨便篡改的。

  師:有道理,但是也不一定。有時候就是發現被偷偷改了。你覺得又好,能從文章本身說說理由嗎?

  生:比如第三段,資料上開頭比教科書少一句話,直接把“十思”亮了出來,我覺得有點突然。

  師:加了這一句,行文更自然,對吧?(轉向另一學生)

  生:我覺得沒有好,因為在當時的情況下魏徵對太宗的所作所為非常著急,他進諫時應該是懷著一種懇切著急的心態,他想盡快讓太宗明白自己的意圖,所以直接突出重點,態度更明確。

  師:這位同學認為沒有更切合作者迫切的心情,更簡明。還有哪位同學要發言?

  生:我認為保留與不保留要根據具體情況而定。

  師:很有道理。現在的具體情況就是魏徵向唐太宗進諫。你說有還是沒有好呢?

  生:第三段的第一句(讀第一句)這句需要保留,因為這一句可以引起下文。而後面的“君人者”要省去,因為他進諫時鋒芒不能直接針對唐太宗,這樣不好,會影響進諫的效果。

  師:這位同學的分析也很辯證。其他同學呢?

  生:我認為沒有好,因為現在社會什麼都講究創新,創新就要改革,??

  師:這位同學結合時事從大的方面講,有高度。可我想提醒同學們,對具體文章內容的討論還是多從作者表達思想感情的需要來考慮,刪了未必就是改革,更很難說是創新。

  生:我覺得有好,因為畢竟是臣對君,臣不能當著君的面指責他,只能把具體的史實說給君聽,希望國君能明白。

  師:這位同學從君臣關係來看。也是個很好的角度。

  生:我覺得沒有比較好。魏徵在進諫時,他不可能說得那麼準確。

  師:我想魏徵這個奏議,是事先寫好的,不是當場口頭說的。他應該字斟句酌。(轉向另一學生)

  生:我也認為沒有好。因為在當時那種背景下,簡潔一點,更表現出他的期待。

  師:同學們從不同角度都發表了很好的意見。我想提醒大家思考一個問題:這篇文章的主要觀點是什麼?(板書:觀點)從這個角度看,那些句子是有好還是沒有好呢?我覺得這是一個很重要的依據。同學們覺得這篇文章主要的觀點是什麼?

  生:他希望太宗以仁為本。

  師:就從文章裡摘一個關鍵的詞句來表達,能嗎?

  生:“十思”。

  師:其他同學有沒有不同意見?

  生:我認為作者的主要觀點是“居安思危,戒奢以儉”。

  師:主要是“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有沒有不同的理解呢?

【《諫太宗十思疏》的教學實錄】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