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病句的辨析與修改》教學後記

《病句的辨析與修改》教學後記

《病句的辨析與修改》教學後記

  所謂教學反思,是指教師對教育教學實踐的再認識、再思考,並以此來總結經驗教訓,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水平。下面,小編為大家分享《病句的辨析與修改》教學後記,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在準備病句修改這一複習專題時,我確定選五種病句型別作為主要內容,分別是:成分殘缺、搭配不當、語序不合理、不合邏輯、重複累贅、句式雜糅。要想上好語文複習課,提高複習效率,就應該整體把握教材,採取合適的複習形式,關注學生的自主發展,使學生透過主動參與、合作探究,達到對語文知識的深入把握和語文綜合能力的提高。

  而根據學生語文考試的情況分析,我發現“修改病句”這類題目已經成為學生考試失分的重要部分。為此,我精心準備了一節“病句修改”的複習課。

  這堂課的可取之處是,首先,目標明確,思路清晰,著重引導學生歸納病句的錯誤型別,掌握方法、促成能力,練習並加以鞏固,比較好地體現了專題複習課的一般模式。先讓學生清楚修改病句的一些規則,再練習。

  其次,本節課所選的每個例句都非常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基本上都是中考常出現的考點。例句也是由淺到深,循序漸進的帶領學生由簡單易改的到複雜難改的病句。每個病句由學生自主嘗試劃分句子成分,修改,評判。在修改過程中,我注重對學生進行方法和技巧的引導。

  本堂課的不足之處:

  首先,本堂課所歸納的五種錯誤型別基本能概括病句的一般錯因,但這樣的歸納未免太籠統、太含糊。如例題的第八題,歸納為“用詞不當”當然無可厚非,但用詞不當實際有感情色彩不當、詞義輕重不分、詞性誤用、錯用近義詞、生造詞語之分,本題錯因是屬於感情色彩不當。

  對於初三學生的專題複習,不宜過於淺顯,沒有深度的歸類是沒有實效的,只有將學生對病句錯因的感性認識向理性的知識系統上引領,學生頭腦中形成了較為規範的知識框架才能形成解題的能力。

  其次,在初二的日常教學中,我就已經教授過學生如何劃分句子成分,但是這節課上他們運用我講的劃分句子的方法並不熟練,說明訓練的還不到位,如果句子成分劃分我再引導學生反覆練習,進一步強化,那這節課病句修改的效果會更好,病句修改中的各個難點會迎刃而解。

  透過本堂課我發現,學生不會修改病句的'原因在於他們平時的閱讀量不夠多,語感不夠強和缺少訓練。

  第三,在本堂課教授過程中,我還發現有些學生找不到句子錯誤的地方,出現了亂改的現象,根本找不到病因。

  針對這個現象,我想主要原因在於學生對句子讀得少,只重視修改的過程,缺乏讀的過程,只是為了完成任務而做,缺乏大腦的靜心思考,這說明我對學生良好習慣的培養還是不到位的,沒有讓他們養成反覆讀題,認真思考的好習慣。

  另外,也說明了學生頭腦中的語言積累比較淺薄,如果有了大量的語言積累,我相信學生一定能輕鬆找到語病。

  透過這次複習課,我發現了學生要加強訓練的薄弱環節。我感到要想上好語文複習課,提高複習效率,就應該整體把握教材,採取合適的複習形式,關注學生的自主發展,使學生透過主動參與、合作探究,達到對語文知識的深入把握和語文綜合能力的提高。


【《病句的辨析與修改》教學後記】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