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阿長與《山海經》教學解讀

阿長與《山海經》教學解讀

阿長與《山海經》教學解讀

  阿長在魯迅的童年生活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所以在魯迅筆下常常出現。在這篇回憶性散文裡,魯迅飽含深情集中記敘了長媽媽在他兒時留下的印象,人物形象鮮明,情感真摯深沉,教學中抓住這些亮點分層突破。下面,小編為大家分享阿長與《山海經》教學解讀,快來看看吧!

  一. 文字綜述

  《阿長與山海經 》是魯迅的一篇回憶性敘事散文。魯迅對長媽媽懷有深厚的感情,在《朝花夕拾》中,有好幾篇文章回憶到與長媽媽有關的往事,其中《阿長與山海經》就是專門回憶和紀念她的。文中描述兒時與長媽媽相處的情景,讓我們看到了一個鮮活的、充滿生活氣息的勞動婦女。她粗魯、迷信、沒文化,愛切切嚓嚓,並不善於照顧孩子,然而她質樸,善良,熱心,有著對美好生活的淳樸嚮往和對“我”的真誠關愛。對她尋購贈送自己渴慕已久的繪圖的《山海經》,充滿了感激之情。文章用深情的語言,表達了對這位不知姓名、身份低微的保姆的深切懷念。她的善良,她對我的關愛,特別是她對“我”的精神需求的盡力滿足,讓成年後的我充滿感激,久久難忘。

  二. 目標設定

  1. 認識阿長。

  2. 品讀細節描寫,發現人物的語言,阿長的表現背後的隱藏的秘密。

  3. 梳理“我”對阿長的情感變化。讀懂並理解魯迅對阿長的深深懷念之情。

  三. 教學內容解讀

  (一)走進阿長 認識阿長

  1.阿長是誰 這是一個一向帶領著我的女工,說得闊氣一點,就是我的保姆。我的母親和許多別的人都稱呼她長媽媽,祖母叫她阿長。我平時叫她“阿媽”,連“長”字也不帶;但到憎惡她的時候,——例如知道了謀死我那隱鼠的卻是她的時候,就叫她阿長。她自己說過,她的名字是叫作什麼姑娘的。什麼姑娘,我現在已經忘卻了,總之不是長姑娘;也終於不知道她姓什麼。記得她也曾告訴過我這個名稱的來歷:先前的先前,我家有一個女工,身材生得很高大,這就是真阿長。後來她回去了,我那什麼姑娘才來補她的缺,然而大家因為叫慣了,沒有再改口,於是她從此也就成為長媽媽了。

  名字是區別於他人的特徵之一,阿長在這裡無名無姓,可見身份是多麼的低微,是不被人尊重的。

  為了交代阿長的名字,魯迅用了兩段文章,這樣是不是太繁瑣了?那麼,這兩段,如果刪去了,有沒有損失呢?肯定是有的。

  本來名字對於人來說,應該是慎重其事的。一般人的名字,大都寄託著美好的期望,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叫法,表現的是不同的情感和關係。魯迅強調說,她叫阿長。然而,長並不是她的姓。也不是她的綽號。因為,綽號往往是和形體的特點有關係的,而阿長身體並不高,相反,長得“黃矮而胖”。原來她的名字是別人的名字,她的前任的名字。問題出來了:

  1、在正常情況下,可以把他人的名字隨意安在自己的頭上嗎?什麼樣的人,名字才會被人家隨便安排呢?一個有頭有臉的人,人家敢於這樣對待她嗎?這樣的人,肯定是社會地位卑微的,不被尊重的。這是很可悲的。魯迅不惜為此而寫了這兩段文章,說明了他對一切小人物的同情,用魯迅自己的話來說,這叫“哀其不幸”。

  2、名字如果隨便被安排,在一般人那裡難道不會引起反抗嗎?然而,阿長沒有,好像沒有什麼感覺,很正常似的。這說明了什麼呢?她沒有自尊,人家不尊重她,她麻木。魯迅在這裡表現出他對於小人物態度的另一方面:“怒其不爭。

  3.寫了阿長什麼

  她喜歡“切切察察”,“說話時,還豎起第二個手指,在空中上下搖動,或者點著自己的鼻子和對方的鼻尖。”這是我最討厭的。喜歡“告狀”。睡覺在床中間擺“大”字,擠得我沒有餘地翻身。這讓我極度不滿。接著寫她懂得的許多“煩瑣之至,至今想起來還覺得非常麻煩的”規矩:比如元旦、除夕吃福橘、人死了要說“老掉了”等 。這是我所不耐煩。講長毛的故事,這倒讓我對她“發生過空前的敬意”。但這敬意逐漸淡薄起來,在知道她謀害了我的隱鼠之後,完全消失了。最後寫了長媽媽為我買到渴求已久《山海經》,這讓我對她產生了新的敬意,甚至連謀害隱鼠的怨恨,從此完全消失了。

  可以說,這是一個毛病多多的人,她沒文化,行為粗俗而又迷信。作為保姆,她並不善於照顧孩子。除了為我買來了《山海經》一事,其他的都是讓我“不佩服”,“最討厭”和“無法可想”的。哪怕產生的敬意也會逐漸消失。

  那麼,《山海經》是一本怎樣的寶書,讓原本對阿長討厭憎恨的“我”因為這本書而發生巨大的情感變化呢?

  (二)《山海經》

  1. “我”和《山海經》

  就書的模樣來說,阿長買給“我”的《山海經》實在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紙張很黃;影象也很壞,甚至於幾乎全用直線湊合,連動物的眼睛也都是長方形的。”然而作者兩次強調:“這四本書,乃是我最初得到的,最為心愛的寶書。”這書“寶”在什麼地方呢?《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裡可以讓我們尋找到一些蛛絲馬跡:當三味書屋的先生在課堂上誦書至陶醉入迷時,於“我們”卻是“最相宜”的,因為此時學童可以偷偷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我”喜歡做的是“用一種叫作‘荊川紙’的.,蒙在小說的繡像上一個個描下來”,畫畫兒玩。而《山海經》正是一本帶有很多插圖的書:有“人面的獸;九頭的蛇;一腳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沒有頭而‘以乳為目,以臍為口’,還要‘執干鏚而舞’的刑天”。《山海經》一書中的故事以及插圖的奇特、魔幻,對於想象力正熾的兒童,自然是極富誘惑力的,因此,對《山海經》的熱愛自然就會讓“我”對幫助自己得到這本書的長媽媽心懷感激和敬意。而“我”對那個富有叛逆精神的刑天的酷愛,正是作者自己戰士人格的最初萌芽。因此可以說,對於少年魯迅來講,《山海經》是真正的啟蒙教材之一。

  “並非學者”的阿長實在比“書多”但疏懶的遠房叔祖更能給予孩子真誠的愛護和幫助,阿長可以算上是最讓“哥兒”動情難忘的啟蒙老師了:她把善良真誠、樂於助人、腳踏實地、苦幹實幹這些優良的品格,以樸實的行動輸送到了少年魯迅的血液之中。

  2.阿長和《山海經》

  從文章內容看,阿長與《山海經》的關係有兩個方面:首先,阿長“並非學者”,也並不曾對“三哼經”有過最粗淺的瞭解,因此說阿長和《山海經》本無聯絡也無不可。第二,由於“我”的緣故,二者發生了聯絡。是“我”的念念不忘引起了阿長對《山海經》的注意,而“我”原本以為“說了也無益”(即根本沒抱希望),因為這是一件“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但最終的結果是――她知道了“我”的渴望後,很快便將自己用微薄的工資買來的“有畫兒的‘三哼經’”交到了“我”的手裡。

  從這個意義上講,阿長已經不是一個一般意義上粗俗的下人,而應當是一個心思細膩、熱情真誠的“長媽媽”了。

  四、 “我”對長媽媽的感情變化

  文章圍繞“我”對長媽媽的感情變化,採用層層“剝繭”的方式,細緻地描繪了“我”對長媽媽由“不大佩服”到“空前的敬意”到“特別的敬意”到“新的敬意”的認識過程,而長媽媽純潔樸實的靈魂也在這由表及裡、由淺而深的認識過程中得到了展現。

  在文章的前半部分中“我”用很不屑的口氣介紹了阿長:“不知道她姓什麼”、“喜歡切切察察”、睡覺時“在床中間擺成一個‘大’字”、“我”所不耐煩的“許多規矩”在“我”的“討厭”與“不大佩服”中,一個沒有社會地位、樸直平凡、愚昧落後的勞動婦女形象便呼之欲出了。而“空前的敬意”與“特別的敬意”則發生在她講“長毛”的故事時,她竟然相信脫掉褲子的婦女可以使大炮放不出來,“再要放,就炸了!”在這裡,作者以一種苦笑的口吻批判了長媽媽的愚昧:“這實在是出於我意想之外的,不能不驚異,我一向只以為她滿肚子是麻煩的禮節罷了,卻不料她還有這樣偉大的神力。”反語諷刺,在平靜的敘述中突然插上大有深意的妙語,莊諧結合,增添了文章的幽默感。

  最後,文章以婉轉的筆調,,集中描寫了“我”對長媽媽產生了“新的敬意”:她為“我”做了“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長媽媽對兒童求知天性的尊重和愛護,對作者的成長有著重要的意義。

  作者用先抑後揚、對比映襯的藝術手法,先抑長媽媽身上封建思想的塵垢,後揚她固有的質樸善良、熱情助人的品質,將深切的同情與真誠的讚美融合為一,結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呵,願在你懷裡永安她的魂靈”便是這種深情的真實流露。

  《阿長與〈山海經〉》的人物塑造細膩而饒有風趣,伴隨著作者深情的緬懷與思念,它猶如一枚耐咀經嚼的橄欖,令人回味與思索。


【阿長與《山海經》教學解讀】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