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心理學> 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積極心理學理論的作用論文

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積極心理學理論的作用論文

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積極心理學理論的作用論文

  一、積極心理學理論的含義

  積極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是致力於研究人的發展潛力和美德等積極品質的一門科學”,是興起於20世紀末的心理學研究新思潮,它消解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心理學偏重於研究“治療心理疾病、從負面來界定和研究心理健康”的片面性,提倡積極的人性論,認為預防心理問題的最好工具是培養個體的積極品質、提升積極力量。

  積極心理學的主要內容包括三方面:“積極情感體驗,主要研究各種積極情感體驗的作用及其產生機制;積極人格,主要研究各種積極人格特質的作用及形成過程,在這其中又主要以人產生積極行為的能力和潛力等為研究重點;積極的社會組織系統,主要研究積極的社會大系統(包括國家的法律、法規和政策等)和積極的小系統(學校、社群、工作單位和家庭等)”。積極心理學的三方面內容之間具有內在的相互聯絡:積極的社會制度有利於個體體驗到更多的積極體驗的發展,並形成積極的人格。

  二、積極心理學理論對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啟示

  高校校園文化是在高校校園區域內,以教師和學生為主體,在教育、培訓、管理、服務等活動過程中,以社會先進文化為主導,為促進教師、學生的全面發展,由師生共同營造的文化氛圍,包括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下面說一說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首先,對校園文化建設的內涵存在不合理的認識。例如,第一,長久以來,公眾甚至專業人士都習慣於將高校校園物質文化等同於辦學條件,認為建漂亮的教學樓、完善的設施就是物質文化建設,其實真正意義的校園物質文化建設,除了外顯的辦學條件外,還應包括內隱的師資力量、學科結構等;第二,對校園文化建設的目的認識不到位。很多高校片面認為良好的學習氛圍就是好的校園文化,用學習氛圍代替校園文化,或者認為校園文化就是學生的娛樂活動,透過開展學生活動來代替校園文化,忽視了學生的文化、情感等方面的心理需求,不利於學生的健康成長。

  其次,校園文化建設結構不合理。表現為:第一,重物質文化建設而輕精神文明建設,把精力放在學校的硬體設施建設方面,忽視了學生精神風貌的改善;第二,精神文化建設缺乏大學精神。如功利意識濃厚,學生的學習和校園活動都以是否有直接利益為標準,學校教育也忽視對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

  在大學生成長過程中,高校校園文化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是影響大學生成長的直接環境因素。“積極心理學倡導關注人所具有的種種美德、積極品質、積極能力和積極潛力等,為校園文化建設指出了一個積極的方向,營造出一種和諧的氛圍,對構建和諧的校園文化有著重要的導向作用。”

  三、積極心理學理論的校園文化建設措施

  積極心理學主要研究人的積極情緒體驗、積極的人格和積極的社會環境,這些研究內容對於建設健康的校園文化有著重要的借鑑意義。

  (一)增強大學生積極情緒體驗

  積極心理學認為,增強積極體驗是培養大學生積極品質的主要途徑。

  1.指導學生規劃未來,樹立切合自身的目標。目標能增強人們對未來價值的感知,如果人們對未來懷有美好的期望,並感知到未來價值與目前狀況越相關,就越能建立健康的習慣,且在目標的實現中,體驗到更多的積極情緒。然而,過高的目標會讓學生覺得遙不可及,給自己帶來壓力;過低的目標不需付出太多努力便可以實現,則難以形成動力。因此目標的設定要符合學生自身的條件,要適宜。高校要正確引導學生的價值取向,指導學生結合實際做好職業生涯規劃,將人生的長期目標細化為具體的短期目標,並在目標的實現上獲得積極體驗。

  2.建立以激勵為主、懲罰為輔的人性化管理制度。積極心理學強調激發人的潛能和積極品質,透過激勵也提高了學生對未來的預期。因此,在文化制度建設中,要充分注重人性要素,要尊重學生,增強學生的主體地位,與學生建立民主的師生關係,充分發掘學生的智慧和潛能,鼓勵和賞識學生的優點。對於學生的錯誤行為,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用民主的方式討論和解決問題。

  3.豐富課外活動,增強積極的情緒體驗。課外活動能影響大學生的認知、情感、意志能力的培養,並且能減輕過重的學習負擔,轉移內心的緊張,提高自我滿意度。因此,高校要開展適合大學生特點的校園文化活動,積極促進大學生素質的全面提升;加強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做指導的社團建設,不僅培養學生組織能力、創新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在實踐中完善自我也豐富了大學生的業餘時間,緩和不良情緒。大學生透過參與課外活動形成積極的情緒特質,也在無形與有形中塑造了積極的人格。

  (二)塑造大學生積極的人格

  1.形成積極的人際關係。積極的人際關係有利於形成積__極的情緒體驗,對個體的人格發展有重要的作用。如果大學生不能處理好人際關係,將難以找到心理的認同物件,會因此而缺乏心理歸屬感,嚴重影響他們的健康成長。搞好大學生的'人際關係主要包括:(1)和諧的師生關係。“積極心理學取向的師生觀是建立民主平等、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相伴成長的師生關係。”教師首先要展現自身熱情、真誠、寬容、負責、幽默的人格魅力,發揮榜樣作用,其次要用愛心和誠心對待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結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輕鬆愉快中收穫知識。(2)和諧的同學關係。高校要透過開展課外活動,為大學生創設人際交往情境。開設相應的課程,如溝通技巧、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等,以提高大學生的人際交往意識和能力。同時,還要注重培養利於促進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品質,如真誠、可靠、信任、寬容等。

  2.加強心理健康教育。(1)透過開設積極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在教學設計上“應著眼於培養學生積極心理的角度來進行課程教學內容的設計,使學生能夠對自身的心理進行調節, 用積極的心理去替換不良心理, 化解不良情緒, 促進身心健康”。要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如案例討論、心理遊戲、角色扮演、團體活動等,讓學生參與其中,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2)採用幸福感問卷、情緒問卷、生活投入問卷、生活意義問卷、生命滿足問卷等積極的心理測量技術,科學、客觀地評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深刻反映大學生積極心理素質的綜合狀態。(3)在心理諮詢過程中,實施積極的心理干預策略,注重培養大學生的積極品質,讓學生學會區分自己的正面和負面心理狀態,客觀地看待自身及衝突物件的品質,改變以往的認知評價模式,消除自身視野的狹隘性。

  (三)營造積極的校園氛圍

  1.形成積極的校風。積極向上的校風對於鞭策大學生勤奮學習、塑造積極人格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校園主體方面,要不斷強化學校領導的團結協作意識,強化廣大教職工的職業道德建設,透過其“榜樣作用”感化學生;學風方面,要端正大學生的學習態度,培養大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其內在的學習自信,並使其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2.建設積極的班風。首先,班主任要平等真誠地與學生進行交往,全面瞭解學生的基本情況,如身心健康狀況、行為習慣、日常表現等,採取有針對性的措施指導學生成長。其次,要增強班集體凝聚力,提高學生對班級的歸屬感,如透過參加班級或者學校的活動,使學生獲得積極的集體情緒,並內化到每個學生的心中。

【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積極心理學理論的作用論文】相關文章: