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心理學> 教育心理學課程與教學改革嘗試論文

教育心理學課程與教學改革嘗試論文

教育心理學課程與教學改革嘗試論文

  教育心理學是一門研究學生的學習特點、學習規律以及學習條件的科學,教學內容有心理發展與教育、學習理論和教學、分類學習心理、教學心理與教師等等。同時,教育心理學也是一門理論與實踐交叉的學科。過去,由於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教育心理學在課程內容、教學方法和評價手段等方面,都存在較大的問題,對我國教育心理學課程的發展帶來嚴重阻礙。對此,本文結合現狀,從課程內容、教學方法以及評價手段等方面入手,探討關於教育心理學課程的建構以及學科教學方式的改革。

  受西方心理學理論以及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我國的大學教育心理學在課程內容、教學方法和評價手段等方面存在較大的問題,阻礙了大學教育心理學課程的發展與進步。以下,筆者結合當前我國大學教育心理學教學,分析當前高校教育心理學課程在教育教學上存在的問題,針對問題,從課程內容、教學方法以及評價手段等方面提出改革建議。

  一、 當前高校教育心理學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 課程與教學材料方面存在的問題

  當前我國的教育心理學教材主要有兩種傾向,其中一種主要強調的是為實際應用服務;另一種則是側重於對心理學基礎理論知識的研究。

  對我國過去的心理學課程研究程序進行探究不難發現,以往在我國高等教育中採用的心理學課程材料主要傾向於上述第一種,即強調的是以教育實際為根本出發點,研究側重點在於研究心理學教育過程中的各種心理現象和規律。所以教育心理學教科書在編撰過程中,主要從學習知識和技術能力、道德教育、審美教育以及學科教學、個體差異等角度出發進行教材內容組織。正是由於上述原因,導致我國的教育心理學學術價值和主體價值在某種程度上被忽視,從而成為為其他學科教學服務的一種附庸。

  近十年,西方心理學經歷了一個高速發展的階段,在其輻射影響下,各種心理學教育理論和思想開始傳入我國,對我國的教育心理學課程產生巨大影響。特別是認知心理學的引入,影響了我國一大批教育心理學家。這些教育心理學家急於讓人們重新關注並重視心理學這一課程,同時又能突出心理學課程的科學特性,急於求成、過猶不及,又將教育心理學課程引入了一個教學“怪圈”,也就是過分強調心理學的學理價值,專注實驗室研究結果,而主觀或客觀上忽略心理學課程對教學實際的輔助作用。

  至此,我國的教育心理學經歷了從“中化”走向“西化”的發展階段。在教育心理學和認知心理學二者發生碰撞時,二者之間的共性又完全被顯現,如二者採用的教材都是以陳述性知識的表徵與獲得程式性知識的表徵與獲得等內容為核心。正是由於教育心理學和認知心理學二者之間在教材內容上呈現出太多的重複性和交叉性,我國的教育心理學發展在方向選擇上搖擺不定,阻礙了我國教育心理學課程的健康長遠發展。

  (二) 教學和評估方面存在的問題

  我國的教育心理學課程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採取的教學方式主要是教師主講、學生聽講。儘管在一定程度上,這種傳統教學模式下的教育心理學課程教學,其內容也涵蓋以學生為主的人本主義和建構主義等思想理論,包含合作學習和探究教學等主題,但教學實質仍是“滿堂灌”“一家言”。這樣的教學方式,這樣的知識傳輸,不僅達不到教育教學目的,也不利於學生運用心理學知識指導自身進行有效學習。除此之外,教育心理學採取的教學評估和評價方式也亟待改革。以往的教育心理學課程考試主要採取筆試的形式對學生知識掌握情況進行考核,這種“紙上談兵”的考核方法主要檢驗的是學生對心理學概念、理論等的記憶與理解,觸及不到教育心理學教學的初衷和本質,同時學生在讀、寫、背、記、考等一系列程式化的學習動作中,“會考不會用”“考前背,考後忘”等現象成為常態。這點與當前社會要求的大學生能夠靈活地使用所學的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有能力去創造新的知識這一需求存在很大的差距。

  二、 如何有效調整教育心理學課程結構與教學內容

  上述我們提到當前我國大學教育心理學在課程結構、教學內容以及評估方式上等都存在明顯的問題,那麼,如何有效地調整我國大學的教育心理學課程結構與教學內容,才能讓其更加科學、客觀地體現當前我國教育心理學學科的發展水平,彰顯學科獨立的主體價值和學術價值,同時又能行之有效地為實際運用服務,幫助解決實際問題呢?對此,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一) 結構體系不斷最佳化

  眾所周知,教育心理學是一門以研究學生的學習特點、學習規律以及學習條件的科學,教學主要內容有心理發展與教育、學習理論和教學、分類學習心理、教學心理與教師等等。由這些心理學課程的'基本內容構成了教育心理學的結構體系,其中的各項內容各有側重,比如,在“心理發展與教育”部分,主要側重的是對皮亞傑、埃裡克森、維果斯基等人的心理發展理論進行學習,而“分類學習心理”部分則側重研究心理學知識結構、技能形成、學習策略、解決問題、社會規範和道德等的學習過程和促進條件。

  (二) 理論觀點及時更新

  當前,主流的教育心理學傾向是以強調學生為中心的人本主義和建構主義,重視培養學生獨立建構知識的能力,同時強調將“教學材料”轉變為“學習材料”。為了反映這一轉變,應當及時地對教材或者其他材料中已有的知識理論和觀點進行補充和更新,以使其適應當前教育教學的實際需要。

  比如,目前的教育心理學的主流強調的是以學生為本,因此就有必要在“心理發展與教育”“學習理論和教學”部分以學生為中心內容進行強化,包括對皮亞傑、埃裡克森、維果斯基等的心理發展理論中闡述教育意義的內容進行更新、補充和再闡述。為了有效地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就需要先對學習的本質、過程和條件有一個全面的把握。對此,就需要對認知學習理論、人本學習理論以及建構學習理論等內容進行及時補充和更新,讓學生更好地認識和了解教育心理學理論與實踐之間的密切關係以及教育心理學的應用前景等。對“學生”和“學習”概念進行詳細解構,促進學生掌握紮實的教育心理學理論。

  (三)注重對學生應用實踐的指導

  教育心理學研究是為教學和學習服務,旨在透過心理學研究,解決在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過程中遇到的一連串問題,提高教學和學習質量。所以,在大學教育心理學課程教學中,必須突出體現教育心理學學科的實踐導向作用,將動機激發、知識建構、學習策略、技能形成等等內容,作為教育心理學教學和學習的主體。比如,筆者在“動機激發”中,根據行為強化理論實施獎懲手段,根據期望——價值理論創設合理的教學情境,根據目標理論調整教學架構,並透過這些與成就動機理論相關的理論有效地激發學習動機。

  三、 對教育心理學課程的教學手段與評價方式進行改革

  針對教育心理學這樣一門理論與實踐交叉的學科,我們應當結合不同的教學主題,採取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和評價手段實施改革。

  (一)提倡教師講授與學生討論相結合

  與其他學科不同,大學教育心理學這門學科理論性很強,其中概念性內容在課程教學中佔據十分大的比重。針對概念,應當以教師講授為主。但在此基礎上也要有所轉變,特別是要積極發動學生廣泛參與,將課上得生動有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在自我講授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對心理學理論進行討論和質疑,增強學生學習大學教育心理學課程的興趣,並最終透過興趣引導,促使其更快、更好地掌握知識與技能,同時將這些知識運用到解決實際的問題中去。

  (二)開展小組合作與探究

  上面我們提到,大學教育心理學這門課程研究的主體物件就是學生,研究與討論的問題都與學生實際密切相關。因此,教師在教授這門課程時,應當注意引導學生運用現有的學習和生活經驗,主動探究和運用知識。同時,在發動學生個體探究的基礎上,也要重視小組合作學習的作用,促進學生之間的討論和交流,進而加深學生對主體知識的理解,促進學生對選題的深刻理解並且靈活地使用知識,培養學生良好的團隊合作精神以及人際溝通能力。

  (三)課堂觀察和案例分析相結合

  學習教育心理學的目的是運用,因此,在學習過程中,我們通常會安排實地聽課和觀摩錄影,選擇典型課堂教學影片或者教學錄影讓學生觀察,或者帶領學生實地聽課,要求他們將觀察和分析的結果,以案例分析報告的形式提交。透過這樣的方式,培養和鍛鍊學生運用所學理論分析教學優劣的能力,幫助他們形成理論聯絡實際的思維,最終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鼓勵學生閱讀高水平的文獻

  此外,還可以透過高水平的文獻閱讀方法,鼓勵學生獨立地閱讀文獻,獨立地積累資料,尤其是嘗試與教育心理學相關的英文文獻。在學生自主完成文獻閱讀之後,教師可以適當地佈置一些任務,比如,讀書筆記,或者是設計調查問卷等,鼓勵他們積極地進行交流與研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五)採取多樣化評價手段

  最後,在對大學教育心理學這門課程進行學習成果評估中,也應當採取多樣化的評估方式,摒棄傳統教學模式下以“分數高低論英雄”的評價方式,倡導多樣化的評價方式,比如將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論文的撰寫質量,實踐活動完成的實際情況,以及創新能力等等,與結業考試一齊,作為結業考核的重要指標,徹底擺脫“一張試卷定終身”這一落後的評價方式,鼓勵學生活學知識、樂學知識。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對於大學教育心理學這門課程的建構與改革,任重而道遠,需要廣大教育心理學學者和教師的共同推進才有可能實現。未來,希望與各位同仁一道,共同推動教育心理學課程取得新的發展。

【教育心理學課程與教學改革嘗試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