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教師> 教師招聘公共基礎知識

教師招聘公共基礎知識

教師招聘公共基礎知識

  教師招考公共基礎知識:鑑賞表達基礎知識

  文學作品,旨在用形象的語言傳達作者豐富的思想情感。它通常要藉助某些寫作手法,含蓄委婉地表達這種情感。在現代文閱讀的題目中,常常有一些概念分不清,從而導致答題錯誤。特別是當題目問表達方式、表現手法和修辭手法等寫作手法時,經常是問此答彼,接下來詳解介紹寫作手法的分類,

  寫作手法包括6大類:

  ①表達方式:記敘、議論、抒情、描寫、說明;

  ②表現手法:象徵、烘托、對比、諷刺、渲染、欲揚先抑、借景抒情、託物言志、側面描寫、動靜結合、虛實結合等;

  ③修辭手法:比喻、排比、擬人、對比、誇張、借代、反問、設問、對偶、反覆等;

  ④結構技巧:承上啟下、懸念、首尾呼應、虛實結合、前後照應、鋪陳、鋪張、鋪墊等 ;

  ⑤人稱角度:第一人稱、第二人稱、第三人稱敘事法;

  ⑥順序角度:順敘法、倒敘法、插敘法等。

  (一)表達方式

  表達方式,是指寫文章時所採用的反映社會生活、表達思想感情、介紹事物事理的方式手段。

  1.記敘

  記敘是寫作中最基本、最常見的一種表達方式,它是作者對人物的經歷和事件的發展變化過程以及場景、空間的轉換所作的敘說和交代,在寫事文章中應用較為廣泛,主要是把人物的經歷和事物的發展變化過程表達出來的一種表達方式。它是寫作中最基本、最常見、也是最主要的表達方式。

  2.描寫

  描寫是把描寫物件的狀貌、情態描繪出來(包括心理描寫、語言描寫、動作描寫、神態描寫、外貌描寫、細節描寫、環境描寫、場面描寫等),再現給讀者的一種表達方式。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把人物的形態、動作或景物的狀態等具體特徵描繪出來。一般分為人物描寫或景物描寫。它是記敘文,特別是文學創作中的主要表達方式之一。在一般的抒情、議論、說明文中,有時也把它作為一種輔助手段。描寫的手法運用得好,能逼真傳神、生動形象,使讀者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從中受到強烈的藝術感染。

  3.抒情

  抒情就是抒發和表現作者的感情。具體指以形式化的話語組織,象徵性地表現個人內心情感的一類文學活動,它與敘事相對,具有主觀性、個性化和詩意化等特徵。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學反映方式,抒情主要反映社會生活的精神方面,並透過在意識中對現實的審美改造,達到心靈的自由。抒情是個性與社會性的辯證統一,也是情感釋放與情感構造、審美創造的辯證統一。它是抒情文體中的主要表達方式,在一般的文學作品和記敘文中,也常常把它作為重要的輔助表達手段。作用:抒發作者真摯深沉的情感,引發讀者的感情共鳴,使文章具有強大的.感染力。

  4.議論

  議論就是作者對某個議論物件發表見解,以表明自己的觀點和態度。透過講事實、說道理等方法對人物或事情發表自己的觀點、看法,通常帶有較強的主觀色彩。它的作用在於使文章鮮明、深刻,具有較強的哲理性和理論深度。在議論文中,它是主要表達方式,在一般記敘文、說明文或文學作品中,也常被當作輔助表達手段。作用:引發讀者思考,點明人物或事件的意義,突出中心,昇華主題,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5.說明

  說明是用簡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狀、性質、特徵、成因、關係、功用等解說清楚的表達方式。這種被解說的物件,有的是實體的事物,如山川、江河、植物、文具、建築、器物等;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識、修養、觀點、概念、原理、技術等。

  (二)表現手法

  表現手法是指在文學創作中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所運用的各種具體方法和技巧。

  1.託物言志

  透過描繪具體事物的形象來表達思想感情,所“託”之物常常是具體的植物、動物及其他物品,藉助這些事物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將作者的感情表達出來。效果:把抽象的思想情感表現為具體的、可感知的形象,可以使文章更含蓄;借眼前之物,寄深遠之意,言近而旨遠。

  2.襯托

  以他體從正或反的角度陪襯本體。效果:突出本體的某一特徵。

  3.對比

  把兩種相反的事物或一種事物相對立的兩個方面作比較。效果:鮮明地突出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某一特徵。

  4.借景抒情

  透過描寫具體生動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場景,表達作者某種真摯的思想感情。效果: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滿詩情畫意。

  5.抑揚結合

  抑揚結合可以是欲揚先抑或欲抑先揚。效果:形成“落差”,突出強調事物(人物)的某一特徵,使人、物特徵更鮮明突出。

  6.側面(間接)描寫

  從側面烘托出該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使得文章結構更加集中緊湊,行文富有變化。效果:直接和間接描寫方法結合運用,可以使被描寫的人物或景物的特點更加鮮明、突出。

  7.伏筆和鋪墊

  伏筆是指文章裡前段為後段埋伏的線索。鋪墊是指為了突出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而鋪敘另外的人物或事物以作襯墊。效果:伏筆是前邊作出暗示,後邊進行回應、說明,可以增強文章的內部聯絡,關聯全篇。鋪墊是為了蓄積氣勢,突出文章主旨。

  8.照應

  照應是指後文對前文相應內賓(如伏筆)作必要的回應。效果:使結構顯得緊湊、嚴謹。

  9.動靜結合

  對事物、景物作動態、靜態的描寫。效果:靜中有動,動中有靜,兩者相互映襯,使文章靈活多變,相映成趣,充滿美感。

  10.虛實結合

  把抽象的述說與具體的描寫結合起來,或者是把眼前現實生活的描寫與回憶、想象結合起來。效果:能激發想象,開拓意境,形成強烈的對比效果,突出中心,也使感情表達得更為充分。

  (三)修辭手法

  修辭手法,也叫修辭方法,是指在寫作過程中,對所使用的語言進行修飾、加工、潤色,以提高語言表達效果的方法。

  1.比喻

  比喻是根據事物的相似點,用某一具體、淺顯、常見的事物或情境來說明另一種抽象、深奧、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種修辭方法。效果:將表達的內容說得生動、具體、形象,給人以鮮明深刻的印象。

  2.比擬(擬人、擬物)

  比擬是藉助豐富的想象,把物當成人來寫,或把人當成物來寫,或把甲物當成乙物來寫。效果:能啟發讀者想象,使文章更生動。

  3.借代

  借代是指不直接說出所要表達的事物的名稱,而是借用與它有密切相關的事物的名稱來代替。效果:突出事物的本質特徵,增強語言的形象性;委婉含蓄,引人聯想;使語言富於變化和幽默感,有時具有迴避掩飾作用。

  4.誇張

  誇大是指對事物的形象、性質、特徵、作用、程度等故意地進行誇大或縮小描繪的一種修辭方法。效果:揭示事物本質,鮮明表達褒貶好惡;烘托氣氛,增強感染力;幽默風趣,引人聯想。

  5.對偶

  對偶是指字數相等,結構形式相同或相近,意義相關或相對的一對短語或句子,對稱排列起來表達兩個相近或相對的意思。效果:句式整齊勻稱,節奏感強,概括力強,易於記憶,讀起來朗朗上口,有音樂美感。

  6.排比

  排比是指把三個或三個以上結構和長度均類似、語氣一致、意義相關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來以增強語勢或加深語意。效果:加強語勢,增強文章的表現力、感染力和說服力;使文章的節奏感加強、條理性更好,產生層層遞進、逐步深化的效果。

  7.反問

  反問是指用疑問形式表達確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問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問表肯定,只問不答,答案暗含在反問句中。效果:加強語氣,發人深思,加深讀者印象,變化句式,增強文章的氣勢和說服力。

  8.引用

  引用是指引用現成的話(成語、詩句、格言、典故等)來表達作者想要說的意思或作為評論。效果:使文章論據確鑿、充分,語言精練,更有說服力,而且含蓄典雅,富於啟發性。

  9.雙關

  利用詞的多義及同音(或音近)條件,有意使語句有雙重意義,言在此而意在彼。效果:可使語言表達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語意,給人以深刻印象。

  10.通感

  通感是利用諸種感覺相互交通的心理現象,以一種感覺來表現另一種感覺的修辭方式。效果:調動讀者的多種感覺,激發聯想,化抽象為形象,讓讀者更好地理解文章;豐富詩文的意境,形成特殊的藝術美,令人回味無窮。

  最後,表達方式、表現手法、修辭手法的區別是表達方式是就文章的寫作內容而言,表現手法是就文學作品寫作的具體技法而言,而修辭手法是就語言修辭效果而言。

  (四)結構技巧

  1、首尾呼應

  所謂照應,則是指對伏筆以及文章前邊的內容以至標題作必要的回應。前有伏筆,後有照應,可以使內容更為完整,結構更為緊密。

  2.卒章顯志

  在文章結尾時,用一兩句話點明中心、主題的手法就叫卒章顯志。

  3.伏筆

  伏筆指作者對將要在作品中出現的人物或事件,預作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後呼應。在前段裡為後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它的好處是交待含蓄,使文章結構嚴密、緊湊,讀者讀到下文內容時,不至於產生突兀懷疑之感。有助於全文達到結構嚴謹、情節發展合理的效果。

  (五)人稱技巧

  1.第一人稱

  第一人稱能給人親切、真實的感受,便於直抒胸臆。缺點是容易受到時空的侷限,非親眼所見親耳所聽的事情就無法寫進去。

  2.第二人稱

  第二人稱一般都兼有擬人的意味,因此能使語言生動;而在表情達意方面,運用第二人稱往往便於直抒胸臆,或直接對話,便於交流感情,給人以親切感,便於抒情。但有環境限制,有明確的傾訴物件。

  3.第三人稱

  第三人稱的優點在於不受空間和時間的限制,能從更多的方面自由地敘述,便於客觀描述,但缺少真切感。

  (六)順序

  1.順敘

  按照事情的發生、發展和結局的順序寫(時間先後)。作用:使文章脈絡清楚,有頭有尾,給人鮮明的印象。

  2.倒敘

  把後發生的事情寫在前面,然後再按順序進行敘述。作用:避免平鋪直敘,製造懸念,增強文章的生動性,情節富於變化,使文章引人入勝。

  3.插敘

  在敘述過程中,由於內容的需要,中斷原來情節的敘述,插入有關的情節或事件,然後再繼續原來的敘述。作用:補充、襯托出文章的中心內容(人物或事件),豐富了情節,深化了主題。

【教師招聘公共基礎知識】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